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练 化学与传统文化-2022年高考化学复习考前20天必练小题
展开1.(2022·湖南·二模)下列选自《天工开物》的语句中,包含过滤操作的是
A.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入釜中煎炼
B.炉甘石烟洪飞损
C.其底铺薪,发火煅红
D.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
【答案】A
【解析】A.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入釜中煎炼,这里“漉”运用了过滤的化学操作,选项A符合题意;
B.炉甘石为碳酸锌,烟洪飞损即煅烧使其分解,选项B与题意不符;
C.其底铺薪,发火煅红为在其下铺一层木炭,高温煅烧,选项C与题意不符;
D.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即倾于器内,经过一宿,即结晶成硝,选项D与题意不符;
答案选A。
2.(2022·浙江舟山·二模)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错误的是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制造“司母戊鼎”的青铜和举世轰动的“超级钢”均属于合金
C.《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是指碳酸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故A正确;
B.青铜是铜锡合金,“超级钢”是铁碳等形成的合金,均属于合金,故B正确;
C.《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了萃取的原理,该提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指的是碳酸钙受热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描述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C。
3.(2022·新疆·二模)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记载:“适有一物,如小桶而无底,非竹,非木,非金,非石…幸以告我‘商曰’此至宝也,其名日海井。寻常航海必须载淡水自随,今但以大器满贮海水,置此井于水中,汲之皆甘泉也。”“海井”的作用是
A.过滤B.萃取C.电渗析D.离子交换
【答案】D
【解析】由信息可知,海水经过“海井”处理得当淡水,在“海井”中加一物进行离子交换,类似离子交换膜,D满足;
故选:D。
4.(2022·浙江舟山·二模)宝鸡是青铜器的故乡,青铜是我国较早使用的金属材料,下列与铜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古代湿法炼铜的方法,胆矾可作为湿法炼铜的原料
B.铜的氧化物有CuO和Cu2O,它们在稀硫酸中反应原理相同
C.《本草纲目》中载有一药物,名“铜青”,铜青是铜器上的绿色物质,则铜青就是青铜
D.青铜的主要成分为铜、锌合金,博物馆中贵重青铜器常放在银质托盘上
【答案】A
【解析】A.《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是古代湿法炼铜的方法,胆矾(CuSO4∙5H2O)可作为湿法炼铜的原料,故A正确;
B.铜的氧化物有CuO和Cu2O,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铜、硫酸铜和水,因此它们在稀硫酸中反应原理不相同,故B错误;
C.铜青是铜器上的绿色物质,则铜青是铜绿,而青铜是合金,故C错误;
D.博物馆中贵重青铜器放在银质托盘上,会加速青铜器的腐蚀,因此不能放在银质托盘上,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5.(2022·贵州·模拟预测)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烧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中涉及的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B.“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中“瓦”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C.“稻以糠为甲,麦以麸为衣”中“糠”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D.“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中“丝”的水解产物为氨基酸
【答案】A
【解析】A.胆矾为CuSO4·5H2O,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发生的反应为Fe+CuSO4=FeSO4+Cu,属于置换反应,A错误;
B.瓦的主要原料是黏土,在瓦窑里烧制得到“瓦”,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B正确;
C.根据“稻以糠为甲”可知“糠”是稻谷的外壳,富含纤维素,C正确;
D.“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其水解产物是氨基酸,D正确;
答案选A。
6.(2022·陕西·西安中学模拟预测)唐代赵蕤所题《嫘祖圣地》碑文记载:“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弼政之功,殁世不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抽丝编绢”涉及化学变化
B.蚕丝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
C.丝绸制品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能高温熨烫
D.蚕丝和棉纤维都是天然高分子,不能灼烧鉴别
【答案】C
【解析】A.“抽丝编绢”无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A错误;
B.蚕丝的成分为蛋白质,水解可以生成氨基酸,故B错误;
C.丝绸制品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丝绸制品高温熨烫时易起皱、变形,不能高温烫熨,故C正确;
D.蚕丝的成分是蛋白质,灼烧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纤维的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用灼烧的方法鉴别蚕丝和棉纤维,故D错误;
答案选C。
7.(2022·广东惠州·一模)下列情况对应的化学知识或原理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A.焰色反应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火炬外壳材料是由高性能树脂与碳纤维融合而成,属于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优良的特性,故B正确;
C.Cu(OH)2、CuCO3都能与酸反应,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耐酸,故C错误;
D.黑火药的主要成分为木炭、硫磺、KNO3,故D错误;
选B。
8.(2022·辽宁·模拟预测)我国古诗词中有对朴实生活的绝佳描写,有些更有浓浓的化学情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泪”,其成分就是脂肪
