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达标检测题,共5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34°N,104,31°,东经77, 【分析】,【答案】C、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完成下列题目。
1. 图中横波不能通过的圈层是()
A. 地幔 B. 地壳 C. 地核 D. 软流层
2. 关于图中①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A. 火山喷发物质的源地 B. 位于水圈与大气圈之间
C. 气体为主的内部圈层 D. 由厚度不同的岩石组成
3. 岩石圈位于图中所示的()
A. ①底部 B. ②顶部
C. ①全部和②顶部 D. ②底部和③全部
如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4. 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圈层,正确的是( )
A. ①岩石圈 B. ②大气圈 C. ③生物圈 D. ④水圈
5. 有关①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提供生物生存的氧气 B. 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C. 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剧烈 D. 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图1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图1 图2
6. 关于图1中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圈层
B. 生物圈独立于水圈与岩石圈之外
C. 水圈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D. 大气圈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7. 图2中a、c之间的虚线是
A. 生物圈下界 B. 地壳与地幔分界线
C. 地下水位线 D. 地幔与地核分界线
8. 图2中代表岩石圈的是
A. a+c B. b+c C. c D. d
9. 发生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它可以用来探测
A. 地球内部结构 B. 大气的物质组成
C. 水圈能量来源 D. 地震发生的时间
10. 图3是我们旅游经常见到的一种景观,其位于图2中的
图3
A. a B. b C. c D. d
11. 该景观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
A. 西北地区 B. 东部地区 C. 北方地区 D. 南方地区
如图为某学生绘制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其中为分界面。完成下列小题。
12. 图中数码代表的界面,表示古登堡面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3. 岩石圈包括图中的( )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②+③+软流层 D. ④+⑤
读图“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题目。
14. 岩石圈位于图中( )
A. ①的底部和②的顶部 B. ②的全部
C. 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 D. ③的外部
15. 图中①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
A. 火山喷发物质的源地 B. 位于水圈和大气圈之间
C. 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D. 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
2020年3月20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6.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 地核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壳
17. 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A. 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读图“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以下列题目。
18. 岩石圈位于图中( )
A. ①的底部和②的顶部 B. ②的全部
C. 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 D. ③的外部
19. 图中①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
A. 火山喷发物质的源地 B. 位于水圈和大气圈之间
C. 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D. 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如图示意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据此完成5~6题。
20.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厚度由小到大是( )
A. 地壳、地幔、地核 B. 地幔、地壳、地核
C. 地核、地幔、地壳 D. 地幔、地核、地壳
21. 当地震波传播至地幔与外核分界线时( )
A. 横波速度增大,纵波速度减小 B. 横波速度减小,纵波速度增大
C. 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突然减速 D. 横波突然减速,纵波突然消失
读图,回答下列题目。
22. 图中地理事物,属于水圈的有( )
A. 湖水与雪 B. 草原和森林 C. 雪山与湖泊 D. 雪与森林
23. 图中“湖泊”涉及到的圈层主要有( )
①生物圈②水圈③岩石圈④大气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如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简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地球四大圈层。读图回答11~12题。
24. 图中圈层( )
A. ①为生物圈 B. ②为岩石圈 C. ③为大气圈 D. ④为水圈
25. 图中①圈层是( )
A. 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B.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C.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 厚度最大的外部圈层
2018年6月3日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的富埃戈火山发生喷发。图1为该火山喷发时的景观照片,图2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目。
26. 富埃戈火山喷发出的熔岩物质来自于( )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
27. 岩石圈包括( )
A. ①和③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和④圈层 D. ①圈层和②圈层的顶部
28. 关于图2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圈层大陆部分较大洋部分厚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纵波传播速度下降
C. ①和②圈层之间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D. ③圈层最可能为固态,由塑性物质组成
新西兰怀特岛火山于2019年12月9日再次喷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图为“怀特岛火山喷发及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29. 据图推测火山喷发物来自(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0. 本次火山喷发影响到的圈层有( )
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岩石圈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第五套人民币新版于2019年8月30日起发行,读“新版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完成各题。
31. 图中呈现的地球圈层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2. 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 )
A.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 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
C. 最活跃且不独自占有空间的圈层 D.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019年6月1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6.0级地震。ICL(地震预警系统)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帮助很多距离震中较远的用户迅速撤离至安全场所。如图为“宜宾市震中位置示意图以及ICL预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3. ICL系统预警地震的原理是( )
A. 纵波的波速快于横波 B. 横波的波速快于纵波
C. 横波仅在固体中传播 D. 纵波可在空气中传播
34. ICL系统预警地震属于防灾手段中的( )
A. 灾害监测 B. 灾害防御
C. 灾害救援与救助 D. 灾后恢复
人民网北京2019年12月8日电,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2月8日21时31分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北纬36.31°,东经77.94°)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82千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5. 此次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外核 D. 内核
