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考点5 人口、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考点5 人口、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第1页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考点5 人口、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第2页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考点5 人口、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考点5 人口、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考点5 人口、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共8页。
    (2020·山东地理)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
    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
    2.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
    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
    [高考考查内容]
    [设问分析]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适宜推进同城化的城市需要考虑:一是相邻城市即地理位置的邻近性,二是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据此由图可推断合肥-巢湖两城市相邻,且属于双向首位客运流向,最适宜推进同城化,选B。第2题,一般首位客流比次位客流的客流量大,而合肥是滁州的次位客流地,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小,说明合肥在某一方面有优势,合肥和滁州都属于安徽省,且合肥属于省会城市,两者行政联系密切,C对;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但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力更大,且与滁州距离更近,更有地理位置邻近的优势,会加大两者的客流差异而不是缩小,A、B、D错。
    1.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考向1 通过“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考查“区域认知”
    (2021·广东汕尾市期末)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该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下图为“秦巴山区沿109°E经线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人口密度最大值的分布区在( )
    A.渭河平原 B.秦岭
    C.汉水谷地 D.大巴山
    2.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城镇分布
    C.海陆位置 D.地形起伏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大值约在34°N,该区域位于秦岭以北,由此可判断为渭河平原。A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人口密度大的区域海拔较低,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则为海拔较高的秦岭和大巴山。因此,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起伏。D正确。
    考向2 通过“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考查“人地协调观 ”
    (2021·广西南宁市模拟)赊店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该镇始于汉代,明清时期,中原、江南数省货物在此集散,商业鼎盛。后因运输枢纽转移,繁荣数百年的商业巨镇逐渐衰落。下图示意赊店古镇位置。据此完成3~5题。
    3.明清时期,赊店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水陆转运便利 B.农业物产丰富
    C.人口流动频繁 D.行政中心所在
    4.清咸丰时期,该镇商铺集中布局在图中(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5.明清时期,来自江南的大批货物在该镇集散,其中最主要的货物可能是( )
    A.柑橘 B.海鲜
    C.原木 D.茶叶
    答案 3.A 4.B 5.D
    解析 第3题,我国古代的运输方式是南方以水运为主,北方以陆运为主,南船北马。赊店镇位于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带、河流汇合之处,是水陆转运的节点,航运起止点,所以南北方货物在此集散,商业繁荣,聚落兴起。A正确。第4题,乙地位于赵河河曲处,为天然的水运集散地,故选B。第5题,该镇距江南远,加之水运运速慢,货物运输耗时较长。因此,在该镇集散的大批江南货物不可能是保鲜期短的柑橘、海鲜,A、B错误。来自江南的货物主要运往北方,应该是江南生产而北方缺乏的物产,原木在南方和北方都有较多生产,而茶叶则主要产于江南,需要大量北运,C错误、D正确。
    考点练
    (2021·山东威海市期末)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我国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邻(图1),但人口密度差别很大。图2示意该区域人口密度。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地合理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消费水平
    C.水资源 D.对外开放程度
    2.据材料推测鄂尔多斯高原( )
    A.自然条件优越,环境承载力大
    B.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
    C.应通过增加耕地,提高环境承载力
    D.应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大,鄂尔多斯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小。两地的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相差不大,故A、B、D错误;图中显示,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较少,而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且支流较多,水资源较多,导致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大于鄂尔多斯高原,故C正确。 第2题,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缺乏,环境承载力小,故A错误; 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实际人口密度是合理人口密度的将近5倍,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故B正确;鄂尔多斯高原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所以增加耕地是不能提高环境承载力的,且会加剧该地土地荒漠化,故C错误;鄂尔多斯高原环境承载力小, 若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故D错误。
