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文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听妇之苦,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战争惨烈,战争破坏严重,百姓饱受战争之苦,三观局之感,见证者,写法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上,杜甫的的确确很忙杜甫一生辛勤耕作,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传到今天的有1400余首,另有散文和赋2O多篇,有《杜工部集》传世,可以说的确是“劳模”无疑了那么,杜甫究竟在忙什么呢?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暮投石壕村,又见证了一个案件——
暮投石壕(há)村,有吏(lì)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tí)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 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y ì ),犹得备晨炊(chu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
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
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了别。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
黄昏时分,我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捉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去查看情况。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了。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去的生命就永远结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 。
1、石壕村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1.老妇一边啼哭,一边诉说自己的故事,她在哭诉什么?这番哭诉是本诗的主体部分,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她的遭遇:
2.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受到她的苦?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用一个句式来回答: 我从“_________”中可以看出老妇的“苦”。 并分析她“苦”在哪里。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人“致词”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应征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战争惨烈,牺牲巨大。
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
“室中更无人”故意隐去了“老翁逾墙走”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无完裙”不仅是说衣不蔽体(衣衫褴褛),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家中人少、生活贫苦。
最后四句为老妇人勇于承担,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剩余的人。
古代兵役制度:《新唐书·兵志》:开元旧例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旧唐书·食货志上》: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小结:老妇的“苦”体现在哪里?表现了什么?①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②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③生活困苦:出入无完裙; ④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
1.结合全诗,分析“吏”的形象。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改: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人。
“捉人”:“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诗的总纲,“捉人”二字为诗眼。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且不分男女老少,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暮”“村”: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
“夜”:说明长久以来百姓一直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官府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间人们熟睡之际抓人,“夜捉人”体现了官吏的狠毒。
差吏夜间抓人,已经屡见不鲜。而且“逾”字表现出速度快,动作熟,可见这是经常性的举动。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从中也看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面对这样一个悲苦、困顿之家,文中吏的反应是什么?
吏呼一何怒——一何,多么。(吏大声吆喝,粗暴凶横)
思考:吏粗暴吆喝了什么?(请发挥想象,进入这个情境,体验官吏的愤怒,思考后自由作答)
石壕吏: 老妪: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石壕吏: 老妪: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男人了。石壕吏: 老妪: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石壕吏: 老妪: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石壕吏: 老妪: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
总得交个人出来!快交出来!
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
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妪: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
吏: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
“藏问于答,明暗结合”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你怎么评价这个吏的怒?
(1)工作辛劳之苦:怒中有劳累——有吏夜捉人。(白天做了,晚上还得工作) (2)不被理解之苦:怒中有无奈的苦痛——老翁逾墙走。(一抓一逃,人们不理解不配合)(3)任务艰巨之苦:有吏夜捉人——捉不是征。(征兵任务艰巨,前方战事吃紧,急需兵员补充,时间来不及。这是征兵官吏的使命,必须完成,所以没有男子,也要抓老妇人充数)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夜久”照应文章开头,表明时间的推移,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问:“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他们旧伤添新痛,只能苟延残喘;哭泣的甚至也可能是“我”,“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蕴含无限深情。“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饱含凄苦、悲愤之情,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以及对时局、国家的忧虑。
问:“独”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夜里有差役捉人。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是否有负“诗圣”之名?
杜甫能阻止吗?他想阻止吗?
在官吏制度上,中国自古就有严格的地域等级之分,杜甫当时是华州司功参军,而石壕村位居陕州一带,老杜实在是无权干涉地方内政。
由于安史之乱是一场叛乱,当时进行的战争是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战争,因而当时人民一没有起来革命,二没有远走高飞,而是忍受着痛苦走上了战争前线。
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诗人杜甫投宿到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 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我”制止了吗? “我” 说话了吗?
矛盾的身份&隐匿的诗人
为国:期盼与支持为民:同情与悲悯
身份的复杂性让诗人“欲说还休”,在克制、客观的笔触下,展现战火纷飞的民生疾苦。
回顾:“石壕吏”“老妪”和作者的人物形象:
石壕吏:飞扬跋扈、凶神恶煞
老妪:饱受摧残、内心痛苦、勇于担当
诗人:忧国忧民、爱国无私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的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离家出征时的悲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蛮横凶残,流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动侵略、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要百姓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文明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让“三吏”“三别”的惨剧从地球永远绝迹吧!
1.虚实相间,构思奇巧 诗歌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只用“吏呼一何怒!”点出其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而明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诗中“暮投石壕村”“听妇前致词”的“我”,是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见证人、旁听者,是诗歌叙事的线索,“我”的出现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
2.用语精练,感情深沉 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句句叙事,无抒情议论语,而将深沉的感情融于具体的形象中。诗歌简洁洗练,却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如“老翁逾墙走”一句,透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再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惨况。
杜甫,字 ,自称 , 后人称他为 。 代伟大的 诗人,其诗被称为“ ”,本人被尊为“ ”,与李白并称“ ”,曽担任工部侍郎,故称“ ”,约有1500首诗歌存世,大多集于《 》,代表作有“ ”“ ”。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有五言、七言、四言、六言、杂言;押韵自由、灵活。
有五言、七言;四句,偶数句押韵。
有五言、七言;八句,四联;偶数句押韵。
1、单从诗中文字看,杜甫当时是在这户人家投宿(当然也可以说是体察民情),夜晚有吏来抓人,老翁马上翻墙跑了,老妇去开的门,然后杜甫是在屋内听到的外面的对话,所以自始至终官吏应该都没有进屋,更不论抓杜甫了。
拓展:杜甫为什么没被抓去服兵役?
2、杜甫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提到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说自己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这是因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死后加赠著作郎,从五品上,按唐制,一个人做了五品及以上的官,他的兄弟子孙都免征课役。写《石壕吏》的时候,杜甫还是个官,肯定不会被官吏捉拿,即使不是官,因为他祖上的庇佑,他也不会被捉拿。因为其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就任司功从军的路上,因为他也是官,所以官吏不抓他安史之乱迸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顿在鄜州,单独去投肃宗,半途为安史叛军抓获,押到长安。他面临紊乱的长安,听到官军再三溃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因为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从军。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因为指挥不一致,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迫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从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时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从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露宿风餐,赶往华州任所。此诗正是投宿石壕时所作。他的身份是华州司功从军,不会被抓。
《新安吏》中说唐军抓人应役都一再降低年龄标准,即使县小无丁,也要"次选中男行",为什么营中如此急抓人员,却放过了杜甫? 这与杜甫的身份应该有着密切关系。唐乾元元年(7 5 8年),杜甫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是年冬天,间至东都;次年春,由东都回华州,途中作《三吏》.杜甫的唐官员身份不仅能够使他不被抓,还能让他从唐军获得相应的尊重——他是他们中的一员.《新安吏》中诗人"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并与之自如交谈;《潼关吏》中,诗人途径修筑防事的前线,询问官吏是否"修关还备胡",潼关吏于是邀请诗人下马查看,并恭敬地介绍防御工事∶"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至少在一般官吏面前,杜甫还是能说上话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石壕吏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随风潜入夜,春夜喜雨,一行白鹭上青天,爱国主义诗人,一起来学习《石壕吏》,也称天宝之乱,投石壕村,妇啼一何苦,吏呼一何怒,老妇苦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评优课课件ppt,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学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讲授新课,作者简介,读准下面字的音,叙事诗,初步感知,想一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