36.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2019年12月5日8时02分,唐山市丰南区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地震预警本次地震。一些位于震中附近的天津、唐山等地民众的12月05日08:02手机收到了预警(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7.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外核 D. 内核
38. 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依据是( )
A. 震源距预警网中心的距离 B.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 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题目。
3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B.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C. 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40. 图中的X处为( )
A. 莫霍界面 B. 内核与外核交界
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古登堡界面
如图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波速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41. ①②③分别代表( )
A. 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 ①地壳、地幔②外核③内核
C. ①岩石圈②地幔③地核 D. ①地壳、上地幔②下地幔③地核
42. 关于甲乙地震波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波传播速度慢,为纵波 B. 乙波在X界面消失,为纵波
C. 甲波在各圈层都能传播,为纵波 D. 乙波只在①圈层传播,为纵波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3. 甲圈层的主体是( )
A. 河流 B. 湖泊 C. 冰川 D. 海洋
44. 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
A. 大气 B. 水 C. 土壤 D. 生物
2019年以来,位于俄罗斯的火山喷发进入了一个高度频繁的状态。根据纪录数据,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俄罗斯总计发生了32起火山喷发,火山灰随着大风蔓延数千米。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45. 一般来说,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 )
A. 地壳 B. 软流层 C. 下地幔 D. 地核
46. 在地球圈层结构中( )
A. 洋壳比陆壳厚 B. 岩石圈包括地幔
C. 地幔介于地壳和莫霍界面之间 D. 地核密度大
47. 下列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物质形态呈液态的是( )
A. 岩石圈 B. 下地幔 C. 外核 D. 内核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12月3日11时34分在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当地居民感觉到明显震感。据此回答13-14题。
48. 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3千米左右,该深度位于( )
A. 地壳中 B. 上地幔中 C. 下地幔中 D. 地核中
49. 理论上而言,本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B.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D.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下题。
50.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B通过固体、液体传播,A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 B传到F界面时,波速突然下降
C. A和B在D处波速明显减小
D. C,E均为液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51. D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 地壳和地幔 B. 岩石圈和地壳 C. 地幔和地壳 D. 岩石圈和地幔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52. 下列关于干热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干热岩开发会污染环境 B. 干热岩分布于地壳中
C. 干热岩在我国广泛分布 D. 干热岩热量源于太阳
53. 岩石圈( )
A. 包括软流层和地壳 B. 由岩石组成,全球厚度不均一
C. 属于地球外部圈层 D. 等同于地壳,包括陆壳和洋壳
54. 2019年10月23日俄罗斯千岛群岛上的埃别科火山喷发,喷出的火山灰柱海拔高度达2500米。灰尘流向东南方向,扩散了不到5000米后降落。喷出的火山灰柱降落到地表所经过的地球圈层顺序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55. 如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完成:图中序号依次是( )
A.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 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如图)”,完成下列题目。
56.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 )
A. 岩浆活动的强弱程度 B. 组成物质的温度变化
C. 内部岩石的坚硬程度 D.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57. 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
A. 地壳厚度均匀 B. 海拔越高,地壳越薄
C. 洋壳较厚,陆壳较薄 D. 陆壳较厚,洋壳较薄
传说有一天,喜羊羊来到美丽的敬亭山,突发奇想,从敬亭山“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如果它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请完成下列各题。
58. 在喜羊羊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 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 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 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D. 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59. 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占有岩石圈的全部
B. 水圈是一个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C. 岩石圈位于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 地幔可能是固态、外核可能是液态
北京时间2020年5月24日,希腊克里特岛附近海域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如图为震中所在区域图,●为震中。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60. 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圈层结构中的( )
A. 地壳 B. 软流层 C. 地幔 D. 地核
61. 本次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莫霍面时波速变化是( )
A. 纵波、横波波速均变大 B. 纵波波速变大、横波波速变小
C. 纵波、横波波速均变小 D. 纵波波速变小、横波波速变大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下列题。
62. 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 瀑布 B. 岩石 C. 花草树木 D. 大气
63.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读第五套人民币20元的背面图,回答下面题。
64. 图中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65. 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
A.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 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
C. 最活跃且不单独占有空间的圈层 D.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读“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回答下列题目。
66. 图片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67. 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
A.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 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
C. 核心部分位于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
D.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68. 在地球的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
A. 岩石圈 B. 大气圈 C. 水圈 D. 生物圈
69. 地球上的水圈
A. 渗透到地球内部各圈层中
B. 对地表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及其演化有重要作用
C. 其淡水的大部分是冰川,主要储存在高山上
D. 陆地和海洋水体各占一半的比例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下图,回答下列题。
70. 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 连续但不规则 B.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 由坚硬岩石组成
71. 下列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 各圈层相互渗透
