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联合体2022年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南京市联合体2022年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汽油挥发B. 木炭燃烧C. 瓷碗破碎D. 轮胎爆炸
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 氧B. 硅C. 铝D. 铁
3. 下列物质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 铝合金B. 棉花C. 塑料D. 天然橡胶
4. 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A. KCl
B. KNO3
C. CO(NH2)2
D. Ca3(PO4)2
5.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B. 倾倒液体
C. 稀释浓硫酸D. 过滤
6. 2022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循环制冰技术。利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完成制冰。下列关于液态二氧化碳蒸发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B. 二氧化碳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C. 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D. 二氧化碳分子不再运动
7. 氮化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之一。如图为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镓属于金属元素
B. 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
C. 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3
D. 镓离子符号为Ga+3
8.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 )
A. 清除可燃物B. 降低酒精的着火点
C. 隔绝空气D. 降低温度至酒精着火点以下
9.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涉及四种化合物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参加反应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1﹕1
D. 生成丙、丁物质的质量比为 22﹕9
10.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分子,结构形似奥运五环,被称为奥林匹克烯(C19H12),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奥林匹克烯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奥林匹克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 奥林匹克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0
D. 奥林匹克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9﹕1
11.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Na+、H+、Cl- , HCO B. Na+、K+、NO、Cl –
C. H+、Na+、OH-、SO D. Ag+、Ca2+、 Cl-、NO
12. 小慧同学在学习中构建了“硫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物质的名称为三氧化硫
B. B物质的化学式为H2SO4
C. 关系图中放错位置的物质是Na2S
D. X和Y分别表示单质、盐
13.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区分棉制品和羊毛制品
B. 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C. 用加肥皂水振荡的方法,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D. 用食盐水浸泡鸡蛋的方法,可以制得无壳鸡蛋
14. 下图中甲、乙、丙、丁、戊依次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且生成物之一为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和乙的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B. 乙和丙反应后溶液可能为蓝色
C. 丙和丁发生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
D. 若丁和戊反应生成气体,则该气体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15. 实验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塑料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塑料袋中充有空气,一段时间后压瘪塑料袋,向瘪塑料袋中吹入一定量的呼出气体。测定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35 s时开始向塑料袋中吹气
B. 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C. 80 s时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的低
D. 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
二、(本题包括2小题,共19分)
16.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1)煤、石油和____被称为三大“化石燃料”。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__不同,将各成分进行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
(2)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填字母)。
A. 鼓励民众植树造林B. 推动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C. 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D. 提倡公民绿色出行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科学家研究利用催化剂,实现了CO2与H2O反应生成CH4和O2,原理如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17. 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1)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一周以后发现铁钉表面锈蚀。图中a、b、c三处锈蚀情况最严重的是_______(填字母),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请设计实验利用化学方法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并完成下表。
(4)100 g某稀硫酸恰好与13 g锌完全起反应。试计算理论上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13分)
18. 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溶液的是 (填字母)。
A. 氯化钾B. 植物油C. 面粉D. 高锰酸钾
(2)下列物质加入到一定量的水中,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填字母)。
A. 蔗糖B. 硝酸铵C. 氯化钠D. 氢氧化钠
(3)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①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
②烧杯Ⅱ中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③下列关于图2中烧杯内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 烧杯Ⅲ中溶液的质量是160g
B. 烧杯Ⅱ、Ⅲ、Ⅳ中,只有Ⅳ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C. 若使烧杯Ⅳ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
D .烧杯Ⅳ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Ⅱ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
④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铵溶液和蒸馏水来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铵溶液,则所需16%的氯化铵溶液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_______。
19. 碘(I2)及其化合物广泛用于医药、染料等方面。
(1)“加碘盐”中的“碘”是指 (填字母)。
A. 分子B. 原子C. 单质D. 元素
(2)I2的一种制备方法如下图所示:
①步骤Ⅱ中发生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②步骤Ⅲ中发生反应是置换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该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
③步骤Ⅳ中发生的反应和氯气用量有关,其中一个反应为:3Cl2+2FeI2=2X+2I2,写出X的化学式_____。
四、(本题包括1小题,共6分)
20. A~J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且分别是由H、C、N、O、S、Cl、Na、Ca、Cu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其中A、B、D、E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金属元素;A、C、D、H均由三种元素组成;C和D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C、H是同种类别的物质;B、J为单质;F和G常用于灭火。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H的化学式________;C的俗名是________。
(2)写出D→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写出E与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五、(本题包括1小题,共12分)
21. 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及相关性质。
Ⅰ.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1)写出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①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_________;
