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毕业考阅读复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18952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级下册语文毕业考阅读复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18952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级下册语文毕业考阅读复习(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18952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级下册语文毕业考阅读复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册语文毕业考阅读复习含答案,文件包含六年级下册语文毕业考阅读复习docx、六年级下册语文毕业考阅读复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六年级下册毕业考复习——阅读类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我的母亲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②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④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⑤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⑥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10.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4 分) 写了①母亲辛苦持家,②热情待客,③应对变乱,④助儿升学,⑤宽仁离别的事情。(答出4点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11.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格。(6分)语 句情 感示例:她的泪会往心中落!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1)……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母亲和儿子分别的不舍,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对儿子选择的支持”也可)(2)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12.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 分)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1分),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惊讶及无奈(1分)。 13.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6分) 理解:母亲不仅养育了我,同时影响到我的习惯、个性、精神,影响了我一生。(3分,意思符合即可) 感悟: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总是教导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走向未来。(3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爱从来不卑微杨进①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命题所困扰。关于人生终极,关于真情的困惑。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②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 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革命老区失学的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路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相片上的那些孩子们坐在用木棍撑着墙壁的教室里,哀哀的目光在秋风中抖瑟着。 ③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的老头的到来。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们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这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者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我们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④他正佝偻着身子很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们面前走过,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前站定,眯着眼很仔细地瞧着照片,很久才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几件衣服当做垃圾收跑了!” ⑤我笑笑,低头清理那叠少得让人脸红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一元钱。 ⑥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使命似地微昂着头离开了…… ⑦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他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⑧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⑨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到的,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11.结合情节内容,分析“我”对拾垃圾老头的情感变化,完成下列空格。(8 分) ① 不屑 →提防→② 惊讶 →③ 敬意 →④ 震撼 12.第⑦段中“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结合文章内容,揣摩“我”的内心活动,用第一人称写下来。(6 分) 这就是那个毫不起眼、可怜瘦小,平日里让“我”充满不屑的老人,他用行动 给“我”好好上了一课,昔日的偏见让“我”羞愧。老人的那份爱心不正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吗?此刻的老人就是“我”的榜样。(写出我对老人的态度转变,言之有理即可,写到“不屑” “羞愧” “榜样”各给2分) 品味下面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6 分)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使命似地微昂着头离开了…… “放”“摆摆”“微昂”一系列的动词,属于动作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头捐款的过程(2分),表现了老头高贵的品格(2分),同时也写出了“我”内心的震撼(1分)。 (三)赔 偿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⑥老人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⑪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⑫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对他深地了一躬。老人愣住了。等我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⑬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11.