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基础练习9化学反应能量转化的重要应用__化学电池含解析
展开化学反应能量转化的重要应用——化学电池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过关练]
1.在理论上不能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
A.HCl+NaOH===NaCl+H2O
B.2CH3OH+3O2―→2CO2+4H2O
C.4Fe(OH)2+2H2O+O2===4Fe(OH)3
D.2H2+O2===2H2O
A [原电池的化学反应原理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而A项中的反应是中和反应,没有电子的转移,故选A项。]
2.下图各装置中,溶液均为稀硫酸,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
A B C D
D [由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知,D项不能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
3.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锌电极:Zn+2OH--2e-===ZnO+H2O;石墨电极:O2+H2O+2e-===2OH-。可以判断石墨电极是( )
A.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B.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D [空气锌电池中,失去电子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一极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4.如图是生活中常用的锌锰干电池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电池内部含有电解质
B.锌是负极,石墨棒是正极
C.电池用完后可埋入土壤
D.锌锰干电池是一次性电池
C [用完的电池埋入土壤中易造成土壤污染以及地下水污染。]
5.如图是Zn和Cu形成的原电池,某实验兴趣小组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下结论,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Zn为正极,Cu为负极 ②电子是由Zn经外电路流向Cu ③Cu极上有H2产生 ④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在该原电池中,Zn比Cu活泼,故Zn做负极,Cu做正极,负极反应为Zn-2e-===Zn2+,正极反应为2H++2e-===H2↑,故①④错误,②③正确。]
6.某原电池的电池反应为Fe+2Fe3+===3Fe2+,与此电池反应不符合的原电池是 ( )
A.铜片、铁片、FeCl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B.石墨、铁片、Fe(NO3)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C.铁片、锌片、Fe2(SO4)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D.银片、铁片、Fe(NO3)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C [由原电池的电池反应可知,该原电池中,Fe为负极,比Fe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含Fe3+的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7.有a、b、c、d四种金属电极,有关实验装置及部分实验现象如图:
实验装置 | ||||
部分实验现象 | 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大 | b极有气泡产生,c极无变化 | d极溶解,c极有气泡产生 | 电流从a极流向d极 |
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A.a>b>c>d B.b>c>d>a
C.d>a>b>c D.a>b>d>c
C [根据原电池原理可知,负极金属的活动性大于正极金属的活动性,故只要判断出原电池的正负极就可以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装置一是原电池,a极质量减小,说明a极金属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故a极金属比b极金属活泼;装置二没有形成原电池,由b极有气泡产生,c极无变化可知,b比c活泼,且c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装置三和四均形成原电池,易知d比c活泼,d比a活泼。 因此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a>b>c。]
8.如图为水果电池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锌片作负极,质量逐渐减少
B.电子由铜片沿导线流向锌片
C.铜电极逐渐溶解
D.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A [锌比铜活泼,所以Zn做负极,Zn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Zn2+进入溶液,所以锌片质量减少,A正确;Zn为负极,Cu为正极,所以电子从锌片沿导线流向铜片,B错误;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水果中的氢离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所以Cu不溶解,C错误;该装置是原电池,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错误。]
9.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可观察到电流计的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由此判断下表中所列M、N、P物质,其中可以成立的是( )
| M | N | P |
A | 锌 | 铜 | 稀硫酸 |
B | 铜 | 铁 | 稀盐酸 |
C | 银 | 锌 | AgNO3溶液 |
D | 锌 | 铁 | Fe(NO3)3溶液 |
C [原电池中M棒变粗,N棒变细,说明原电池反应时N棒溶解作负极,溶液中有金属析出在M棒上,M棒作正极,A、B选项中,电解质溶液为酸,不会有金属析出,不符合题意;C项中正极反应为Ag++e-===Ag,符合题意;D项M棒作负极,N棒作正极,不符合题意。]
10.对于铝、铜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Al是负极 ②Cu是正极
③负极:Al-3e-===Al3+
④正极:Cu2++2e-===Cu
A.仅①② B.仅①②③
C.仅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Al的金属性比Cu活泼,在电解质溶液稀H2SO4的作用下形成原电池,Al为负极,发生Al-3e-===Al3+;Cu为正极,发生2H++2e-===H2↑。]
11.现有如下两个反应:
①KOH+HNO3===KNO3+H2O ②H2SO4+Zn===ZnSO4+H2↑。
(1)根据两反应的本质判断能否设计成原电池: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如果不能,说明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可以,则写出作原电池的正极材料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极反应式: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铜锌原电池中,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若工作一段时间后,锌片的质量减少了32.5 g,则铜片表面析出了氢气________________(标准状况下),导线中通过________ mol电子。
[解析] (1)①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②反应中锌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氢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能自发进行,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
(2)①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
(3)由反应②可知,Zn做负极,不如锌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做正极,如碳棒或铜片,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电极反应式分别为负极:Zn-2e-===Zn2+,正极:2H++2e-===H2↑。
