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学科 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I卷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江独钓,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母题,其用意很微妙。人活动的天地由陆地转到了水面,转到了舟中。老子说,上善若水。画家们说,得意在舟。在我的理解中,似乎有这样的思路:陆地是坚硬的,世俗的,那里是一切欲望展现的领地;而水面是柔软的,精神的,那里是个人心灵隐微之所。陆地是固定的(相对而言),水是流动的,舟行水中,( ),任意东西,这正是人内心深深的期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朗月下的水面,空明,静寂,溶溶的月色下,迷离的江雾中,人与世界神秘地融合。中国画家还特别注意独钓,月明水深独钓寒,这是高迥独立的,如一丸冷月高挂,( ),正强调这种独立性,在独立中自由,在自由中高蹈。独钓,其实是一种悬隔,拉上一道帷幕,( )住世俗的干扰,独得一份悠然。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和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随波荡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遮挡
B. 随波逐流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阻挡
C. 随波逐流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阻挡
D. 随波荡漾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遮挡
2. 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画家不但喜欢将人活动的场景搬到水中,还喜欢将其搬到夜晚的水中
B. 不但画家喜欢将人活动的场景搬到夜晚,还喜欢将其搬到水中的夜晚
C. 画家不但喜欢将人活动的场景搬到水中,还喜欢将其搬到水中的夜晚
D. 不但画家喜欢将人活动的场景搬到夜晚,还喜欢将其搬到夜晚的水中。
【1~2题答案】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随波荡漾”,随着水波而起伏不定;“随波逐流”,着波浪起伏,顺着流水飘荡。比喻没有原则或主见,只是随大流,跟着别人走。由“水是流动的,舟行水中”可知,此处是说船随水波而起伏,应填入“随波荡漾”。
第二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是说“闲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意思是“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是说“独钓”。结合语境“中国画家还特别注意独钓,月明水深独钓寒”“独立性”可知,此处是说“独钓”,应填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三处,“阻挡”,阻止;拦住。“遮挡”,遮掩拦挡。此处是说“帷幕”,应使用“遮挡”。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分析四个选项可知,两个分句使用一个主语“画家”,所以关联词“不但”应放在“画家”的后面,排除BD。
从句式的角度来看,前面说“搬到水中”,后面也应该是“搬到……的水中”,这样结构一致,排除C。
故选A
3. 下列各项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
李耳
春秋楚国人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道德经》
道家学派
B
《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英国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
米考伯夫妇
C
《老人与海》
海明威
美国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圣地亚哥
D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
奥菲利娅
A. A B. B C. C D. D
【3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D.“奥菲莉亚”错,《复活》塑造的女性形象叫玛丝洛娃,奥菲莉亚是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角色之一。
故选D。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
(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
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都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
B. 《红楼梦》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所以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
C.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
D. 《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
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之中,还存在于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之中。
B. 《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C. 《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
D.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
6. 对于林语堂最喜欢探春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探春聪明,大器,处事公正不徇私,展现出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B. 她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努力和母亲保持着距离以表现出不同于母亲的思想格局和高度。
C.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
D. 探春的形象符合林语堂的思想取向,探春是林语堂尊崇的生命典型。
【4~6题答案】
【答案】4. C 5. D 6. B
【解析】
【4题详解】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其研究都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微观方面”表述错误,原文叙述为“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微观方面”,“集中”前少了“绝大多数”,扩大了范围。
B.“《红楼梦》……所以……”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一段说“《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第二段说“《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D.“《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错误,原文是“《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错误,“宝玉顺从的性格”于文无据,并且也不符合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征,宝玉对每个人的态度体现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努力和母亲保持着距离以表现出不同于母亲的思想格局和高度”错误,材料三说的是“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是通过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畴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
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
(二)
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
(三)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选自《唐摭言》)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此,是交构之渐 渐:征兆
B. 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
C. 余得令终为幸 令:县令
D. 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 器:器物
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久之,补虢州参军 都督阎公不之信
B. 乃杀达以塞口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
C. 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 是亦老生常谈
D. 先器识而后文艺 公矍然而起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B.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C.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D.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录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B. “迁”指调动官职,而“左迁”是降职,“超迁”是越级提拔,“乔迁”是祝贺别人喜迁新居或升官。
C.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它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王勃除创作《滕王阁序》外,还写有《滕王阁诗》。
D. “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
11.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 王勃因杀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县。王勃前往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参与了盛会并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C. 王勃做沛府修撰时,专门写了《檄英王鸡》严厉批评诸王斗鸡的现象,被唐高宗严厉申斥,结果差点被诛杀。
D.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按照杨炯的看法,王勃在四杰中排不进前两位。
12. 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2)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13. 结合文本内容,你认为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有哪些?
