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用图片,导入新课,结合注释,扫清障碍,角色扮演,深度探究,背诵积累,收束下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核舟记》课堂教学实录
一、引用图片,导入新课。
(师出示微雕作品的图片,引入本课。)
师:只有四厘米的桃花上,刻满了栩栩如生的事物;将平均0.7毫米的六只熊猫“放”在绣花针针孔里。这些让大家叹服的工艺制作,就是微雕。
屏幕显示: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小品文《核舟记》,去感受古人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还有作者值得称道的写作艺术。
屏幕显示:
雕刻艺人王叔远,名毅,号初平山人,曾刻一枚精致的核舟赠给魏学洢,魏学洢赞叹王叔远的技艺,便写了《核舟记》这篇文章,后来被清人张潮编入《虞初新志》。
出示课题《核舟记》。
屏幕显示:
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师: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一单元的前三课都是“记”,再回顾一下“记”这种文体。
屏幕显示: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出现很早,至唐宋兴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也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师:本文中,说明是其主要表达方式。下面来看文中所提到的“大苏泛赤壁”这一背景。
屏幕显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感情。王叔远取材于其事,精心设计,才有了传世佳作。
(学生选要点做笔记)
二、结合注释,扫清障碍。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并不难懂,请大家结合注释,自说自译,理解文章内容。一定要格外留意文中特殊用法的字词句式。
屏幕显示:
(一)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通“屈”,弯曲。
手倚一衡木:通“横”,横着。
(二)一词多义:
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的,不寻常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头,名词。
可:
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为:
为宫室:做,雕刻,动词。
中轩敞者为舱:是,动词。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名词。
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三)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蓬)
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状语,戴着高高的帽子)
4.椎髻仰面(梳着椎形发髻)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2.倒装句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其相比两膝者”)
3.省略句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教师指导。)
三、角色扮演,深度探究。
(一)假如我是参赛选手。
师:下面我们以《核舟记》为出题范围,举行一场知识竞赛,请各位参赛选手积极抢答。准备!
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生1:核舟。
师: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生2:奇巧。
生3:灵怪。
师:这两个词哪个合适?
生3:都可以。
师:有区别吗?
生4:“奇巧”在文章开头,“灵怪”在文末,意思似乎更递进些。
师:“奇巧”说的基本还是人的巧妙,“灵怪”已经接近“天工”了。赞美之情已经达到高潮。接着抢答,文中表现核舟主题内容的句子。
生5:盖大苏泛赤壁云。
师:文中体现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生6: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师: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生7: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为大家的观察力和感知力点赞。我们进行下一环节。
(二)假如我是推介员。
屏幕显示: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消息一经传出,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无数游客、文艺爱好者纷纷前来,一睹它的惊世美颜。
作为本次活动的推介员,请你依照课文顺序,录制语音,简要介绍核舟的构造。并向大家说明为何这样安排顺序。
(学生大声朗读,思考发言。)
生8:核舟首尾长八分左右,高约两分。中间是船舱,有八扇小窗,上面刻着字。船头坐着三个人。船中间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左边是黄鲁直。苏东坡和黄鲁直同看一幅手卷。东坡露出左脚,鲁直露出右脚。各自微侧着身子。佛印手里有念珠,念珠可以清楚地数出来。船尾放着一支船桨,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右边的扳着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喊;左边的拿着扇子好像烧茶的声音。船背稍微平一些,刻着落款。
师:这位同学依照文中说明顺序,介绍要点清楚,有没有哪位同学补充。
生9:我补充一点,刚才她说东坡和鲁直时,应该是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
师:听得很仔细,注意到了两人的位置关系。在说到所刻字的时候,这几个字要讲出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这是代表苏轼最高文学成就,同时彰显人物身份、关联事件的名句。有没有推介员为游客们介绍一下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平时我们的习惯通常不都是船头——中间——船尾吗?
