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4 考点2 常见外力地貌的形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4 考点2 常见外力地貌的形成,共8页。
(2021·全国文综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8分)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8分)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8分)
答案 (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
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解析 (1)两处砾石的差异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主要砾石类型、砾石分选性、磨圆度等角度组织答案;差异的原因可以从流水作用和重力作用(或冰川作用)的角度组织答案。(2)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沙和粉沙物质的主要来源、春季风力特点、冲积扇地表干燥的性质、风沙流运动方向、挟沙能力等角度组织答案。(3)水分条件好的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汇集、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保水条件、深层土壤冰冻时间等角度分析作答。
1.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
(1)V形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2)峡湾: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
(3)曲流(河曲):一般见于地形平坦的草原地区。
形成过程: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河流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4)曲峡: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2.流水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1)必要条件
①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②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③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2)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缓的原因和沉积环境的差异,导致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3.风沙形成条件分析
(1)物质条件——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
(2)动力条件——大风
①该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
②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常见会加强风力的地形:
a.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或湖泊,没有阻挡。
b.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峡谷或河谷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
c.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④植被稀少,缺乏植被保护。
考向1 通过“外力作用地貌判读”考查“区域认知”
(2021·河北名校联盟模拟)柴达木盆地在大约2 300万年前形成为一个高原大湖,500多万年前开始的干旱气候使大湖逐渐消失,15 000年前大部分地区变成了干盐滩。下图为“柴达木盆地雅丹群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周围山脉干燥的下沉气流形成了焚风效应
B.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蒸发旺盛
C.青藏高原的持续隆起
D.海拔高,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
2.下列关于柴达木盆地和雅丹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雅丹群形态近似舰队,与下垫面和常年多变的风向有关
B.在地质历史时期,雅丹群由流水作用形成
C.雅丹群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四周边缘
D.雅丹群由长期的风力侵蚀形成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干的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持续隆起,阻挡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水汽,导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C正确。第2题,雅丹群形态近似舰队,与下垫面和常年稳定的风向有关,A错误。在地质历史时期,雅丹群先由流水沉积作用后经风力长期侵蚀形成,B错误,D正确。雅丹群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四周中央,因中央风力大,侵蚀作用强,C错误。
考向2 通过“外力地貌形成过程”考查“综合思维”
(2021·广东梅州市模拟)我国陕北黄土之下隐藏着众多“雕岩谷”奇特景观。雕岩谷(见下图)是一种具有陡立曲壁的狭窄峡谷地貌景观。由湍急流水挟带砂砾等沉积物对岩石中先存的构造薄弱部位(例如节理与破裂)长期冲刷、刻饰、磨蚀(包括部分溶蚀)而成的无数壶穴贯通形成。据此完成3~5题。
3.雕岩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4.雕岩谷两侧的岩石特征为( )
A.片理构造 B.球状构造
C.气孔构造 D.层理构造
5.壶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丙乙B.丙乙甲
C.乙甲丙D.乙丙甲
答案 3.C 4.D 5.C
解析 第3题,据材料可知,雕岩谷是由湍急流水挟带砂砾等沉积物对岩石薄弱部位,长期冲刷、刻饰、磨蚀而成的无数壶穴贯通形成,说明该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故选C。第4题,根据信息“陕北黄土”地区,说明本区沉积物较多,易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D正确。片理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的构造特征,A错;球状构造是花岗岩等侵入型岩浆岩常有的构造,气孔构造是喷出型岩浆岩的常见构造,排除B、C。选D。第5题,随着流水对岩石的不断侵蚀,岩石依次呈现出“碟”型壶穴乙→倒“Ω”型壶穴甲→“锅”型壶穴丙,选C。
考点练
