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教案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教案第1页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教案第2页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教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文题解读,知识链接——立论和驳论,检查字词,层次结构,全文分析,合作探究,本文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及论证方法。
    2、领会“不求甚解”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领会“不求甚解”的含义。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及论证方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对“不求甚解”的思考)
    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咬文嚼字,属褒义。
    提问:同学们怎样看待这种读书方式?
    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他的杂文往往短小精悍,敢正视现实,切中时弊,爱憎分明,意蕴深刻,他的许多作品视角新颖,旁征博引,熔知识性、思想性于一炉。代表作品:《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等。
    写作背景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四、文题解读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作者以此为题,意在揭示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纠正当时人们的错误看法。
    五、知识链接——立论和驳论
    1、什么是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明自己的主张。
    2、批驳的方法:
    (1)直接批驳
    ①驳论点:抓住对方论点中的错误直接批驳。
    ②驳论据:指出对方论据中的虚伪、错误。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间接批驳——驳立结合
    3、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摆出对方的论点(树靶),然后针对对方的论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射靶)。
    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六、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不求甚解( shèn ) 狂妄自大( wànɡ )
    咬文嚼字( jiá ) 王粲( càn )
    豁然贯通( huò ) 死抠( kōu )
    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要诀:重要的诀窍。
    七、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第二部分(2—8):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第三部分(9):总结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八、全文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解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简要分析第3段的论证思路。
    解析:首先提出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不读书或不好读书则谈不上“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好读书,就会慢了解书中道理。然后,进一步指出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最后,以陶渊明的事例进行证明。
    3、文章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么他有着怎样的读书态度呢?
    解析:要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4、阅读文章第4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
    解析:①态度上,要虚心地承认自己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
    ②方法上,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5、文章第6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学到更多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读书不求甚解能让人学到更多(或: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
    6、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解析:赞同,提倡。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例子。
    7、第7段能否刪去?为什么?
    解析:不能。因为这段全面解释了“不求甚解”,“当然”笔锋一转,从反面说出对不求甚解的曲解,论证全面、严密;辩证地看问题,使观点更客观;从反面进行论证,使论证角度更全面。
    8、围绕“不求甚解”,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解析:①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③要学习得好,就要虛心,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
    ④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9、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解析:“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而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10、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解析: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九、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是如何做到破立结合、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
    解析:作者先提出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否定,引出话题,树立靶子,然后表明自己的看法;接着,引述陶渊明的原文,指出人们断章取义之误,从而肯定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进一步阐释后提出自己对“不求甚解”的认识(两层含义);然后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论述了读书要虚心、活读,举诸葛亮的例子正面论述“观其大略”读书法的高明;而后对“不求甚解”作出补充说明,使其论述更严谨,更具说服力。最后得出结论,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
    2、对“不求甚解”与“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你更支持哪个?为什么?
    解析:观点一:我更支持“不求甚解”。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不应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观点二:我更支持“求甚解”。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观点三:“不求甚解”和“求甚解”两种读书方法各有利弊,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
    3、说说本课的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相同点: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有理有据。
    不同点:(1)两篇文章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从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点明批驳的论点,然后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2)两篇文章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3)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精练华美;《不求甚解》的语言严谨质朴。
    十、本文主旨
    《不求甚解》一文,作者通过探求“不求甚解”的含义,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虚心和会意,反对死读书而忽视作品的精神实质,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十一、文本特色
    旁征博引,说理明白。
    为了论述“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先引用陶渊明的原话,再列举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例子,又引用了陆象山的话。如此旁征博引,既能充分证明论点,又能开阔读者眼界,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十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拨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七位文士。因他们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继承了建安文学的遗风,但迫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他们在创作时,不直抒胸臆,常采用隐晦的手法,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
    课后训练
    对《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比较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都是谈读书的,前者是一篇随笔,后者是一篇杂文。
    B.从思想内容上看,前者谈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给人以哲理的启示,鼓励人们去读书;后者从“不求甚解”的本义入手,阐述了读书的要诀。
    C.从论证方式上看,前者是驳论,后者是立论。
    D.前者运用比喻论证,语言精辟;后者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层次分明。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前者是驳论,后者是立论”有误,应为“前者是立论,后者是驳论”。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精讲,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随文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课文探究,拓展延伸,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朗读课文,探讨,探究课文内涵,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拓展训练,探讨比较  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