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2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 生物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 生物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生物答案docx、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金丽衢十二校2021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有利于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
C. 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D.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中所有动植物及其基因和生态系统的总称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A、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A正确;
B、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入侵物种,其入侵会导致本地其他生物种类的减少,不利于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B错误;
C、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C错误;
D、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生态系统的总称,D错误。
故选A。
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致病机理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发生了交换,产生了一种致癌的BCR-ABL融合基因,其表达产物引起细胞增殖失控,具体如图所示。导致此病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 )
A. 倒位 B. 缺失 C. 易位 D. 重复
【答案】C
【解析】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据图可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致病机理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的交换,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 人类遗传病种类较多,其中某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大多超过1/1000,且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遗传病中,属于该类型的是( )
A 蚕豆病 B. 高血压病
C. 家族性心肌病 D. 葛莱弗德氏综合征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有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①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包括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多指、指软骨发育不全)和单基因隐性遗传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②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③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指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疾病,如特纳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等。
2、分析题意,“发病率大多超过1/1000,且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可推断属于多基因遗传病。
【详解】A、蚕豆病是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缺症的一个类型, 表现为进食蚕豆后引起溶血性贫血,为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
B、原发性高血压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B正确;
C、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病,呈现家族遗传性的发病特点,但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连锁遗传以及线粒体遗传等多个遗传方式,而且致病的基因也非常多,C错误;
D、葛莱弗德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疾病,D错误。
故选B。
4. 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基本观点之一。下列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是( )
A. 细胞核的核孔有利于各种物质出入,核仁是装配核糖体的场所
B. 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区室化,保证了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C. 细胞质中存在大面积的内质网,便于其与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建立联系及酶的附着
D. 哺乳动物红细胞成熟过程中,细胞核退化并排出是为血红蛋白腾出空间,有利于氧的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生物膜系统是指由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有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的膜共同构成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详解】A、核孔是核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具有选择性,不会允许各种物质出入,核仁是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形成场所,核糖体装配在细胞质,A错误;
B、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区室化,使得很多反应都在膜内进行,保证了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B正确;
C、内质网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是细胞内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有利于酶的附着,也有利于建立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的联系,C正确;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细胞核、线粒体等均退化,为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腾出空间,有利于红细胞发挥运输养的功能,D正确。
故选A。
5. 给某植物提供C18O2较长时间后,能检测到含18O的物质是( )
A. 糖类 B. 糖类和H2O
C. 糖类、H2O和O2 D. 糖类、H2O、O2和CO2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CO2+C5C3)和C3的还原过程。
2、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给某植物提供C18O2较长时间后,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C18O2中18O的转移途径是: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糖类含有18O,经过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可转移到C18O2和H218O,H218O再经过光反应转化为18O2,故最终能检测到含18O的物质是糖类、H2O、O2和CO2。
故选D。
6. 下表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食虫鸟种群中的全部流动情况。
项目
摄入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以有机物形式储存的能量
能量(×103KJ)
32
12
8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虫鸟种群未被同化的能量占摄入的能量37.5%
B. 未被同化中的部分能量以粪便的形式从食虫鸟传递给分解者
C. 有机物形式储存的能量与呼吸散失的能量之和就是该鸟的次级生产量
D. 正常情况下,同化相同的能量,该食虫鸟用于呼吸散失的能量比青蛙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同化量等于呼吸消耗及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等于流向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中的能量;而以有机物形式存储的能量主要去向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及流向分解者。
【详解】A、据表分析,该食虫鸟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2×103+8×103=2×104KJ,未被同化的能量=3.2×104-2×104=1.2×104KJ,未被同化的能量占摄入的能量1.2×104÷(3.2×104)=37.5%,A正确;
B、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错误;
C、食虫鸟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的能量,属于次级生产量,该能量包括呼吸散失的能量、以有机物形式储存的能量和尿粪中的能量,C错误;
D、食虫鸟是恒温动物,为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同化相同的能量,该食虫鸟用于呼吸散失的能量比青蛙(变温动物)高,D错误。
故选A。
7. 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与淀粉浓度之间的关系,乙、丙两曲线表示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随温度或pH的变化,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乙、丙两曲线横轴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温度和pH
B. 分析曲线可知,e、g两点所示条件是短期内保存该酶的最适条件
C. d、f两点所示的α-淀粉酶活性一致,该酶的空间结构都遭到破坏
D. 若在a点升温或在bc段增加淀粉的浓度,都将使反应速率增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失活,据此可推知:乙曲线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丙曲线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的变化趋势,因此乙、丙两曲线横轴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温度和pH,A正确;
