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整册优秀PPT课件+教案
-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76 次下载
- 第3课《我爱这土地》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72 次下载
- 第5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76 次下载
- 第6课《我看》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73 次下载
- 任务二《自由朗诵》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59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4 乡愁(余光中)完整版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4 乡愁(余光中)完整版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第4课《乡愁》课件pptx、第4课《乡愁》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舟行。——李白《渡荆门送别》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少小离家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乡愁,是一种“剪不段,理还乱”的离愁,是一种对家乡最深切的思念,是一个羁旅他乡的游子的一颗火热的心!
诵读诗歌,把握其回环往复的节奏,感受其结构美、音韵美。(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难点)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重点)
余光中(1928—2017),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散文家。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去香港,次年5月迁居台湾。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代表作有诗歌《乡愁》《等你,在雨中》,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等。他的诗歌题材丰富,形式灵活,表达意志和理想的作品壮阔而铿锵,描写乡愁的作品则细腻而柔绵。他因《乡愁》一诗被称为“乡愁诗人”。
这首诗写于1972年。同所有漂泊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又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柔情而又真挚的经《乡愁》。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本诗选自《余光中选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新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与妻子分居两地,需通过轮船返台。
余光中小小年纪就在外求学,通过信件与母亲保持联系。
1958年,余光中母亲去世,与母亲死别。
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乡愁》。
邮票 窄窄 坟墓 海峡( )
( )大陆( )陆拾
【串句记忆法】原本陌生的两家人因结成儿女亲(qìnɡ)家,就是亲(qīn)人啦。
读“liù”时是数字“六”的大写。
【形旁辨字法】人埋土(土)下成坟墓(mù),日(日)头西垂天将暮(mù),拉下布(巾)帘来谢幕(mù)。
峡( )狭( )狡( )
乡愁: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邮票: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 资的凭证。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水道。大陆:特指我国领土的广大陆地部分(对我国沿海岛 屿而言)。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这首诗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呢?边读边标注重音及节奏。
本诗句式整齐,有意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朗诵时注意体会。
1.诗歌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小时候的乡愁——母子分离
长大后的乡愁——夫妻分离
后来的乡愁——母子死别
现在的乡愁——与大陆的分离
2.勾画文中的意象,它们分别对应人生的哪个阶段?说一说诗人所抒发的“乡愁”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物象,分别是“乡愁”在人生的四个阶段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靠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诗人为生活而奔波,与妻子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3.《乡愁》这四节诗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四节诗中的意象是按照诗人人生经历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画龙点睛,将思乡、思亲的个人乡愁升华为家国之思。
4.全诗共四节,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
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 ②“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③ “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5.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如我们前面的介绍,它往往借助一定意象,创造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感。再次有感情读课文,说一说这首诗在表达情感上与大多数思乡诗相比什么独特之处?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 (“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多数思乡诗都是借助某意象,先叙事写景,融情于景,最后抒发思乡之情。而本诗直接将无形的乡愁化为有形的具体事物,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构思巧妙,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托物寄情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这种情感物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也是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手法——托物寄情,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1. 诗中每个意象前都有一个定语,这些定语是不是多余呢?老师现在把它们去掉,请你感受一下效果有何变化。
小时候 乡愁是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乡愁是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意象前表修饰的数量词与形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这些词语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
邮票虽小,却牵系绵长母子情。
船票虽窄,却负载浓浓夫妻情。
坟墓虽矮,却承载了丧母之痛。
海峡虽浅,却寄托了故土之思。
诗人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也反衬出其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
1.体会诗歌中“母亲”“新娘”这两个意象,想一想,他们仅指诗人的母亲和新娘吗?
不是。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这种植思乡情结,不只是诗人一个人才有的,是千千万万台湾人民共同的心声。 对“母亲”“新娘”的思念绝不只是诗人一个,而千千万万的台湾人民。
2.这首诗无论是在意象的选择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很强的美感。请结合诗歌说说它美在哪里。
它美在意象:诗人精心选择的四个意象,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美,能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描绘了四幅感人至深的画面。
它美在结构:每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同时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错落变化,从而使诗的外形于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它美在音韵:整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一系列数量词和叠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它美在情怀:从母子情、夫妻情、生死离别情到家国情怀,层层推进,感人至深。
诗歌巧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意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1.借具体意象表达抽象的情感。 诗人从广泛的时空中选取四个意象,借物喻情。 用“邮票”诉说对母亲的思念,用“船票”表达对爱人的思念,用“坟墓”表现丧母的哀思,用“海峡”抒发家国之思。全诗用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抽象的“乡愁”,极富感染力。
2.构思精巧,富于音韵之美。 诗歌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深化,由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形式于整齐中蕴含参差之美。 诗歌节奏回环往复,音韵和谐。在每节诗的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我在这(外)头”;有不同的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诗人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有怀》)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
比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
同样是一首深情的思乡诗,哪一句最能触动你?读一读,分享你的感受。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以笛音、月亮意象,营造出一个深情的月夜
想象奇特,故乡的面貌本是具体形象,这里却描述成抽象的主观感受,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请你仿照本诗的形式,自选主题,写一首小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 ,我在 , 。
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 ,我在后头 ,父亲在前头。 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 我在这头, 亲人在那头。乡愁是一段短短的视频 ,我在外头 ,家人在里头 。
愿 望小时候/愿望是一根甜甜的棒棒糖/含在嘴里/美在心里长大后/愿望是一张红红的成绩单/映照过去/启迪现在后来啊/愿望是一所响当当的大学/拼搏当下/奠基未来而现在/愿望是一顿热腾腾的团圆饭/萦绕脑海/幸福心田
相关课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乡愁(余光中)》,完整版PPT课件免费下载,优秀PPT背景图搭配,精美的免费ppt模板,轻松备课,欢迎免费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4 乡愁(余光中)说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学习目标,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3 乡愁(余光中)课堂教学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乡愁”的形式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