B.在“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其主要成分就是纤维素
C.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是焰色反应的完美呈现
D.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的“烟”,实指粉尘,说明当时空气污染严重
【答案】B
【解析】A.石蜡的成分是碳氢化合物,“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泪”,其成分就是烃,故A错误;
B.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相同,都是纤维素,故B正确;
C.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是指春天的美景,故C错误;
D.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的“烟”,实指水雾,故D错误;
选B。
9.(2022·全国·模拟预测)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聚合蕴酸铁[Fe2(OH)x(SO4)y]n是一种新型絮凝剂,可用于杀灭水中病菌
B.“自古书契多输以竹简,其用缣帛者(丝质品)谓之为纸”,文中的纸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吕氏春秋别类》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钢”,体现合金硬度的特性
D.“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司南的杓中含有Fe2O3
【答案】C
【解析】A.新型絮凝剂可以吸附水中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并不能起到杀菌作用,A错误;
B.丝质品主要成分为蛋白质,不是纤维素,B错误;
C.体现了合金硬度大于其成分金属的硬度,C正确;
D.该段描述的是指南针,司南中的“勺”指的是磁铁,即司南中的“勺”含有Fe3O4,D错误;
故选C。
10.(2022·河北张家口·一模)珍贵文物蕴含着璀璨文化和深远历史,记录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下列珍稀文物中主要由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是
【答案】A
【解析】A.由文物的组成和名称可知,纸绢画由麻纸和丝绢织就,成分为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A项正确;
B.玉石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硅酸盐,B项错误;
C.瓷器为无机非金属材料,C项错误;
D.金饰主要由金单质制成,D项错误;
故选:A。
11.(2022·广东·一模)下列各项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锻造金箔: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
B.湿法炼铜: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
C.制粗盐: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也
D.制指南针: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答案】B
【解析】A.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表现金属的延展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与硫酸亚铁,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依据“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可知,该过程通过蒸发水分得到固体,为蒸发结晶得到粗盐操作,只发生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磁石成分为四氧化三铁,可用于制作指南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12.(2022·河北·模拟预测)《本草纲目》中的“石硷”(古文中“硷”同“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连汁货之四方,浣衣发面,甚获利也”。下列有关“石硷”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石硷”属于碱,且为弱碱
B.文献涉及的反应中有氧化还原反应
C.提取“石硷”的过程涉及溶解、结晶等操作
D.“石硷”可用作洗涤剂
【答案】A
【解析】A.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出“石硷”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属于盐类,不属于碱,A项错误;
B.“晒干烧灰”涉及植物纤维燃烧的过程,该过程一定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项正确;
C.“以原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描述了的溶解、结晶过程,C项正确;
D.“浣衣发面,甚获利也”描述了“石硷”的用途,可以用作洗涤剂,D项正确;
故选A。
13.(2022·河北·模拟预测)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的化学解读错误的是
【答案】B
【解析】A.主要指在炭火中加少量水,产生氢气和一氧化碳,氢气和一氧化碳燃烧等现象,A正确;
B.文中“裘”的主要成分与丝的相同,是蛋白质,B错误;
C.“泽中有火”是对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的“火”指甲烷的燃烧,C正确;
D.日照澄洲江雾开描述的现象与丁达尔效应有关,D正确。
故选B。
14.(2022·河北·模拟预测)生活、生产、技术与化学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作明矾油条的口诀是“一碱、二矾、三钱盐”,其中的“碱”是烧碱
B.《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气”凝即得“矾油”。“青矾厂气”是CO和的混合物
C.用臭氧代替农药在粮食仓储中杀菌防霉,因为臭氧具有强氧化性
D.《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中生砒精制砒霜的记载:“其色飘飘或如霜雪,或如白色钟乳相连。”利用了蒸馏操作
【答案】C
【解析】A.制作油条时加入可以使油条膨松,“碱”指,烧碱是NaOH,具有强腐蚀性,不能食用,故A错误;
B.“青矾厂气”是指煅烧硫酸亚铁晶体()后产生的三氧化硫和二氧化硫,这类气体遇水或潮湿空气会生成硫酸、亚硫酸,形成具有腐蚀性的酸雾,故B错误;
C.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可用臭氧代替农药在粮食仓储中杀菌防霉,故C正确;
D.砒霜为固体,砒霜加热升华,遇冷又凝华,不是利用蒸馏法,故D错误;
选C。
15.(2022·全国·模拟预测)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天工开物》中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丝、麻、裘”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B.“煤饼烧蛎房成灰”,“灰”又称为“蜃”,主要成分为
C.《酉阳杂俎》中高奴县石脂水,……燃灯极明。”“石脂水”是指石油
