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考点5 人口、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考点5 人口、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共8页。
(2020·山东地理)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
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
2.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
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
[高考考查内容]
[设问分析]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适宜推进同城化的城市需要考虑:一是相邻城市即地理位置的邻近性,二是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据此由图可推断合肥-巢湖两城市相邻,且属于双向首位客运流向,最适宜推进同城化,选B。第2题,一般首位客流比次位客流的客流量大,而合肥是滁州的次位客流地,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小,说明合肥在某一方面有优势,合肥和滁州都属于安徽省,且合肥属于省会城市,两者行政联系密切,C对;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但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力更大,且与滁州距离更近,更有地理位置邻近的优势,会加大两者的客流差异而不是缩小,A、B、D错。
1.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考向1 通过“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考查“区域认知”
(2021·广东汕尾市期末)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该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下图为“秦巴山区沿109°E经线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人口密度最大值的分布区在( )
A.渭河平原 B.秦岭
C.汉水谷地 D.大巴山
2.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城镇分布
C.海陆位置 D.地形起伏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大值约在34°N,该区域位于秦岭以北,由此可判断为渭河平原。A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人口密度大的区域海拔较低,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则为海拔较高的秦岭和大巴山。因此,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起伏。D正确。
考向2 通过“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考查“人地协调观 ”
(2021·广西南宁市模拟)赊店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该镇始于汉代,明清时期,中原、江南数省货物在此集散,商业鼎盛。后因运输枢纽转移,繁荣数百年的商业巨镇逐渐衰落。下图示意赊店古镇位置。据此完成3~5题。
3.明清时期,赊店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水陆转运便利 B.农业物产丰富
C.人口流动频繁 D.行政中心所在
4.清咸丰时期,该镇商铺集中布局在图中(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5.明清时期,来自江南的大批货物在该镇集散,其中最主要的货物可能是( )
A.柑橘 B.海鲜
C.原木 D.茶叶
答案 3.A 4.B 5.D
解析 第3题,我国古代的运输方式是南方以水运为主,北方以陆运为主,南船北马。赊店镇位于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带、河流汇合之处,是水陆转运的节点,航运起止点,所以南北方货物在此集散,商业繁荣,聚落兴起。A正确。第4题,乙地位于赵河河曲处,为天然的水运集散地,故选B。第5题,该镇距江南远,加之水运运速慢,货物运输耗时较长。因此,在该镇集散的大批江南货物不可能是保鲜期短的柑橘、海鲜,A、B错误。来自江南的货物主要运往北方,应该是江南生产而北方缺乏的物产,原木在南方和北方都有较多生产,而茶叶则主要产于江南,需要大量北运,C错误、D正确。
考点练
(2021·山东威海市期末)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我国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邻(图1),但人口密度差别很大。图2示意该区域人口密度。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地合理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消费水平
C.水资源 D.对外开放程度
2.据材料推测鄂尔多斯高原( )
A.自然条件优越,环境承载力大
B.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
C.应通过增加耕地,提高环境承载力
D.应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大,鄂尔多斯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小。两地的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相差不大,故A、B、D错误;图中显示,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较少,而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且支流较多,水资源较多,导致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大于鄂尔多斯高原,故C正确。 第2题,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缺乏,环境承载力小,故A错误; 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实际人口密度是合理人口密度的将近5倍,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故B正确;鄂尔多斯高原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所以增加耕地是不能提高环境承载力的,且会加剧该地土地荒漠化,故C错误;鄂尔多斯高原环境承载力小, 若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故D错误。
(2021·山东临沂模拟)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下图分别从经度、纬度、极向(最大与最小人口密度连线方向)和垂直四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降水
