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26.1 二次函数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26.1 二次函数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新知探究,当堂检测,中考链接,全课总结,作业设计P4 习题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2.会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
3.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
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函数的定义?
2.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2.会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
3.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
三、新知探究
(一)看课本P2-4的内容,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列出问题1.问题2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观察1.2两个函数关系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二次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4.判断二次函数的标准是什么?
(二)问题的处理
1.先组织学生小组谈论探究
2.挑中等学生回答问题,并说理
3.问题(3)挑选后进生回答,有困难的由学生帮忙纠正。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3x-1 (2)y=3x2 (3)y=3x3+2x2 (4)y=2x2-2x+1 (5)y=x-2+x (6)y=x2-x(1+x)
2、y=(m+3)x m2-7
(1) 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正比例函数?
(2) 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3) 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二次函数
3、m取何值时,函数是二次函数?
4.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1)正方体的表面积S(cm2)与棱长a(cm)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已知圆柱的高14cm,写出圆柱的体积V(cm3)与底面半径r(cm)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x
30
20
x
5、如图,把一张长30cm、宽20cm的矩形纸片的一角剪去一个正方形,写出矩形纸片的剩余面积S(cm2)与所剪正方形边长x(cm)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五、中考链接
1. 已知以x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y=(m-2)x2+m2-m-2 的图象经过原点,则m的值是________.
2. 在函数①y=ax2+bx+c,②y=(x-1)2-x2,③y=5x2-5x2
④y=-x2+2中,y关于x的二次函数是________.
3. 如图,正方形EFGH的顶点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边上.若设AE=x,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y,则y与x的函数关系为________.
4. 一幅长20cm、宽12cm的图案,如图,其中有一横两竖的彩条,横、竖彩条的宽度比为3:2.设竖彩条的宽度为xcm,图案中三条彩条所占面积为ycm2.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图案中三条彩条所占面积是图案面积的25 ,求横、竖彩条的宽度.
5. 用长为32米的篱笆围一个矩形养鸡场,设围成的矩形一边长为x米,面积为y平方米.
(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为何值时,围成的养鸡场面积为60平方米?
(3)能否围成面积为70平方米的养鸡场?如果能,请求出其边长;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六、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1.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的关键是:
(1)等号左边是变量y,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的整式
(2)a,b,c为常数,且a≠0
(3)等式右边的自变量最高次数为 2 ,可以没有一次项和常数项,但不能没有二次项。
2. 二次函数的一般式y=ax2+bx+c(a≠0)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1)等式一边都是ax2+bx+c且 a ≠0 ;
方程ax2+bx+c=0可以看成是函数y= ax2+bx+c中y=0时得到的.
区别:前者是函数.后者是方程.等式另一边前者是y,后者是0
七、作业设计P4 习题1、2、3
板书设计
26.1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 例题
一般形式:
课后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九年级下册26.1 二次函数获奖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说明,归纳结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26.1 二次函数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华师大版第26章 二次函数26.1 二次函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结构概述,说板书,关于评价方式的思考,关于课本素材处理的思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