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西师大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 《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整单元教案

    西师大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 《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整单元教案第1页
    西师大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 《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整单元教案第2页
    西师大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 《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整单元教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教案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难点,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书第84-86页例1,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具、学具准备】
    相关图片、课件或小黑板、方格纸、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或小黑板展示:学校教学楼图片或者学生照片,然后定格在2~3组图片,将几组图片放大和缩小。
    2.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图片放大了和缩小了)
    3.举例:你能举出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遇到图像放大和缩小的问题吗?
    4.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图像放大和缩小的问题,如修建房屋和桥梁、修建公路和铁路等都需要先把物体绘在图纸上;同学们写生,也要按一定的比例把事物进行缩小(课件或小黑板演示);科学家在观察很小的微生物时也要用放大镜,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把他们放大再记录下来(课件或小黑板演示),看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1.教学例1。
    (1)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例1图片,同桌互议:两张图片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学生:这是两张大小和画面都完全相同的图片。(板书: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教师:用课件或小黑板演示进行验证。
    (2)同学们去过XX动物园吗?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动物园吧!
    课件或小黑板演示:XX动物园,最后定格在大象图片,变成两张大小不同但画面相同的图片。
    教师: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又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议一议。
    学生:两张都是同一只大象的图片。
    学生:图片的大小不同。
    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图片在变小;从右往左观察,图片在变大。
    ……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或小黑板演示验证:两张图片景物相同但是大小不同。
    (3)教师小结。
    教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观察到第一组图片是两张大小和画面都完全相同的图片;第二组是两张都是同一只大象的图片,但两张图片的大小不同,一张是另一张缩小的图片。非常棒!
    教师板书: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动手操作。
    (1)摆正方形。
    我们用火柴棍来摆一摆正方形,要求每个同学摆出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摆好后仔细观察,同桌互议,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摆出的两个正方形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房屋图和六边形图。
    教师:这里还有一位建筑家,将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房屋建筑上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观察这两组图形的形状怎样?从左到右图形是怎样变化的?反之,从右到左又是怎样变化的?
    (3)总结提炼,揭示概念。
    教师: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板书)
    3.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前几组图形:找找放大或缩小的图形?为什么?
    (2)举例:生活中图形。
    (3)欣赏:课件或小黑板展示生活中图片。
    4.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P82~83页。
    5.教学小结。
    教师:学到什么知识或收获?
    三、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运用新知,巩固提高
    练习十八第1、4题。
    附板书: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形状相同,大小相同——完全相同图形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放大或缩小图形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例2, 课堂活动第4、5题,练习十八第2、3、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像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2.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方格纸、投影仪或小黑板、火柴、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忆,揭示课题
    图形放大或缩小时,有哪些变化;有哪些没有变化?
    (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例2:理解题意,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图。
    (2)学生动笔尝试画一画图1,教师巡视。
    (3)学生板演,集体评议。
    教师: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4)学生独立完成例2的图2、图3,相互评价。
    (5)评讲反馈。
    教师强调:把长方形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12,就是把长方形的长和宽都缩小2倍。
    2.小组讨论,明确画法。
    (1)小组讨论在方格纸里画图的步骤。
    教师:按要求在方格纸里画图,我们应该按怎样的步骤画呢?四人小组议一议。
    (2)反馈讨论情况,明确画法。
    ①弄清楚是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②确定图形每条边应画多长。
    ③确定图形在方格纸中的位置。
    3.规范操作,强化画法。
    课件或小黑板演示:按以上步骤示范画出相似图形。
    教师: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相似图形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再按要求将原图形各边放大或缩小规定的倍数。
    4.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第4、5题。
    5.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三、运用新知,巩固提高
    1.练习十八第2、3题。
    强调:第3题要突出相似,注意各边的关系。
    2.练习十八第5题。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相对位置不变”的意义。
    3.课外拓展:练习十八第6题。
    用计算机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再将它放大或缩小。
    四、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或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五、板书: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画法关键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每条边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比例尺(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运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地图、螺丝帽的放大图、尺子、格子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再依次点击,出现一组大小不同的地图平面图和国旗平面图。
    教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教师:我们可以把地图和国旗画在纸上,同样也可以把我们的住房缩小后画在纸上,这是几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售楼先生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 (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可是他只给看了一下图纸,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
    学生1:建议购买第二套。
    学生2:建议购买第一套。
    学生3:我也同意购买第一套,第一套的住房前面标有比例尺,而且它的比例尺大。
    学生4:不同意,第二套大,应该购买第二套。
    2.揭示课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动手操作,感知比例尺
    1.“实际距离”的含义。
    教师: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教室地面长9米,宽6米。
    教室长9米,宽6米就是实际的长度,即实际距离。(板书)
    2.“图上距离”的含义。
    教师: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边长为1cm方格纸上。
    (1)电脑或小黑板出示学习要求:①确定图上的长和宽;②个人独立作出平面图(方格边长是1厘米);③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2)学生自主设计教室的示意图,师巡视并指导。
    (3)投影仪或小黑板展示学生设计方案、思路。
    学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倍,图上的长就是9厘米,宽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教室的平面图。
    板书: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教师: 9厘米和9米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化简,必须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得到1∶100。这里的1∶100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1格表示的1米,即100厘米。
    学生2: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200倍,图上的长就是4.5厘米,宽是3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教室的平面图。”
    板书:
    4.5厘米∶9 米=4.5∶900=1∶200
    3厘米∶6米=3∶600=1∶200
    (4)明确:设计的示意图长、宽就是画在方格纸上的距离,即图上距离。(板书)
    3.认识比例尺。
    我们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的关系,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
    教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尺吗?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三、结合图例,理解比例尺
    1.教学例2:看一看,议一议。
    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例2(1)主题图:这张三峡库区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1)同桌互相说一说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2)学生回答。
    (3)小练习:说一说比例尺1∶25000000和200∶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2个比例尺又有什么区别?
    明确:1∶5000000是缩小比例尺,10∶1是扩大比例尺,缩小比例尺前项是1,扩大比例尺后项是1,图距与实距的单位是相同的。
    (4)介绍数字比例尺。
    教师:1∶5000000,10∶1,1∶25000000和200∶1这些比例尺都是用数字表示的,我们把它叫做数字比例尺。
    2.认识线段比例尺。
    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例2(2)主题图:比例尺 表示什么意思吗?
    (1)同桌互议。
    (2)学生回答。
    (3)介绍线段比例尺及表示的意思。
    教师:象这样用线段表示的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cm,相当于实际的10m。如果我们量出了图上小红家到学校的长度是11厘米,怎样算出实际距离呢?怎么想的?
    3.线段比例尺与数字比例尺的相互转化。
    4.指导学生看书并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堂活动:第1~3题。
    2.练习:练习十九第1~3题。
    五、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或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或不懂?
    2.教师总结:
    (1)比例尺是一个比,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倍数关系,其结果不应带计量单位;它更不是一把尺子。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否则比例尺无意义。
    (3)比例尺前项化简为1,是将实际距离缩小;比例尺后项化简为1,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3.验证:能否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老师选择A套房子面积大还是B套房子面积大?说说你的理由。
    六、教学板书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4.5厘米∶9 米=4.5∶900=1∶200
    3厘米∶6米=3∶600=1∶200

