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记叙文阅读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页
    记叙文阅读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页
    记叙文阅读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第3页
    记叙文阅读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第4页
    记叙文阅读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第5页
    记叙文阅读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第6页
    记叙文阅读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第7页
    记叙文阅读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第8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记叙文阅读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记叙文阅读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知识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提高信息筛选、分析、整合和语言表达能力。
    了解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
    分析近三年衡阳中考记叙文考题的类型,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1、文章体裁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2、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分为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 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 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戏剧。 3、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抒 情、描写,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 4、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标志: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 点、作者的情感变化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连在一起,使文 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最常见的线索:对某一人物的喜爱、怀念之情;人物的感情变化(认 识变化);代表了作者感情的实物
    6、人称的作用(好处)。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 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7、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 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 心。 8、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9、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 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描写的种类: 一)、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 衣着描写) (2)动作描写 (3)语言(对话)描写 (4)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环境描写: 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 景物。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 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 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 (室内)的布局、陈设。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 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 ××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深化主题。
    10、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1)、内容上: 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 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要结合文章的 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2)、在结构上 : 在文章开头: ①开篇点题,渲染气氛、 ②总领全文、 ③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在文章中间: ①承接上文、 ②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作用 ③单独成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④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 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 ①画龙点睛,篇末点题。 ②总结上文、全文、深化中心。 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照应标题。 ④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给人启迪, 发人深思。 (3)、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 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 后扬、预示性作用。
    11.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作者情感12.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 味。 13.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14.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 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 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 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 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 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 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 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 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 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 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 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 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 言辛辣幽默 。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 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 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 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5.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 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 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 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 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 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一、导入: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分析衡阳市近 三年中考记叙类文章,的题型特点,总结该类题型的解题 思路、方法和技巧。 2019年: 1.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2分)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记叙标题的理解。记叙文的标题灵活多变,且多有深意,才能更好的体现文眼或主题。本文的“转身”即是如此,结合全文作者的表达,分析得出:我们要珍惜当下的人和事。不要给自己留遗憾。是作者的深意所在。
    答案示例:“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不管是自然的景物变化,还是人类的种种人生经历,它都不依你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常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短的就像你“转身”一样,身边的一切都不是从前了。我们要珍惜当下的人和事。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2.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 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试题解析】 答案示例:
    此题考查修辞及句子赏析。常规题目,只是要结合好文本内容。思路如下:画线句子使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用排比表现了作者所见的春花多,水的清、柔、和谐;比喻、拟人的运用使自然的花、水充满灵性和感情,读来琅琅上口,意境优美,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画线句子使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用排比表现了作者所见的春花多,水的清、柔、和谐;比喻、拟人的运用使自然的花、水充满灵性和感情,读来琅琅上口,意境优美,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重点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分别为:在车站,善良的 年轻人转身没人入群,我来不及道歉;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 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 乞丐转身而逝。 B.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 “打捞”这个词用 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 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 C.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作者个人的体验与感悟, 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D.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取“概括——具体——概括” 的结 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 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 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解析】此题考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作者是写了三次,但第一次只是个引子,是略写的;E.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明显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间有抒情和议论。所以A、E错。
    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 分)
    【解析】此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也是常规题目,此文结尾段的主要作用亦是总结和深化,然后结合本文具体情况再做适当分析。
    最后一段从结构上看是对前文细节描述的一个全面总结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的作用;从立意上看,他把前文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然后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使文章主题的进一步深化。
    2020年: 1.文章为什么以“三个目标之后”为题,而不以“三个目 标”为题?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2.贫穷的津巴布韦青年背着一个陌生的残疾妇女,穿越沙 漠来到贝林面前,只为了帮助她得到一张轮椅,并且不 需要回报。请你运用心理描写描述贝林目睹青年的背影 时“心头一震”的具体感受,不少于20字。(3分)
    (1)“三个目标之后”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 文重点讲的是三个目标之后的目标。(2)“三个目标之后”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 实现一些目标之后,新的目标应是超越个人功利, 是那些大善、大爱,大美的事情。(3)“三个目标之后”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端绪, 引出全文的内容,使文章浑然一体。(4)给读者遐想的空间,吸引读者。
    略。围绕着贝林的震惊来写,达到字数即可。