②选择合适的_________;
③验证所制得的气体。
(3)小明为验证制得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将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小明猜想可能是盐酸具有________,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常混有少量________气体(填名称)。为使验证实验成功,可将气体先通过足量的________(填字母),再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预期的现象,证明是二氧化碳。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碳酸氢钠溶液 C. 硝酸银溶液
Ⅱ.实验结束清洗仪器,小明同学发现试管中变浑浊的石灰水又澄清了这一异常现象。
【查阅资料】
①二氧化碳与水、碳酸钙能通过化合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
②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
③浊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中悬浮物的多少,悬浮物越多则透光率越小,浊度值越小,溶液透明时浊度值(透光率)为100%。
【实验验证】
该同学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持续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用电导率传感器釆集数据,如图所示。
【分析推理】
(1)实验中0~10 s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溶液电导率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10 s后浑浊的液体又逐渐变澄清、溶液的电导率上升,是因为_________。
【实验再探究】
若同时使用浊度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情况,反应过程中溶液浊度与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AB段溶液浊度变小是因为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
B.BC段浊度上升,此过程发生的反应与AB段的不同
C.最终溶液并未完全澄清
2022年中考模拟试卷(一)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汽油挥发B. 木炭燃烧C. 瓷碗破碎D. 轮胎爆炸
【答案】B
【解析】
【详解】A、汽油挥发只是汽油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C、瓷碗破碎只是陶瓷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轮胎爆炸只是轮胎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B。
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 氧B. 硅C. 铝D. 铁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是:O、Si、Al、Fe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故选C。
考点:元素的含量
3. 下列物质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 铝合金B. 棉花C. 塑料D. 天然橡胶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B、棉花,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C、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因此塑料属于合成材料;
D、天然橡胶是天然存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不属于合成材料。
故选C。
4. 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A. KCl
B. KNO3
C. CO(NH2)2
D. Ca3(PO4)2
【答案】B
【解析】
【详解】A、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B、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正确。
C、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D、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B。
【点睛】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5.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B. 倾倒液体
C. 稀释浓硫酸D. 过滤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倾倒液体标签向着手心,仪器口紧紧相挨,瓶塞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6. 2022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循环制冰技术。利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完成制冰。下列关于液态二氧化碳蒸发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B. 二氧化碳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C. 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D. 二氧化碳分子不再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二氧化碳在跨临界直冷循环过程中发生了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二氧化碳分子本身不变,包括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的大小、二氧化碳分子质量都不变,变化的是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二氧化碳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故选A。
7. 氮化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之一。如图为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镓属于金属元素
B. 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
C. 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3
D. 镓离子符号为Ga+3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镓的偏旁可知,镓属于金属元素,故A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元素符号下面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因此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故B正确;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31=2+8+18+x,解得x=3,故C正确;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正负,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所以镓离子符号为Ga3+,故D错误。
故选D。
8.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 )
A. 清除可燃物B. 降低酒精的着火点
C. 隔绝空气D. 降低温度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A、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隔绝空气,不是清除可燃物,故A错误;
B、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是不能改变的,故B错误;
C、灯帽盖灭是通过隔绝空气熄灭酒精灯的,故C正确;
D、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隔绝空气,不是降低温度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故D错误。故选C。
9.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涉及四种化合物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1﹕1
D. 生成丙、丁物质的质量比为 22﹕9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详解】A、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有三种化合物,一种单质,故A错误;
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B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故C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丁物质的质量比为:= 22﹕9,故D正确;
故选D。
10.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分子,结构形似奥运五环,被称为奥林匹克烯(C19H12),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奥林匹克烯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奥林匹克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 奥林匹克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0
D. 奥林匹克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9﹕1
【答案】A
【解析】
【详解】A、奥林匹克烯相对分子质量=12×19+1×12=240,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选项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奥林匹克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选项正确;
C、奥林匹克烯的相对分子质量=12×19+1×12=240,选项正确;
D、奥林匹克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19):(1×12)=19:1,选项正确,故选A。
11.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Na+、H+、Cl- , HCO B. Na+、K+、NO、Cl –
C. H+、Na+、OH-、SO D. Ag+、Ca2+、 Cl-、NO
【答案】B
【解析】
【分析】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溶液中的离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离子间不能形成沉淀或气体或水.