【7~13题答案】
【答案】7. A 8. C 9. B 10. D 11. C
12. (1)阎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更衣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王勃的文章就来报告。(2)王勃虽在座,但阎公让女婿孟学诗写这篇文章,也已经预先构思好了。
13. (1)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判断。(2)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3) 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才华,容易遭人妒忌。(4)王勃性格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因而朝堂之上亦不免受到政敌暗算。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B.“当”,判罪;句意:后来事情被披露,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
C.“令”,美好、善良(的名声);句意:其他的能善终就是幸运的了。
D.“器”,器量;句意: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之器量呢!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句:“之”,协调音节的助词,不译;句意:过了很久,补职为虢州参军。
第二句:“之”,代词,他的才华;句意: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才华。
B.第一句:“以”,目的连词,来;句意: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
第二句:“以”,介词,凭借;句意: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
C.第一句:“是”,代词,这;句意:父亲王福畤因王勃的缘故而被降职为交趾令。
第二句:“是”,代词,这;句意:这也是老生常谈(罢了)。
D.第一句:“而”,承接关系的连词,而后、然后;句意: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
第二句:“而”,修饰关系的连词;句意:阎公惊惶急视,站了起来。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数升墨,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
“精”作“思”的状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
“数升”在句中作“磨墨”的后置定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江西的庐山……与……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错,庐山并非五岳之一。中国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而“江西的庐山”是“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之一。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专门写了《檄英王鸡》严厉批评诸王斗鸡的现象……结果差点被诛杀”错,原文信息是“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可见并非专门写了《檄英王鸡》严厉批评诸王斗鸡的现象,也并未说要诛杀,只是赶出王府。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遣”,派遣;“伺”,窥察;“辄”,就。
(2)“意属”,意向集中或倾向于某人或某事;“为”,写;“宿构”,预先构思。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要点能力。
由“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得出答案(1)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判断。
由“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得出答案(2)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由“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得出答案(3)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由“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得出答案(4)王勃性格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因而朝堂之上亦不免受到政敌暗算。
参考译文:
(一)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他六岁就懂得写文章,构思毫无凝滞,文章感情豪迈奔放,与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棵树啊。”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挑出它的错误。沛王李贤听说了他的名声,召他为沛王府修撰,十分爱护、看重他。当时各位王侯斗鸡,相互之间有胜有负,王勃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文》。高宗看了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的兆头(这么下去将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把王勃轰出了王府)。过了很久,补职为虢州参军。
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被同僚所嫉恨。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又害怕事情泄露,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后来事情被披露,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当时王勃父亲王福畤是雍州司户参军,因为王勃而被降职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南海,他落水而亡,当时二十八岁。
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鉴识人才的能力。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四人,(认为他们)一定会显赫富贵。裴行俭说:“士人想走得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之器量呢!杨炯性格沉着文静,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其他的能善终就是幸运的了。”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二)
父亲王福畤因王勃的缘故而被降职为交趾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刚重修完滕王阁,九月九日大会宾客,预先让他的女婿作序文,以便在宾客前夸耀。于是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不推辞。阎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更衣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王勃的文章就来报告。小吏(看后)一再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地说:“天才啊!”请求他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数升墨,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称“四杰”。杨炯曾说:“我对排在卢前感到惭愧,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三)
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方十四岁。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才华。王勃虽在座,但阎公让女婿孟学诗写这篇文章,也已经预先构思好了。到了(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阎公十分恼怒,拂衣(甩衣袖,表示生气)起身(离开),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第一次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也是老生常谈(罢了)。”第二次禀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这句话,沉吟不语。再一次的禀报是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惶急视,站了起来,说:“此人真是天才,应当流传不朽!”(阎公)于是急忙邀请王勃到宴会场所,极尽欢娱才停止。
