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ppt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史料证史,井田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发生的是过去写出来的是历史 —— 钱 乘 旦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王国维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1通过中国新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分布图,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方向发展的特点,形成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2.了解父系氏族社会是私有制出现、生产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认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感受我国境内典型文明造址的文明发展高度,形成对祖国的深切自豪和深情大爱。3.通过阅读史料,认识中国早期国家特征,并锻炼恰当运用史料论述所探究问题的能力。
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制度。 ——国际考古学界对文明时代标准的主流界定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及特点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学会使用天然火
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距今约1.8万年懂得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具备爱美意识
特点: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第4堆积层疑似用火区H3(c)
张岩, 郭正堂, 邓成龙, 等.周口店第1地点用火的磁化率和色度证据. 科学通报, 2014, 59
北京人已经可以人为地控制利用火。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及特点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
精美玉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5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人口规模增加、定居成为可能、村社体系诞生
打磨结合方法制造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等。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所谓“多元”,是在中华民族“统一体”内部各族体单元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多元”; 所谓“一体”,则是结成一个有机的复合民族共同体的整体。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摘编自张清俐《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
出现都邑、公共设施、公共权力
2010年,考古工作者确定了良渚都城的殿、内城和外城的三重结构,这符合了古代“以中为尊,以高为尊”的规划和布局理念。
(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中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是各家庭使用。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
★生活稳定,修建村落★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思考:材料反映的新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村落成员地位平等吗?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如象征神权的玉琮(礼器)、玉璧和象征军权的玉钺(古代兵器,形状像板斧)都只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化的为贵族阶层服务的高端手工业。
良渚文化玉钺(yuè)
社会阶层分化,军事权力象征、礼制
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部分墓葬分布在祭祀遗址附近,墓中心有石椁、有玉器等精美贵重随葬品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良 渚 文 明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决定,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申遗成功,表明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肯定和充分认可,意味着它所代表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意义重大。——《新华网》2019年7月6日
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将文字、青铜器、城市和礼仪作为衡量文明的四项标准。良渚遗址虽然仅具备其中的两项标准,但是,长期以来发现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经济能力等似乎比拥有文字和青铜器更具有说服力…… ——摘自赵辉2016年在良渚遗址考古发现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良渚文化有门类完备、分工精细、工艺精湛的手工业体系,以玉器的制作最为突出,玉器种类涵盖以琮、钺为代表的礼仪重器以及一般装饰品。良渚的玉器是尊贵身份的载体,具有明确的等次划分,一些人可以用刻有“神徽纹”玉器,另一些人只能使用其他类型的玉器。所以,良渚玉器具有社会属性,能够反映良渚文化的信仰和制度设计,这就是国家社会的文明形态。
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及私有制的发展,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迈进。
3.社会组织关系的演进
母系社会:群居生活,共同劳作;依靠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个群体,母子关系明确(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产力低下。
父系社会:男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高;私有财产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产生,阶级阶层分化明显,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1)从“满天星走向“中原核心”①满天星斗一新石器时代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②中原核心一一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较高水平。2.源远流长(1)历史久远的旧石器文明遗存,为中华文明定深厚根基。(2)悠久深厚新石器文明遗存,推进中华文明起步。(3)数千年古国历史,促成中华文明形成。
大家知道哪些历史传说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觉得他们可信么?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燧(suì)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带领人们用兽皮制衣、结网打鱼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 记事”的历史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2.炎黄部落联盟的形成
形成了华夏族(汉族)多元一体的特点与风格,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统一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
3.尧、舜、禹“禅让”传说
传说尧、舜、禹时期由各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标准一般为传贤。
邦国林立。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和阶层的存在,二是公共权力(公共权威,稳定的公职人员——官僚机构),强制性机构和统治的存在等。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2013》
“國,邦也,从口从或”“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地也” ——许慎《说文解字》
部落必定向国家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青铜时代——夏、商、西周
夏朝到底是否存在? 论证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主要从两个纬度去验证,一个是文字记载,另外一个是文物。 从目前来看,夏朝的历史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传世文献记载出现于西周,《逸周书·度邑》云:“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竹书纪年》与《史记·夏本纪》等历史文献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夏朝的纪年与世系,有如此详细的记载,杜撰的可能性不大。
问题1:夏朝具备国家的特征吗?
