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习题
展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A级——基础达标练
1.“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解析:选B 材料中“唯治为法”“二柄者,刑德也”体现了法家思想,法家实行以法治国,厉行赏罚的主张,故选B项;A项属于儒家思想,排除;C项属于道家思想,排除;D项属于墨家思想,排除。
2.刘邦进入关中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西汉建立后,刘邦令萧何制定汉律。萧何在秦律基础上进行修订,合为九章,称作《九章律》。这反映了( )
A.汉初缺乏对秦亡教训的深思
B.秦律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
C.西汉延续了秦朝的治国理念
D.汉初立法缺乏充足的思想资源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在法律上汉承秦制,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其所创设的制度体系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所以西汉很多方面沿用秦制,故选B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排除A、C两项;材料不能说明汉初缺乏法律方面的思想资源,排除D项。
3.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旨在( )
A.削弱世家大族势力 B.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C.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D.维护统治阶级特权
解析:选D “八议制度”规定“亲、故、功、贵”等人犯罪可减免刑罚,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选D项;材料并不特指世家大族,排除A项;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会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儒学无关,排除C项。
4.《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
A.轻罪重刑 B.礼法结合
C.细密严苛 D.条文清晰
解析:选B 根据《唐律疏议》的内容规定可以看出,法律和伦理关系相结合,变相的要求子孙服从长辈,这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A、C两项材料未体现,D项表述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5.《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 )
A.法律内容更加丰富 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C.立法部门权力削弱 D.执法的随意性加强
解析:选B 据材料中“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敕律并行”“以敕代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敕令属于君主的命令,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强化,故选B项;仅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A、C、D三项结论,故排除。
6.明代《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员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其中,“大臣专擅选官”“擅勾属官”“奸党”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这从实质上反映出明律( )
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维护专制色彩明显 D.严查官员结党擅权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大臣专擅选官’‘擅勾属官’‘奸党’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条款的制定体现了皇权的加强,具有明显的维护专制色彩,故选C项;明代重视法律建设,但并不代表明代是以法律治国,且在封建社会“人治”色彩浓厚,排除A项;推行法家治国思想和严查官员结党擅权是对材料的表面认识,并非实质反映,故排除B、D两项。
7.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家法族规中多有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的规定,如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等。这表明( )
A.民间力量干预国家统治
B.儒家伦理占据主导地位
C.宗族观念利于社会治理
D.社会活动依赖血缘关系
解析:选C 世家大族在家法族规中,教导族众要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这表明宗族观念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故选C项;干预国家统治与“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活动,只是反映了家法族规的内容,排除D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
第86条 |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
第128条 | 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
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彼以其奢,我以吾俭”等信息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家族的凝聚力等方面来归纳。第(2)问,由材料二中“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可见宗族互助,和谐乡里;由“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可见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由“针对民众过恶,王明阳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可见奖善劝诚,稳定秩序。
答案:(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积极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
(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B级——等级高分练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知,先秦时期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逐渐萌发,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神权统治的思想,而是人民的意志,排除A项;先秦时期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排除B项;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D项。
2.唐代制定的法律条文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其余变重为轻的还有很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大不敬、不孝、内乱等定位十恶,“特标篇首”。这体现出唐律( )
A.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
C.突显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D.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积极性作用
解析:选B 唐代的法律虽然比隋代减少了很多,也减轻了刑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这种威胁专制统治和“大不敬、不孝”这种违背伦理的相关条文放在唐律所有条文的首篇,这表明唐律的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故选B项。
3.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主要说明(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解析:选D 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这说明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 | 概况 |
先秦 | 《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礼”赋予“法”的刚性,才能确保“礼”规范社会秩序和人行为的功能充分发挥 |
汉朝 | 春秋决狱,“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
唐朝 | 《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
宋朝 | 《宋刑统》将“八十以上及笃疾的死罪”改为“不死”,将其移至僻远小郡,并“给驴发遣”,免其老疾之苦 |
清朝 | 《大清律例》:“以德教化,以刑弼教”,要求立法用刑宽严适中 |
根据表格内容提取主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此题为开放型试题,提炼论题时需要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材料信息。通过观察材料信息发现,多个时段内不论是思想家还是政府律令都重视“礼”和“法”,据此得出论题“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论证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一方面强调封建国家重视“礼”“法”,小农经济决定封建国家注重秩序构建;另一方面强调“礼”“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最后总结、升华,强调礼法并重受经济、政治、思想统治的需要。
答案:示例:
论题: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
阐述:小农经济的性质决定了封建国家强调“礼”,注重秩序构建;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重视血缘亲情;儒家思想自汉代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德主刑辅,礼刑互济,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使得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重刑主义色彩逐步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气息。总之,受经济、思想和政治统治的需要,礼法并重逐步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综合训练题,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时训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