位于大兴安岭余脉的黄岗岭,平均海拔1 800米,年平均气温0~1℃,一年中有150~200天在0℃上下波动。由花岗岩组成的山岭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北部是阿斯塔图石林,其沿山脊线延伸,岩层像“千层饼”状错落有致,倒塌的石林都是向东倒塌;而南部有大大小小数百个石臼(坑穴)且在不断扩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阿斯塔图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
B.当地盛行偏东风
C.黄岗岭东侧植被比西侧茂盛
D.石林里的岩石气孔构造显著
2.石臼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倒塌的石林都是向东倒塌,说明当地常年盛行偏西风,B错误;石林由花岗岩组成,无气孔构造,也不属于喀斯特地貌,A、D错误;大兴安岭黄岗岭东侧为寒冷冬季风的背风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温暖的生长环境,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植被比西侧茂盛,C正确。第2题,当地晴天较多,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岩石多裂隙;该地偏西风强劲,挟带湖泊水汽进入岩石缝隙中,在凹陷处汇集;气温多在0 ℃左右,缝隙中的水易产生冻融现象,结冰时撑开了石臼缝隙,融冰时水进一步渗入岩石缝隙中,如此循环往复,使石臼不断扩大,因此由风化作用带来的冻融现象是石臼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A正确;该地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纬度较低,无冰川作用;风力侵蚀不会使石臼扩大。选A。
(20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模拟)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为内陆咸水湖,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河水补给,库赛河是其最主要的补给河流,湖区冬季风力强劲,周围多砂土、岩砾。研究发现,在同一年份库赛湖湖床沉积物中发育有粗细颗粒相间的连续、规则纹层,其中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而粗颗粒层不具有此特征。下图为“库赛湖等深线图”。据此完成3~4题。
3.以下有关同一年份形成的粗细颗粒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颗粒层在粗颗粒层之上,为冬季形成
B.细颗粒层在粗颗粒层之上,为夏季形成
C.细颗粒层在粗颗粒层之下,为春季形成
D.细颗粒层在粗颗粒层之下,为夏季形成
4.湖泊年纹层是进行古气候环境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若湖底某年粗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比往年( )
A.夏季气温偏高 B.夏季降水偏多
C.冬季风力偏大 D.冬季降水偏多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而粗颗粒层不具有此特征。读图可知同一年份,细颗粒层在粗颗粒层之上,该地位于藏北高原,夏季气温较高,冰川融水增多,流水搬运沉积作用强,故细颗粒层形成季节应为夏季,选B。第4题,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流水搬运沉积作用强,形成的细颗粒层可能较厚,而不是粗颗粒层较厚,A错误。该湖位于藏北高原,全年降水较少,且河流水源补给主要为冰川融水,B、D错误。该湖区冬季风力强劲且周围多砂土、岩砾,与粗颗粒层形成有关,冬季风力偏大,可能会使粗颗粒层较厚,选C。
(2021·山东聊城期末)陆海相互作用下形成海岸地貌,在我国沿海地区分布十分广泛。河口海岸地处陆海交界的过渡地带,是陆海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地带。三万年前至今长江口海岸线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据此完成5~7题。
5.太湖形成于大约距今( )
A.3万年前 B.8 000~7 000年前
C.7 000~6 000年前 D.4 000年前
6.长江口海岸线位置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潮汐
C.河流 D.地转偏向力
7.在图中任一海岸线位置稳定时期,海岸线处( )
A.以冲为主
B.以淤为主
C.冲淤交替
D.冲淤平衡
答案 5.C 6.C 7.D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可以看出海岸线总体向海洋方向推进,太湖所处的位置原本是海洋,在距今7 000~6 000年前形成陆地,同时出现太湖,C正确。第6题,由题干材料可知,陆海相互作用下形成海岸地貌。长江口海岸线位置向海洋方向推进,主要原因是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堆积作用超过了海洋的侵蚀作用,因此海岸线位置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河流,C正确。第7题,当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时,泥沙沉积量与泥沙的侵蚀量应该相等,即冲於平衡,选D。
(2021·湖北十一校联考)2019年11月初,芬兰一处海岸边出现了数千颗“冰蛋”覆盖了30米长的海岸线(如图)。这些“冰蛋”最小的如鸡蛋,最大的有足球那么大,而且它们还可以变得更大,最高可达3英尺。摄影师马蒂拉说他是在一个寒冷多风的日子来到岛上的,而“寒冷多风”正是造成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条件。据此完成8~9题。
8.关于“冰蛋”形成的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严寒的季节,温度降到零下十度以下,海水大量结冰
B.需要一些东西作为(蛋的)芯,芯收集冰块并被它包住
C.海冰碎片形成后被海浪推来推去,相互摩擦,使它们变得更圆
D.当表面的海水结冰时,它们就会生长,这有助于它们变得更光滑
9.下列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与“冰蛋”变圆过程最相似的是( )
A.花岗岩石蛋地貌形成过程
B.风蚀蘑菇地貌形成过程
C.河流中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D.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答案 8.A 9.C
解析 第8题,温度必须是在稍低于零度的合适温度,接近冰点的合适水温,冰水混合物才能被海浪推来推去,并非温度降到零下十度以下,海水大量结冰,A选项描述不正确,故选A。第9题,海冰碎片形成,然后被海浪推来推去,相互摩擦是“冰蛋”变圆的主要过程;石块被河流搬运时相互摩擦是鹅卵石变圆的主要过程,这两个过程最相似,C正确。花岗岩石蛋地貌是风化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都没有相互摩擦。故选C。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案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考点2 热力环流,共8页。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1 考点4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