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时作业
展开第3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A基础练·学业水平测试】
时间:20分钟 总分:44分
(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知识点2:海岸地貌。知识点3:冰川地貌)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2021年浙江温州期末)下图为广西桂林某地的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沉积 D.波浪沉积
2.关于图示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形平缓,形似折扇 B.高耸尖锐,脊似刀刃
C.千沟万壑,植被稀疏 D.峰峦叠嶂,青树翠蔓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图示为广西喀斯特地貌景观——桂林山水,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作用是流水溶蚀,B项正确。广西降水较多,风力作用较弱,A、C项错误。该地貌属于外力侵蚀地貌,而非沉积地貌,与波浪沉积无关,D项错误。第2题,结合图片可知,“峰峦叠嶂,青树翠蔓”是广西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较贴切的描述,D项正确。地形平缓、形似折扇描述的是冲积扇或三角洲地貌,A项错误。高耸尖锐、脊似刀刃描述的是冰川地貌,B项错误。千沟万壑、植被稀疏描述的是黄土高原地貌特征,C项错误。
[知识点1]读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石林地貌常见于( )
A.云南省 B.陕西省
C.辽宁省 D.江苏省
4.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我国石灰岩分布地区主要位于西南地区。第4题,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景观奇异的溶洞。据图可知,丙地侵蚀程度最弱,说明丙处于发育初期;甲地侵蚀程度最强,甲处于发育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
[知识点2] 埃特雷塔是法国的一个小镇,以其海岸著称于世,常被称为“象鼻海岸”。读图,完成第5~6题。
5.形成“象鼻海岸”主要是因为(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6.“象鼻海岸”在我国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三角洲 B.福建沿海
C.海河入海口 D.江苏沿海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结合示意图判断“象鼻海岸”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浪侵蚀作用。第6题,长江三角洲、海河入海口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福建沿海多岩石,受到海水侵蚀作用,会出现类似“象鼻海岸”的地貌;江苏沿海多是沿海滩涂。
[知识点3] 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组合图。读图,完成第7~8题。
7.我国现代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大兴安岭
D.青藏高原上的高山山地及西部高山地区
8.图中Ⅰ、Ⅱ、Ⅲ、Ⅳ符号,代表角峰地貌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答案】7.D 8.A [解析]第7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地处温带、亚热带,只有青藏高原上的高山及西部高山地区才有冰川分布。第8题,角峰是金字塔形的尖峰,是冰川侵蚀而成的。
二、非选择题(20分)
9.[知识点1](2019年北京高一检测)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下列对乙地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有________(多选填空)。(4 分)
A.垄槽相间排列 B.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C.形态千奇百怪 D.土垄坡度较陡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冰川地貌的是________,该地________(多选填空)。(6分)
A.海拔高,空气稀薄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降水丰富,草原分布广
D.为河流发源地,湖泊众多
(3)与丁地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等。(4分)
甲地为石林景观,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同云南石林相比,虽然都叫“石林”,但石林的形状不同。云南石林岩石的纹理是垂直的,似刀劈斧砍,而甲地岩石的纹理以横向水平层理为主,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一种奇特地貌景观。
(4)根据资料提出两个与甲地地貌有关的地理问题。(6分)
【答案】(1)ACD
(2)丙 AD
(3)岩石 水文(气候)
(4)甲地地貌的成因是什么?甲地岩石层理为什么以水平为主?与云南石林成因有何不同?(二点,合理即可)
【B培优练·核心素养提升】
时间:20分钟 总分:43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综合思维](2020年山东烟台高一检测)泉华地貌是指发育于温泉活动的地区,地下热水携带着大量的矿物质通过构造通道上涌到地表后,经过反复蒸发,使其中所含的矿物质沉积凝结而形成。下图为新疆某地泉华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文信息推断可能出现泉华地貌景观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从成因来看泉华地貌属于( )
A.丹霞地貌 B.雅丹地貌
C.冰川地貌 D.喀斯特地貌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泉华地貌发育于有地下热泉喷涌区域,据图分析,丙位于该地段。第2题,从成因来看,泉华地貌属于地下热水携带着大量的矿物质并使其中所含的矿物质沉积凝结而形成,属于石灰岩地区的一种地貌,由于有石灰岩、暗河,侵蚀作用较强烈,多见于喀斯特地貌区域。
[地理实践力](2021年北京期末)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下图为小王同学去云南旅游后绘制的石林素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云南石林形成条件有( )
①地形崎岖、破碎 ②石灰岩广布 ③气候温暖湿润
④多地下暗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北京房山区也存在深厚的碳酸岩分布区,却没有形成云南那样的石林,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喀斯特地貌发育方式与强度不同
