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阅读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阅读 课件,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如何阅读,古诗词类别,复习策略,练一练,古诗词常见思想情感,境遇不同情感有别,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古诗词常见的手法,常见的诗歌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从标题、类别入手,理解内容标题往往提示诗词的主要内容。如《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别友人,《登高》是写作者登到高处的所见所想,《征人怨》表明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将士的怨愤。关注诗词标题有助于我们把握古诗词整体内容与情感基调。掌握古诗词的类别也同样重要。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咏史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闺怨诗、赠友诗、羁旅诗等。根据其所属类别,我们大体可以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情感意蕴。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尝试整理不同主题、不同类别的古诗词,进行多样化的比较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形成体系化的认识。
①抓标题,理解内容标题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提供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作品的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提供的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示例:2021温州考查的《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点明人物是诗人和王七,地点是“玉门关”,事件是“听吹笛”,暗含诗人的乡关之思。2021台州考查的《晚出寻人不遇》和《渔家傲·访华雪严不遇》的两位作者分别在题目中交代了事件,都是寻人不遇,暗含了他们不同的心境。2021绍兴考查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表明季节是暮春,事件是“归故山草堂”,指出诗人在暮春时节返回故山草堂的所见所感。
6种常见的标题类型如下表:
交代作诗背景是诗人病愈之后以及作诗的缘由是抒写心中所怀
诗题可以看出诗人处于闲居状态,交代作诗的季节是初夏以及作诗的具体时间是午睡醒来后
古诗词曲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丰富的,常见的有:寄情山水、伤春惜春、秋思秋恨、建功报国之志、忧国伤时(对统治者的揭露与批判)、思乡怀人、离愁别绪等。
1.寄情山水(1)表现田园生活的闲适自得。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凡是写景的山水田园诗歌几乎都有这一主题,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伤春惜春对岁月流逝、人生苦短的慨叹。如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3.秋思别恨对离愁别绪的咏叹。如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建功报国之志(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对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3)理想不为人知的痛苦。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4)对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对不劳而获的批判。如白居易的《卖炭翁》。(3)表达对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4)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如白居易的《观刈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思念亲人。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4)闺中怀人。如温庭筠的《望江南》。
7.离愁别绪(1)依依不舍的留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把握情思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往往与作者的身世境遇及其所处时代等相关。陶潜适性怡情,杜甫忧国忧民,李清照感时伤世……他们的诗歌作品都打上了个性的烙印,彰显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诗人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情趣或语言风格。同是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常以香花芳草托物言志,以表达自己的高风亮节;李白则多以名山大川来抒怀述志,以张扬自己桀骜不驯的思想个性。解读古诗词,要关注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语言风格和常用的创作手法等,以利于准确地理解古诗词。在复习过程中,还可以就此进行深度阅读和专题探究,丰厚自己的古诗词底蕴。
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结合背景,赏析情感主旨。(4分) 自题金山画像 [宋]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知背景】诗人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dān)州。在这三个地方,诗人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是诗人自己题写在(李公麟在金山寺所作苏轼的)画像上的一首诗。
(2分)本诗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未成,连续遭贬的经历。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情感交织在一起。
【主旨】(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述晚年的失意哀愁、生活的漂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以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从而进行自我解脱。
3.从意象、基本的表现手法入手,体味意蕴意象是诗人内心情思与外在物象的统一。鉴赏古诗词,要特别注意体味核心意象,还要把相关的意象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画面或是一组动态画面。古诗词的意象往往有相对稳定的内涵。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一些常见意象,有利于体味诗词意蕴。此外,古诗词往往巧妙地借助一些表现手法传递情感,营造意境。比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要注意抓住表现手法,感受作者营造的意境、塑造的形象,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味诗词意蕴。
①古诗词曲常用意象所谓的意象,简单来说,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意”是作为主体的人所体验的、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领悟以及审美感受;“象”是作品描述的物或事,准确地说是事物的形象。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它已不单是事物的客观形象,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感情的形象。例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作者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个词语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诗人凄凉悲怆情感的意象了。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常见意象详见“全国视野微专题 古诗文联读”(P80)的“勾连点一:意象”)
4. 阅读下面这首诗,依据示例,完成导图。(6分) 葛溪驿①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②,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③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④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注释】①这首诗写于诗人从临川到钱塘(今浙江杭州)途中,宿于驿站中。葛溪在江西弋阳。驿是公家设立的车马站或招待过客的休息场所。②漏:漏壶,古代计时器。未央:未尽。③岁时:时光。④行人:诗人自指。
“灯”即孤灯,忽明忽暗,使孤寂的旅况更加使人难以为怀,突出诗人独卧秋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而心烦意乱的状态。
“风露”写出 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指诗人肉体的寒意,更指内心的凄凉。
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
诗人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
5. 试分析这首诗运用两个典故的目的。(4分) 咏 史 [宋]李清照 两汉本继绍,新室①如赘疣②。 所以嵇中散③,至死薄殷周④。【注释】①新室:西汉末年,王莽建立的新朝。②赘(zhuì)疣(yóu):形容累赘无用之物。赘:多余。疣:肉瘤。③嵇中散: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人,官曹魏散大夫,世称嵇中散。④至死薄殷周:嵇康的朋友山涛任吏部郎迁散骑常侍后,向司马昭推举嵇康担任他的旧职。嵇康身为曹魏宗室,不齿山涛依附于司马昭的行为,于是与之绝交,并作《与山巨源绝交书》。
(4分)此处为正比,用嵇康与山涛绝交之事来暗讽那些苟且偷生之辈,表现对当时黑暗时局的不满。也表达了诗人对反对司马昭篡魏的嵇康的赞扬。
4.从关键字词入手,把握情思,感受诗词魅力要注意诗词中那些特别凝练传神的字词,它们往往是读者洞察诗歌旨趣的窗口。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悠然见南山”的“见”等字,向来是品析和感悟这些诗歌的着眼点,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品读,可以抵达诗人的情感深处,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同时,要关注注释,它们有的交代了写作背景,有的介绍了相关的文化常识,有的标明了相关字词的特定含义。因此,注释也是我们读懂诗词的有效抓手。
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赏析“惹”字的妙处可分三步:第一步,释字义。解释“惹”字的含义,从句中看,“惹”是招引(引起)的意思。第二步,明手法+描情景。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第三步,点作用。指出本诗表达的情感,如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和无法排遣的苦闷。
“惹”是招引(引起)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和无法排遣的苦闷。
例: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登城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问:“雨映寒空半有无”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答案:雨的透明而又细如丝,若有若无,给人以清冷之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问: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技法应用“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其中运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典出西晋向秀《思旧赋》:向秀经过亡友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写了《思旧赋》。“烂柯人”典出《述异记》:晋人王质上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村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作者借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遭贬多年的感慨和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境。【答案】用典。颔联运用西晋向秀“闻笛赋”及晋人王质“烂柯人”这两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悼念旧友之情,又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归家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例题:“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句的意思是“今生我虽然不能化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充分表达了作者虽是女子,却有一颗冲破封建牢笼、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一古诗词阅读课件,共11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古诗词阅读教学课件,共48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阅读能力专题十一古诗词阅读教学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即使年老我们的,清丽宁静,能是“锄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