C. 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 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72. 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据图可推断( )
A. 地地壳厚度最薄 B. 地金属矿产丰富
C. 地地幔深度最浅 D. 地地下水埋藏深
73.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3月14日5时21分在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28.30度,西经176.15度。据此回答下题。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 S波、P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B. S波完全消失,P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C. S波、P波的速度都明显下降 D. P波完全消失,S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2019年10月29日,当地时间18时44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岛(位置见下图)附近海域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74. 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哪个圈层(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外核
75. 在附近海域航行的船只上的船员没有感觉到地震,主要是因为( )
A. 地震的破坏性太小 B. 海底地震只影响海底
C. 地震波不能通过水域 D. 船只一直随水面颠簸
76. 下图表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关于图中所示圈层的主要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 a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厚度不均
B. b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主体是海洋
C. c是生物圈,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D. d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
77. 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题。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 b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a圈层最可能为熔融状态 D. b圈层和c圈层共同构成了岩石圈
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消息:北京时间2020年6月23日23时29分(当地时间10时29分),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发生7.4级地震,此地距离海岸仅23千米,震源深度10千米,属于破坏力极强的浅表层地震。本次地震发生之后,瓦图尔科海滩的海平面上升了60厘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8.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 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 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 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79. 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游轮上的游客只感觉到左右摇晃
B. 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 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
D. 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下面两题。
80. 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 )
A. a+b+c B. a+c+d C. b+c+d D. c+d+e
81. 为了探测f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早得到从f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A. A B. B C. C D. D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2.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这说明了( )
A. 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 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C.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 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
83.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 B. C. D.
84.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下题。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 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 各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85. 日本具有“火山之国、地震之邦”的别称,日本地热资源丰富,温泉众多,泡温泉澡是日本人的日常习惯。据此完成下题。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 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中的纵波能够穿过
C. 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 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
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86. 图中地理事物与地球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 湖泊与雪—大气圈 B. 草原与森林—生物圈
C. 雪山与湖泊—岩石圈 D. 湖泊与草原—水圈
87. 图中生物要素的主要作用是( )
A. 促进能量转化和物质迁移 B. 形成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C. 形成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 D. 调节高低纬度间热量平衡
下图为“某经线附近莫霍界面的深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8.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 B. 莫霍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C. 海洋地壳一定比大陆地壳厚 D. 莫霍界面是岩浆发源地
89. 2019年9月24日巴基斯坦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顶部 C. 地幔底部 D. 软流层
90. 2019年9月16日北京时间20时48分,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38.6°N,100.35°E)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图示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地震发生时,震区居民楼里正在看电视的人们可能感觉到( )
A. 左右摇晃 B. 上下颠簸
C.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地壳,是地幔,是地核
B. 在层中,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 甲波由层进入层传播速度急剧上升
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92. 上图中的X处为( )
A. 莫霍界面 B. 古登堡界面
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核与外核交界
据报道,截至2019年3月26日,俄罗斯堪察加边疆区堪察加火山群已爆发了32次。下图是该地区某火山喷发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93. 此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 )
A. 岩石圈 B. 地壳 C. 地幔 D. 地核
94. 这些飘浮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1970年,苏联挑选了最顶尖的科学家,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启动“科拉超深钻孔”项目,计划挖穿地球,到1994年此次钻探工作终止,一共挖了12226米深。下图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5. “科拉超深钻孔”经过了( )
生物圈
地壳
岩石圈
地核
A. B. C. D.
96. 如果“科拉超深钻孔”真的钻至地心,它( )
A. 最先到达的是内部圈层的地幔 B. 依次穿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C. 在地壳经过呈熔融状的软流层 D. 所经过地区纵波和横波先后消失
97. 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磁场。在本章所学知识中,与地球磁场密切相关的是( )
A. 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解体 B. 中生代物种大灭绝事件
C. 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 D.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8. 软流层( )
位于上地幔顶部
位于上地幔上部
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上部邻岩石圈
A. B. C. D.
99. 岩石圈( )
包括上地幔顶部与地壳
由坚实的岩石组成
包括上地幔上部与地壳
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A. B. C. D.