考证历史之法——二重证据 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实证 “二重证据法”
问题2: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遗存吗?
夏有疆域、刑法、城墙、监狱、军队等,都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①世袭制:创立者——禹
②国家治理模式: 夏朝聚族而居。夏王称为“后”;中央设有机构与 职官;地方主要实行间接统治。
①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②考古: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 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聚族而居”: 由于劳动产品尚不充裕,为保障多数居民都能维持起码的生活,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也能维持生活,产品的分配不得不由共同体来进行…至于像土地这样的不动产,则更掌握在宗族的手中…总之,这时的人们聚族而居,集同族之人共同劳动,所有制关系也采取了同族人共同占有的形式。——摘编自沈长云主编《中国大通史 2 夏商西周》
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间接统治”:夏朝王畿(jī)内外分布着许多封国,史称:“禹为姒(sì)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如有男氏等,还有承认夏朝“天下共主”地位的异姓族邦。夏与这些族邦或长期结盟,或短暂结盟,随着夏朝势力的消长,它们与夏王朝的关系或即或离,有的邦甚至演化为夏的敌对势力。 ——摘编自詹子庆《夏史与夏代文明》
材料一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燕策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夏朝继位制度的变化。
①说明古人对启继位方式有不同意见。②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过程中可能存在斗争。
(2)关于启的继位,材料一、二为什么有的不同说法?
1937年殷墟考古发掘情形
公元前1600年,汤,殷(今河南安阳)
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时期
经济:井田制政治: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②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①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殷本纪》等②考古:殷墟甲骨文、铭文、青铜器
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成熟文字,字形结构复杂、语法完备,目前所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外服制下的方国及部族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如:向王室定期朝贡、服役、以及随商王征伐。
(2)具有神秘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帝王由于迷信,凡事(如征战、祭祀)都要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1)采用内外服制管理国家
西周: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考证,可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ɡǎ)京(今陕西西安)
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由繁荣转向衰落的时期
政治: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经济:井田制 木石骨蚌(bènɡ) 工商食官文化:金文、青铜器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知识链接: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河南洛阳),东周从此开始。
“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税、朝觐述职
权利:实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积极意义:1 巩固王权,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政治秩序。2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3 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局限性: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远离周王室的诸侯易叛乱,威胁西周的统治。
(封建古义:封邦建国)
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即解决宗族内部权力和财产的继承问题的制度。
规定相对的大小宗关系。
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尊宗敬祖”、“尊老爱幼”、任人唯亲、等现象
作用:(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形成了尊宗敬祖、重伦理的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3)形成世卿世禄、“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统治结构;(4)导致重男轻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出现。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统治秩序
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发生。
礼:贵贱有序 乐:上下和同
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吉礼:多用于奴隶主祭祀上天和鬼神;凶礼:多用于丧葬凶荒之事;宾礼:多用于朝聘往来;军礼:多用于出兵征伐;嘉礼:多用于宴饮嫁娶
天子 诸侯大夫 士 平民
四、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国王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土地所有制
土地层层分封,世代享用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土地由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从内外服到分封)
①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①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合作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特征二: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特征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特征三:神权与王权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学习拓展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探究:指出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并加以证明。论点:中国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多源性和统一性相结合)论据:1.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龙山、红山、良渚文化等多元文化奠定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基础。2.三皇五帝建立了部落联盟,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族的核心;邦国时代的禅让制又为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3.夏商周三代(由世袭到宗法分封)政治体制不断完善,以井田制为主的经济继续发展,文化上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体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课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难点,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启世袭,原始人类开始聚集生活,开始使用火和磨制石器,八角星纹彩陶豆,猪纹陶钵,蛋壳黑陶杯,红山玉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授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阶段特征,③代表,概念解读多元一体,真题演练,从部落到早期国家,部落时代,3国家管理,商和西周,西周统治,商和西周的经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间轴,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