【详解】A、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共存;
B、Na+、K+、NO、Cl –之间既不能生成沉淀也无气体或水生成,该组离子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C、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不能共存;
D、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共存;
故选B。
12. 小慧同学在学习中构建了“硫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物质的名称为三氧化硫
B. B物质的化学式为H2SO4
C. 关系图中放错位置的物质是Na2S
D. X和Y分别表示单质、盐
【答案】B
【解析】
【详解】A、A点所示物质是一种氧化物,其中硫元素显+6价,其物质名称为三氧化硫,故选项说法正确;
B、B点所示物质是一种酸,其中硫元素显+4价,所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H2SO3,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硫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所以硫元素显-2价,所以硫化钠在关系图中放错位置,故选项说法正确;
D、X中硫元素显0价,所以表示的是单质;Y中硫酸钾是由金属阳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3.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区分棉制品和羊毛制品
B. 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C. 用加肥皂水振荡的方法,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D. 用食盐水浸泡鸡蛋的方法,可以制得无壳鸡蛋
【答案】D
【解析】
【详解】A、棉花灼烧有烧纸的气味,而毛灼烧是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故说法正确;
B、蒸馏得到的水中不含有任何杂质,是净水程度最高的方法,故说法正确;
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故说法正确;
D、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食盐水不能反应,故用食盐水浸泡可以得不到无壳鸡蛋,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4. 下图中甲、乙、丙、丁、戊依次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且生成物之一为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和乙的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B. 乙和丙反应后溶液可能为蓝色
C. 丙和丁发生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
D. 若丁和戊反应生成气体,则该气体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甲、乙、丙、丁、戊依次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且生成物之一为水,故推断甲氢气,乙是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丙是稀盐酸或稀硫酸,丁是一种可溶性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丙是铵盐,据此解题。
【详解】A、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甲和乙的反应即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前氢气是单质故氢元素显0价,反应后生成水,水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因此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选项正确;
B、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乙和丙反应即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若乙是氧化铜丙是稀硫酸,则反应后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是蓝色的,选项正确;
C、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丙和丁反应即酸和碱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选项正确;
D、若丁和戊反应生成气体,则可能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氨气,氨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溶于水形成碱使其变为蓝色,选项错误;
答案为:D。
15. 实验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塑料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塑料袋中充有空气,一段时间后压瘪塑料袋,向瘪塑料袋中吹入一定量的呼出气体。测定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35 s时开始向塑料袋中吹气
B. 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C. 80 s时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的低
D. 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A、35 s时二氧化碳的浓度开始上升,氧气浓度开始下降,说明35 s时开始向塑料袋中吹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80s时氧气的浓度约为18%,二氧化碳的浓度为25000×0.0001%=2.5%,所以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的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图可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1%,80s时氧气的浓度约为18%,所以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二、(本题包括2小题,共19分)
16.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1)煤、石油和____被称为三大“化石燃料”。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__不同,将各成分进行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
(2)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填字母)。
A. 鼓励民众植树造林B. 推动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C. 加大煤和石油使用D. 提倡公民绿色出行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科学家研究利用催化剂,实现了CO2与H2O反应生成CH4和O2,原理如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答案】(1) ①. 天然气 ②. 沸点 (2)ABD
(3)2H2+O22H2O
(4)CO2+2H2OCH4+2O2
【解析】
【小问1详解】
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
【小问2详解】
A、鼓励民众植树造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保持大气中CO2含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B、推动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C、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正确;
D、提倡公民绿色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故选ABD;
【小问3详解】
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小问4详解】
CO2与H2O在催化剂和红外线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H4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H2OCH4+2O2。
