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德国鲁尔区为例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基础预习
资源枯竭型地区是指原来依靠本地① 自然资源 作为发展根基,后来因为资源消耗殆尽或资源价值下降而衰落的地区。
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1.鲁尔区的繁荣
(1)主要城市:② 埃森 现为鲁尔区最大的机械制造和电子工业中心;③ 杜伊斯堡 位于莱茵河与鲁尔河交汇处,是欧洲最大的河港;哈根是德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
(2)发展条件:鲁尔区的④ 煤炭 资源非常丰富,⑤ 煤质 好,⑥ 煤种 全,品位高。通过⑦ 莱茵河 与欧洲最大港口⑧ 鹿特丹 保持紧密联系。依托便利的水陆运输,⑨ 铁矿 可从法国、瑞典、荷兰、俄罗斯等国获得。
(3)工业结构:在煤炭、钢铁、化学等工业的基础上,形成内部联系密切、布局高度集中的工业地域综合体。
◆特别提醒 评价一个区域的开发条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及工业基础等。
2.鲁尔区的衰落
(1)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海外⑩ 廉价石油 和低成本煤炭的大量输入,鲁尔区开始出现“煤炭危机”。
(2)相对单一的⑪ 重化工业 结构。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4)随着其他国家钢铁业的不断发展,德国钢铁业在成本上逐步丧失优势,钢铁市场需求萎缩,导致鲁尔区遭遇了“⑫ 钢铁危机 ”。
(5)其他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和⑬ 新材料 的出现。
◆温馨提示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外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既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二、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1.鲁尔区全面转型的三个阶段
2.转型效果
今日的鲁尔区已成长为以⑱ 高新技术 和现代服务为引领、多行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区;环境优美;将濒临倒闭的工业企业景观改造成博物馆和秀美的娱乐休闲地。
吸收外来的资金和技术,一方面加快老企业的改造,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迅速发展起来。
自我诊断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鲁尔区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之上。( × )
解析:鲁尔区只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主要从法国、瑞典、荷兰、俄罗斯等国获得。
(2)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鲁尔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内部因素。( × )
解析: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鲁尔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外部因素。
(3)关停传统产业是治理鲁尔区环境问题的关键。( × )
(4)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衰退。( × )
解析: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当资源面临枯竭时,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下列关于德国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鲁尔区位于德国东部、莱茵河左岸
B.区内水源充沛,铁矿资源十分丰富
C.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
D.鲁尔区内河航运极为发达,但不能直通海洋
答案:C
解析: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右岸,区内煤炭资源丰富是其工业发展的基础。鲁尔区内河航运发达,可直通海洋。
3.下列关于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展了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B.煤炭、钢铁两大主要部门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
C.新建的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
D.新建的企业涉及电子、汽车、钢铁等多个工业部门
答案:A
解析: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大幅度减少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的企业数量,但扩大其规模;新建电子、汽车等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主题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活动一 资源型地区的发展条件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其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而工业产值曾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0%,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下图为德国鲁尔区示意图。
(1)结合鲁尔区示意图,描述鲁尔区交通的区位优势,并分析莱茵河航运发达的自然原因。
(2)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鲁尔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这些工业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案:(1)交通区位优势: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集,水陆交通便利,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自然原因:莱茵河流域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流域内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河网密布,径流量大且稳定;流速平稳;冬季无结冰期;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流域内落差较小,通航里程长。
(2)鲁尔区处在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有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和内河航运,莱茵河及四条人工运河不仅连成一体,而且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靠近铁矿产地,铁矿主要从法国、瑞典、荷兰、俄罗斯等国获得;西欧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3)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这些工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特点。
探究活动二 区域传统工业的衰落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的最后一周,宝钢主动压缩新增产能规模,宣布湛江钢铁基地规模压缩125万吨,规划钢产量由1 000万吨下调为875万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图1是2013—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图,图2是2010—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变化图。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图3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
(1)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我国2014年煤炭产量和需求量均下降。结合材料分析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2014年煤炭市场价格下滑、效益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全球整个行业运行形势严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煤炭企业如何走出这种困境。
(3)根据材料二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钢铁等高耗煤产业生产规模的缩减;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国外低价优质煤的冲击;煤炭产能长期过剩。
(2)加大科技投入,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把煤炭企业做大做强;控制煤炭的进口量;增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
(3)变化特点:快速增长。主要原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增大,供需矛盾加剧;技术进步使发电成本下降;开发风能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探究活动三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一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二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 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三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黄石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案:(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产业基础好;临长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知能整合
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1.鲁尔区优越的区位条件
2.繁荣期鲁尔区的传统工业
3.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及表现
二、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鲁尔区相继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为促进该传统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鲁尔区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如下图所示:
