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复习06碳和碳的氧化物提升篇(有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17264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复习06碳和碳的氧化物提升篇(有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17264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复习06碳和碳的氧化物提升篇(有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17264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复习06碳和碳的氧化物提升篇(有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复习06碳和碳的氧化物提升篇(有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共14小题,简答题,共1小题,实验题,共2小题,填空题,共3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复习06碳和碳的氧化物提升篇
一、单选题,共14小题
1.(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作制冷剂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
C.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教
2.(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C60在能源、信息、医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关于C60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由C60分子构成
B.该物质由60个碳原子构成
C.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D.C60和C70是两种物质
3.(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碳的氧化物
B.1 个二氧化碳分子比 1 个一氧化碳分子多 1 个氧原子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用于冶炼金属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下列过程不能体现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海水吸收二氧化碳
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D.化石燃料的燃烧
5.(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表示相应转化中的其他反应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反应物Y可以用来检验CO2
C.反应①不属于置换反应
D.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发生反应②
6.(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实施中,代表中国智造的高铁走在了前列.高铁动车与电路连接的石墨电刷没有用到石墨的性质是( )
A.稳定性 B.滑腻感 C.还原性 D.导电性
7.(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浙江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了世界上最轻的材料——碳海绵。“碳海绵”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下列关于“碳海绵”说法错误的是
A.具有吸附性,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B.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C.“碳海绵”是混合物
D.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8.(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关于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组成: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子构成也相同
B.性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且都有毒
C.用途:可以用来灭火,可以做化工原料
D.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从下列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2能溶于水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③CO2不能使干石蕊试纸变色④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网络图(图中“→” 表示转化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C → CO”的反应中碳发生还原反应
B.“CO → CO2”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CO2 → 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D.“CO2 H2CO3”的反应可用酚酞试剂验证
11.(2022·广西南宁·二模)下列气体中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A.一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硫
12.(2018·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教育科学研究和培训中心一模)石墨是一种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有滑腻感,常用作铅笔芯;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的固体,硬度很大,可用于裁玻璃、切割大理石。二者同为碳的单质,但性质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原因是
A.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B.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组成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组成它们的分子排列方式不同
13.(2022·陕西陕西·模拟预测)为证明某气体中是否含有CO2、H2、CO、H2O这四种成分,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开始前先向装置内通一段时间),则下列判断有误的是
A.只要看到A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该气体中含有CO2
B.若C处CuO由黑变红,D处无水硫酸铜变蓝,则证明该气体中含有H2
C.若C处CuO由黑变红,E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F处气体被点燃,则证明该气体中含有CO
D.若要证明气体中是否含有H2O,则还需在A装置前加一个盛有无水硫酸铜的U形管
14.(2022·广东中山·二模)2022年3月22一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22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下水是一种无形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有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C.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来降低水的硬度
D.由电解水能够得到氢气和氧气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简答题,共1小题
15.(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实验室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验,装置如图(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并填写相应的空格。
(1)实验过程如下:
①连接好装置;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装入药品并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
④打开止水夹,缓缓通入CO2,先点燃_____(填A或B)处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木炭粉减少,D中有气泡产生且_____;
⑤点燃另一处酒精喷灯,一段时间后,硬质玻璃管内出现_____现象时,说明CO具有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
⑥关闭止水夹,熄灭两处的酒精喷灯,C中的现象为_____。
(2)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_____(填“是”或“否”),说明理由:_____。
(3)写出硬质玻璃管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三、实验题,共2小题
16.(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根据下列图示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______。
(2)实验室制取O2的反应原理为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选择的发生装置______(填字母)。
(3)实验室制取 CO2的反应原理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制得的CO2中通常含有少量的HCl和水蒸气,若要制取干燥纯净的CO2,正确的装置链接顺序是______(填字母),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的原因______。
17.(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请结合图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2)加热高锰酸钾制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可选E装置收集O2,理由是_______。
(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若用C装置替代B装置作发生装置,其优点是____。若用D装置收集CO2气体应从_______(选填“a”或“b”)端通入。