二、综合题
100. 下图为一幅景观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示地理事物中,主要属于水圈的是 、 等,主要属于生物圈的是 、 等。
(2)图中“雪山”涉及的地球圈层主要是 圈和 圈。
(3)在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任选两个圈层,说明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1~3.【答案】C、D、C
【解析】
1. 【分析】
该题考查横波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
【解答】
由图可知,横波在古登堡面处不连续传播,古登堡面以下横波消失,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因此横波不能通过的圈层为地核,C正确,ABD错误。
2. 【分析】
该题考查地壳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了解地壳的特点是解题关键。
【解答】
地壳是由厚度不同的岩石组成,位于水圈大气圈的底部;火山喷发的物质源地是软流层,位于地幔,D正确,ABC错误。
3. 【分析】
该题考查岩石圈的位置,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掌握岩石圈的位置特点是解题关键。
【解答】
岩石圈是地壳的全部加上上地幔的顶部,即①全部和②顶部,C正确,ABD错误。
4~5.【答案】C、D
【解析】
1. 【分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解答】
解:读图可知,①能供水,是水圈;④产生降水,是大气圈;③能产生氧气,是生物圈;②能接受降水,是岩石圈。故选C。
2. 【分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解答】
解:读图可知,①能供水,是水圈;④产生降水,是大气圈;③能产生氧气,是生物圈;②能接受降水,是岩石圈。水圈可以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故选 D。
6~11.【答案】D、B、A、A、C、D
【解析】
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特点,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获取图中有效信息。
【解答】
A.图1中,地壳厚度小于地幔、地核,故厚度较小,A选项错误;
B.生物圈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B选项错误;
C.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选项错误;
D.大气圈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D选项正确。
故选D。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特点,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使获取图中有效信息。
【解答】
图2中为地壳,b为地貌,d为地核。图2中a、c之间的虚线是地壳与地幔分界线;生物圈下界在地壳上部;地下水位线在地壳上部、地表以下;地幔与地核分界线深度在2900千米处,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选B。
3.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范围,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使掌握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解答】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图2中代表岩石圈的是a+c,A选项正确;b是地幔,c是地壳,d是地核,故B、C、D选项错误。
故选A。
4.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研究地震波的意义,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震波的特点。
【解答】
发生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穿过不同介质交界面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它可以用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横波不能在液态物质中传播,A选项正确;地震波不能探测大气的物质组成、水圈能量来源、地震发生的时间,BCD选项错误。
故选A。
5.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的组成物质,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获取图中喀斯特地貌的有效信息。
【解答】
图3是我们旅游经常见到的一种景观,是溶洞景观,是地壳中的石灰岩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地貌景观。故位于图2中的地壳中,即c位置处;a是上地幔顶部,b是地慢, d是地核,故C选项正确,A B. D选项错误。
故选C。
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石灰岩的地区分布和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解答】
该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景观,该景观是可溶性岩石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南方地区, D选项正确;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东部地区和北方地区缺少石灰岩分布,故该景观少。故D选项正确,A,B. C选项错误。
故选D。
12~13.【答案】B、A
【解析】
1. 【分析】
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其中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最基础的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解答】
解:古登堡界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在地面以下约2900千米附近,即图中B为古登堡界面。
故选:B。
2. 【分析】
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在80km-400km处是软流层;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岩石圈的范围。
【解答】
解:根据图片,①是地壳中的陆壳,②是洋壳,③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④是软流层以下的地幔,⑤是外核,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整个地壳,包括图中的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15.【答案】C、D
【解析】
1. 【分析】
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最基础的题,掌握岩石圈的组成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解答】
解:根据右图可知,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即图中的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故选C。
2. 【分析】
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其中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图中①圈层是地壳。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的特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解答】
解:火山喷发物质的源地在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属于图中的②,不符合题意;地壳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水圈和大气圈之间属于外部圈层,不符合题意;地球的厚度不均匀,陆地较厚,大洋较薄,不符合题意;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正确。故选 D。
16~17.【答案】D、D
【解析】1. 此次地震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震源深度14千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故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 地震发生时,纵波使人上下颠簸,横波使人左右摇晃。因为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故人会感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8~19.【答案】C、D
【解析】1. 根据右图可知,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岩石圈地壳和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以上),即图中的①的全部和2的顶部。故选C。
2. 火山喷发物质的源地在地慢上部的软流层,属于图中的②,A不符合题意。
地壳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水圈和大气圈之间属于外部圈层,B不符合题意。
地球的厚度不均匀,陆地较厚,大洋较薄,C不符合题意。
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D正确。
故选D。
20~21.【答案】A、C
【解析】
1. 【分析】
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内圈,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
本题以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
【解答】
解:读图可知,地壳厚度最薄,地核最厚,地幔介于两者之间。在地幔与外核分界处,即古登堡界面处,横波消失,纵波突然减小。
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读图可知,地壳厚度最薄,地核最厚,地幔介于两者之间。在地幔与外核分界处,即古登堡界面处,横波消失,纵波突然减小。
故选:C。
22~23.【答案】A、A
【解析】
1. 【分析】
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圈层之一。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本题以图片为背景,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特点,结合选项进行综合分析即可。