4.根据所学并结合图示信息判断,青藏高原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位于( )
A.柴达木盆地 B.雅鲁藏布江谷地
C.阿里高原 D.湟水谷地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气候较为温暖的河谷地区,故选B。第4题,由图可知,青藏高原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大致位于(37°N,100°E)附近,该地区大致位于湟水谷地附近,故选D。
永泰古城,现址在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坐落于寿鹿山、老虎山前倾斜的冲积平原上部,山中蜿蜒而出的水磨口沟距离古城仅有2千米。永泰古城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20世纪50年代,永泰古城有居民1 300多人,城外草原繁茂,目前人口锐减到100多人。据此完成5~7题。
5.明朝修建永泰古城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垦基地B.牧民防御风雪
C.防御少数民族入侵D.防治土地荒漠化
6.影响永泰古城选址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地形 C.土壤 D.牧草
7.导致永泰古城目前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落后 B.生态恶化
C.交通不便 D.移民戍边
答案 5.C 6.A 7.B
解析 第5题,据材料可知,城中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这些都是为了驻军的后勤保障而设置的。所以在此建城的主要目的是军事防御,选C。第6题,永泰古城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故城市选址必须靠近水源所在地,以保证居民和驻军的用水便利,A项正确。第7题,永泰古城周边近几十年来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问题,水资源越来越匮乏,沙漠扩张,生态恶化,造成当地人口大量外迁,B项正确。
(2021·安徽江南十校模拟)山水基底格局是指古城所在区域的天然地形、水系特征的空间格局,是中国古代城市风景体系营建的重要基础。下图为“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古城所在区域地形、水系略图”。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自然水系统,松阳古城实现了“山—水—城—景”的一体化融合。据此完成8~9题。
8.松阳古城基址地貌反映的山水基底格局为( )
A.河谷依山型 B.盆地据山型
C.丘陵嵌山型 D.平原望山型
9.松阳古城人工干预自然水系统的措施是( )
A.引流穿城 B.筑堰引流
C.近郊调控 D.汇水入渠
答案 8.D 9.B
解析 第8题,由图可得,松阳古城地处等高线200米以下地区,为平原,东部的不远处是山脉,所以是平原望山型,D正确。古城没有位于河谷,A错。西北部地势低,图中区域不是盆地地形,B错。图中没有丘陵嵌入山脉,C错。故选D。第9题,据图可知,古城位于干支流交汇附近,浙江丽水位于季风气候区,汛期易出现洪峰威胁古城,枯水期农业灌溉又不便。多条堰渠和多座堰坝与河流交错分布,筑堰引流可防洪灌溉。堰渠没有穿城,也不局限于近郊调控,更不是为了汇水入渠。故选B。必备知识
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②城市等级体系;③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①文字信息:由“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可知适宜推进同城化的城市需要满足:一是相邻城市即地理位置的邻近性,二是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由“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可知两城市间公路客流量越大,城市间联系越密切。
②图像信息:由图可知,合肥—巢湖和淮北—宿州之间距离较近,且属于双向首位客运流向。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
①要素综合:说明交通、距离对城市之间联系的影响。
②地方综合:高等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区域认知:
①区域位置:安徽省及其周边地区。
②区域联系:隐含着地理事象发生与距离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
根据所学知识和已知信息,找出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地区。
核心价值
引导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理念,同时应合理“规划”。
第1题
“最适宜推进同城化”,注意从材料中获取同城化的概念,从中得出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条件:城市相邻、联系紧密。
第2题
一般首位客流比次位客流的客流量大,合肥是滁州的次位客流地,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小,说明合肥在某一方面有优势,合肥和滁州都属于安徽省且合肥属于省会城市,两者行政联系密切。
主导因素
优势条件
举例
自然因素
河流
供水和运输功能
我国南方多沿河设城:①位于河口处,如上海、广州;②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如武汉、重庆;③位于水运起点
或终点,如赣州;④公路、铁路过河点位置,如南京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和交通联系
我国大城市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的河谷和开阔低地,自然条件优越
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的城市分布
气候
适中的降水、适宜的温度
世界大城市多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我国攀枝花等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
沿河流、铁路干线、高速公路等,交通便捷
古代的邯郸、扬州,现在的郑州、石家庄、株洲等
政治
地区的政治中心
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华盛顿、巴西利亚、堪培拉、伊斯兰堡、内比都等
宗教
地区的宗教中心
如耶路撒冷、梵蒂冈、麦加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人口分布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人口分布一等奖第2课时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巩固训练,知识拓展,归纳总结1,归纳总结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考点1 人口增长,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