素养培育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铜陵市因铜而兴、依矿建市,铜资源的开采持续数千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铜陵市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基地。它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的开采,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座因铜得名、因铜而兴的古老城市,如今正全力将自身打造为生态山水园林城市。下面两图分别示意铜陵市周边地区概况和铜陵市有色金属工业生态产业链网。
(1)结合材料,分析铜陵市早期成为铜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分析铜陵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近年来铜陵市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结合材料说明该市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铜矿资源丰富;煤炭和水资源丰富;铁路和长江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铜制产品市场广阔。
(2)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矿产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
(3)围绕铜资源,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污染,实现矿区再利用。
解析:(1)由材料可知,铜陵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铜而兴、依矿建市,铜矿资源丰富。从图中可以看出,铜陵市靠近长江,水资源丰富,并且便于原料运输和产品运输。煤炭开采基地,煤炭资源丰富,便于冶炼。铜冶炼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2)由材料可知,铜陵市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基地,主要为动力指向型工业城市,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矿产经过多年的开采,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环境污染严重。
(3)铜陵市如今正全力将自身打造为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由材料可以看出,如今铜陵市的有色金属冶炼不仅仅是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还发展制酸、发电以及废旧产品回收,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减轻了大气污染,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仅发展重工业,还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矿山进行井下填充,治理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矿区再利用。
随堂巩固·自我测评
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区内工厂林立,城市内建筑栉比,人口稠密,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得益于( )
①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②便利的水陆交通
③广阔的市场④充沛的水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鲁尔区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和充沛的水源,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2.一位德国生态学家曾悲观地对鲁尔区做出预言:“在这里,白色只是一种梦想。”此预言反映的问题是( )
A.失业率下降 B.环境污染
C.治安混乱 D.金融危机
答案:B
解析:煤炭是鲁尔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能源,但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了鲁尔区的进一步发展。
3.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鲁尔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原因之一是( )
A.世界煤炭市场竞争激烈,原煤价格大幅下降
B.世界运输方式迅速改变,海运代替铁路运输
C.石油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新兴能源产业迅速崛起
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生产结构单一,世界性钢铁过剩,石油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主要能源,导致煤炭能源地位下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最后导致鲁尔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90年和2016年工业结构简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与1990年相比,该地区2016年( )
A.矿产资源储量减小 B.新兴工业迅猛发展
C.已无环境污染 D.失业人口明显增加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该地区1990年、2016年的工业结构均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大量消耗矿石资源导致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减小;化学工业和建筑业不属于新兴工业;环境污染依然存在;从图中看不出失业人口增减情况。
5.目前,该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此,该地区采取的有效措施可能有( )
①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
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④大力开发水电,并禁止煤炭开采
⑤加强环境管理,增大绿地面积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结合2016年该地区工业结构简图可知,“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与“禁止煤炭开采”既不符合该地区资源条件,又过于一刀切,排除②④。
实践活动·科学探知
资源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位于大兴安岭山区,河流纵横交错,森林覆盖率极高,拥有矿泉、火山遗迹、冰雪、第二次世界大战遗迹、避暑环境、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独具特色。2009年,阿尔山市成为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并且是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下面两图分别为阿尔山市区域简图及阿尔山市气候资料图。
实践探知
(1)依据材料分析阿尔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的原因。
(2)结合阿尔山地区的资源优势,列举阿尔山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1)人为原因:过量采伐导致森林资源锐减。
自然原因:由于纬度、海拔较高,气温低,林木生长缓慢,导致森林恢复慢,森林资源面临枯竭。
(2)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林业、牧业)。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发展木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展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的林业食品加工业。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阿尔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冰雪娱乐、森林生态、避暑旅游等特色旅游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1.通过阅读鲁尔区的区位图,描述鲁尔区经济辉煌的优越区位条件。(区域认知)
2.联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衰落现象,从内因、外因角度归纳鲁尔区衰退的原因,并说明鲁尔区衰退的表现。(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3.归纳鲁尔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阶段
时间
措施
第一阶段
20世纪60年代
主要是制定方案,对⑭ 传统产业 进行清理改造,对落后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
对钢铁、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⑮ 新兴产业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引进和发展⑯ 高科技 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⑰ 多元化
区位条件
具体体现
影响
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区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煤层埋藏浅,利于露天开采)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离铁矿区较近
铁矿石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区,后期来自瑞典、俄罗斯等国,鲁尔区离它们都较近
有利于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钢铁工业成为鲁尔区的主导产业
充沛的水源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水资源与煤炭资源结合,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便捷的水陆交通
内河交织成网,并且与海洋相通,水运便利;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
广阔的市场
德国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革新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精品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精品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必备知识,预习自测,问题探究,规律总结,对点训练,真题研析,限时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德国鲁尔区为例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德国鲁尔区为例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