故事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4分)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①摔碎泥塑,告知真相(2分)→双倍赔偿以“我”的活动为暗线:②用假钞,买泥塑(或:买泥塑,急离开)(2分)→被追上,知真相→获赔偿,付真钞12.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①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2分)②借用优美怡人的景色,衬托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2分)的愉悦心情(2分)。13.⑤⑥⑫段中加波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我”脸红。请选择其中两处,简析“我”脸红的原因。(4分)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⑫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14.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3分)①气韵儒雅。②技艺精湛。③诚实守信。 (每点1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四)八十里的母爱①一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做事丢三落四的,说过的话一会就忘,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在小区里徘徊,哪栋楼哪个门都记不清了,有认识的人把母亲送了回来。老婆说:“还是把妈送敬老院吧,那里人多,还有专人照顾。我们常去看看,又不是不管她。”②他不肯,怕委屈了母亲。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很多人劝母亲改嫁,可母亲怕再嫁人对孩子不好,都拒绝了。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大,送他上了大学,为他成家娶妻。现在他怎么忍心把母亲送进敬老院。③母亲的记性时好时坏,那天,在煤气灶上熬鸡汤,汤沸了,把煤气熄灭了,母亲却浑然不知,还坐在客厅看电视。他下班回家,推门就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忙开窗通风。老婆责怪说:“妈,您熬汤怎么不勤看看,这煤气泄漏多危险啊!这一爆炸,整个家都没了!”憋了半天,母亲回答:“知道了,我以后小心。”④一年间这样的事发生过很多次,他开始改变了想法,也许把母亲送进敬老院,有专业人员照顾,对母亲不是一件坏事。他和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母亲沉默很久,终于答应了。他为母亲找了一个条件很好的敬老院,在离市区八十里的一个湖畔,风景宜人,空气也好,在一个周末把母亲送了进去。⑤“妈,有时间我们就来看您。”老婆对母亲说。此时母亲清楚极了,她拿起包裹,走向自己的房间。站在门口,母亲停下了脚步,回头对他说:“孩子,以后可以接我回家住几天吗?”那一刻,他心头一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母亲期望的目光、祈求的口吻多像儿时的自己。小时候,母亲每次送他到幼儿园,他总会央求母亲,早点儿来接我哦!如果下班早,母亲就会早早接他回家,不在幼儿园吃晚饭。他和小伙伴挥手告别,那一刻简直幸福极了。小伙伴们都投过来羡慕的目光,小孩子的世界大人不懂,早一刻见到母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⑥母亲住进了敬老院,他的心却放不下来,总有一丝牵挂:母亲有没有想他?在里面生活习惯吗?是否和同屋的阿姨脾气相投?母亲是个内向的人,他怕母亲受欺负。给敬老院打过几个电话,对方说一切均好,不用惦念,他才稍安心。⑦那天凌晨,一个电话把他从睡梦中惊醒。母亲从敬老院跑了!他和老婆连忙赶到敬老院,院长一直说抱歉,说院里管理不到位。⑧“可是,谁知道阿姨能这样厉害啊!”院长有些委屈地说。他看了监控录像,也惊呆了:半夜,母亲趁工作人员都不在,悄悄收拾起自己的衣物,用床单打成一个包裹背在肩上。她爬上院中靠墙的一棵柳树,顺势翻过两米高的围墙,跳到院外,然后母亲就这样消失在了夜幕中。要知道,母亲已年逾七旬,平时哪会上树翻墙啊。敬老院距离市区有八十里路,这里母亲从没来过,何况母亲还有老年痴呆症。母亲会跑向哪里?会不会自此一别永不再见?他蹲在地上失声痛哭。众人安慰他,既然报了警,再等等看,也许老人不会丢,认得家。⑨他和老婆开着车,一路寻找,从敬老院到母亲的单位,到小区,到母亲曾经上课的老年大学,都不见母亲的踪影。⑩此时已是第二天下午,十多个小时过去了,母亲还杳无音信。他呆坐在路边,看城市中的人来人往,回忆起母亲抚养他的点点滴滴。忽然他想到一个地方,母亲会不会去那儿了?他一下从地上跃起,一路开车飞驰。他的车一拐进那条小巷,就看到了儿时的幼儿园,虽然建筑已经翻新,可大门依旧是明亮的天蓝色,像儿时的天空。那儿,站着他的母亲,正不断往里张望,嘴里呢喃着:“大宝,母亲说过早来接你哦。”⑪疾病让母亲忘记很多,却唯独记住了儿时接他的路。他知道现在母亲是等着回家的孩子,而他是母亲的依赖。他轻轻地抹去眼角的泪水,上前牵起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们回家吧。”11.通读全文,从儿子的角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4分)(1)一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儿子不舍得送她去敬老院。(2)母亲在家因记性不好,常忘记查看正在使用的煤气灶,儿子怕出危险决定送她去敬老院。 (3)母亲夜晚翻墙逃离敬老院后,步行八十里路,到儿子上过的幼儿园旧址接儿子。 (4)儿子费尽周折终于找到母亲,决定带母亲回家居住。1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6分)插叙。(1分)补充他小时候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的内容(1.5分),交代了他不肯送母亲去敬老院的原因(1.5分),丰富文章内容(1分),突出母亲一心为了孩子的伟大形象(1分)。 13.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⑪划波浪线的句子。(5分)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1分),通过动词“抹”“牵”(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找到母亲,要带母亲回家的样子(1分),表现儿子被母亲虽患老年痴呆症却牢记到幼儿园接自己的伟大母爱所感动(1分),以及对母亲的愧疚之情(1分)。 14.读完文章后,有人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亦有人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你更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5分)我更赞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观点。(1分)文章中并没有笔墨写“他”养育孩子,而是侧重描绘他的母亲即使被送敬老院,即使患有老年痴呆症,却也不忘对儿子的挂念,这一情愫最终让儿子顿生愧疚之情,并为之落泪。(分析文章内容2分)掲示了子女尽孝宜尽早,莫等双亲老了或不在后,而徒增遗憾与伤悲的道理。(总结2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测试卷(课外阅读)【含答案】,文件包含参考答案pdf、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测试卷课外阅读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毕业考试《句子和课内阅读》专项训练,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练习,课内阅读与积累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毕业考试《句子和课内阅读》考题训练1,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练习,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