【解答】
解:湖水与雪属于水圈,所以A正确;草原和森林属于生物圈,所以B错误;雪山属于岩石圈,湖泊属于水圈,所以C错误;雪属于水圈,森林属于生物圈,所以D错误。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外部圈层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景观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生只需根据图示信息,结合选项一一分析即可。
【解答】
解:湖泊的水位于水圈,湖泊内部的生物位于生物圈,周边的岩石位于岩石圈,故①②③对;
湖泊并没有位于大气圈,故④错。故选 A。
24~25.【答案】B、A
【解析】
1. 【分析】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球圈层之间的关系,获取图中信息即可。
【解答】
解: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①为水圈、②为岩石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①圈层会蒸发,故表示为地表水蒸发,所以①圈层为水圈,水圈的水包括生物水、大气水、陆地上和海洋水,是一个连续的圈层,但是水圈的水分布不均匀,所以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故选:A。
26~28.【答案】B、D、A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内部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据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火山喷发的岩浆一般认为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
故选:B。
2. 【分析】
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
本题难度较小,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
【解答】
解: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岩石圈包括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故选:D。
3.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内部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据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地壳在大陆部分比较厚,故A对;
横波和纵波都能够在地幔中传播,故B错;
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故C错;
横波不能够在外核中传播,故外核可能为熔融状态,故D错。
故选:A。
29~30.【答案】C、D
【解析】
1. 【分析】
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其中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时间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解答】
解:读图可知,图中①是地表,②是地壳,③是软流层,④是外核;一般认为,火山喷发物的岩浆来自软流层,即图中的③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大气圈是范围最广的圈层,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火山喷发出岩浆喷出地表,把火山灰喷发到大气中,再由大气进入到水圈和生物圈,故影响到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故选:D。
31~32.【答案】D、C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地球外部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图中的河流位于水圈,植物位于生物圈,大气位于大气圈,岩石位于岩石圈,故总共有4个圈层。
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地球外部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种范围最广的圈层,水圈为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为最活跃的圈层。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生物圈为生物和生物所生存的环境的总称,故A错;
水圈为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B错;
生物为地理环境最活跃的要素,并且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故C对;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为氮和氧,故D错。
故选:C。
33~34.【答案】A、A
【解析】
1. 【分析】
地震波包括横波与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解题关键是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有所了解,并能读不同类型的图和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熟记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解答】
解:A、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是根据纵波的波速快于横波,利用了其到达地面的时间差,故正确。
B:横波的波速慢于纵波,故错。
C、横波仅在固体中传播,正确,但不是系统预警地震的原理,故错。
D、纵波可在空气中传播,不是系统预警地震的原理,故错。
故选:A。
2. 【分析】
ICL系统通过对地震波波形的监测、分析、汇总、综合分析,实现地震预警的有关参数计算和估算,生成地震预警警报,实现了地震预警信息的秒级响应发布。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灾害监测与防御,理解即可。
【解答】
解:ICL系统预警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一款地震预警软件,由题干可知,ICL(地震预警系统)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帮助很多距离震中较远的用户迅速撤离至安全场所。属于防灾手段中的灾害监测。
故选:A。
35~36.【答案】B、C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由地面往地下,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位于地面到地下33km的位置,地幔位于地下33km到2900km的位置,新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82km,故位于地幔。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纵波可以在固体和液体和气态中传播,横波只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一样,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人们会感觉到上下颠簸,纵波对建筑物的破坏较小,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到达时,人们会感觉到左右摇晃,横波对建筑物的破坏力较大,因此,地震发生时,可以利用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来逃生。
故选:C。
37~38.【答案】A、C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根据题目所给震源深度,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知识。由材料可知震源深度为10km。而此地地震位置在陆地。根据课本基础知识:地壳的平均深度17km,陆地上平均深度为33km。10km位于地壳深度范围内。故此题答案选A。
故选:A。
2. 【分析】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可以利用地震波来预报地震。
本题以唐山市丰南区发生4.5级地震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解答】
解: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和纵波的速度是有差异的,在地表纵波速度大约5-7km/h,而横波的速度约3.2至4.0km/h。地震中横波造成的损失比较大,而纵波造成的损失较轻。因此可以利用横波与纵波之间的速度差,监测到纵波时自动发出预警。在横波到来之前,可以争取到短暂的预警时间。现在地震自动预警系统基本是利用这个原理。
故选:C。
39~40.【答案】A、D
【解析】
1. 【分析】
横波速度慢,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解:从图中看,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①层深2900千米,是地壳和地幔,②是外核,③是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可以通过地幔,但无法通过地核。
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外部圈层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坐标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生只需根据图示信息,结合选项分析即可。
【解答】
解:莫霍面大致是从地面往下33千米的厚度,而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下2900千米左右,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所以X处为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交界。
故选:D。
41~42.【答案】B、C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壳和地幔逐渐增大,故①为地壳、地幔,到达外核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故②为外核,③为内核。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纵波能够在固体、气态和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据图可知,甲的传播速度较快,故甲为纵波,乙为横波,纵波能够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故能够在地球内部各圈层中传播。故选 C。
43~44.【答案】D、D
【解析】