    比例尺(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九第4~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注意计算过程中的单位处理。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1∶6000000的中国地图,几幅不同比例尺的平面图或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1)比例尺1:6000000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在这幅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 )千米。转化成线段比例尺是( )。
    (2)把千米数化成厘米数,就是把千米数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即是原数的( )倍,把厘米数化成千米数,要把厘米数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即是原数的( )分之一。
    (3)某一种零件的长度是8毫米,画在图纸上的长度是4厘米,那么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
    2.求比例尺的方法。
    教师:求比例尺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1)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2)统一这个比的单位,去掉单位后化简成前项是1或后项是1的比。
    3.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并板书。
    (1)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都会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比例尺了,但是,如果知道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又该怎样求图上距离呢?
    (2)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例3:儿童乐园平面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搜集信息。
    (2)反馈学生搜集到的信息。
    教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这幅儿童乐园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2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
    (3)提出问题(1):儿童乐园中的长方形碰碰车场的实际长40米,宽是20米,求它的图上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教师:该怎么求?先想一想,再独立完成。
    ①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②反馈评价,教师板书。
    学生1:我是用倍数关系来解的,因为比例尺1∶2000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倍。
    板书:40米=4000厘米,4000÷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2000=1(厘米)
    学生2:我是用分数来解的,因为比例尺1∶2000,图上的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
    板书:40米=4000厘米,4000×1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12000=1(厘米)。
    学生3:我是用比例尺的意义来解的,因为比例尺1:2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20米。
    板书:比例尺1∶2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20米。
    40米=4000厘米,40÷2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20=1(厘米)
    (4)教师小结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方法: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教师板书)
    强调:单位要统一。
    (5)教师提出问题(2):图中旱冰场的长2.5厘米,宽1.5厘米。旱冰场实际占地的面积是多少?
    ①小组讨论,感知方法。
    讨论:能不能依据图上面积按照比例尺来进行实际面积的换算呢?为什么?
    ②集体评议,明确方法。
    明确: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长度单位的比,不是面积单位比,所以不能用图上面积和比例尺求实际面积。
    板书: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③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④反馈评价,明确关键。
    教师:关键是要先求出旱冰场实际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再求实际面积。 [NextPage]
    2.自主探索,教学例4。
    (1)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例4,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尝试完成。
    (2)反馈评价,注意学生解决问题思路。
    (3)练习:独立完成“想一想”。
    3.指导学生看书例3、例4。
    4.教学小结: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学生1:……倍数关系……
    学生2:……分数关系……
    学生3:……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方法很多,关键是要注意单位,找准问题,明确所求。(板书:统一单位、看清问题)
    三、运用新知,巩固提高
    1.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
    先让学生动手测量,按规定的比例尺画出教室的平面图,独立解答。并让同学说一说,怎样用“·”在图上标出自己的座位才更准确?这个难点可以通过全班交流,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2)课堂活动第2题。
    要求学生拿出自备的中国地图,并指导学生量出图上距离,找出比例尺。老师巡视进行指导,全班核对后,再进行交流:谈谈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3)课堂活动第3题。
    提出问题:怎么相差这么大呢?
    首先,要求学生拿出中国地图,量出成都到重庆的图上距离,独立解答,然后让学生在计算后进行评价和反思。组织学生议一议:哪些方面相差大?相差为什么这么大?全班交流解决。
    2.练习:练习十九第4~6题。
    四、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7~11题。
    六、板书:
    解决问题
    关键:统一单位,看清问题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倍数关系:40米=4000厘米,4000÷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2000=1(厘米)
    分数关系:40米=4000厘米,4000×1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12000=1(厘米)
    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1:2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20米。
    40米=4000厘米,40÷2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20=1(厘米)