(4)锌失电子的物质的量=×2=1 mol,根据电子守恒可得生成氢气的体积=×22.4 L·mol-1=11.2 L;根据Zn-2e-===Zn2+得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2=1 mol。
[答案] (1)不能 能 (2)①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 (3)石墨或铜片(合理即可) Zn-2e-===Zn2+ 2H++2e-===H2↑ (4)11.2 L 1
12.写出下列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的化学(离子)方程式。
| 负极 | 正极 | 电解质溶液 |
(1) | 铁 | 铜 | 稀硫酸 |
(2) | 铜 | 银 | 硝酸银溶液 |
(3) | H2 | O2 | KOH溶液 |
(1)负极:__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
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负极:__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
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负极:__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
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FeCuH2SO4构成的原电池中,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2)CuAgAgNO3构成的原电池中,Cu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Ag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Ag++e-===Ag。
(3)氢氧燃料电池中,通入H2的一极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H2+4OH--4e-===4H2O,通入O2的一极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O2+4e-===4OH-。
[答案] (1)Fe-2e-===Fe2+ 2H++2e-===H2↑
Fe+2H+===Fe2++H2↑
(2)Cu-2e-===Cu2+ 2Ag++2e-===2Ag
Cu+2Ag+===Cu2++2Ag
(3)2H2+4OH--4e-===4H2O
O2+2H2O+4e-===4OH- 2H2+O2===2H2O
13.如图所示,(1)在银圈和铁圈(用细塑料棒连接)的连接处吊着一个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然后小心地在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
①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1)中细塑料棒取下,使两环靠在一起,连接处吊着一个绝缘的细丝,调整圈的大小,使之平衡,然后小心地在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
①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列方框内绘出以Fe+Cu2+===Cu+Fe2+为原理的原电池,并注明两极、电解质溶液及电子的流向。
[解析] (1)Fe圈与CuSO4溶液置换出铜并存于铁圈上,每溶解56 g铁,则析出64 g铜,铁圈质量增加,而银圈不反应,质量不变,故可观察到铁圈下沉,银圈上浮。
(2)二者连接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溶解质量减小,Ag上析出铜,质量增加,则Fe圈上浮,Ag圈下沉。
(3)以铁作负极、Ag或C作正极,含Cu2+的可溶性盐作电解质溶液。
[答案] (1)①铁圈下沉,银圈上浮
②Fe与CuSO4反应析出铜,使铁圈的质量增加,而Ag圈不变
(2)①铁圈上浮,银圈下沉
②铁、银与CuSO4溶液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溶解,质量减小,Ag为正极,析出铜,质量增加
(3)
[拓展培优练]
1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铬和铁的活动性,设计如图所示装置,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若铬比铁活泼,则电子经导线由铁电极流向铬电极
B.若铬比铁活泼,则铁电极反应为2H++2e-===H2↑
C.若铁比铬活泼,则溶液中H+向铁电极移动
D.若铁电极附近溶液酸性减弱,则铁比铬活泼
B [若铬比铁活泼,则铬为负极,铁为正极,电子由负极(铬)沿导线流向正极(铁),则铁电极反应为2H++2e-===H2↑,A错误,B正确;若铁比铬活泼,则铁为负极,铬为正极,溶液中的H+向正极(铬)移动,C错误;若铁电极附近酸性减弱,说明H+在铁电极得电子生成H2,则铁为正极,铬为负极,D错误。]
15.(易错题)分析如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①②中Mg作为负极,③④中Fe作为负极
B.②中Mg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2e-===2OH-+H2↑
C.③中Fe作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D.④中Cu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B [Mg比Al活泼,在①中Mg作负极,但在NaOH溶液中,Mg不反应,而Al可以反应,故②中Al是负极。在浓硝酸中铁会钝化,故Cu为负极,Fe为正极。在④中由于不断向Cu极附近通入空气,而O2比溶液中的H+得电子能力强,故Fe失去电子,在Cu极O2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16.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和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
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2e-===Cu
C.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均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D.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铁片做正极
D [a、b不连接,未形成原电池,Cu2+与Fe在接触面上直接反应,A项正确;a、b用导线连接,铜片为正极,Cu2+在该电极上得电子,铁片为负极,B项正确,D项错误;a、b连接与否,溶液中的Cu2+均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u,Fe均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2+,故溶液均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C项正确。]
17.(素养题)Mg—AgCl电池是一种能被海水激活的一次性贮备电池,电池反应方程式为2AgCl+Mg===Mg2++2Ag+2Cl-。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Mg为电池的正极
B.负极反应为AgCl+e-===Ag+Cl-
C.不能被KCl溶液激活
D.可用于海上应急照明供电
D [根据氧化还原判断,Mg为还原剂是负极、失电子,所以A、B都错误,电解质溶液可用KCl溶液代替,C错误。]
18.将洁净的金属片A、B、C、D分别放置在浸有盐溶液的滤纸上面并压紧(如图所示)。
在每次实验时,记录电压表指针的移动方向和电压表的读数如下:
金属 | 电子流动方向 | 电压/V |
D | D→Cu | +0.78 |
C | Cu→C | -0.15 |
B | B→Cu | +1.35 |
A | A→Cu | +0.30 |
已知:构成两电极的金属活动性相差越大,电压表的读数越大。请依据表中数据判断:
(1)最活泼的金属为________。
(2)若滤纸改用NaOH溶液浸润,则在滤纸上能看到蓝色沉淀析出的是___________金属,其负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
若滤纸上析出沉淀为9.8 g,则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 mol。
[解析] (1)由电子流动的方向可知,A、B、D的金属活动性皆强于Cu,根据“构成两电极的金属活动性相差越大,电压表的读数越大”可知,B的金属活动性最大,C的金属活动性弱于Cu,不能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
(2)由(1)的分析可知,只有在C金属与Cu组成的原电池中,Cu失电子生成Cu2+,进而与OH-结合产生蓝色沉淀。负极反应为Cu+2OH--2e-===Cu(OH)2↓。因蓝色沉淀为Cu(OH)2,所以当析出9.8 g沉淀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0.2 mol。
[答案] (1)B
(2)C Cu-2e-+2OH-===Cu(OH)2↓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