    (2021·山东临沂模拟)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下图分别从经度、纬度、极向(最大与最小人口密度连线方向)和垂直四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降水
    4.根据所学并结合图示信息判断,青藏高原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位于( )
    A.柴达木盆地 B.雅鲁藏布江谷地
    C.阿里高原 D.湟水谷地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气候较为温暖的河谷地区,故选B。第4题,由图可知,青藏高原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大致位于(37°N,100°E)附近,该地区大致位于湟水谷地附近,故选D。
    永泰古城,现址在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坐落于寿鹿山、老虎山前倾斜的冲积平原上部,山中蜿蜒而出的水磨口沟距离古城仅有2千米。永泰古城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20世纪50年代,永泰古城有居民1 300多人,城外草原繁茂,目前人口锐减到100多人。据此完成5~7题。
    5.明朝修建永泰古城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垦基地B.牧民防御风雪
    C.防御少数民族入侵D.防治土地荒漠化
    6.影响永泰古城选址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地形 C.土壤 D.牧草
    7.导致永泰古城目前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落后 B.生态恶化
    C.交通不便 D.移民戍边
    答案 5.C 6.A 7.B
    解析 第5题,据材料可知,城中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这些都是为了驻军的后勤保障而设置的。所以在此建城的主要目的是军事防御,选C。第6题,永泰古城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故城市选址必须靠近水源所在地,以保证居民和驻军的用水便利,A项正确。第7题,永泰古城周边近几十年来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问题,水资源越来越匮乏,沙漠扩张,生态恶化,造成当地人口大量外迁,B项正确。
    (2021·安徽江南十校模拟)山水基底格局是指古城所在区域的天然地形、水系特征的空间格局,是中国古代城市风景体系营建的重要基础。下图为“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古城所在区域地形、水系略图”。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自然水系统,松阳古城实现了“山—水—城—景”的一体化融合。据此完成8~9题。
    8.松阳古城基址地貌反映的山水基底格局为( )
    A.河谷依山型 B.盆地据山型
    C.丘陵嵌山型 D.平原望山型
    9.松阳古城人工干预自然水系统的措施是( )
    A.引流穿城 B.筑堰引流
    C.近郊调控 D.汇水入渠
    答案 8.D 9.B
    解析 第8题,由图可得,松阳古城地处等高线200米以下地区,为平原,东部的不远处是山脉,所以是平原望山型,D正确。古城没有位于河谷,A错。西北部地势低,图中区域不是盆地地形,B错。图中没有丘陵嵌入山脉,C错。故选D。第9题,据图可知,古城位于干支流交汇附近,浙江丽水位于季风气候区,汛期易出现洪峰威胁古城,枯水期农业灌溉又不便。多条堰渠和多座堰坝与河流交错分布,筑堰引流可防洪灌溉。堰渠没有穿城,也不局限于近郊调控,更不是为了汇水入渠。故选B。必备知识
    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②城市等级体系;③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①文字信息:由“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可知适宜推进同城化的城市需要满足:一是相邻城市即地理位置的邻近性,二是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由“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可知两城市间公路客流量越大,城市间联系越密切。
    ②图像信息:由图可知,合肥—巢湖和淮北—宿州之间距离较近,且属于双向首位客运流向。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
    ①要素综合:说明交通、距离对城市之间联系的影响。
    ②地方综合:高等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区域认知:
    ①区域位置:安徽省及其周边地区。
    ②区域联系:隐含着地理事象发生与距离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
    根据所学知识和已知信息,找出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地区。
    核心价值
    引导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理念,同时应合理“规划”。
    第1题
    “最适宜推进同城化”,注意从材料中获取同城化的概念,从中得出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条件:城市相邻、联系紧密。
    第2题
    一般首位客流比次位客流的客流量大,合肥是滁州的次位客流地,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小,说明合肥在某一方面有优势,合肥和滁州都属于安徽省且合肥属于省会城市,两者行政联系密切。
    主导因素
    优势条件
    举例
    自然因素
    河流
    供水和运输功能
    我国南方多沿河设城:①位于河口处,如上海、广州;②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如武汉、重庆;③位于水运起点
    或终点,如赣州;④公路、铁路过河点位置,如南京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和交通联系
    我国大城市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的河谷和开阔低地,自然条件优越
    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的城市分布
    气候
    适中的降水、适宜的温度
    世界大城市多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我国攀枝花等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
    沿河流、铁路干线、高速公路等,交通便捷
    古代的邯郸、扬州,现在的郑州、石家庄、株洲等
    政治
    地区的政治中心
    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华盛顿、巴西利亚、堪培拉、伊斯兰堡、内比都等
    宗教
    地区的宗教中心
    如耶路撒冷、梵蒂冈、麦加等

    相关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人口分布一等奖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人口分布一等奖第2课时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巩固训练,知识拓展,归纳总结1,归纳总结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考点1 人口增长: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考点1 人口增长,共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