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展开3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体味诗人的恋土深情,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2.难点: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于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另一方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念。其中,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爱这土地》,去感受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深沉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20世纪30年代,其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昂扬。1978年以后,其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文坛也享有盛誉。
(2)写作背景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嘶哑(sī) 喉咙(lóng) 汹涌(yǒng)
悲愤(fèn) 黎明(lí) 腐烂(fǔ)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受刺激而发怒。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教师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如自读、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
3.解读意象,并指出本诗中都有哪些意象。
明确:“意”就是作者的感情,“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事物。本诗的意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借鸟的形象抒发诗人对土地的热爱,烘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步骤二:精析诗歌,理解意象
1.诗中出现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这些意象前的修饰语又有什么样的作用?结合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明确:①“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不断遭受列强的入侵蹂躏。〔放映百年屈辱史图片〕②“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放映历史上英勇反抗的英雄图片〕③“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表达了对解放区的向往。这些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内涵。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歌唱大地。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对土地执着的爱始终如一,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3.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步骤三:赏析作品,把握艺术特色
1.《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明确: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更表达出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感情的升华,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升华和强化。
2.简述本诗在写作上的艺术特色。
明确:①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使用恰当。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诗人。同样,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分别赋予“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之处。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感情需要不断强化。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物的长句,加上一系列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四、课堂小结
艾青不愧是土地的歌者!今天我们领略了诗人的土地情结,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虽然那段充满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让我们铭记历史,刻苦学习,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吧!
五、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与联想,以“假如我是……”开头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使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2.请比较《我爱这土地》与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明确:异:①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写于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写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②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③主题不同:《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伟大情怀;《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同: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曙光;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爱国献身、至死不渝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一定程度上落实了教学目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会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只需点拨补充即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只是对诗歌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共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