(4)某同学采用如图F所示的装置分离H2、CO2的混合气体。
步骤如下: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混合气体,可收集到H2;再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可得到CO2。
①X溶液最好选择_______(填序号)。
a NaOH浓溶液
b 饱和Ca(OH)2溶液
②选用稀H2SO4而不用盐酸,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四、填空题,共3小题
18.(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化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和创造物质,试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CO2。
(1)分类角度:CO2属于______(填字母)
A.单质 B.氧化物 C.化合物
(2)性质角度:三百多年前,人们发现一些洞穴内有一种能使燃烧的木柴熄灭的气体,后来该气体被证实是CO2。据此推测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3)变化角度: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现象是______。
(4)应用角度:我国科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甲醇(CH3OH),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写出该图中反应物分子的个数比:______。
19.(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碳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利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Ⅰ.碳的多样性
(1)金刚石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
(2)从石墨中分离出的单层石墨片(石墨烯)是目前人工制得的最薄材料,单层石墨片属于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Ⅱ.“碳中和”的实现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CO2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CO2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
(3)CO2的过度排放会造成_________的加剧。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可为实现“碳中和”做出直接贡献的一种措施:___________。
(4)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经吸收剂处理可实现CO2的捕集。
①NaOH吸收。NaOH溶液吸收CO2生成 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②CaO吸收。CaC2O4在高温下分解制得疏松多孔的CaO,同时产生CO、CO2。该反应所得CO、C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
(5)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CH4(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虚线处部分中间产物略去),可实现CO2的再利用。
①该反应中,除CH4外另一种生成物为__________(填化学式),MgO的作用是_________。
②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已成为居民的生活用气,是因为CH4在空气中燃烧时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0.(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1)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单质,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相差很大。其原因是_____。
(2)写出石墨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工业上可以将石墨制作成电极(石墨电极)的原因是_____。
(3)木炭的主要成分与上述三种物质相同。木炭完全燃烧的产物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说明)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A、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C、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硬度属于物理性质;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
故选D。
2.B
【解析】
A、C60由C60分子构成,故正确;
B、每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故错误;
C、C60相对分子质量为,故正确;
D、C60和C70的分子构成不同,属于两种物质,故正确。
故选B。
3.C
【解析】
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C、O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每个一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1 个二氧化碳分子比 1 个一氧化碳分子多 1 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二氧化碳不能用于冶炼金属,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解析】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过程不能体现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和熟记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原理和全部的过程等,以及其中涉及到的“生物的呼吸作用”、“岩石圈中的碳酸盐分解或酸化”、“物质的燃烧”、“食物、钢铁等的缓慢氧化”、“植物的光合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和“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用途”等方面的知识。
5.B
【解析】
A、CO和X反应生成CO2,X可以是O2或Fe2O3等金属氧化物,说法正确;
B、CO2和Y反应生成Na2CO3,则Y为NaOH,NaOH不能用来检验CO2,,说法错误;
C、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正确;
D、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发生碳酸的分解反应,说法正确;
答案:B。
6.C
【解析】
石墨电刷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电刷在运动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摩擦,利用到滑腻感,同时互相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要求石墨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选C。
7.B
【解析】
A、“碳海绵”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故选项说法正确;
B、“碳海绵”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碳海绵”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碳单质具有可燃性,“碳海绵”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8.D
【解析】
A、CO和CO2的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子构成不相同,故A错误;
B、CO和CO2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CO有毒,CO2没有毒,故B错误;
C、CO具有可燃性,不可以用来灭火,CO2可以做化工原料,故C错误;
D、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O和O2点燃生成CO2,CO2和C高温生成CO,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CO和CO2的组成、性质和用途的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9.B
【解析】
①对比实验无法得出CO2能溶于水,①错误;
②对比实验,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CO2中变红色,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能使石蕊变红,②正确;
③由第一个实验可知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③正确;
④对比实验无法得到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结论,④错误。
所以正确的结论是②③。故选B。
10.C
【解析】
A、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碳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B、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CO2H2CO3”的反应不能用酚酞试剂验证,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11.D
【解析】
A、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解析】
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故选C。
13.C
【解析】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只要看到A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该气体中含有CO2,故选项说法正确;
