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2讲+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及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讲义+2022年中考生物总复习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2讲+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及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讲义+2022年中考生物总复习教案,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巧学妙记,方法指导,易错警示,实验过程,注意事项,实验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讲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及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知识清单考点梳理 夯基提能 知识点1运动系统的组成1.运动系统的组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① 和肌肉组成的。 2.骨和骨骼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 骨与骨骼的区别骨是骨骼的组成单位,每块完整的骨都是一个器官。骨骼是整体,骨是部分。例如,人的全身共有206块骨,这206块骨组成了人体的骨骼。3.关节(1)关节的结构示意图:(2)关节的部分结构特点及功能:名称结构特点功能关节面由④ 和关节窝组成,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 软骨组织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⑤ 由结缔组织构成,围绕着整个关节,且内外都有韧带将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连接起来;关节囊的内壁还能分泌滑液关节腔由关节面和关节囊围成的密闭的空腔,内有滑液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活动灵活(3)关节的特点:特点相适应的结构牢固性关节囊、韧带灵活性⑥ 、滑液 (4)脱臼是指⑦ 从关节窝内脱落下来。 关节的结构特点使关节既牢固又灵活(1)与关节牢固性有关的结构:关节头位于关节窝内,增加了关节的牢固性;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将两骨牢固地连在一起。(2)与关节灵活性有关的结构:关节软骨、关节囊的内表面分泌的滑液,可以减小两骨之间的摩擦,使运动更加灵活。4.骨骼肌(1)概念: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2)组成:肌腹和肌腱。肌肉中间较粗的部分(A)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B)叫⑧ 。 (3)特性:有受到刺激而收缩的特性。5.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同一块骨骼肌通过肌腱绕过关节连在⑨ 的骨上。 知识点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1.运动的产生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① 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2.举例:屈肘和伸肘(1)屈肘动作:当A② ,B③ 时,肘部弯曲。 (2)伸肘动作:当A④ ,B⑤ 时,肘部伸展。 3.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在不同情况下的状态动作分类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伸肘舒张收缩屈肘收缩舒张手提重物收缩⑥ 手臂自然下垂⑦ 舒张4.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的特点一组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而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可见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⑧ 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5.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⑨ 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6.与其他系统的配合系统作用运动系统直接参与神经系统调节呼吸系统提供⑩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7.运动的意义知识点3动物的行为1.分类(1)按行为的目的或表现形式划分: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① 行为等。 (2)按行为获得的途径划分:先天性行为和② 行为。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项目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举例蜜蜂采蜜、小鸟喂鱼鹦鹉学舌、马戏表演获得途径生来就有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决定因素由体内的③ 决定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意义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关系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④ 3.社会行为(1)概念: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⑤ ,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⑥ 。 判断动物是否具有社会行为的方法判断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是否具有社会行为,主要看它们是否具备社会行为的特征。社会行为的三个特征:形成一定的组织、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4.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举例蜜蜂跳舞——⑦ 黑长尾猴发出不同的叫声——声音蚂蚁的通讯——气味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吸引雄虫——性外激素信息交流的意义在群体觅食、御敌和⑧ 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讯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应用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的腺体能够分泌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它是一种挥发性的物质,并且具有特殊的气味。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去与雌虫交配。人们利用这一原理,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为引诱剂,可以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知识点4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1)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① 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2)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多种多样的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为捕杀某种动物,或者随意引进某种动物,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2.促进生态系统的② 循环 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动物摄取的有机物,有的参与构成动物的身体,有的在它们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考点突破学思结合 高效突破 考点1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典例1 关节中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的滑液存在于( )A.关节囊 B.关节腔 C.关节头 D.关节窝 典例2 (2021·湖南郴州)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下列哪项组成的( )A.骨、肌肉 B.骨骼、关节C.骨骼肌、神经 D.骨、关节、肌肉 【巧学妙记】 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运动系统肌关骨,支持运动和保护。肌肉动力骨杠杆,关节支点灵又固。考点2运动的产生典例3 (2021·河南)“告别童年,青春起航。”某校八年级同学举行了少先队离队仪式,敬好最后一次队礼。下列关于敬队礼动作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完成B.由骨骼肌牵引骨绕关节活动完成C.由一块骨骼肌参与即可完成D.完成敬队礼动作需要消耗能量 考点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典例4 (2021·江苏盐城)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蚂蚁觅食 B.黄蜂筑巢C.蜘蛛织网 D.鹦鹉学舌 典例5 (2021·山东德州)宠物作为伴侣动物,是我们人类获得幸福和健康生活的一个来源。