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展开17.《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读为主线、想象画面”这一古诗教学理念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初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用写和画的方式表现诗歌的内容。
4、能用普通话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你们好!提到唐代的诗人李白,你想到的是他写的哪一首诗?
2、生自由回答。
3、师:李白仰望天空的明月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诗人总是如此敏感、多情,对大自然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这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去感受诗中的美景和诗人的美好情感。
4、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师书写课题“望天门山”)
师:这“天门山”到底是指的什么?(出示幻灯片:天门山)
师:什么叫“望”?
生:看。
(出示:“望”的甲骨文体。)
师:咱们来看一看“望”的古字,你看,它的甲骨文体啊,非常传神,就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抬起头向远处看,就是:(望)。
师: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
[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
二、 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拿出你们的课文纸,自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好,开始。(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师:读几遍了?
生:两遍、三遍。
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师:你要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对读的学生和听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师:读的流畅,再读读这词。 (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
3.初步指导读诗。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请一名同学读)
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三”,老师还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
[用手势语这种无声的语言指导学生读诗,更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师:有味道吧。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师生合作读诗)
师:咱们换一下,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师生合作读诗)
[以这种游戏的形式,能将诗的读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现在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边圈。指名汇报。板书:景)
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有没有补充?
生:天门、日边。
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
师:这天门山开始有了一些了解,这楚江,你们知道吗?(引领学生通过注释感悟诗意)
生:读楚江的注释。
师:长江流过古代的楚国,这一段就叫楚江,那么长江流过吴国地段,就叫: (吴江)这李白啊,就从这不凡的天门山、楚江入手,第二句的碧水指的是: 第三句的青山指的是: 这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拉开视野,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三、 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师:什么叫“断”?
生:就是断掉了。
师:那“中断”呢?
生:中间断了。
师:就是从中间断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出示“断”的小篆写法)
师: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从中间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
生:劈开的。
师:用刀给劈开的。这就是诗人大胆的、奇特的想象。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
生:江水。
师:小篆写法的断字真有意思,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断”字的楷书,跟我一起书写一遍,大声读三遍,并同桌相互组词。 (出示“断”字 )
生:自由组词。
师: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你看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楚江把山都冲开了,你们感觉楚江怎么样?
生:凶。
师:换个词“汹涌”。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通过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想象画面,使学生对诗句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指导朗读,就会水到渠成。]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小船近了,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什么?出示(碧水东流至此回)。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这个“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这个字本身就像一个旋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出示幻灯片:回)谁给大家读一读?
生: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
师:“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指名说)
生:一、回旋。
师:你认为水中间有漩涡,对吗?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觉得是二,因为我觉得“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就是往回走。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没有了。那我们把这个字再送回去,你们再读读这句诗。(学生再读本句。)同学们,你们看,假如这就是天门山,(简笔画:山)碧水之西向东流,这水流到这儿的时候碰上了……
生:天门山。
师:于是,它不得不折向北流。那是第几种意思?
生:第二种。
师:对,是流到这儿改变方向。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生1:雄伟。
生2:天门山很宽阔。
师:那是浩荡的水,那是山和水在较量,很有力量的意思吗?真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愿来读。(指名读。)
师:是水和山在较量。一起读。(全班齐读本句。)
师:同学们,山是险峻的山,水是浩荡的水,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了这样的状景。再读。(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一二两句。)
[本环节对于“回”的处理,将三种意思都告诉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答案,还要说明原因。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字带入诗句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意,同时也明白了诗句的意思。]
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真好。李白顺流而下,这船离青山近了,他又望见……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连点三个学生回答)
师:有味道!什么叫相对呢?(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师:同学们,这山不明明是相对立的吗?为什么是“相对出”呢?你们坐过船、坐过车没有?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两边的景怎么样?同学讨论讨论。
生:树一棵一棵地往后去。
师:同学们,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些同学来配合老师演一演。选了教室过道两边的两排学生,示意他们起立。同学们请看,假如这两排同学就是两岸的青山,过道就是滚滚的江水。你认为他们应该怎么站?
生:面对面站立。
[通过图片、亲身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
师:哦!这就是座座青山,你们把它想的高一些,再高一些。李白的船行到这儿眼前一亮,啊!船行到这儿,这两边的山景又扑入眼中,这就是“相对出”。一个“出”字化静为动。假如李白是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那么这座座青山就是当地的( )?
生:主人。
师:这山都有灵性啦,这么多的青山像主人一样的迎接他,你觉得李白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情)
生: 高兴、激动。
师:是啊!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欣喜的,是愉快的。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学生齐读第三句诗。)
师:听出喜悦了。
4.学习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李白的小船在青山间穿行,他抬头向远处看,啊!眼前一片开阔,印入他眼帘的是……(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1: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3: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考考你们:孤帆指的是什么?
生:江上没有多余的船只。
师:那么孤帆就是说一只船是吧? 生点头赞同。
师:再考考你们“日边”是不是指太阳旁边。
生:不是。
师:太阳在哪里?
生:天上。
师:离我们远吗?
生:很远。
师:是的,日边就表示很远很远。
师:孤帆一片……
生:日边来。
师:原来诗人就坐在船上,所以两岸青山迎接的是?
生:李白。
师:孤帆一片……
生:日边来。(全班一起接读。)
师:青山出迎,孤帆来近。李白陶醉在山水中,让我们合作读一读。(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相对出。
生:日边来。
师:相对出。
生:日边来。
师:相对出。
生:日边来。
[看似简单重复,实际上是一步步在提高要求,通过示范,让学生模仿,不用刻意地去说教,学生也能学得很好。]
师:李白的心和山水融在了一起。你认为此时的李白心情怎样?
生1:愉快。
生2:激动。
生3:欣喜。
生4:兴奋。
师:让我们激动中带着欣喜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后两句诗。)
四、链接拓展
师: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古诗吧。
师:这么壮观的景色,没有美妙的音乐相匹配那将是遗憾的,请同学们跟随美妙的音乐大声的把古诗读出来吧。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我说,你想。
师播放优美的《月光海岸》然后深情款款地说:假如你就是那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李白,你就乘着那一叶扁舟,顺流而下。两岸秀丽的风景慢慢地从你的眼前飘到了身后,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青山倒影在绿水中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山。闭上眼睛深呼吸,你仿佛能闻到树木散发的清馨,远处还有谁清脆的歌声。行走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怀抱里,仿佛游走在美丽的画卷中......
慢慢地睁开你的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出你神奇的笔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负责写一写(把句子补充完整) 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_。 我仿佛听到——————。
另外一组负责画一画,为古诗配上一幅插图。
师:好的,同学们基本上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佳作吧!
师选择两位学生“写一写”的作品,请他们美美地读出来。 “画一画”由展示台展示两位学生的作品。
五、小结
师: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运用古文体来认识了生字,利用抓关键词领悟了古诗,再次运用注释理解了诗意。同学们,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天门山还是险峻的山,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歌,附近的孩子来到天门山郊游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这样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唱出这首古诗吧。(播放歌曲《望天门山》)
师:同学们,今天也让这些字,这首诗,这支歌,这座山留在我们的心里。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诗人,读课题,解题意,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精读古诗,进入诗境,领悟写法,拓展延伸,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四句写行船的感受,猜字引课题,初读知大意,拓展升感情,结束语,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