17. 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1)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一周以后发现铁钉表面锈蚀。图中a、b、c三处锈蚀情况最严重的是_______(填字母),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请设计实验利用化学方法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并完成下表。
(4)100 g某稀硫酸恰好与13 g锌完全起反应。试计算理论上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
【答案】(1)3CO+Fe2O32Fe+3CO2
(2) ①. b ②. b处铁钉与水、空气同时充分接触
(3) ①. 加盐酸(或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过滤,洗涤,干燥 ②. 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③. Fe+2HCl=FeCl2+H2↑
(4)设生成H2的质量为x,
x=0.4g,
答:生成H2的质量为0.4g。
【解析】
【小问1详解】
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小问2详解】
图中a、b、c三处锈蚀情况最严重的是b,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b处铁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
【小问3详解】
铁会与酸反应,而铜不会,可以选用盐酸(或稀硫酸),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步骤为:加盐酸(或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过滤,洗涤,干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小问4详解】
见答案。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13分)
18. 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溶液的是 (填字母)。
A. 氯化钾B. 植物油C. 面粉D. 高锰酸钾
(2)下列物质加入到一定量的水中,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填字母)。
A. 蔗糖B. 硝酸铵C. 氯化钠D. 氢氧化钠
(3)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①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
②烧杯Ⅱ中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③下列关于图2中烧杯内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 烧杯Ⅲ中溶液的质量是160g
B. 烧杯Ⅱ、Ⅲ、Ⅳ中,只有Ⅳ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C. 若使烧杯Ⅳ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
D .烧杯Ⅳ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Ⅱ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
④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铵溶液和蒸馏水来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铵溶液,则所需16%的氯化铵溶液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_______。
【答案】(1)AD (2)B
(3) ①. 40g ②. 30% ③. AC ④. 5﹕3
【解析】
【小问1详解】
A、氯化钾以离子形成分散到水中,能形成溶液,故A正确;
B、植物油以液滴的形成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故B错误;
C、面粉以固体小颗粒的形成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故C错误;
D、高锰酸钾以离子形成分散到水中,能形成溶液,故D正确;
故选AD;
【小问2详解】
A、蔗糖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故A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下降,故B正确;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故D错误;
故选B;
【小问3详解】
①由图1可看出,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
②烧杯Ⅱ中水的质量为140g,加入60g硝酸钾,则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0%;
③A、烧杯Ⅲ中水的质量为140g-40g=100g,加入的硝酸钾的质量为60g,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则60g硝酸钾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所以溶液的质量是100g+60g=160g,故A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Ⅲ中也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
C、加水可以使固体继续溶解,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升温可以使固体继续溶解,故C正确;
D、烧杯底部的固体质量不能确定,所以Ⅳ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比Ⅱ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故D错误;
故选AC;
④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所需16%的氯化铵溶液的质量==62.5g,所需水的质量=100g-62.5g=37.5g,则所需16%的氯化铵溶液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62.5g:37.5g=5:3。
19. 碘(I2)及其化合物广泛用于医药、染料等方面。
(1)“加碘盐”中的“碘”是指 (填字母)。
A. 分子B. 原子C. 单质D. 元素
(2)I2的一种制备方法如下图所示:
①步骤Ⅱ中发生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②步骤Ⅲ中发生的反应是置换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该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
③步骤Ⅳ中发生的反应和氯气用量有关,其中一个反应为:3Cl2+2FeI2=2X+2I2,写出X的化学式_____。
【答案】(1)D (2) ①. NaI+AgNO3=AgI↓+NaNO3 ②. 2AgI+Fe=FeI2+2Ag ③.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银的前面 ④. FeCl3
【解析】
【小问1详解】
“加碘盐”中的“碘”是指物质的组成,值得是组成物质的元素,故填D。
【小问2详解】
①步骤Ⅱ中发生的反应是碘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碘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I+AgNO3=AgI↓+NaNO3。
②步骤Ⅲ中发生的置换反应是碘化银与铁反应生成碘化亚铁和银,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AgI+Fe=FeI2+2Ag;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银的前面,即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所以碘化银与铁能够反应生成碘化亚铁和银,故填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银的前面。
③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出现了6个氯原子、2个铁原子和4个碘原子,反应后出现了4个碘原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尚缺的2个铁原子和6个氯原子存在于2X中,则X的化学式为FeCl3,故填FeCl3。
四、(本题包括1小题,共6分)
20. A~J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是由H、C、N、O、S、Cl、Na、Ca、Cu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其中A、B、D、E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金属元素;A、C、D、H均由三种元素组成;C和D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C、H是同种类别的物质;B、J为单质;F和G常用于灭火。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H的化学式________;C的俗名是________。