1. 【分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解题关键是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有所了解,并能读不同类型的图和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熟记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解答】
解:甲圈层是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主体是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其水量占地球水量的97%以上。
故选:D。
2. 【分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
解题关键是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有所了解,并能读不同类型的图和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熟记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解答】
解: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故选:D。
45~47.【答案】B、D、C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本题难度较小,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火山发生的岩浆一般认为发生于软流层,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的下面。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陆地的地壳比海洋的地壳厚,故A错;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故B错;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故C错;
地核的深度最深,压力最大,故密度最大,故D对。
故选:D。
3.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本题难度较小,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地壳、地幔和内核都是固体状态,只有地核的外核为熔融状态或液态,因为横波传播到外核时,突然消失。
故选:C。
48~49.【答案】A、B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外部的圈层结构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本题难度较小,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3千米,故此时地震震源位于地壳。
故选:A。
2. 【分析】
地震是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地震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考查地震的相关知识,需要了解两种地震波的区别。
【解答】
解: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故纵波先到达先为上下颠簸,其次横波到达为左右晃动。
故选:B。
50~51.【答案】B、A
【解析】
1. 【分析】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产生于地球内部的弹性波,是地震释放能量的方式。科学家根据地震波的波速变化特点,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解答本题要根据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结合地震波波速变化特点加以分析判断。
本题较基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地震波(横波和纵波)传播特点,并且能够利用图表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解答本题关键。
【解答】
解:A项:B(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A(横波)的传播只能通过固体,故A错;
B项:B(纵波)传到F界面时,波速突然下降,故B对;
C项:A和B在D处波速变化不大,D处以下明显波速加快,故C错;
D项:C,E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故D错。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据图可知,C为地壳,E为地幔,G为外核,H为内核,D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故为莫霍界面。
故选:A。
52~53.【答案】B、B
【解析】
1. 【分析】
干热岩是一般温度大于200℃,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成分可以变化很大,绝大部分为中生代以来的中酸性侵入岩,但也可以是中新生代的变质岩,甚至是厚度巨大的块状沉积岩。干热岩主要被用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因此其主要的工业指标是岩体内部的温度。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干热岩的相关知识,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解答】
解:根据材料可知,干热岩开发是向高温岩体注入凉水获得蒸汽再加以利用,对环境的污染小,A错;
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km,该深度范围属于地壳,B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干热岩多分布在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在我国并没有广泛分布,CD错。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外部的圈层结构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包括软流层,故A错;
岩石圈主要由固体矿物岩石组成吗,陆地的厚度较大,海洋的厚度较小,故B对;
岩石圈不属于外部圈层,故C错;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D错。
故选:B。
54.【答案】A
【解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
故选:A。
55.【答案】C
【解析】解:读图中各序号所起作用;
①是供水、蒸发和渗透水分,应为水圈;
②为生物圈供给养分,应为岩石圈;
③供给氧气,应为生物圈;
④产生降水,应为大气圈。
故选:C。
主要考查了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56~57.【答案】D、D
【解析】
1. 【分析】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本题以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解答】
解: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等值线图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地壳的厚度不均匀,陆地较厚,平均厚度达到33km,海洋较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最后,可以达到70km以上。故选 D。
58~59.【答案】C、D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从地面到地下,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故从地面到地心,喜羊羊依次经过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生物圈位于岩石圈的上部,故A错;
水圈的水分布不均匀,海洋水比较多,故水圈是个不规则的圈层,故B错;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因此也包括莫霍界面以下小部分,故C错;
横波和纵波能够在地幔中传播,故地幔为固态,横波不能够在外核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外核中传播,因此外核为液态,故D对。
故选:D。
60~61.【答案】C、C
【解析】
1. 【分析】
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其中软流层位于80~400千米之间;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其中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的内部圈层的判读,属于基础题,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厚度即可解答。
【解答】
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地壳的厚度不均,海洋的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陆地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希腊克里特岛附近海域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所以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圈层结构中的地幔,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 【分析】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可以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三层,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内核)。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地震波的相关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解答】
解: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位于上地幔层,故地震波从下向上传播,则要经过莫霍界面,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2~63.【答案】C、B
【解析】1.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的特征,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由图可知,瀑布代表水圈,岩石代表岩石圈,花草树木代表生物圈,大气代表大气圈。其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故C正确,ABD错误。
2.
