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大题满分练(全国通用)
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大题满分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大题满分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例题
【2021年全国甲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导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 《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 《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
D. 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中国目录学史》……缺点是强立名义”错误,根据原文“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可见,并不是《中国目录学史》强立名义,而是中国一直以来的目录学有“强立名义”的嫌疑,《中国目录学》是跳出了通常的中国目录学方法创新而作的“主题分述法”,根据主题选用合适体制而不强求一律。故选B。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B. 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C. 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 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错误,原文“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可见,作者并非为了指出姚名达的方法需要反思,而是为了说明中国目录学史也可以用“断代法”来书写,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而已,而作者对姚名达敢于创新的态度则是肯定的。故选A。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精神。
B. 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C. 《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D.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错误,原文只说“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其比主题分述法“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故选B。
一、【2022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它留给美术史的篇章是灿烂的,它留给人们的文化记忆是富丽而典雅、严整而舒朗、端庄而浪漫……工笔画区别于国外重视装饰性的细密画,它是对绘画“用笔”之笔性、笔力、笔法、笔意的综合表达,是中国画家驾驭毛笔,用来挥写乾坤、直抒性情的精神媒介,是中国艺术家对历史积淀和大千万象的逻辑梳理,更是艺术主体对自然客体现象的认识与归纳。
工笔画亦区别于主张“尚意轻形”的写意画,它有着中国艺术精神里迥异于道家崇尚自然无为、平淡天真的另一极审美特质,透现的是儒家“格物”的谨严和“致知”的精致,反映了艺术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感应所激发出的积极有为的品格。
古之有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工笔画若一味追求工细谨严,便丧失了艺术的本质,反愈显苍白空洞,愈显意境索然。工笔画之制作性同样如此,若过于繁琐,涓滴不遗,虽有强化视觉感受之效,却因此放逐了情感的凝聚以及思想的锐度。由是可见,有所不及方能有所及。从“写意”一词“抒发心意”的本义来看,工笔画实应归属于中国画的“写意”范畴——只不过它以工致的态度与风格呈现,在“尽其精微”中乃臻“意境高远”。进而言之,画家创作工笔画时,应通过渐行功夫由技入道,在细致的绘制过程中将情感融入对象与画面,以细致入微的表现建构超越形式语言的精神空间,营造出一个镌刻着工匠精神的写意世界。
作为画迹形态的工笔画,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帛画,“细画”“细笔”“工笔”则是其概念指称。五代两宋之际,传统工笔画达到了高峰。元代以降,文人写意画开始勃兴,工笔画的光芒则逐渐被其掩盖。直至20世纪中叶,工笔画在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影响下吸收西方造型意识,超越传统的陈陈相因而再次迸发出生命活力。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工笔画题材进一步贴近生活、反映时代和发掘内心,工笔画也广泛汲取其他绘画形式的技法:不仅勾勒渲染,亦有涂刷拓印;不仅具象写实,亦有装饰抽象、现代构成。
于此,不同材料的视觉特性和美感属性结合着不同处理技巧,极大拓展了工笔画表情达意的范围,使其表现体系在古与今、中与外的交融中弥散出强烈的风格特征。故而,工笔画的复兴,绝不限于语言形式的变革,而是上承传统思想文脉,下接世界艺术资源,巧妙地运用本土经验化解强势文化的殖入,将“工”的境界与“写”的意象虚浑融渗,去实现那“化”的高妙之境。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新时代工笔画之盛,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势。随着古老民族的涅槃新生和古老文化的盛世重光,工笔画中所蕴涵的缜密态度、理性精神及道德美感恰与新时代所需建构的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相得益彰。而工笔画创作强调对现实的建设性介入,则不啻为一种开放姿态下对传统进行的重塑,并因此在审美之外又发挥了其引导、培养乃至塑造观众的空间观、价值观和未来观的功能。
(摘编自吴为山《以工求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笔画体现中国画家对自然风景认识与归纳,是其用来直抒性情的精神媒介。
B. 工笔画具有较为鲜明的审美特质,反映了积极有为而不是自然无为的精神品格。
C. 工笔画始于战国帛画,在达到历史高峰之后,因文人写意画的勃兴而趋于衰微。
