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江苏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成套学案
江苏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重要概念,深层归纳,链接统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讲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条件(1)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2)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1.内容(1)皇帝制度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皇帝“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②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③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三公九卿制度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③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④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3)郡县制①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②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2.影响(1)积极影响①使秦朝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消极影响: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重要概念】“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深层归纳】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皇帝独尊——权威不可世俗。【重要概念】 官僚政治西周宗法分封制下“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以后的“官”则是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官僚政治体系还包括管理官僚、选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职责、执行政务的制度。【链接统编】 朝议制度秦汉时期建立的一种由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主题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征 [史料实证]史料一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①——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总揽威权,柄不错下②。——《太平御览》史料二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下,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③史料三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④……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解读]主旨史料一: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史料二:中央三公的职权史料三:九卿的职能与运作特点细读①体现了皇位世袭②反映了皇权至上③中央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④九卿专为皇室服务,体现了“家”“国”同治[运用](1)据史料一,概括秦朝皇帝制的特点。提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位独尊。(2)据史料二、三,分析说明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点。提示:官员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组织完备。它们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历史认知]历史解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它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郡县制的影响 [史料实证]史料 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①,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②。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③,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解读]主旨郡县制的运行及影响细读①任免制的体现,区别于世袭制②体现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③表明郡县制加强皇权[运用]根据史料概括郡县制的历史影响。提示: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史认知]唯物史观——秦朝推广郡县制的原因(1)政治: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初步形成和推行为秦朝推行郡县制奠定了政治基础。(2)思想:法家思想奠定了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思想基础,郡县制本身就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思想,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疆域:秦朝疆域空前扩大,为秦朝推行郡县制提供了现实可能。(4)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加速了秦朝郡县制的推行。主题二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周秦政治制度的转型 [史料实证]史料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①……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③。——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解读]主旨周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转型细读①指出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②表明随着宗法制的败坏,分封制日趋瓦解③指出秦朝实现了制度的转型[运用]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异是什么,这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提示:差异: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央管控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代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趋势: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历史认知]历史解释——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掌握 官僚政治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实证]史料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①……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②。——摘编自《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解读]主旨官僚政治的特点细读①表明官僚政治顺应中央集权统治需要②体现官僚政治实行任命制[运用]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提示: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历史认知]唯物史观——早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及其历史作用(1)转变①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②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③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2)历史作用①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②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高考题组]1.(2016·高考江苏卷·T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命题点:史料的解读与比较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解析:选D。汉代画像石与《史记》的文字记载有相似的地方,两者描述的主题有一致性,所以D项符合题意。《史记》使用文字记载,画像石通过绘画表现,据此排除A、B、C三项。2.(2015·高考江苏卷·T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命题点:秦朝的统一与历史记载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解析:选C。《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C项指出了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条法则,即引用史料首重辨伪,这也符合材料信息中不同记载相互矛盾的解读,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3. (2019·高考全国卷Ⅱ·T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命题点:秦国国家力量的加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选D。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国家组织能力强,能够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办大事,故答案为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制)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战国后期铁制生产工具普及,对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起了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工具),故B项错误;当时的交通落后,排除C项。4. (2015·高考海南卷·T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命题点:秦朝的政治制度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解析:选A。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下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故选A项。[模拟题组]1.(命题角度:秦朝的皇帝制度)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继禹位”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法政治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法则,秦朝皇位继承原则是对其完善和发展,故选D项。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2.(命题角度: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 )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 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 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解析:选C。由材料“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可知,秦始皇的目的是把皇权与天命相结合,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以维护统治,故选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材料体现不出法家思想和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A项;“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B项;泰山地处山东,但秦始皇巩固统治却不只是针对山东,排除D项。3.(命题角度:秦朝的统治)《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A.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B.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C.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D.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解析:选A。“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明楚人并没有认同秦朝,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故选A项;秦朝把郡县制推广到了全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内容是“亡秦必楚”,说明楚国人对秦朝没有认同感,没有涉及秦的暴政,排除C项;“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表明楚人的愿望是复仇,不是统一全国,排除D项。4.(命题角度:秦朝政治统治的变化)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发动政变,扶立胡亥,残害诸王子公主,就连和将军蒙恬一起在北边统领重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也无力反抗。这一历史现象折射出当时( )A.国家权力依据血缘关系建构B.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C.郡县制度有效防范地方割据D.军政大事均由三公朝议而定解析:选B。题干“诸王子公主”“皇长子扶苏”都无力反抗说明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故选B项。秦朝实行郡县制,不是依据血缘关系构建,排除A项;“诸王子公主”不属于地方割据问题,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朝议,故无从反映,排除D项。5.(命题角度:秦朝郡县制的实施)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B。根据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秦汉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根据材料“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步废弃分封制,实施郡县制,排除A项;钱穆探讨的是政治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6.(命题角度:秦朝统治秩序的确立)湖北睡虎地出土秦简中有当地郡守发布的告示,其内容包括: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清除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这反映了( )A.秦秉承儒家的民本思想 B.儒法结合巩固了秦朝统治C.秦重视社会秩序的构建 D.秦始皇希望成为仁王圣主解析:选C。据材料中“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行善”可知,郡守告示体现了法律要防止恶行出现,促使百姓行善,民众行善事则社会稳定,由此可见秦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时法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秦并未秉承儒家思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并未儒法结合而是尊崇法家思想,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劝导民众行善的方式仍是“法律”,结合所学秦尊崇法家思想可知,秦始皇是要为“霸主”而非做“仁王”,排除D项。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优化提升学案,共5页。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重要观点,链接统编,重要概念,深层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重要观点,重要概念,链接统编,重点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