B.春季多大风天气,风蚀作用强烈
C.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D.外力作用对地貌塑造起主导作用
【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云南石林的形成(喀斯特地貌)导致地形崎岖、破碎,地形崎岖、破碎不是云南石林的形成条件,因果颠倒,①错误。石林主要与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有关,②正确。石林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与当地气候温暖湿润有密切关系,③正确。当地主要为可溶性岩石,地表水大多下渗,形成地下溶洞和暗河,只能作为喀斯特地貌特征,不是云南石林形成的条件,④错误。第4题,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都处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区,降水比南方地区少,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也不如南方地区丰富,所以难以形成像南方地区那样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即喀斯特地貌发育方式与强度不同,A项正确;喀斯特地貌与流水侵蚀有关,B项错误;北方地区流水侵蚀作用不如南方地区显著,C项错误;地貌塑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错误。
[区域认知]斯喀基拉海槽位于挪威西南海域,是大陆架上的水下谷地。读斯喀基拉海槽位置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导致挪威海岸线曲折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生物风化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6.斯喀基拉海槽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向下俯冲
B.地壳断裂下陷,海平面上升
C.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海平面上升
【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导致挪威海岸线曲折的原因是有许多幽深的峡湾,主要地质作用是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海水进入,形成峡湾;生物风化形成碎屑物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等地貌,流水侵蚀形成V形谷,都不是峡湾形成原因。第6题,斯喀基拉海槽是大陆架上的水下谷地,形成过程可能是冰川侵蚀,形成谷地,后来海平面上升,成为大陆架上的水下谷地;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形成的是海沟;地壳断裂下陷,海平面上升,形成海峡;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是峡谷地貌。
[综合思维]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读图,完成第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7.C 8.B 9.D [解析]第7题,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都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所以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第8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泥沙的不断堆积,并不能形成新的贝壳堤;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与贝壳堤外的堆积无关;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第9题,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海岸线位置多次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一条贝壳堤的形成是海岸线位置的稳定,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主要与河流入海口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有关。
二、非选择题(16分)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喀斯特溶洞是石灰岩地区长期受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内有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其化学反应过程是CaCO3+H2O+CO2===Ca(HCO3)2。近年来,随着溶洞的旅游开发及该地区的工矿城市建设,溶洞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下河水位下降等。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示意图。
(1)简述石钟乳的形成过程。(4分)
(2)指出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6分)
(3)推测溶洞中地下河水位下降可能的原因。(6分)
【答案】(1)含有丰富二氧化碳的地下水,由溶洞顶部渗漏下来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水中的碳酸钙析出,生成的碳酸钙沉积在溶洞顶部,形成石钟乳。
(2)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游客的呼吸;地下河(水)中碳酸钙沉积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洞外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洞内积累。(三点即可)
(3)地下水开采增多;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由于工矿城市的建设,下渗减少;降水减少;地下河下切侵蚀。(三点即可)
第9讲 风成地貌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这是一份第9讲 风成地貌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共16页。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堂检测,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优秀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优秀巩固练习,文件包含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解析版doc、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