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成套课后练习含解析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课后练习6碳排放与环境安全含解析
展开课后素养落实(六)(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下图为碳的生物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造成近百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2.下列有关碳的生物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陆地水提供了大量溶解碳酸盐B.大气中的氮主要是光合作用产生的C.没有参与岩石的形成过程D.现今地球大气成分受碳的生物循环影响较大3.植树种草是碳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建设防护林时提倡多种树种搭配,主要是为了( )A.追求森林产品的多样化B.削弱呼吸作用的碳排放C.降低防护林工程成本D.增加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C 2.D 3.D [第1题,从图中可知,二氧化碳增加的途径主要有三个:②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③人类燃烧化石燃料、④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被微生物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近百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故选C。第2题,陆地水中大量溶解的碳酸盐是化学溶蚀作用提供的,A错误;大气中的氮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还有一部分是从原始大气中分离出来的,B错误;地下的石油和煤炭等是生物参与岩石形成过程的结果,C错误;碳的生物循环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对现今地球大气成分的影响较大,D正确。第3题,近年来,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在建设防护林时提倡多种树种搭配,这样能够使防护林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复杂化,从而增加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图为1993~2003年西伯利亚(即亚洲北部)某湿地上空(1千米高度)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4.图中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波动,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二氧化碳多B.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二氧化碳少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二氧化碳多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二氧化碳多5.全球气候变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是( )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B.森林分布范围向南扩展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4.A 5.D [第4题,由图可知,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低、冬季高),主要是因为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二氧化碳多;夏季二氧化碳含量低,主要是因为西伯利亚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广布,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吸收二氧化碳多。故选A。第5题,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合热带作物生长,A错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森林分布范围应向北扩展,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使西伯利亚地区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上升,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西伯利亚地区北部海岸线南退,D正确。]读海平面变化示意图,回答6~7题。6.根据海平面变化曲线图可知,近百年来,海平面出现( )A.波动下降 B.呈直线上升C.波动上升 D.总体上变化不大7.(易错题)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直接危害是( )A.一些岛国面临被淹没的威胁B.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C.加剧风暴潮的危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败D.频繁发生厄尔尼诺等气候异常现象6.C 7.B [第6题,读图可知,全球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故选C项。第7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直接危害是土地和农田盐渍化,B项正确。岛国被淹没不是对农业的影响,A项错误。风暴潮是由台风导致的,与海平面上升关系不大,C项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现象,与海平面上升无关,D项错误。]碳交易是指政府将碳排放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并在一定的规则下向其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额,排放单位可以通过市场购入或售出其相对实际排放不足或多余的配额以履行碳排放控制责任。碳交易起源于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设计的一种国际贸易机制。下图示意某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百分比及其人均碳排放量。据此回答8~10题。8.国际碳交易的形成可以促使( )①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逐渐减少 ②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将不受限制 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④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碳减排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9.由图可以看出,美国、欧盟、印度、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 )①中国的人口总数多,碳排放总量较多 ②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碳排放量多 ③欧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碳排放量低 ④印度的人口总数少,碳排放总量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0.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但各国由于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的不同,在具体责任上应有所区别,这意味着( )A.全球各国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一样的B.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C.发达国家碳排放少,承担的责任小D.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多,承担的责任大8.C 9.A 10.B [第8题,由材料可知,碳交易是为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可以促使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逐渐减少,①正确;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多余的碳排放配额抵消自身碳排放配额的不足,也可以通过技术援助等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碳减排,因此发达国家会受限制,②错误、④正确;碳交易不会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③错误。第9题, 中国由于人口众多,虽然人均碳排放量较低,但碳排放总量较多,①正确;美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资源消费量大,因此人均碳排放量多,②正确;欧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③错误;印度是人口大国,④错误。第10题,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但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历史和现实责任,大气中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产生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世界上最高的,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碳转移,这将进一步加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碳减排负担。因此,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碳减排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会议上,世界上近200个国家的代表,就二氧化碳排放配额进行了多轮磋商,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态度有很大差异。材料二 下面三幅图示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较。材料三 下图为漫画《请你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会议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这一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2)众多国家与会就减排问题进行磋商,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材料三漫画反映的焦点是可持续发展中的________原则。(3)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减排中要承担更多的义务。[解析]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二氧化碳过度排放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其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第(2)题,众多国家与会就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进行磋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材料三的漫画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争议,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第(3)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经济发达,但是人口较少,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远大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均排放量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阶段,经济不发达,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发展中国家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粮食生产的影响看,发展中国家农业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减产较发达国家多。因此发达国家在减排中要承担更多的义务,才能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答案] (1)全球气候变暖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森林破坏(2)共同性 公平性(3)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发达国家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多分布于中低纬地区,农业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减产较发达国家多。[素养培优练]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12~13题。12.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13.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12.A 13.C [第12题,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流域冰川总面积缩小,朝向南面、东南面的冰川面积大大缩小,而朝向东面、偏北面的冰川面积增大。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该流域偏南面冰川融化,造成冰川面积缩小。冰川面积变化与地壳抬升无关,也不受流水搬运、风力侵蚀等的影响。第13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冰川面积缩小会使河流的流量减少,使得地方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冰川面积缩小,冰蚀作用减弱,绿洲的面积将缩小,流域面积也会缩小。]“碳中性国家”是指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国家。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据此回答14~15题。14.对实行“碳中性国家”计划不利的措施是( )A.积极开发洁净的新能源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合理开发水能D.积极植树造林15.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 ( )A.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B.全球平均气温迅速上升C.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气温降低D.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14.B 15.A [第14题,机械化耕作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属于对实行“碳中性国家”计划不利的措施,B正确;其他选项所述均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B。第15题,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减缓,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减缓,A正确、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减缓,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气温不会降低,C错误;全球变暖的速度减缓对植物的生长速度以及农作物产量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21世纪会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 ℃~6.4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3)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21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解析] 第(1)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第(2)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波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流以防内涝。第(3)题,减少碳排放,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一是推广节能技术,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三是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答案] (1)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2)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加高加固防波大堤;整理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3)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