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成套课时作业含解析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22硝酸含解析 练习
展开硝酸 [学业达标]1.下列实验事实与硝酸性质不相对应的一组是( )A.浓硝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酸性和强氧化性B.铁与稀硝酸反应不能放出氢气——强氧化性C.要用棕色瓶盛装浓硝酸——不稳定性D.氢氧化亚铁固体与稀硝酸混合——强酸性2.将相同质量的铜分别和过量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B.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前者多,后者少C.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前者浅,后者深D.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前者多,后者少3.木炭屑与浓硝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等分为①和②两份,将两份气体分别按下图实验:则石灰水的变化可能是( )A.①不变浑浊,②变乳白色B.①变为乳白色浑浊,②不变浑浊C.①、②均变为乳白色浑浊D.①、②都不变浑浊4.已知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u做还原剂,HNO3做氧化剂B.HNO3在该反应中只有部分表现出了氧化性C.每生成22.4L(标准状况)NO,有3mol的电子转移D.如果有8molHNO3被还原,则生成了2molNO5.对于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B.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C.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D.氨气可以完成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6.1L稀硝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液,其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1mol·L-1和0.4mol·L-1。若向该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粉,则最多能溶解铜粉的质量为( )A.2.4gB.3.2gC.6.4gD.9.6g7.氨氮废水超标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可用以下流程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eq \o(――→,\s\up7(NaOH溶液/加热),\s\do5(\a\vs4\al(鼓入空气, Ⅰ)))低浓度氨氮废水eq \o(――→,\s\up7(微生物),\s\do5(Ⅱ))含硝酸废水eq \o(――→,\s\up7(甲醇(CH3OH)),\s\do5(Ⅲ))达标废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Ⅰ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过程Ⅱ中NH eq \o\al(\s\up1(+),\s\do1(4)) →NO eq \o\al(\s\up1(-),\s\do1(3)) ,每转化1molNH eq \o\al(\s\up1(+),\s\do1(4)) 转移的电子数为6NAC.过程Ⅲ中CH3OH→CO2,甲醇作还原剂D.过程Ⅲ中HNO3→N2,转移10mole-时可生成N211.2L(标准状况)8.将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但加入某盐一段时间后,发现铜粉质量减少,则该盐不可能是( )A.FeCl3B.NaClC.KNO3D.Cu(NO3)29.一定温度下,1mol金属铜与足量某浓度的硝酸溶液完全反应,生成NO2和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 )A.2molB.3molC.4molD.5mol10.工业上用废铜屑做原料制备硝酸铜。为节约原料和防止污染,宜采取的方法是( )A.Cu+HNO3(稀)―→Cu(NO3)2B.Cueq \o(――→,\s\up7(空气),\s\do5(△))CuOeq \o(――→,\s\up7(HNO3))Cu(NO3)2C.Cueq \o(――→,\s\up7(浓H2SO4))CuSO4eq \o(――→,\s\up7(Ba(NO3)2))Cu(NO3)2D.Cu+HNO3(浓)―→Cu(NO3)2[等级突破]11.如图是某元素形成物质的“价—类”图,图中显示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其中A为正盐,X是一种强碱,通常条件下Z是无色液体,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的大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是适合与草木灰混合施用的肥料B.C可用排空气法收集C.B和F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D.B在一定条件下可直接与Y反应生成D12.将1.52g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50mL密度为1.40g/mL、质量分数为63%的浓硝酸中,得到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0.05mol,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0mol/LNaOH溶液,当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得到2.54g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B.该浓硝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7.0mol/LC.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N2O4的体积分数是20%D.得到2.54g沉淀时,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是600mL1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测量mg铜银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收集的VL气体全为NOB.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C.操作Ⅱ应是洗涤D.铜的质量分数为eq \f(143.5V-22.4w,100.4m)×100%14.硝酸是极其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将NO2在密闭容器中用水多次反复循环吸收制备硝酸。请回答下列问题:(1)工业上用水吸收NO2生产HNO3,生成的气体经多次氧化、吸收的循环操作充分转化为硝酸(假定上述过程无其他损失)。试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查阅资料知:NO也可以与氧气和水共同反应生成HNO3,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有关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后,为观察到NO气体生成,打开K1,关闭K2,应从U形管的长管口注入稀硝酸至 后,迅速关闭K1,观察到U形管内的现象是 。②装置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的作用是 。④打开K2,至装置Ⅱ中长玻璃管中的气体呈无色后,打开K3,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K2、K3,长玻璃管中并未充满液体。