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后测评
展开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据此回答1~2题。
1.组成土壤的四种物质分别是( )
A.岩石、有机质、水分、空气
B.砾石、矿物质、水分、空气
C.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D.岩石、砾石、有机质、水分
2.下列土壤以颜色命名的是( )
A.黑土、水稻土 B.黑土、黄壤
C.水稻土、红壤 D.荒漠土、黄壤
解析:1.C 2.B 第1题,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砾石是岩石破碎物,可为土壤形成提供矿物质。第2题,黑土、黄壤和红壤等都是以土壤的颜色来命名的;水稻土是以农作物的名称命名的;荒漠土是根据植物难以生长的自然状态命名的。
下图示意某土壤剖面,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的土壤区域,丁代表底层基岩。据此完成3~4题。
3.该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土壤有机质来源于自然地理要素中的(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解析:3.A 4.C 第3题,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a中甲为( )
A.有机层 B.淀积层
C.耕作层 D.犁底层
6.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解析:5.B 6.C 第5题,图a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成土母质层之间,为淀积层,故选B项。第6题,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故选C项。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8.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解析:7.B 8.B 第7题,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类型,经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要因素。第8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中铁、铝含量较少。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
9.如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
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_作用。
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
(3)说出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养分。第(2)题,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实现。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 矿物养分
(2)气温 降水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等级·提升练]
原始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但土壤贫瘠。由于人类活动的开发,某热带雨林地区“刀耕火种”普遍盛行,土地退化严重。烧荒后的土地,有的开垦为耕地,有的因反复烧荒退化成荒草坡。栽种一两年后让土地休闲几年,恢复地力,形成次生林,再进行新一轮砍烧种植。(注:以原始自然土壤养分为100%)。据此完成1~2题。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退率表
1.造成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量
C.气候 D.地形
2.“刀耕火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现为( )
A.刚刚烧荒后的土壤,养分含量低
B.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大
C.荒草坡土地,土壤养分减幅最大
D.耕地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
解析:1.C 2.C 第1题,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导致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比较贫瘠。故选C。第2题,刚刚烧荒后的土壤,可以开垦为耕地,表明养分含量较高,故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次生林造成的养分衰退率比较低,这表明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不大,故B错误;表中数据显示,荒草坡土壤养分衰退率最大,即土壤养分减幅最大,故C正确;据表可知,耕地速效磷衰退率较低,表明含量较高;速效钾衰退率为负值,表明含量增加,故D错误。故选C。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 3~4题。
3.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4.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解析:3.A 4.D 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选A。第4题,甲图淋溶层最厚,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乙图无淋溶层,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丙图淋溶层适中,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该地区发育着草原土壤。森林表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可以判断I为草原土壤,故选D。
如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6.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5.C 6.A 第5题,各种成土要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要素。第6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因此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山坡地表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形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地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7.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层、________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4)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
(5)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地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曲线表示蒸发量,b曲线表示气温,c曲线表示降水量。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地区,D为干旱的荒漠地区,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考查基础知识。第(4)题,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极薄的风化壳,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制约性因素是水分。第(5)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森林植被,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答案:(1)a (2)E、G A
(3)有机 淋溶
(4)温带荒漠 水分
(5)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有机质%
有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次生林
2.06
0.83
7.61
5.45
耕地
33.44
39.83
0.37
-53.92
荒草坡
48.96
48.87
93.48
52.78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后复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题,共10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精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精品巩固练习,文件包含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原卷版docx、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