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反思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17453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反思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17453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反思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17453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次的 课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园地》,《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让学生在词语运用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词语积累。另一部分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语气表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日积月累”是积累、背诵古诗。
二、 教学目标:
1.借助交流平台,再次引领学生体会细致观察与准确表达的关系,并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体会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2.感知动物“家”的独特名称,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感知中华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
3.借助两组句子的辨析,感知词语的准确运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积累民间俗语,要让学生在感受到民间俗语趣味的同时,体会到俗语中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深切体会到有观察才有所见的道理。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动物“家”的独特名称,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感知中华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借助两组句子的辨析,感知词语的准确运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民间俗语。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长期观察后创作的经典之作。那么,在这两篇课文中,你积累了哪些经典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二)、交流互助,共享经验
1.学生汇报自己积累的佳句。
2.教师相机利用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1)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2)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3)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3.小组交流:作者是怎样将事物的特点描写得这样准确的?
4.集体交流:小组代表将讨论后提出的好方法推荐给全班同学。
(三)、教师总结,积累运用
一要以细致的态度留心周围事物,只有观察细致,才能描写准确;
二要连续多次观察,必要的时候还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看清楚事物的变化;
三要多感官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听,用心想。
第二课时
I、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学生自由读题,自主完成书中题目。
2.指名汇报,集体纠正。
预设:狗窝 鼠洞 猪圈 马厩 鱼塘 牛棚 虎穴
3.修改自己的答案,读一读, 一 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动物不同,处所的名称也不同。搭配合理,才不会闹笑话。
(2)有些动物的处所有不同的名称,例如“鸟窝”也可以叫“鸟巢”。
4.拓展交流:书中这些动物的处所还有别的名称吗?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处所有特别的名称?
预设:
马(枥) 羊(栏、圈) 兔(笼、窝)
龙(潭) 鸡(笼) 蜂(巢、窝)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课件出示书中的两组句子,请学生大声读一读, 一 自己的发现。
第一组:
(1)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2)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第二组:
(1)隧(suì)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2)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2.集体交流。
预设:
第一组中,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多了“逐渐”一词。“逐渐” 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
第二组中,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多了“最多”一词。“最多” 明蟋蟀住宅的深度不能超过九寸,准确地写出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3.齐声读每组的第二个句子,体会加点词的准确性。
4.拓展运用:本组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你在文中画一画,再读一读,还可以把你的想法 给小组同学听。
II、朗读交流,背诵积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6句民间俗语,学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2.指名诵读,针对字音进行评议交流。
3.集体交流:你听 过这些俗语吗?它们都是什么意思?
预设:
立秋后,天气逐步转凉,扇子基本上就用不到了。
二八月份,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的,人们穿的衣服各不相同,有厚有薄。
如果夏天雨水少,那么秋霜就要比以往来得早。
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预示要下霜了。
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寒冷一些。十场秋雨之后基本上是冬天了,该穿棉衣了。
八月天气是暖的,九月天气很温和,十月里还会有像春天一样暖和的天气。
4.小结: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把不同季节不同的变化总结得如此准确。
5.自由背诵后齐声背诵。
III、布置作业,巩固延伸
1.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摘抄描写细致的句子,再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查找民间俗语, 一 它们的意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识字加油站”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举形声字的词语,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3.在讲授句子“日积月累”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运用”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不足之处:
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文要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