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其他圈层不是,A错;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C错,B对;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D错。故选B。
64~65.【答案】D、C
【解析】1.
图中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4个。山峰代表岩石圈,流水代表水圈,植被和人代表生物圈,大气代表大气圈。
2. 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最活跃且不单独占有空间的圈层,C选项正确;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选项错误;生物圈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B选项错误;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D选项错误。
66~69.【答案】D、C、D、B
【解析】1. 图中的山体现的是岩石圈、水体现的水圈、树体现了生物圈以及大气圈,体现了4个地球圈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错误;生物圈分布不规则,B错误,核心部分位于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C正确,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D错误。故选C。
3.
地理环境中最活跃和不单独占有空间的圈层是生物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
水圈不能渗透到地球内部各圈层中,对地表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及其演化有重要作用;其淡水的大部分是冰川,主要储存在两极高纬度地区和高山上,海洋水体占绝大部分,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0~71.【答案】A、B
【解析】1.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的判断及特点。结合图中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①圈层为水圈,水圈的特点是连续而不规则,故A项正确;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是大气圈,故B项错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故C项错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故D项错误。故选A。
2.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的特点。地球四大圈层中,岩石圈分布于最底部,大气圈分布于最上层,水圈分布于两者之间,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四大圈层相互渗透,故B项正确,A项错误;③圈层是生物圈,不单独占用空间,故C项错误;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故D项错误。故选B。
72.【答案】B
【解析】莫霍面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图中莫霍面等深线数值越大,表明地壳厚度越大。两地数值较大,说明两地地壳较厚,地幔较深,故A、C项错误;地位于河流沿岸,地下水埋藏较浅,D项错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故可推断B项正确。
73.【答案】A
【解析】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74~75.【答案】B、D
【解析】1.
材料中显示此次地震震源深度达40千米,且位于海洋中,而海洋地壳的厚度一般为5~10千米,故此次地震震源位于上地幔,B选项正确。
2.
由于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故只有纵波才能影响船员,因此船员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而感觉不到左右摇晃。再加上船只在海洋上航行本来就会因受到海浪的影响而上下颠簸,故船员没有感觉到地震。
76.【答案】C
【解析】图中显示,a为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部分,厚度不均,A选项错误;b为水圈,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B选项错误;c为生物圈,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虽然涉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但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C选项正确;d为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由于和水圈交织在一起,且受人类的影响较大,故并不是干燥洁净的,D选项错误。
77.【答案】C
【解析】c圈层为地壳,海洋地壳厚度小于陆地地壳,A选项错误;b圈层为地幔,横波可以通过,B选项错误;a圈层为外核,横波不能通过,可能为熔融状态,C选项正确;构成岩石圈的是c圈层和b圈层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部分),D选项错误。
78~79.【答案】D、C
【解析】1.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而横波仅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D选项正确。
2.
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游轮上的游客无法感觉到身体左右摇晃,A错;地球的内能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产生的能量,B错;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会引起海啸等灾害,可能会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故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C选项正确。
80~81.【答案】A、D
【解析】1.
图中a表示地壳中较厚的大陆地壳,b表示地壳中较薄的海洋地壳,二者合起来就是地壳;c为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d代表软流层,e代表软流层以下的上地幔部分,f是莫霍界面。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表示岩石圈的岩层组合是a+b+c。
2.
