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整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试卷课时训练
人教版(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共8页。
人教版(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之:结构助词,的B.在止于至善 在:介词,在于C.定而后能静 而:连词,表顺承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连词,来,表目的【考点】本题考查理解《礼记·大学之道》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D项,“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以”理解为“连词,来,表目的”错误。正确的理解应为“介词,把,表方式、手段”。译文: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故选D。2.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 而:如果B.小人喻于利 于:在C.不亦重乎 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D.其“恕”乎 其:它【考点】本题考查《论语》十二章常见虚词用法的能力。【解答】D项,“其”理解为“它”错误。“其”应是“大概”之意,表推测的语气。译文:大概是“恕”字可以吧?故选D。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必不得已而去(如果) 吾与点也(赞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B.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末由也已(途径) 斯己而已矣(守己)C.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友便辟(假装善柔) 居则曰(平常)D.天下归仁焉(回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游于艺(广泛涉猎)【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B.劝:勉励。句意: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C.便辟:阿谀奉承。句意: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D.归:归顺、归向。句意: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撰:才能。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故选A。
5.下列各句中,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谁欤,哭者?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考点】文言句式.【解答】例句:状语后置句,应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A.状语后置句,译文: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B.主谓倒装句,译文:哭的人是谁啊?C.宾语前置句,毛将附焉”,毛依附哪里呢?D.被动句。译为:我将常常被博学多才的人嘲笑。故选:A。6.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正其心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考点】词类活用.【解答】例句“先正其心”中“正”是使动用法,使……正;A.“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B.“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显;C.“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D.“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使……诚。故选:D。7.下列各句中“所以”不表原因的一项是(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考点】文言虚词.【解答】C.所以:介词。其余三项都表原因。故选:C。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考点】文言虚词.【解答】A.连词,译为“就”,表转折。B.兼词;助词、副词之后。C.都是代词。D.助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9.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考点】文言实词.【解答】A.正确。B.“在亲民,应译为“达到”,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C.“定而后能静,应译为“性情安和”,稳定然后才能冷静。D.“物格而后知至”中的“知”,句意为: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故选:A。10.下列对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考点】课内阅读与赏析.【解答】C.“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判断唯心还是唯物,即以思想意识为第一性的。孟子只讲人有恻隐、辞让,这是仁、义、礼,是从人的思想意识出发的。故选:C。二.填空题(共5小题)1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 勤勉 (2)见贤思齐焉 焉 语气助词,无具体意义 (3)君子喻于义 喻 知晓,明白 (4)天下归仁焉 归 称赞,称许 (5)虑而后能得 得 处事合宜 (6)致知在格物 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7)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忍人 怜悯体恤别人 (8)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誉 求取声誉 (9)非恶其声而然也 然 这样 (10)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端 发端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解答】答案:(1)勤勉(2)语气助词,无具体意义(3)知晓,明白(4)称赞,称许(5)处事合宜(6)推究事物的原理(7)怜悯体恤别人(8)求取声誉(9)这样(10)发端1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 ”同“ 智 ”, 智慧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 ”同“ 纳 ”, 结交 (3)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 ”同“ 燃 ”, 燃烧 【考点】通假字.【解答】答案:(1)知 智 智慧(2)内 纳 结交(3)然 燃 燃烧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1)坏宫室以为洿池 毁坏 (2)驱虎、豹、犀、象而远之 使动用法,使……远离 (3)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流行 (4)孔子之道不著 显扬 (5)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 制服 【考点】文言实词.【解答】(1)坏,毁坏。(2)远,使动用法。句意:驱赶老虎、犀牛。(3)盈,流行、墨翟的学说流行于天下。(4)著,显扬。(5)抑,制服。答案:(1)毁坏(2)使……远离(3)流行(4)显扬(5)制服14.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是否相同,并加以解释。(1)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中原地区 (2)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 安身休息 (3)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饿死的尸体 (4)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阻塞 【考点】古今异义.【解答】故答案为:(1)不同。古义:中原地区。(2)相同。安身休息。(3)相同。饿死的尸体。(4)相同。阻塞。15.成语积累:请判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1)校长看到老师们工作十分辛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水果回来。 错误 (判断正误)(2)这就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原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扩而充之普遍应用起来。 正确 (判断正误)【考点】成语.【解答】(1)恻隐之心:对遭到不幸的人表示同情的心情。句意为“老师辛苦”,错误。(2)扩而充之: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充实内容。故答案为:(1)错误(2)正确。三.解答题(共3小题)16.翻译下列句子。(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考点】翻译句子.【解答】(1)兴,激发情志;观;群,交往朋友;怨。(2)明,第一个为动词;明德;齐,使……整齐有序。(3)苟,假如;充;保,保全;事。答案:(1)《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怨刺不平。(2)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3)假如能够发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假如不能发扬这四端。17.《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在本文第2段中提纲挈领地论说了“八目”的体系。请概括“八目”的内容,并谈谈文章是如何论说这“八目”之间的关系的。【考点】课内阅读与赏析.【解答】“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先齐其家,先修其身,先正其心,先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正心、齐家、平天下“八条目”。格物: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尽事物之理,探明本心之知,本来全体通明,暗淡不清,使恢复光明。所谓知,知既至、善恶之辨,胸中了然。诚意:知既尽,发于心之自然,自然能做到不欺人,在“慎独”上下功夫,修养德性。正心:意不自欺,物不能动。心得其正,不涉感情。故意诚而后心正,无偏见,才能为人民所拥护、致知、正心功夫的落脚点、治国。心正而后身修。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才能教化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日新又新、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平天下: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作为人民的榜样,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恤孤爱民。在“八条目”中,其他的方面都要以修养德行为根本。答案:“八目”内容:格物、致知、正心、齐家、平天下。“格物、致知”为第一步;“诚意、修身”为第二步;“齐家、平天下”是第三步。“格物、诚意、修身”是修己、治国。18.下列材料都谈论到“君子”的行为准则,请结合现实生活,探究现代青年如何才能成为“君子”。(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学而》)(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考点】课内阅读与赏析.【解答】(1)句子意思是: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说话却谨慎,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2)句子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3)句子意思是: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这才能成为君子,这是君子必须具备的。由此,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作答。答案:示例:①在物质追求方面,我们要安贫乐道,更要追求内在的精神涵养。②同时,不仅要有内在的品质,两者兼备。这和我们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德、智、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