第II卷
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请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四、(24分)
14.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郑山人所居
唐·刘长卿
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
宋·王安石
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释: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B. 刘诗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
C. 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景物并抒发情感,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让人回味无穷。
D. 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匆匆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2)请结合诗句,分析《送陈靖中舍归武陵》一诗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何特点。
(3)两首诗同为送别诗,都写到了“武陵”和“桃花”,请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4题答案】
【答案】(1)C (2)虚实结合的手法。王安石在送别友人时,知道友人将到武陵溪去,可当友人风尘仆仆到达武陵时也许桃花早已凋谢,但是王安石希望友人不会为花而迷的人,也同样希望他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表现了对友人的保持独立人格寄望与期许。
(3)不同之处:刘诗通过描写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人迹罕至,来表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王诗则在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保持独立人格寄望与期许。友人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C.“刘诗……全诗淡雅沉郁……”中“沉郁”一说错误,刘诗利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语言清新淡雅,表现了作者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没有“沉郁”之感。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诗歌标题“送陈靖中舍归武陵”和首句“知君欲上武陵溪”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友人陈靖到武陵去,送别之时为实。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是想象友人到武陵时的情形,这是虚写。两个“应”意思都是“应该”,“桃花应已谢”是想象之景;“想”意思是“想来”,“不为花迷”是说想来友人不会为花所迷,这是诗人对友人的希望,友人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表达对友人清高自适人格的肯定与期许。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
考生需要结合诗歌注释、诗歌中的景以及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情感。
先看第一首,《过郑山人所居》主要注重对郑山人居处进行描写,前两句中“春山犬吠”以声衬静,用“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借以写出了陈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后两句写路、桃花以及关闭的门,因满是青苔而“无行”,桃花映衬之下门扉“独闭”,写出郑山人所居之地人迹罕至,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字里行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
再看第二首,《送陈靖中舍归武陵》则重在临别时的嘱托,“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第一句点明友人要去的地方,即“武陵溪”,结合注释“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身份致仕”可知友人归隐武陵的原因,接着诗人以“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示友人逆势而行,应该自有追求;第三句是猜测友人到了武陵之后的情形,并猜测“想君应不为花迷”,“不为花迷”的“花”既是桃花,也指世事,这句话表明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希望友人能够保持独立的人格,不会迷乱于世俗之中。
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论语》
(2)《礼记·大学》一篇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
【16题答案】
【答案】 ①.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 在明明德 ③. 在亲民 ④. 在止于至善 ⑤. 自是者不彰 ⑥. 自矜者不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敏”“慎”“止”“彰”“矜”。
五、(2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吴志翔
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与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惟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
17.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B. 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C. 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目的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D. 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E. 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
18. 文章多次写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
19. 结合全文,试分析文中画“_________”处的含义:
(1)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
(2)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
20. 作者列举鲁迅、卡夫卡、普鲁斯特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其意图是什么?请给文中画“_________”的省略号处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21. 根据文意,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
【17~21题答案】
【答案】17. BE 18. (1)内容上说明时间流逝,生命在流淌,要珍惜青春。
(2)结构上前后照应。
19. (1)具有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的人。
(2)我不希望青春只是追求物欲,它应该追求饱满的精神。
20. ①. ①他们是一群孤独而灵魂饱满的诗意栖息者,作者列举这些人,点明伟大的灵魂和精神所拥有的感召力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目的是告诉人们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②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作者以这些人为例,在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呼唤坚挺、鲜亮的人格。 ②. 示例一:为了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苦苦思索,“肠一日而九迴”,在“隐忍苟活,幽于粪土”和“死于节”中做出了生死抉择,完成光照千秋的《史记》是他活着惟一的期盼。
