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整册授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4 乡愁(余光中)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4 乡愁(余光中)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新课,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
2.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2.难点: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来理解、体会“乡愁”,并能迁移模仿,掌握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弥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思乡之情。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种情感演变成一种文化表达,从古至今,横隔千年,历久弥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1949年离开大陆,移居台湾,已出版多部诗集、散文集、评论集和译著集,涉猎广泛,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代表作品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散文善于利用音律与节奏来做文章,或跌宕起伏,或流畅自然,或宛转缠绵。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2.写作背景
由于政治问题,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常年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首诗就是后来被海内外游子广为传唱的《乡愁》。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看屏幕,认真听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朗读节奏。〔让学生观看《乡愁》动画〕
2.教师强调朗读的情感、节奏与重音。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明确:忧郁深沉。
(2)朗读这首诗时,在语速、节奏和音节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明确: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感情要层层递进。第三节的“啊”这里要变音,读作“呀”,因为当“啊”的前一个字的韵母是“ɑ、、e、i、ü”时,“啊”就要读成“呀”。“母亲在里头”中的“头”要读轻声。
3.让学生边读边标出节奏与重音。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4.点名朗读,全班齐读。
5.整体感知,明确以下问题: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诗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诗人借助了四个形象具体的意象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离绪。
一是“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能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
二是“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往往的船票。
三是“坟墓”。到后来,时空的阻隔使“我”与母亲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四是“海峡”。它象征着作者的故国之情。这浅浅的海峡,不但把“我”与祖国隔开,更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之泪!
作者的乡愁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它的内涵和境界,随着作者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深化和提升,从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步骤二:分析诗歌,层层紧扣
1.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2.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本诗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宏大的家国之思。
3.本诗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把对母亲、妻子和祖国的思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4.本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体现在哪里?
明确:①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句与短句互相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②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与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出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四、课堂小结
《乡愁》是一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诗歌中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五、拓展延伸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说说二者之间的异同。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明确:同:①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奔赴台湾。②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③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席慕蓉在诗中用“没有年轮的树”比喻无法消解的乡愁。④两首诗在结构方面都按时间的推移写出乡愁,结构严谨。余诗中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席诗中“有月亮的晚上”“别离后”这些表现时间的词像一条线贯串全诗,流露出深切的愁思。
异:①余诗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表达乡愁,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②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但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席诗则形散神不散。
附:板书设计
乡愁小时候:邮票小小——母子分离长大后:船票窄窄——夫妻分离后 来:坟墓矮矮——母子死别现 在:海峡浅浅——游子与大陆分离
◇课后反思◇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串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每节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不足之处:由于课时原因,未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讨论时间,课堂趣味性不足。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乡愁余光中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学习诗歌,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4 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