D. 工笔画的复兴不在于变革语言形式,而在于承接传统思想文脉和世界艺术资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工笔画体现中国画家对自然风景的认识与归纳”错误,原文第一段的表述是“是艺术主体对自然客体现象的认识与归纳”。C.“工笔画始于战国帛画”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作为画迹形态的工笔画,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帛画”,追溯到“战国帛画”不等于“始于战国帛画”;“因文人写意画的勃兴而趋于衰微”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元代以降,文人写意画开始勃兴,工笔画的光芒则逐渐被其掩盖”,并未说“文人写意画的勃兴”和“工笔画的衰微”存在因果关系。D.“不在于……而在于……”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工笔画的复兴,绝不限于语言形式的变革,而是上承传统思想文脉,下接世界艺术资源”,可见应是“不限于……而是……”。故选B。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工笔画与细密画、写意画分别加以比较,有助于阐释工笔画的文化内涵。
B. 文章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直接论证工笔画创作以渐行功夫由技人道的重要性。
C. 文章对工笔画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有利于更好理解工笔画的复兴路径。
D. 文章阐述工笔画与民族复兴的关联,为鼓励创作者建设性介入现实提供了支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B.“直接论证工笔画创作以渐行功夫由技人道的重要性”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工笔画若一味追求工细谨严,便丧失了艺术的本质,反愈显苍白空洞,愈显意境索然……由是可见,有所不及方能有所及……工笔画实应归属于中国画的‘写意’范畴——只不过它以工致的态度与风格呈现,在‘尽其精微’中乃臻‘意境高远’。进而言之,画家创作工笔画时,应通过渐行功夫由技入道”,可见文章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直接论证的是“有所不及方能有所及”。而“工笔画创作以渐行功夫由技人道的重要性”,是因为工笔画属于“写意”,应该在“尽其精微”中乃臻“意境高远”。故选B。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两句诗的诗意与诗境,适合于创作端庄而浪漫的工笔画。
B. 绘制工笔画需要具有工匠精神,也需要融入情感,以营造意境高远的写意世界。
C. 如果绘制工笔画《武汉方舱战 “疫” 图》,可以采用涂刷拓印和装饰抽象等技法。
D. 欣赏工笔画可培养当代青年的道德美感,也可弥补当代中国所缺乏的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也可弥补当代中国所缺乏的理性精神”,原文的表述是“工笔画中所蕴涵的缜密态度、理性精神及道德美感恰与新时代所需建构的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相得益彰”,可见是“相得益彰”,而并非“弥补当代中国所缺乏的理性精神”。故选D。
二、【2022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社会个体有表情,个体表情是指个体在进行认知、作出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情感表达。与此类似,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也有表情。社会学家库利指出:“每个时代和国家都多少有些独特的情感方式,正如每个时代和国家都有独特的思想方式一样。”社会表情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在进行充分的社会认知和作出集体价值判断后所形成的情感表达。特定社会表情的形成和变化是各种因素复杂作用的产物。从宏观的社会结构视角出发,可以识别出影响一个社会或其主要群体的社会表情变化的主要因素。
②从社会变迁性质看,社会变革状态是影响社会表情变化的社会环境性因素。一般而言,在没有推行社会变革的凝滞型社会中,社会安逸的表情会长期存在,但随着经济社会等结构性因素的变迁,整个社会或其中的主要群体可能会呈现出社会焦虑甚至是社会愤怒的表情。在一个变革型社会中,如果主要进行增量改革,不触动现有利益结构,主要是通过在新领域创造增量来实现社会总福祉的最大化,一些主要社会群体的社会表情是幸福的或者是安逸的,如果主要进行存量改革,由于被改革群体要承担各种改革风险、付出各种改革成本,因此短期内其社会表情可能是焦虑的,甚至是愤怒的,而一旦改革的长期正向效应显现出来,社会整体上就会处于一种持续的幸福状态。
③从社会财富结构看,社会财富配置是社会表情形成和维持的当期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在快速发展的初期,财富总量增长会使各社会群体的幸福感快速提升,而一旦发展水平越过拐点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幸福感与财富总量增长就可能不存在直接相关。随着发展水平继续提升,当财富配置差距扩大局面持续一段时间后,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就会从“扩大程度”转向“差距内涵”,如关注这种差距是三五年的短期差距还是三五十年的长期差距,是社会纵向流动畅通的流量差距还是财富分配格局已经定型的沉淀差距,等等。这些差距如果维持在前一类上,则社会幸福、社会安逸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情就会占据主导地位;而一旦演化为后一类,社会表情就会向社会焦虑、社会愤怒等不合作型演化。
④从社会控制结构看,社会调控能力是影响社会表情变化的主要制度性因素。在社会调控能力中,有作为软控制的意识形态引导能力,也有作为硬控制的社会秩序维护能力。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乏引领力,而社会稳定的调节能力也差,必然会导致一些社会群体无法正确认知社会、他人与自我,从而作出错误的社会判断,使其社会表情与客观现实之间形成错位。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异常强大但缺乏吸引力,强力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也很强大,则短期内可能会营造出一团和气的社会表象,但一些社会群体的负面情绪无法正常呈现,就会在社会心理层面不断郁积,最终可能会以异常激烈的形式爆发。
⑤社会表情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良好的社会表情是社会合作秩序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心理基石。因此,面向未来,我国应当积极思谋,在社会中引导形成并长期维持社会幸福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情,从而为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新时代的总任务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摘编自王道勇《社会表情与社会合作》)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个体表情与社会表情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形成都需要作出价值判断。