(2)写出D→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写出E与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答案】(1) ①. NaOH ②. 熟石灰##消石灰
(2)CuSO4+Ba(NO3)2=Cu(NO3)2 + BaSO4↓ (或其他合理答案)
(3)CuO+2HCl=CuCl2 +2H2O
【解析】
【分析】C和D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C、H是同种类别的物质,且G能够用于灭火,G能够与H反应,所以C为氢氧化钙,D为硫酸铜,H为氢氧化钠,G为二氧化碳;A、B、D、E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金属元素,即铜元素,B为单质,则B为铜,B(铜)、D(硫酸铜)都能够反应生成A,则A为一种铜盐,如硝酸铜等;B(铜)能够反应生成E,E反应能够生成D(硫酸铜),则E为氧化铜;F常用于灭火,能够由E(氧化铜)辅运反应生成,则F为水;I能够与E(氧化铜)反应,还能够与H(氢氧化钠)反应,则I为酸;J为单质,能够与F(水)相互转化,还能够与I(酸)相互转化,则J为氢气,I为盐酸。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H为氢氧化钠,其化学式为NaOH,故填NaOH;
C为氢氧化钙,其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故填熟石灰或消石灰。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D为硫酸铜,A为硝酸铜,则D→A的反应是硫酸铜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铜,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uSO4+Ba(NO3)2= BaSO4↓+ Cu(NO3)2。
【小问3详解】
由分析可知,E为氧化铜,I为盐酸,则E与I的反应是氧化铜欲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uO+2HCl=CuCl2 +2H2O。
五、(本题包括1小题,共12分)
21. 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及相关性质。
Ⅰ.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1)写出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①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_________;
②选择合适的_________;
③验证所制得的气体。
(3)小明为验证制得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将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小明猜想可能是盐酸具有________,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常混有少量________气体(填名称)。为使验证实验成功,可将气体先通过足量的________(填字母),再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预期的现象,证明是二氧化碳。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碳酸氢钠溶液 C. 硝酸银溶液
Ⅱ.实验结束清洗仪器,小明同学发现试管中变浑浊石灰水又澄清了这一异常现象。
【查阅资料】
①二氧化碳与水、碳酸钙能通过化合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
②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
③浊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中悬浮物的多少,悬浮物越多则透光率越小,浊度值越小,溶液透明时浊度值(透光率)为100%。
【实验验证】
该同学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持续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用电导率传感器釆集数据,如图所示。
【分析推理】
(1)实验中0~10 s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溶液电导率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10 s后浑浊的液体又逐渐变澄清、溶液的电导率上升,是因为_________。
【实验再探究】
若同时使用浊度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情况,反应过程中溶液浊度与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AB段溶液浊度变小是因为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
B.BC段浊度上升,此过程发生的反应与AB段的不同
C.最终溶液并未完全澄清
【答案】 ①.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主要成分发生反应 ③.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 ④. 实验装置 ⑤. 挥发性 ⑥. 氯化氢 ⑦. BC ⑧. Ca(OH)2+CO2=CaCO3↓+H2O ⑨. CaCO3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可溶的Ca(HCO3)2,溶液中Ca2+、等浓度变大 ⑩. A
【解析】
【详解】(1)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主要成分发生反应;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
①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反应物和反应条件,以免选择的反应难以实现;
②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根据反应条件和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发生和收集装置;
(3)可能是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溶液,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此时二氧化碳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A、氯化氢和二氧化碳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与碳酸氢钠溶液不反应,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出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硝酸银溶液不反应,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可以出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符合题意;
答案:BC;
[分析推理]
(1)实验中0~10 s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溶液电导率降低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中离子的数量减少,溶液电导率降低,该反应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2)10 s后浑浊的液体又逐渐变澄清、溶液的电导率上升,是因为CaCO3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可溶的Ca(HCO3)2,溶液中Ca2+、等浓度变大;
[实验再探究]
A、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中含有空气,AB段溶液浊度变化不大,因为先排出的是装置里的空气,说法错误;
B、溶液透明时浊度值(透过率)为100%,BC段浊度(透过率)增大,即变澄清,说明此处化学反应与BC段的不同,说法正确;
C、溶液透明时浊度值(透过率)为100%,开始时浊度值(透过率)为100%,最终的浊度值(透过率)为80%,最终并未完全澄清,说法正确;
答案:A。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
____
____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
____
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计算题,流程题,填空题,推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3年南京市联合体中考一模化学试题.1,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