示例二:在病榻前,百年文豪巴金老人仍然笔耕不辍,以非凡的毅力和勇气讲着真话,《随想录》成了他“爱真理,忠实地生活”的代名词,也许这才是巴老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财富。
21. ①保持自己尊贵和独立的人格。②使自己的精神丰富。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错误,根据“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可知,作者的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没有告诫人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C.“目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错误,本文引用的作用是增强说服力,不是让文章更生动。
D.“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错误,根据“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与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可知,作者对现在富足精神的缺失有指责,但不是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故选BE。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三次出现了“嘀嗒嘀嗒地走着”,这句话后边接了两句“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和一句“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内容上都是在说明时间在流逝,生命在流淌,目的是警醒自己和人们要珍惜时刻在流逝的生命。
从结构上分析,文中三次出现这句话,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脉络清晰,经过作者一次次分析,使文章增强了警醒作用,警醒人们珍惜时间,充实灵魂,坚定信仰。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1)根据“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可知,鲁迅拥有的“大生命”是一种具有了“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的生命。
(2)根据后文“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可知,作者不希望青春像前文叙述的没有饱满精神的人们那样只是追求物欲,更应该追求饱满的精神,保持自己精神的尊贵和骄傲。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意图解析:根据“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惟一的安慰……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可知,鲁迅、卡夫卡、普鲁斯特都是具有饱满精神的人,他们是一群孤独而灵魂饱满的诗意栖息者,作者列举这些人,点明伟大的灵魂和精神所拥有的感召力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目的是告诉人们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作者在指出“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与顽强”的情况下,列举了鲁迅、卡夫卡、普鲁斯特都是具有饱满精神的人,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作者以这些人为例,在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呼唤坚挺、鲜亮的人格。
列举事例,应围绕生活困苦却精神富足、坚挺的人来列举,如司马迁、巴金等人。列举时既要写出这些人的生活困境,也要指出他们富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章从个人生活中的体验开头,已经涉及到对生命的初步思考,即要珍惜青春,珍惜时间。文体部分是从第7段开始,在反思了现实中人们追求物欲失去信仰的值得忧虑的状况之后,用中外作家的事迹,得出正面的结论。文中“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可看作是两处小结。前者突出坚挺的人格,是对失去信仰的指责,后者突出饱满的灵魂,是对追求物欲的否定。另外,末段“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两个平行的句子显然是篇末点明主旨的话,这与饱满的灵魂是异曲同工,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与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是同一意思,这也是文章的主旨,即“警醒人们要保持自己尊贵和独立的人格,使自己的精神丰富”,既然生命短暂,这样做我们就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
六、(10分)
22.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
(1)这段话是小说中哪个人物安排的?
(2) 在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防疫知识?请简要分析。
【22题答案】
【答案】(1)王熙凤
(2)“十二日不放家去”,及时采取必要的隔离手段,避免交叉感染;“外面打扫净室”,保持公共卫生;对密切接触者的衣物进行更换;及时就医。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1)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大姐儿得了水痘之后,凤姐一家可谓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来治痘和止传的。(2)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大概看到古人对瘟疫的一些处理方法,比如说忌食、隔离、清洁、用药等。“十二日不放家去”,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避免交叉感染。“外面又打扫净室”,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保持公共卫生;对密切接触者的衣物进行更换。大姐儿得了水痘之后,凤姐一家可谓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及时就医。
23.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为漫画拟标题,不超过10个字。(不得以“无题”为题)
(2)简要阐明漫画构思的创意。
【23题答案】
【答案】(1)今胜昔(如此“速成”)
(2)①运用对比,前三幅图中的创作数量和时长与第四幅形成鲜明反差。②图文结合,简洁明了,批判了当下社会文学创作只求数量不重质量的现象(或启示人们著书做人都需要脚踏实地,切忌投机取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这是一组漫画,有四幅图构成,第一幅人物手里拿着《红楼梦》,人物语言是“我写了10年”;第二幅人物手里拿着《本草纲目》,人物语言是“我写了30年”;第三幅人物手里拿着《游记》,人物语言是“我写了34年”;第四幅人物手里拿着一摞书,人物语言是“我两年出了本”。分析这四幅漫画的图像和文字可知,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在创作数量和创作时间上前三幅与第四幅图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意在批判当今某些创作者只追求创作的数量不追求质量的现象,启示我们创作需要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才能出精品。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为漫画拟写标题,注意强化画面内容这种对比色彩,用形象而含蓄的语言揭示寓意,富于启发性。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阐明漫画构思的创意题,注意从创作的风格、创作的手法等角度进行说明,要把创作的题旨揭示出来。
七、(60分)
24. 请以“睫在眼前长不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4题答案】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答案】例文:
睫在眼前长不见
他的工作很简单:打扫车库,看管车库。有时会应物业的需求,清理一下小河中的落叶。
他工作了很久,从这个小区建成之后就开始工作,为人也和气,和不少来停车的居民关系挺好。
“最近怎么样?”