B. 增量改革中,由于没有直接利益受损群体,一些主要群体的社会表情是幸福或安逸的。
C. 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一旦转向“差距内涵”,就会出现社会焦虑等社会表情。
D. 要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可将造就社会幸福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情作为有效方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能力。C.“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一旦转向‘差距内涵’”错误。曲解文意。从原文“而一旦演化为后一类,社会表情就会向社会焦虑、社会愤怒等不合作型演化”可知,“出现社会焦虑等社会表情”的原因并非“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一旦转向‘差距内涵’”,而是财富配置差距“演化为后一类”,即财富配置差距体现为“长期差距”“沉淀差距”等状况。故选C。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阐释社会表情,然后分析影响社会表情的因素,最后提出建议,脉络清晰。
B. 文章引用社会学家库利的话语,是为了论证社会表情与个体表情存在类似的地方。
C. 文章使用假设分析,从两个方面揭示了社会改革会对社会表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D. 文章在分析影响社会表情的因素时,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逻辑上是并列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B.“是为了论证社会表情与个体表情存在类似地方”错误。论证分析有误。引用社会学家库利的话语,是为了论证“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也有表情”,而非“社会表情与个体表情存在类似的地方”。故选B。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财富增长与幸福感的直接相关可能存在拐点,这个拐点就是人均GDP3000美元。
B. 当社会财富配置随经济发展出现差距,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点会随之转向。
C. 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具备强大的引领力,就能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合作型的社会表情。
D. 社会幸福、社会焦虑、社会愤怒这几种社会表情,在社会合作程度上由高到低递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A.“这个拐点就是人均GDP3000美元”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而一旦发展水平越过拐点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可知,“人均GDP3000美元”只是可作为拐点的标志之一。B.“当社会财富配置随经济发展出现差距……”错误。信息遗漏。原文为“随着发展水平继续提升,当财富配置差距扩大局面持续一段时间后,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就会从‘扩大程度’转向‘差距内涵’”,选项漏掉了“当财富配置差距扩大局面持续一段时间后”这一条件。C.“如果……就……”错误。表述绝对。由原文“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乏引领力,而社会稳定的调节能力也差,必然会导致一些社会群体无法正确认知社会、他人与自我,从而作出错误的社会判断,使其社会表情与客观现实之间形成错位”可知,要“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合作型的社会表情”,除了“主流意识形态具备强大的引领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稳定的调节能力”。故选D。高考考点
命题分析
三年高考探源
考查频率
论述类
文本阅读
1.选文注重文本内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文特性,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首先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其次富有艺术品位,能够引导考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再次关注人类的最新生存状态,包括科技与创新、新的消费观念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
2. 考点相对固定,命题形式相对稳定,调整幅度不大,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设题尽可能贴近考生实际,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上试题难度并不会很大。
2019、2020全国Ⅰ、Ⅱ、Ⅲ,2021全国甲、乙卷
★★★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论述类文本阅读2 客观题(选择题)-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讲练,共20页。
这是一份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大题满分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14-15题古代诗歌阅读原卷版docx、第14-15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2题 写作-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大题满分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22题写作原卷版docx、第22题写作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