小明的宠物狗“乐乐”(如图)经过4天~5天的训练,就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大小便。关于“乐乐”定点大小便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B.这种行为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C.所有动物,都能在4天~5天的时间里学会D.这种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 【方法指导】 判断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方法(1)看形成时间:生来就有的是先天性行为;后天由生活经验和学习得来的是学习行为。(2)看影响因素: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先天性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的是学习行为。(3)看持续时间:一般伴随动物一生的是先天性行为;去除刺激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后,会逐渐消失的是学习行为。考点4社会行为典例6 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下列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蜜蜂之间分工合作 B.孔雀开屏C.亲鸟给雏鸟喂食 D.成群蝗虫啃食庄稼 【易错警示】 社会行为与群集行为社会行为有明显的分工合作和等级关系,如蚂蚁、蜜蜂、羚羊、狒狒等;群集行为没有明显的分工和等级关系,如群集飞行的蝗虫、群集取食的蚜虫等。实验突破专项突破 提升素养 实验1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实验过程】提出问题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还是先天性行为作出假设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实验装置制订计划步骤1取饥饿处理过的5只小鼠,然后将1只小鼠放置在迷宫入口,迷宫出口处放置食物,观察并记录小鼠找到食物所需的时间续表制订计划步骤25分钟后,重复上述步骤,同样的间隔时间进行4次实验,共计5次,分别记录每次小鼠找到食物所需的时间。对其余4只饥饿处理过的小鼠同样进行5次实验,并记录每次所需的时间实施计划按照制订的计划进行探究,认真统计小鼠需要经过几次“尝试与错误”才能通过迷宫,并做好记录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求出5只小鼠每次找到食物所需时间的平均值。分析数据可知,随着小鼠“尝试与错误”次数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宫获取食物所需的时间越来越① 得出结论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② 【注意事项】1.出口处放置的食物应是小鼠喜欢吃的食物。2.迷宫的隔板应设置得高一些,以避免小鼠从隔板上方越过;或者在隔板上方盖一块玻璃,这样既能阻止小鼠翻越隔板,又便于观察小鼠的行为。3.迷宫通道的宽度应较宽,以便于小鼠折返。4.实验前使小鼠处于饥饿状态。5.根据小鼠通常白天躲在黑暗处睡觉,夜晚才出来活动的规律,最好把实验时间定在晚上。典例1 生物小组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并获取了实验数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时间2分37秒1分46秒54秒A.在A、B、C三处放置食物,小鼠走迷宫用时会减少B.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C.小鼠用时越来越短,说明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D.若用不同的小鼠做实验,次数可能会不同,说明学习行为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实验2探究蚂蚁的通讯【实验过程】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作出假设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通讯的实验装置制订计划步骤1准备实验用的蚂蚁:捕获的蚂蚁应来自① 蚁穴,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 步骤2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如图),形成A、B、C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小岛 续表制订计划步骤3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A岛上,食物放在B岛上,C岛上不放食物,观察蚂蚁的行为步骤4小组成员将连接A、B岛之间的“桥①”和连接A、C岛之间的“桥②”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步骤5在蚂蚁爬过的“桥”上,涂一些有气味的物质(如香水),观察蚂蚁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实施计划按照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1)步骤3:一段时间后,饥饿的蚂蚁会沿着“桥①”到达B岛,从而获得食物(2)步骤4:蚂蚁直接沿着“桥①”爬向没有食物的C岛(3)步骤5:蚂蚁的爬行失去了具体的目标,随处乱爬,找不到食物得出结论蚂蚁是通过② 进行通讯的 【注意事项】1.实验完毕后,将捕获的蚂蚁放归自然环境中。2.对于在实验中落水的蚂蚁,可用小木棍帮助其上岛。【实验拓展】1.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嗅觉,其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2.蚂蚁的通讯对它们获取食物的意义:蚂蚁是营群体生活的,通讯可以使蚂蚁个体间进行信息交流,分工合作,有利于蚂蚁获取食物。典例2 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来探究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蚁穴B.实验过程中用手对调两根小木条后继续观察C.用饥饿的蚂蚁做实验D.连接不同岛之间的“桥”的粗细和长短应一致 【易错警示】 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是解决实验探究题的关键。探究“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的实验中变量是气味,因此除了气味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如木条大小、长短等)都要相同且适宜。本节课后练(☞见强化练习册P32) 第2讲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及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知识清单知识点1①关节 ②关节囊 ③关节腔 ④关节头 ⑤关节囊⑥关节软骨 ⑦关节头 ⑧肌腱 ⑨不同知识点2①关节 ②收缩 ③舒张 ④舒张 ⑤收缩 ⑥收缩⑦舒张 ⑧两 ⑨支点 能量 寻觅食物知识点3①社会 ②学习 ③遗传物质 ④复杂 ⑤分工合作⑥等级 ⑦动作 ⑧繁衍后代知识点4①相对稳定 ②物质考点突破【典例1】【解析】本题考查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关节腔内有滑液,滑液是由关节囊的内表面分泌的,能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答案】 B【典例2】【解析】本题考查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三部分组成。【答案】 D【典例3】【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的产生。一组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而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因此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C项错误。【答案】 C【典例4】【解析】本题考查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蚂蚁觅食、黄蜂筑巢和蜘蛛结网是动物生来就有的,属于先天性行为;鹦鹉学舌是动物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答案】 D【典例5】【解析】本题考查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小明的宠物狗“乐乐”经过4天~5天的训练,就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大小便,这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A、B项错误,D项正确;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越能更早地适应复杂环境。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能在4天~5天的时间里学会定点大小便的行为,C项错误。【答案】 D【典例6】【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行为的特征。蜜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具有社会行为;孔雀开屏、亲鸟给雏鸟喂食、成群蝗虫啃食庄稼没有明确的分工,不是社会行为。综上所述,A项符合题意。【答案】 A实验突破实验1①短 ②学习行为【典例1】【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实验。小鼠学会走迷宫后,如果这种行为长期得不到加强,该行为就会消失,B项错误。【答案】 B实验2①同一 ②气味【典例2】【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蚂蚁的通讯”实验。实验过程中用手对调两根小木条,手的气味会影响实验结果,B项错误。【答案】 B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