检验长玻璃管中的气体是否含NO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氮的氧化物(NO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x还原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氨气的制备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 (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将上述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16.(一)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1)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干燥,还有 的作用。(2)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二)实验室探究铜与硝酸反应的相关问题,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4)装置甲中盛放浓硝酸的仪器A的名称是 。(5)实验过程中,装置丙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装置丙中的试管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下装置丙中的试管D,在其中滴加FeSO4溶液,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 色。待反应停止后,Cu片有剩余,取下B,加入少量质量分数为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22 硝酸1.解析:A项,浓硝酸因有酸性而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又因浓硝酸的强氧化性而使其褪色;B项,因稀硝酸有强氧化性,与铁反应不产生H2;C项,因浓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因此应用棕色瓶盛装浓硝酸,且避光保存;D项,稀硝酸与氢氧化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铁、一氧化氮和水,表现了硝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答案:D2.解析:由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和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可知,当铜质量相同,硝酸过量时,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前者多,消耗n(HNO3)前者多,反应中转移电子总数相等。答案:B3.解析:①中X先通过水,NO2转变为NO,故澄清石灰水只与CO2反应变浑浊,②中X通入澄清石灰水,依次发生3NO2+H2O===2HNO3+NO,2HNO3+Ca(OH)2===Ca(NO3)2+2H2O,CO2未参与反应,故不变浑浊,所以B项正确。答案:B4.解析:根据反应知,A项正确;HNO3在该反应中既表现酸性又表现氧化性,B项正确;根据双线桥分析,该反应每生成2molNO转移6mol电子,C项正确;HNO3被还原生成NO,若有8molHNO3被还原,则生成8molNO,D项错误。答案:D5.解析: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A错误;浓硝酸见光或是加热条件下易分解为二氧化氮、氧气和水,NO2溶解在浓硝酸中导致浓硝酸颜色变黄,体现了浓硝酸的不稳定性,故B错误;常温下,金属铝遇到浓硝酸会钝化,钝化是发生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的过程,故C错误;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可利用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设计喷泉实验,故D正确。答案:D6.解析:据反应原理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2NO eq \o\al(\s\up1(-),\s\do1(3)) +8H+===3Cu2++2NO↑+4H2O0.1mol0.9molH+过量,根据n(NO eq \o\al(\s\up1(-),\s\do1(3)) )计算溶解铜粉的质量,m(Cu)=eq \f(3×64g·mol-1×0.1mol,2)=9.6g。答案:D7.解析:过程Ⅰ相当于向含NH eq \o\al(\s\up1(+),\s\do1(4)) 的溶液中加碱加热,将NH eq \o\al(\s\up1(+),\s\do1(4)) 转变为氨气,此过程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误;NH eq \o\al(\s\up1(+),\s\do1(4)) 中的氮元素是-3价,NO eq \o\al(\s\up1(-),\s\do1(3)) 中的氮元素是+5价,因此每转化1molNH eq \o\al(\s\up1(+),\s\do1(4)) 要转移8mol电子,B项错误;甲醇中的碳元素是-2价,而CO2中的碳元素是+4价,因此甲醇变成CO2的过程中甲醇被氧化,做还原剂,C项正确;硝酸中的氮元素是+5价的,转化为氮气中0价的氮元素需要得到5个电子,因此转移10mol电子可以得到2mol的0价氮原子,即可生成1mol氮气,D项错误。答案:C8.解析:A选项,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Cu2++2Fe2+,铜粉溶解;C、D选项,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均为8H++2NO eq \o\al(\s\up1(-),\s\do1(3)) +3Cu===3Cu2++2NO↑+4H2O,铜粉溶解。答案:B9.解析:由题意可知,硝酸过量,铜完全反应,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铜失去的电子数=HNO3得到的电子数=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1mol金属铜全部转化为Cu2+时失去2mol电子,因此该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2mol。答案:A10.解析:稀硝酸与铜反应可生成污染性气体NO,故A错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CuO,CuO再与硝酸反应消耗硝酸的量最少,且没有生成污染性气体,故B正确;铜与浓硫酸反应可生成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故C错误;浓硝酸与铜反应可生成污染性气体NO2,故D错误。答案:B11.解析:A为正盐,X是一种强碱,二者反应生成氢化物B,则A为铵盐,B为NH3。B连续与Y反应得到氧化物D与氧化物E,且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的大16,则Y为O2、C为N2、D为NO、E为NO2。通常条件下Z是无色液体,E与Z反应得到含氧酸F,则Z为H2O、F为HNO3。F与X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得到的G为硝酸盐。A为铵盐,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K2CO3,二者混合会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故A项错误;氮气的密度与空气接近,不宜采取排空气法收集,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氮气,故B项错误;氨气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铵,属于化合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项错误;NH3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与O2反应生成NO和H2O,故D项正确。