B、若C处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变红色,装置D中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则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氢气,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水使装置D中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C、若C处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变红色,装置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因为若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时,石灰水不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即使不含一氧化碳,装置E中的澄清的石灰水也会变浑浊,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能使无色硫酸铜变蓝,若要证明气体中是否含有H2O,则还需在A装置前加一个盛有无水硫酸铜的U形管,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4.D
【解析】
A、地下水是有限的,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A错误;
B、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使用的净水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没有蒸馏,B错误;
C、活性炭用于水处理能够吸附水中的异味、色素,但是并不能去除水中的钙、镁离子,所以不能降低水的硬度问题,C错误;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正确;
故选D。
15. (1) A 变浑浊 红色 还原 D中的石灰水进入C中; (2) 否 未反应的CO进入D装置不会逸散到空气中 (3) C+CO22CO、CuO+COCu+CO2
【解析】
(1)④打开止水夹,缓缓通入CO2,先点燃A处的酒精灯,因为此反应过程要先生成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能与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进入D中,未反应的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所以,实验现象是:木炭粉减少,D中有气泡且石灰水变浑浊;
⑤点燃另一处酒精喷灯,在高温时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所以一段时间后,硬质管内出现红色现象时,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⑥关闭止水夹,熄灭两处的酒精喷灯,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在C中的现象是:D中液体进入C。故填:④A 变浑浊;⑤红色 还原;⑥D中的石灰水进入C中
(2)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不需要,理由是:未反应的CO进入D装置不会逸散到空气中,故填:否 未反应的CO进入D装置不会逸散到空气中;
(3)由上述分析可知,硬质玻璃管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CO22CO、CuO+COCu+CO2,故填:C+CO22CO、CuO+COCu+CO2。
16. (1) 长颈漏斗 (2) A (3) BFEC (4)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解析】
(1)据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型,选择发生装置A来制取。
(3)实验室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不需要加热,则其发生装置可选择装置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与水发生反应,则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即选择装置C;盐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二氧化碳会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吸收氯化氢,浓硫酸可以做干燥剂,应该先制取二氧化碳,接着除杂,然后干燥,最后收集,正确的装置连接顺序是:BFEC;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生成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
(4)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17. (1) 酒精灯 分液漏斗 (2) A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3) 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b (4) a 盐酸具有挥发性,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HCl气体
【解析】
(1)①是酒精灯;②是分液漏斗,故填:酒精灯;分液漏斗;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固、固加热型,适合用装置A作发生装置;可选E装置收集O2,理由是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故填:;A;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3)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用C装置替代B装置作发生装置,其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D装置收集CO2气体应从b端通入;故填:;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b;
(4)①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氢氧化钙量很少,饱和溶液不能完全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要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最好用浓溶液,故填:a;
②选用稀而不用盐酸,可能的原因是盐酸具有挥发性,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故填:盐酸具有挥发性,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
18.(1)BC
(2)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紫色石蕊变红
(4)1∶3
【解析】
(1)
根据化合物和氧化物的定义可判断二氧化碳既是化合物又是氧化物,故选BC。
(2)
根据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木材熄灭,所以,可推测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
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CO2与紫色石蕊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4)
根据图可以看出:反应前是两种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5,再看反应后的图可知:反应后还有两个氢分子没有参与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氢分子个数为3,因此,该图中反应物分子的个数比为1∶3。
19.(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单质
(3) 温室效应 尽量采用公共出行(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 1:1
(5) H2O 催化剂 放出
【解析】
(1)
金刚石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
单层石墨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3)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
尽量采用公共出行,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为实现“碳中和”做出直接贡献;
(4)
①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CaC2O4在高温下分解制得疏松多孔的CaO,同时产生CO、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该反应所得CO、C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
(5)
①由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故另一生成物为H2O;
由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镁不发生变化,故作用是:催化剂;
②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已成为居民的生活用气,是因为CH4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热量。
20. (1)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2) C+O2CO2 ; 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 (3) CO2+H2O═H2CO3 。
【解析】
(1)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单质,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相差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石墨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工业上可以将石墨制作成电极(石墨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3)木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6 碳和碳的氧化物(跟踪训练)-2023 年中考化学一轮大单元复习过过过(人教版),文件包含专题06碳和碳的氧化物跟踪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06碳和碳的氧化物跟踪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过关练习专题06 碳和碳的氧化物(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单元06 碳和碳的氧化物【真题模拟练】-2022年中考一轮化学单元复习过过过(人教版)(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已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