“还不错,您呢!”
老人们有时也请他帮忙,跑个腿,他总是很爽快地答应;没事的时候,他就在车库前晃悠,对谁都笑一笑,打一声招呼,晒晒阳光;时常有人谢谢他帮了忙,请他抽烟,他也不拒绝,笑嘻嘻地聊天聊地,像是天生的乐天派。
他好像没有年龄,打我有记忆算起,他似乎没变过:短短的头发,黝黑的皮肤,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有时候他女儿女婿会来看他,带着他的小外孙,他也就高高兴兴地带着外孙去他从来不去的小区公园走一走。
可是,每当秋天到了,他一定会准时地穿上蓝色的工作服,从车库后面提出一根大竹竿,安上网兜,站在河边捞落叶,一捞就是一大把,湿漉漉的落叶在旁边堆成一座小山。这时小孩子们就去找他,因为他曾经有权力可以从池塘里捞鱼送给孩子们,现在不行了——鱼是大家的鱼,鱼是河道的清道夫,可不允许随便捞鱼了。照理说他已和鱼毫无关系,可他依然极疼爱鱼,时常看见他从小区门口买了面包回来,蹲在小桥上把面包撕成一小块一小块团成团丢给鱼吃,就这样可以从早上消磨到傍晚。这时。他蓝色的工作服总是很耀眼。
冬天到了,他总穿着一件蓝色棉衣,在河边上巡视,若是天气冷,手上还会拿着根长铁杆,不时敲一敲水面检查冻上没有。这里虽不怎么下雪,气温在零刻度线徘徊是常有的事,于是有时候,湖面就趁着这个时候悄悄冻上。
之前有一次,气温比往常的冬天都要低些,冰结得稍厚了,顽皮的小孩乘着大人不注意去河面玩耍。但是气温毕竟不像东北,稍厚一点的冰总归承受不住一个人的重量。于是,冰很快就裂了,那个小孩不小心,就掉河里了。是他蹚进冰冷的河里把孩子拉上来,又和家长一起飞奔送孩子回家,还热情地送去姜汤去去寒。过后见面,他总惦记着那孩子:“孩子感冒好了没?”却丝毫不顾及自己因此而得的咳嗽。
他总是这样,像是一块燃烧的,还带着火星的木炭,平时我们不觉得,但只要略略靠近一点,那烘人的热意就抑制不住的扑面而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作文题目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意为“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有道有才华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其中“睫在眼前长不见”,运用比喻修辞,描述一种生活现象:某对象虽近在眼前,常在身边,本应关注、重视,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和漠视。审题时应把握下面两点:1.“睫”所比喻的对象。2.“睫”的特点:①长在而重要;②长期被忽略的存在。
因此,写作时应着重从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如同睫毛一般长在、重要却又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长期忽略这一思路展开。如,从自然角度来看,可思考长在身边而被忽视的自然景象以及自然中蕴涵的哲理等。从自身角度来看,可以写我们熟视无睹的事物,如:自身的优缺点、亲人的关爱、朋友的支持、在这个社会默默奉献但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普通人、别人的劝告、美好的青春等。从社会层面来讲,可以分析我们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如:不良社会风气、社会弱势群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讲,也可以探讨我们必须继承而常常漠视的传统道德、传统节日、民族节操、崇高品质等;也可以是我们必须传承而一直以来被我们忽视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是我们必须铭记而时常淡忘的民族耻辱等。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只要能从自己可感知的现象出发,切入所关心的问题展开写作都可以。
立意:
1.美,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2.生命,原来可以这样度过。
3.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尊重和关怀。
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寒假前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寒假前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
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
2023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