答案:D12.解析:由题可知m(HNO3)=50mL×1.40g/mL×63%=44.1g,n(HNO3)=0.7mol,n(NO2)+n(N2O4)=0.05mol;设铜镁合金中Cu、M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64x+24y=1.52,(64+17×2)x+(24+17×2)y=2.54,解得x=0.02,y=0.01,故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0.02mol∶0.01mol=2∶1,A项错误;c(HNO3)=eq \f(0.7mol,50×10-3L)=14mol/L,B项错误;设NO2的物质的量为amol,则N2O4的物质的量为(0.05-a)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a×1+(0.05-a)×2=0.02×2+0.01×2,解得a=0.04,故N2O4的体积分数是eq \f(0.01mol,0.05mol)×100%=20%,C项正确;根据钠元素守恒可知,NaOH的物质的量等于反应后溶液中NaNO3的物质的量,根据氮元素守恒可知,NaNO3的物质的量为0.05L×14mol/L-0.04mol-(0.05-0.04)×2mol=0.64mol,故需要NaOH溶液的体积为eq \f(0.64mol,1.0mol/L)=0.64L=640mL,D项错误。答案:C13.解析:由于是用排水法收集金属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故收集的VL气体全为NO,A项正确;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B项正确;在烘干沉淀前应该有沉淀的洗涤过程,C项正确;ωg的固体是AgCl,由元素守恒关系推出m(Ag)=eq \f(108w,143.5)g,则m(Cu)=eq \b\lc\(\rc\)(\a\vs4\al\co1(m-\f(108w,143.5)))g,铜的质量分数为eq \f(143.5m-108w,143.5m)×100%,D项错误。答案:D14.解析:装置Ⅰ是铜与稀硝酸的反应装置,因氮氧化物会污染空气,故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吸收氮氧化物。装置Ⅱ是NO、O2和H2O的反应装置,紫色石蕊溶液用来检验生成的硝酸。装置Ⅲ是制备O2的装置。检验NO的方法是使其与氧气接触,观察是否有红棕色气体生成。答案:(1)4NO2+O2+2H2O===4HNO3(或3NO2+H2O===2HNO3+NO、2NO+O2===2NO2)(2)①U形管右侧胶塞下沿 U形管左端液面高于右端,铜丝慢慢溶解,产生无色气体,溶液逐渐变蓝(至少答三点)②2H2O2eq \o(=====,\s\up7(MnO2))2H2O+O2↑③吸收氮氧化物,防止污染环境④再打开K3,若观察到长玻璃管中的气体迅速变为红棕色,则证明含有NO,若无颜色变化,则证明不含NO(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5.解析:(1)①制备氨气,可用Ca(OH)2(s)和NH4Cl(s)混合加热,可选用装置A;也可采用加热浓氨水的方法,此时可选用装置B。②欲得到干燥的氨气,首先要干燥(干燥管要大口进,小口出),其次要收集(氨气密度比空气小,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最后为尾气处理(因氨气极易溶于水,要用防倒吸的F装置)。(2)NH3和NO2在催化剂、一定温度下可发生反应,故Y管中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由化学方程式8NH3+6NO2eq \o(=====,\s\up7(催化剂))7N2+12H2O可以得出,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压强减小,故打开K2后,Z中NaOH溶液会产生倒吸现象。答案:(1)①A 2NH4Cl+Ca(OH)2eq \o(=====,\s\up7(△))2NH3↑+CaCl2+2H2O(或B NH3·H2Oeq \o(=====,\s\up7(△))NH3↑+H2O) ②dcfei(2)①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 ②8NH3+6NO2eq \o(=====,\s\up7(催化剂))7N2+12H2O③Z中NaOH溶液产生倒吸现象 ④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Y管中压强小于外压16.解析:(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干燥N2和H2,因此装置甲作用是干燥气体,浓硫酸的另一个作用通过观察气泡,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2)此反应是NH3的催化氧化,铂丝保持红热,说明氨的催化氧化是放热反应,氨气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eq \o(=====,\s\up7(催化剂),\s\do5(△))4NO+6H2O,锥形瓶上方有空气,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因此现象是有红棕色气体产生。(3)氨气的催化氧化,氨气被氧化生成N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eq \o(=====,\s\up7(催化剂),\s\do5(△))4NO+6H2O。(4)装置甲中盛放浓硝酸的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5)铜与浓硝酸在装置甲中的反应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丙装置,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生成的一氧化氮与液面上方的空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所以装置丙中出现的现象为蒸馏水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在试管上方变为红棕色。(6)装置丙中二氧化氮气体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NO2+H2O===2H++2NO eq \o\al(\s\up1(-),\s\do1(3)) +NO,生成的硝酸具有氧化性,硫酸亚铁具有还原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Fe2++NO eq \o\al(\s\up1(-),\s\do1(3)) +4H+===3Fe3++NO↑+2H2O,生成的Fe3+与KSCN溶液反应生成红色的物质;加入稀硫酸后,硫酸电离的H+与原溶液中的NO eq \o\al(\s\up1(-),\s\do1(3)) 又组成了具有强氧化性的稀硝酸,稀硝酸再跟过量的铜反应产生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2NO eq \o\al(\s\up1(-),\s\do1(3)) +8H+===3Cu2++2NO↑+4H2O。答案:(1)控制气体流速从而控制气体体积比(2)有红棕色气体产生(3)4NH3+5O2eq \o(=====,\s\up7(催化剂),\s\do5(△))4NO+6H2O(4)分液漏斗(5)蒸馏水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在试管上方变为红棕色(6)3NO2+H2O===2H++2NO eq \o\al(\s\up1(-),\s\do1(3)) +NO 红 3Cu+2NO eq \o\al(\s\up1(-),\s\do1(3)) +8H+===3Cu2++2NO↑+4H2O操作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原因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通入Y管中①Y管中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Y管中有少量水珠生成的气态水凝聚打开K2③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