生10:桃核的形状是中间突起,最容易引起观察者眼光,所以先介绍。
师:这是平时的观察习惯。其实船舱中间正是视觉上的“主体”。
生11:还有老师刚才提到的十六字,是对应着“大苏泛赤壁”的。起着揭示背景的作用。
师:如果核舟是一幅画,船舱就是背景部分。
生12:背景之后,自然先是船头三位主要人物,这其中,先是最主要的苏轼,然后是佛印和鲁直。这是船头,接着介绍船尾的次要人物,最后是船背和题字。这里有一个有主到次的顺序。
师:“主体”明确之后,先接着按主次顺序介绍,突出主要人物。我们学过的《三峡》,在介绍时,也没有依照常规,先写三峡概貌,突出雄伟,接着依文势顺笔写夏水迅疾浩大,然后转写沉静的春冬与秋水。由此可见,写作顺序的确定,跟文章中心的表达需要密切相关,不一定非要中规中矩的传统顺序。
屏幕显示:
作为桃核艺术展的推介员,请你用简明平易的语言分点介绍核舟“奇巧”之处,让游客们快速感知、爱上核舟。
师:我们接着请推介员上场,对着游客们夸一夸核舟到底出彩在哪些地方,引得这么多人膜拜。
生13: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先介绍核舟的奇妙之处。首先是核舟极小,只有“八分有奇”,高“二黍许”,“其长曾不盈寸”,却雕刻了许多内容,五个人、八扇窗,窗户、船楫、炉、壶、手卷、念珠等,还有不少字,真是很厉害。
师:我们讲《与朱元思书》中提过一个词,“尺幅千里”,用在此处十分得当。
师板书:小中寓大,尺幅千里。
生14:还有就是人物刻画非常到位。不止是将人刻出来,更神奇的是刻画出人物的动作神态。
师:这些动作神态也是为了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可以结合具体语句说吗?
生14:“左手抚鲁直背”,可见二人的亲近;“如有所语”好像黄鲁直在请教,体现出二人关系。
生15:两个舟子的神态也刻画得十分细致。一个“若啸呼状”,一个“如听茶声然”。
师:再看看关于舟子描写的不同侧重点。
生15:一个好像侧重于动态,用了“仰”“倚”“攀”这几个动词;一个侧重于静态,“视端容寂”。
师:特别好的发现!两个舟子,一左一右,一动一静,动静相融,相映成趣,可见雕刻者的匠心。
板书:动静相宜,形象丰满。
生16:大家看,核舟巧妙更体现在雕刻者高超的想象力上,比如为了显示是“大苏泛赤壁”,用《赤壁赋》中的句子来显示人物身份,特别有想象力。
师:正是。用想象力来“组合”材料,表现神韵。还有不少细节可以显示文章内在意蕴的,比如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为大家说说这个“泛”吧,一定格外吸引人。
生17: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是一种很轻松随意的状态。
师: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泛”的意味?
生1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几个字本身就传达出轻松惬意的感觉。
生19:船头刻画三人的动作神态,很有悠闲的意味。尤其是佛印,“坦胸露乳,矫首昂视”,可见人物洒脱不羁的气质。
师:主要人物不该是苏轼吗?
生19:用佛印来衬托苏轼。
师:思考有深度!不止是人,有些道具的雕刻也别具匠心。
生20:我发现了!各位游客请看舟尾的船桨!它的状态是“横”着的。已经停止划动,小船此刻是顺水漂流的。不更见出人物的悠闲吗?
师:我们学过这样类似意境的句子,表达悠闲随心,不受拘束。
生2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师:此时船桨闲置,小舟任意飘荡,江面清风拂面,三人读书谈天,欣赏自然美景,这才是真正的“泛赤壁”啊。
板书:细微想象,展现神韵。
师:通过各位推介员的介绍,真让我们大开眼界。
屏幕显示:
假如我是教研员
师:孩子们,每次考试前,大概总在幻想:如果我知道考题,该多好啊。现在给大家一个机会。现在你就是我们河南省的教研员,负责出今年的期末考题,请你从《核舟记》中出一道关于语言类考题,选取一个句子,考察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你会选择哪个句子?
生:5:我会选择“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一句中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船体的长度和高度,说明它极小,又用“约”“有奇”“可”“许”等词,表示是未经测量的估计,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生6:如果我出题,我一定选择开头第一句话。“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这一句,先点明人物,“奇巧”总领下文。接着就写核舟尺寸之下,用一个“为”字,连写了好几种事物,感觉一气呵成,是说能做的事物极多,最后用“罔不”的双重否定句式强调王叔远的“奇巧”,语意连贯,生动简洁。
师:你们都是称职的教研员啊,也期待以后能遇见你们出的考题。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们不仅惊叹于雕刻者王叔远技艺的巧夺天工,也为作文者魏学洢所折服。文章清晰条理,准确细致,笔触生动,韵味十足,读来似乎也让人想象飞驰,仿佛置身于当年的赤壁之下,与东坡等人一起自在畅游,共度美好时光。
四、背诵积累,收束下课。
师:让我们齐背课文,在优美的读书声中再次感受文字的魅力。
(师生动情齐背全文)
下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走近作者,疏通文意,内容探究,写作特色,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合作探究,品味特色,课文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