    3.贝林说,“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 了”,这句话中“搁错了墙”指什么?道出了贝林什么 样的感情? 4.文章倒数第五段提到“中国读者”与“中国大多数企业 家”,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搁错了墙”是指定错了目标,道出贝林自责、遗憾、懊悔的情绪,自责自己明白“慈善不需要赚够了钱才可以做,随时都可以做”的道理太晚了。
    示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衬托出贝林先生投身慈善,付出大爱的高尚,也表现出现在中国人追逐名利的社会现实,同时希望人们能早日悟出目标应该要超越个人功利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意对即可)
    5.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那些“超越个人功利”,有大善、 大爱、大美的人点赞,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一个类似的 事例,要求写出人物的名字和相关优秀事迹。(2分)
    示例:疫情期间,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殚精竭虑。
    1.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简要概括第一和第三件事。(2分)①① →吃糯米团→② →送照片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先根据提示找到相关语段,再仿照示例以简短的动宾短语进行概括。第①空,可由开头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的内容概括为:买笔袋。第②空,可由“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我梦到过”概括为:买发卡。
    2.小说中,“我”到最后才知道女店主是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其实前文已经多处埋下伏笔,请找出其中的两处。(2分)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伏笔的掌握。伏笔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前文“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着笑招呼客人”“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等语句写她终日坐着和渴望去黄山,这些内容暗示她是位残疾人。可据此作答。
    答案示例:①第4段中说: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②第11段中说: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③第17段中说: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3.你觉得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形成对人物命运和形象的把握即可。由“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可知,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由“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可见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由“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可见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
    答案示例: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她下肢瘫痪但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笑容。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每天穿着得体,头发梳得漂漂亮亮,编织的小东西都是生活中美好的事物。③女店主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她下肢瘫痪但每天都说“真走运”。④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经营的商铺一尘不染。
    4、有人认为“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更喜欢 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本题答案不唯一,关键是要写清理由。可从用象征手法点明题旨的角度来说明以“香樟树下”为题的好处,可从“走运”作为贯穿情节和突出人物性格的角度说明以“一个走运的人”为题的好处。
    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它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香樟树象征着身残志坚的女店主,吸引读者。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女店主最喜欢说“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且点明小说主题,揭示了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坚强的积极心态。
    1、近三年中考记叙文的题型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赏析词语妙处。 2)赏析句子。 3)概括文章内容。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分析表现手法及作者在文中表达得思想情感。 7)理清文章的思路情感。 8)开放性题目,结合实际谈自己的见解。
    1)要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有深层含义。2)根据上下文、语境,是否运用了修辞,描写方法,挖 掘句子的深层(哲理)含义。3)要结合整个文章,不能失之偏颇,语言应简洁明白。4)分析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5)分析写作手法,明确写作手法及作用。6)开放性题目,应紧扣题目,言之成理。
    三、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文学作品解题方法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方法提示: ①分析题干,明确解题要求,方向。 ②根据题干要求,在文本中提取信息。 ③分析筛选信息,结合自己的理解,整合信息,用语言 恰当表达出来。
    1. 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 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①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②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③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④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⑤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 (说明:本题4分。)
    3. 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2分) 4.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2分) 5.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2分)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 雪”。(2)
    “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达了对季老的赞美之情。
    表达作者对“素颜”的赞美,点明文章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以形象的比喻和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一:一个女同学,扎着马尾辫,穿着干净的校服,坐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即是“素颜如雪”。示例二:一束绽放的芦苇,插在青花瓷的酒瓶,微风中摇曳,素净淡然,即是“素颜如雪”。
    解答记叙阅读题时: ①对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品味,要注 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 言进行表述。 ②对词、句、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或对某 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要 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及作者的思想 感情的角度进行解答,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 达,如进行联想想象、自由赏析和迁移创新时,要揣摩考 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 的表述。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地阅读选文。如,看材料是一般 性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消息、通讯之类广义的记叙文。 从表达目的的角度,看材料是以记事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 或者是以绘景为主;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辨读材料中的表达 方式。看材料是否明确地体现了记叙的要素,看材料大致表 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记叙的顺序,看材料中有没有表现其结构 顺序的语言标志。 其次,在熟悉阅读材料的基础之上,注意对“题目”的 理解——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题型的类型 及题目中含有的考点。二是揣摩题目的检测意图。然后在准 确理解题目的基础之上,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有序、完整 地答题。
    记叙文阅读常见的答题失误有: 1.结构、层次划分不准确。 2.不能分析文中的线索。 3.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文中的情节不能进行准 确的概括。 4.不能概括文中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5.不能辨识新闻报道的结构。 6.文段内容概括有误。 7.不能品析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的含义。 8.对词、句、文段的表达作用把握不准。 9.对文章行文中的技巧,如对比、照应等不能进行 判断。 10.不能准确地、有层次地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 化的表达,如进行联想想像、自由赏析和迁移创 新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当唐先生听到老范的儿子说老范因肺炎去世时,惊呆了,是由于这 消息对于他说,太过突然了,从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 B.“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在画家 得意时,画家老唐并不喜欢老范,但是在他失意以后,名人们都不 理他了,就开始喜欢老范了。 C.“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 的苍哑的赞叹声”,写出了画家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 的,是这个真正追求艺术的老花农。 D.“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 您送来。”这句话既从正面写出了老范对友谊的执著,又反映了老 范儿子像老范一样质朴、自然。 E.小说借“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取”这句话, 揭示了唐先生失意之后的社会处境,如精美的烟斗一样乏人问津。
    试题分析:A,唐先生听到老范去世的消息惊呆了的原因是,这样“一个对于个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B,唐先生失意以后,只有花农老范一直尊敬他,他对老范是心存感激而不是“开始喜欢老范”;D,“正面”应为“侧面”
    2.纵观全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3.小说中的老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①交代人物处境,描写人物的颓废状态。②紧扣文章题目中的“寂寞”二字,在与下文的对照中彰 显主题。③为主要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老花农是一位种花手艺精湛,淳朴善良,钟情于艺术, 执著于友谊的劳动人民形象。分析:他对艺术美有着真情向往,他尊重和唐画家的友 情,无论唐画家处于顺境或逆境,他都真诚相待, 始终如一。
    4. 本文写了雕花烟斗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 的情感取向。
    深刻意蕴: ①人在逆境中才认识到生活中最珍贵的不是名誉、 地位,而是质朴的友谊; ②为了权力、地位不可失去人性的本真; ③不能因境遇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情感取向:对虚荣、自私、趋炎附势的批判;对质朴高尚灵魂的赞美。

    相关课件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记叙文的定义,中考要求,学习目标,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掌握记叙文阅读方法,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记叙文的相关知识,总结方法,开放性试题应注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1 记叙文阅读——小说(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1 记叙文阅读——小说(复习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型概况,主要考查点,考点五句子的赏析,命题解读,考点1,揣摩人物形象,考点2,环境描写,考点3,把握故事情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0 记叙文阅读——散文(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0 记叙文阅读——散文(复习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查特点,主要考查点,考点一文章线索,考点二句段作用,考点三叙述顺序,考点四语言特点,重要考点,考点五表现手法,类型1,文章线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