    物体位置的确定(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用方向与距离来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根据物体的方向、距离和给定的比例尺画出十字坐标图。
    3.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物体的方向、距离、给定的比例尺画十字坐标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位置与方向。
    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请回忆一下,你对这方面有哪些了解?
    学生1:上、下、左、右、前、后。
    学生2: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学生3: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坐标图,辨别八个方位。
    教师:我们一般把正北偏东45度称为东北方,把正北偏西45度称为西北方,依次类推就有西南、西北。
    3.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或小黑板展示:
    (1)神州5号飞上了太空,开辟了我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2)神州6号取得了第二次载人航天的巨大成功。
    教师:火箭发射成功了,当杨利伟或费俊龙、聂海胜他们乘坐的返回舱安全着陆时,是不是我们的工作人员要满世界去寻找他们呢?
    教师:他们有自己的着陆点,科技人员已经预算好的,这是科技领域里确定位置的例子。生活中也有确定位置的例子:确定咱学校的位置、确定你家的位置、在地图上找重庆的位置、和小伙伴下棋时确定棋子的位置、甚至海战中确定舰艇的位置……。
    板书:物体位置的确定。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例1:怎样确定位置?
    教师:邮局和小食店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吗?为什么?
    学生:只知道距离,不能确定位置。
    教师:商场和小食店都在学校正东方向,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吗?为什么?
    学生:只知道方向,不能确定位置。
    (2)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同桌议一议。
    学生: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板书: 方向距离
    2.教学例2。
    出示例2:小明家在学校的正北方向300m处,小辉家在学校东南方向500m处。按给定的比例尺画图。(1∶20000)
    (1)学生搜集信息,并理解题意。
    (2)确定同学家的位置。
    教师:你能确定出几个同学家的位置吗?为什么?
    学生:因为几个同学家的方向和距离都知道了,所以可以确定他们家的位置。
    教师:学校西北、东南方是指的什么?比例尺1:20000表示什么?[NextPage]
    (3)根据物体的方向、距离和给定的比例尺画出十字坐标图。
    教师:如果要把他们家的位置在十字图上表示出来,该怎么画呢?
    ①引一引:找准方向。
    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画一个十字图,告诉学生,十字图的交叉点就是观测点。
    注意:纵、横轴的长短比例要适中,要标出箭头、方向和观测点,图的下方要标明比例尺。
    教师:你认为在十字图上先确定小明家的方向还是距离?
    教师:你能一下子就标出小明家离学校300m的距离吗?应该怎么办?
    ②做一做:小组活动,确定距离。
    分组讨论:怎样运用比例尺计算出在图上的距离?小组合作标出两个同学家的位置。
    ③说一说:小组汇报交流。
    A、投影仪或小黑板展示各组绘制的十字图,集体进行评议。
    B、你们组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结合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标出小明家、小辉家的位置。强调:在量图上距离时要以观测点为零起点)
    (4)指导看书并小结。
    教师板书:
    方向:观测点→十字图→定方向
    距离:换算→量距离、描点、标示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这些知识可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1.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第1、2题。
    强调第2题:物体的位置没变,但由于观测点变了,所以它的方向及角度会发生改变,一定要注意。
    2.练习:练习二十第1题。
    四、拓展(课件或小黑板展示)
    议一议:某一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画出的几幅十字坐标图肯定一样大。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比例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五、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
    物体位置的确定
    方向:观测点→十字图→定方向
    距离:换算→量距离、描点、标示