D.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为NaOH
【答案】C
【解析】A.“丝、裘”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麻”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A错误;
B.“蛎房”即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灼烧分解后产生氧化钙,B错误;
C.“石脂水”是指石油,燃烧后以光能和热能形式释放能量,C正确;
D.精炼丝绸的“碱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盐,其水溶液显碱性,D错误。
答案选C。
16.(2022·全国·模拟预测)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此人巧聪明,不知于何禀度也。人间负重致远,恃有舟车。乃车得一铢而辖转,舟得一石而罅完,非此物之为功也不可行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膏液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膏液的制备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C.膏液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D.膏液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答案】A
【解析】A.通过题干的叙述,可知膏液属于植物油,植物油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A错误;
B.通过题干的叙述,可知膏液属于植物油,草木的果实中含有油膏脂液,但它是不会自己流出来的,要凭借水火、木石来加工,然后才能倾注而出,所以制备时需控制温度和湿度,B正确;
C.植物油分子中含有的碳碳双键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C正确;
D.植物油属于油脂,可以发生水解反应,D正确;
答案选A。
【点睛】本题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膏液的制法与用途为载体,考查基本操作、物质性质等知识。考查信息提取与转化的能力,落实学科素养与必备知识。
17.(2022·甘肃·一模)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也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芒硝于风日中消尽水气"得到的是Na2SO4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中的淘金原理与化学上的萃取一致
C."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中的“铜奔马"主要由铜、锌组成的青铜制品
D.“红柿摘下未熟,每蓝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中的“气”是指甲烷
【答案】A
【解析】A.芒硝为十水硫酸钠,失水后可以得到硫酸钠,所以“芒硝于风日中消尽水气"得到的是Na2SO4,A正确;
B.萃取的原理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淘金不是利用溶解度不同分离物质,B错误;
C.青铜制品是铜锡合金,C错误;
D.“气”是指乙烯,乙烯可以促进植物成熟,D错误;
故选A。
18.(2022·重庆·模拟预测)《经典咏流传》是档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和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下列有关古诗词中蕴含化学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粮食发酵产生的酒精分散在酒糟中,可以通过蒸馏与酒糟分离
B.《晚春二首》:“杨花榆荚无才思”中的“榆荚“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C.《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石油燃烧产生的黑烟可以用来制墨
D.《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黏土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A.液体互溶且有一定沸点差时可用蒸馏方式分离。粮食发酵产生的酒精、水等分散在酒糟中,可以通过蒸馏分离出酒精,A正确;
B.榆荚又称榆钱,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错误;
C.石油燃烧产生的黑烟是烃类物质不完全燃烧得到的碳、可以用来制墨,C正确;
D.黏土烧制陶器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D正确;
故选:B。
选项
素质教育
化学知识或原理
A
音乐:“音乐焰火”创造出火树银花不夜天
焰色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B
体育:北京冬奥会火炬外壳材料是由高性能树脂与碳纤维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该复合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优良的特性
C
美术:宋代《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
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且耐酸、耐碱
D
文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传统爆炸粉为黑火药,其主要成分为木炭、硫磺、KClO3
选项
A
B
C
D
文物
名称
唐代纸绢画《五牛图》
西汉玉器皇后之玺
隋代瓷枕定窑孩儿枕
商州太阳鸟金饰
选项
传统文化摘要
从化学视角解读
A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苏轼《石炭》
描述了水煤气的生成与燃烧
B
《天工开物》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
文中“裘”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
《周易》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文中“火”指甲烷的燃烧
D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刘禹锡《浪淘沙》
此现象与胶体性质有关
第13练 电化学基础-2022年高考复习化学考前20天必练小题: 这是一份第13练 电化学基础-2022年高考复习化学考前20天必练小题,共17页。
第12练 化学反应与热能-2022年高考复习化学考前20天必练小题: 这是一份第12练 化学反应与热能-2022年高考复习化学考前20天必练小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研究表明,已知,一定条件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04练 化学用语-2022年高考化学复习考前20天必练小题: 这是一份第04练 化学用语-2022年高考化学复习考前20天必练小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下列表示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