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1《登飞来峰》知识点梳理
展开诗句知内容明方法答案示例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峰高、塔高峻 听说景象:在鸡鸣时分站在高塔上能看到旭日东升修辞:夸张(千寻) 虚实结合景情关系:景为情做铺垫或蓄势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塔的高峻。“塔”是实写,“闻说”写传闻之景,即在鸡鸣时分站在高塔上能看到旭日东升的灿烂景象,是虚写,虚实结合,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或蓄势)。“千寻”正面写峰高、塔高,而“鸡鸣”即“见日升”,从侧面衬托出峰高、塔高。 不畏浮云遮望眼为实现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炼字:“不畏” 哲理 句式:因果倒装 修辞:比喻“不畏”,“不害怕”之意,道出了诗人为实现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的原因 “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这两句诗的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日”,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因果倒置,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增强了表达效果。运用比喻,用“浮云”比喻奸佞小人,指当时的保守势力,表达诗人为实现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考点整理一、 精讲分析二、 思维导图:写景议论 三、 链接中考:①理解默写:(1)《登飞来峰》中,极言峰和塔的高峻的句子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达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气概的句子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现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登飞来峰》中采用夸张的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耸立的句子是: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5)《登飞来峰》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②诗歌理解:(1)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诗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示例一:“千寻”运用夸张,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现诗人立足点之高。“见日升”,侧面写古塔之高。示例二:“闻说”表推测,不写亲眼见到的景色,而是写传闻之景,进一步突出塔的高,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示例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千寻”正面写峰高、塔高,“鸡鸣见日升”侧面写峰高、塔高。(2)品读诗歌,说说“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千寻”一词正面写塔高,“鸡鸣见日升”从侧面写塔高,点明了诗人的立足点之高,含蓄地表达自己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3)“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浮云”寓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写了什么内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内容:“飞来山上千寻塔”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诗人立足点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象。作用:表现了诗人登高远望、朝气蓬勃、信心十足的形象,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5)本诗中“浮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表层含义是诗人观看景色时,眼前的“浮云”、飘浮的云朵; 深层含义是暗指奸邪小人。 (6)请从不同角度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示例一:比喻、双关。“浮云”既是实写眼前之景,又比喻困难阻力,“最高层”表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层。示例二:直抒胸臆,抒发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雄心壮志。“不畏”写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示例三:全诗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保守势力的勇气和决心。(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运用比喻,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突出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理想、勇气和决心。 (9)请品析“身在最高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升华了主题,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10)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中有评价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本诗善于将深刻的道理寄寓在具体形象中,请谈谈本诗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或: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11)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做了铺垫(蓄势);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主旨)。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望 岳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 《望岳》诗题中的“望”字和尾联的“会当”二字,说明作者并未登上泰山,此诗写的是他望泰山之所见所想。B.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用设问句表现诗人乍一看到泰山时的真实感受,流露出惊讶、赞叹之情。C. “荡胸生曾云”写泰山上白云层层涌现,翻滚变化,让诗人心胸为之开阔,仿佛胸中也有云气回荡一样。D. 《望岳》写山,突出其连绵不绝、高大巍峨,为抒情做铺垫;《登飞来峰》写山,突出其神话色彩,为议论做铺垫。 (13)《望岳》和《登飞来峰》两首诗都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它们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共同点?各自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昂扬向上。 杜甫借望泰山抒发不怕困难、勇攀人生巅峰的豪情壮志;王安石借登飞来峰表达高瞻远瞩的胸怀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14)反复诵读《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了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15)如何理解《登飞来峰》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教师用书七下教学重点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 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16)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登飞来峰》,体会结尾两句的含义。(教师用书七下教学重点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17)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教师用书七下教学重点三: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引导学以致用)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18) 对《登飞来峰》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 第二句说,登上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D. 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