    物体位置的确定(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3, 练习二十第2、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十字图上表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十字图上表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你们知道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吗?
    学生: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如何按比例尺在十字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呢?
    学生:①确定观测点,以它作为十字图的交叉点;②画出十字图,纵、横轴的长短比例要适中,标出箭头,方向和观测点,图的下方要标明比例尺;③确定方向;④按比例尺将实际距离换算成图上距离;⑤量出距离、描点、标示。
    注意:学生谈方法的时候不一定一一列举,谈到要点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并板书。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光要知道如何画物体位置的方法,常常还需要在平面图中会看图,也就是要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确定物体的位置(二)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1)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例3:以学校为观测点,根据图上距离和所标注的角度填表。
    (2)学生搜集信息:观察十字图及对话框等。
    (3)反馈学生信息的搜集情况。
    教师:说说你从图上了解哪些信息。
    (4)学生独立测量出准确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算实际距离完成表格。
    (5)同桌互议:说一说你是如何识图的?
    (6)反馈评价,强调方法。
    强调:图中比例尺的意义。(图中出示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义一样)
    根据标注的角度说方向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5并小结。
    板书:识图方法→方向、量图距、算实距
    三、运用新知,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第2题。
    要求:让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填表,再集体交流、评价。
    2.练习二十第3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反馈、评价。
    四、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确定物体的位置要注意:首先要找准观测点确定好方向;第二要准确测量出偏离的角度;第三要利用比例尺准确计算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第四标注要清楚。
    五、板书:
    物体位置的确定
    识图方法→方向、量图距、算实距

    物体位置的确定(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页例4、例5,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第4~9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初步能从方位的角度,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2.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
    3.让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重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游戏体验,激趣求知。
    (1)同桌游戏:体验位置的相对性。
    要求:确定方向,互相交换位置,互相描述自己的位置。
    (2)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观测点的变化,引起了位置的变化。
    2.揭示课题并板书。
    板书:解决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4:说一说,小方从家到公园的路线。
    (1)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例4的主题图,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注意:学生在交流中要找出小方从家到公园的路线、行进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同时注意找的路线不能倒退,也不能重复。
    (3)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教师板书路线图:
    ……
    对于学生回答的其他线路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4)学生完成书上填空,并同桌交流。
    (5)回家线路。
    教师:小方到公园玩后,他回家的路线是怎样的?
    注意:学生在回答其他路线的反向行走路线时,与刚才的方向和路线是反向的,注意表述的正确性。
    2.教学例5。
    (1)如果老师告诉你图中路线(1)的各段路程的距离依次是1200米、450米、600米、840米,你能按1:30000的比例尺画出路线(1)的示意图吗?
    (2)学生分组完成。
    (3)投影仪或小黑板展示所制路线图,看图描诉路线图,集体评议。
    (4)总结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的方法。
    ①方向标,确定方向。
    ②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算出图上距离。
    ③根据位置的相对性,按要求制图。
    (5)练一练。
    教师:选择一条自己喜欢路线按照1:30000的比例尺画图。
    3.教学小结。
    我们在描述或者画路线图时,一定要注意:到达一个新目标就要重新画出方向标,才能确定出到达下一个目标的方向。
    三、运用新知,巩固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强调:你是怎么知道小东家到商场的距离是800m呢?引导学生在看路线图的时候还要注意观察比例尺的大小。
    2.练习二十第2题。
    要求:学生做后汇报展示并交流。
    3.独立练习:
    练习二十第4~9题。
    四、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地 点
    方 向
    图 上 距 离
    实 际 距 离
    移 民 新 村

    1.5cm
    750m
    旧 码 头
    大 柱 村

    相关教案

    数学六年级上册七 负数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数学六年级上册七 负数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八 可能性获奖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八 可能性获奖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学设计,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