地震波从莫霍界面向地面传播,地壳越薄传播所用时间越短,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故最早得到从f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D。
82~83.【答案】D、A
【解析】1.
不同的物质组成会影响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状况,地震波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也突然下降,说明该深度由上层到下层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即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D选项正确。
2.
石油为液体,纵波通过液体时传播速度会下降,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故通过探测横波在通过时是否会消失及纵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就可以判断地下是否有石油分布。
84.【答案】D
【解析】图中显示,青藏高原地区地壳厚度最大,而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及南部的恒河平原地区地壳厚度较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壳厚度也较小,故A、B选项错误。该区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其边界在喜马拉雅山北侧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图中的断层部分位于板块交界处,部分位于板块内部,C选项错误。由于莫霍界面在各地的深度不同,所以各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D选项正确。
85.【答案】D
【解析】熔岩所在圈层为地幔,地幔与地壳间的界面为莫霍界面,地震波中的横波和纵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都明显加快,故D选项正确,A、B选项错误。大陆地壳厚度大于海洋地壳,因此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小,故C选项错误。
86~87.【答案】B、A
【解析】1.
湖泊与雪属于水圈,草原与森林属于生物圈,雪山属于岩石圈,故B选项正确。
2.
生物可以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A选项正确。形成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主要是大气圈的作用,形成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岩石圈的作用,调节高低纬度间热量平衡主要是水圈和大气圈的作用。
88~89.【答案】A、A
【解析】1.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A选项正确。
2.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陆地上,莫霍界面至少在地面以下30千米处,故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
90.【答案】D
【解析】由于居民楼建在陆地上,所以横波、纵波都能影响到。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受其影响人们能够感觉到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慢,受其影响人们能够感觉到左右摇晃。故震区居民楼里正在看电视的人们可能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选项正确。
91~92.【答案】B、B
【解析】1.
图中横轴表示深度,根据图中深度数据可以判断出是地壳+地幔,是外核,是内核,A选项错误。层指的是地壳和地幔部分,在层中,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快,B选项正确。甲波传播速度快,由层进入层传播速度急剧下降,C选项错误。乙波为横波,能通过地幔,D选项错误。
2.
图中的X处深度约2900千米,在这里纵波(甲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乙波)完全消失,故为古登堡界面,B选项正确。
93~94.【答案】C、A
【解析】1.
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而软流层位于地幔中,故C选项正确。
2.
火山灰飘浮在大气中,可能会被生物吸收,也有可能随降水进人水圈,然后会沉积到某一地区的地表,之后可能会深入地下,故飘浮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选项A正确。
95~97.【答案】A、B、C
【解析】1.
本试题以真实的科学事件(苏联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启动“科拉超深钻孔”项目)为情境,以简洁的文字为呈现方式,基于地理视角设计三个问题,多角度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本题设问“科拉超深钻孔”经过的地球圈层。基于文字中的信息可知钻孔是在半岛上进行的,且钻孔最深12226米,即可选出正确答案A。
2.
假设“科拉超深钻孔”真的钻至地心会经过的圈层,回归地球圈层中的基础知识。最先到达的地球内部圈层是地壳;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横波消失,纵波没有消失。
3.
在设问外核物质运动形成了地球磁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与地球磁场相关的本章知识,强化不同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会扰动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
98~99.【答案】D、A
【解析】1. 本题的立意,基于读图,考查对上地幔上部与顶部词语的规范使用,追求“像学者一样研究地理”的学习理念。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而非顶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上部邻岩石圈。
2.
本题的立意,首先是基于读图,考查对上地幔上部与顶部词语的规范使用,追求“像学者一样研究地理”的学习理念。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与地壳,由坚实的岩石组成。
100.【答案】(1)河水 积雪 森林 草原
(2)岩石 水
(3)水圈和大气圈:水圈中的水汽蒸发进入大气圈,大气圈中的悬浮物质降落于地面的河湖中。生物圈与大气圈:生物生存需要阳光,同时生物的光合作用可放出氧气,改变大气的成分。(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一幅优美的景观图为情境。突出考查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与自然环境的掌握程度。在递进关系问题链的引导下,判断地球圈层的名称,描述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培养学生获取图像(景观图)信息的能力和规范的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在完成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升了地理素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巩固练习,文件包含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详细解析docx、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当堂达标检测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答案】A、B, 【分析】,【答案】C、C、A,【答案】C、C、D,【答案】C、C,【答案】D、A,【答案】D、D、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当堂检测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