B.e点对应的横轴数值表示该酶的最适温度,g点对应的横轴pH数值对该酶而言属于过酸,该酶的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因此e、g两点所示条件不是短期内保存该酶的最适条件,B错误;
C.d、f两点所示的α-淀粉酶活性一致,但d点(低温)时该酶的空间结构没有遭到破坏,f点(高温)时该酶的空间结构已遭到破坏,C错误;
D.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与淀粉浓度之间的关系,若在a点升温,酶的活性减弱,反应速率将减小,bc段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α-淀粉酶的浓度,增加淀粉的浓度,不会使反应速率增大,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A项的判断。因对“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失活,低温可降低酶的活性但不会导致酶失活”的记忆存在偏差而没能很好的把握曲线的变化趋势,依据题意“乙、丙两曲线表示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随温度或pH的变化”误认为:乙曲线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丙曲线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的变化趋势。
8. 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全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喙蝽蟓与短喙蝽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喙的长度相关基因开始发生突变
C. 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地理隔离
D. 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1与图2、图3对照可知,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后,由于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蝽蟓喙短为有利性状,通过自然选择后,短喙蝽蟓的个体逐渐增多。
【详解】A、长喙蝽蟓与短喙蝽蟓还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是同一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蝽蟓喙的长度相关基因先发生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短喙成为有利性状,通过自然选择后,短喙蝽蟓的个体逐渐增多,B错误;
C、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还可以进行交流,并没有形成地理隔离,C错误;
D、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长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而短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增加,说明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短喙成为有利性状,所以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9. 下图为肝细胞膜运输葡萄糖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图所示过程中仅蛋白质分子发生了运动
B. 载体的两种状态是蛋白质分子变性产生的结果
C. 血糖浓度偏低时,葡萄糖的转运方向与上图相反
D. 上图表示肝细胞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分子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为肝细胞膜运输葡萄糖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图示具有糖蛋白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该图为葡萄糖协助扩散进细胞,据此答题。
【详解】A、细胞膜上的磷脂和蛋白质都能运动,A错误;
B、载体的两种状态是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产生的结果,没有变性,B错误;
C、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组织液进而血液,转运方向与上图相反,C正确;
D、肝细胞浸润在组织液中,从组织液中摄取葡萄糖分子,D错误。
故选C。
10.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可持续性综合发展新模式,请结合生态学原理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用标志重捕法
B. 区别生态农业群落和传统农业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C. 生态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是通过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 有机污染的池塘水流经稻田后,流出的水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原因是水稻等作物消耗了大量有机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材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2、水华现象是指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
【详解】A、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材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调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故区别生态农业群落和传统农业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B正确;
C、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生态农业增加了能量利用的途径,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
D、水稻不能直接利用有机质,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由于水稻等作物与藻类竞争光照和N、P等无机盐,以及动物摄食和微生物等产生的杀藻物质一系列因素,使流出的水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D错误。
故选D。
1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菌内并整合到R型菌的DNA分子上使R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R型菌内控制荚膜多糖合成的基因无法表达
B. 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片段的表达产物参与合成荚膜多糖
C. 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片段可与R型菌的RNA聚合酶结合
D. 众多肺炎双球菌株中,S型菌株是唯一能够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肺炎双球菌包括R型细菌和S型细菌,其中R型细菌没有多糖类的荚膜,无毒性,而S型细菌含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
【详解】A、R型菌内没有控制荚膜多糖合成的基因,A错误;
B、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菌内并整合到R型菌的DNA分子上使R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菌,可推测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片段的表达产物参与合成荚膜多糖,B正确;
C、RNA聚合酶与DNA上的片段结合后可驱动基因的转录,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片段可与R型菌的RNA聚合酶结合,从而转录出相关mRNA,C正确;
D、肺炎双球菌中的光滑型菌株(S型细菌的菌株)是唯一能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D正确。
故选A。
12. 科研人员研究油菜素内酯(BR)和生长素(IAA)对大麦胚芽鞘切段的影响,以及单独使用一定浓度的 BR 处理小麦胚芽鞘后,内源IAA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图表,IAA1h+BR表示先用添加了适宜浓度的IAA的培养液处理1h后,再转入添加了适宜浓度(本实验中所有BR浓度全是1mol·L-1)的BR的培养液中处理;IAA+BR表示同时用添加了IAA和BR的营养液处理;BR1h+lAA表示先用添加适宜浓度的BR的培养液处理1h后,再转入添加了适宜浓度的IAA的培养液中处理;TIBA是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下列分析错误的()
处理
胚芽鞘切段净伸长量/cm
空白对照
0.71
IAA
1.04
BR
1.12
IAA1h+BR
1.15
IAA+BR
1.6
BR1h+IAA
1.53
(IAA、BR处理胚芽鞘切段48h)
A. BR处理超过36h后开始抑制IAA的合成
B. BR可能通过促进IAA的合成来促进胚芽鞘的伸长
C. IAA可通过促进细胞生长进而促进胚芽鞘切断伸长
D. BR和IAA的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两者同时处理组及先用BR再用IAA的处理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2、题表分析,IAA和BR都对胚芽鞘切段伸长起促进作用,且IAA和BR在调节胚芽鞘切段伸长方面起协同作用。曲线图显示,单独使用一定浓度的 BR 处理小麦胚芽鞘后,对IAA含量的合成起抑制作用。
【详解】A、根据曲线图可知,BR处理从开始就促进IAA的合成,36小时后促进作用逐渐减弱,48小时后不再具有促进IAA合成的作用,A错误;
B、实验结果显示,BR处理会促进胚芽鞘切段的伸长,同时BR能促进IAA的合成,据此可推测出BR可能通过促进IAA的合成来促进胚芽鞘的伸长,B正确;
C、IAA促进生长的机理是促进细胞伸长,因此可以说IAA通过促进细胞生长进而促进胚芽鞘切断伸长,C正确;
D、BR和IAA的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两者同时处理组及先用BR再用IAA的处理组,因为这两组的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二者单独处理组,D正确。
故选A。
13. 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当细胞衰老或受不可修复的DNA损伤时,线粒体会释放细胞色素c并经过一系列反应引起细胞凋亡,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大有利于细胞色素c释放到细胞溶胶中
B. 衰老细胞释放的细胞色素c可能较少,C-9酶更容易被活化
C. 细胞凋亡有利于机体抵御外界的干扰和维持机体自身的稳定
D. 激活癌细胞的C-9酶或C-3酶有可能是研制治疗癌症药物的思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细胞损伤时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发生了改变,细胞色素c会从线粒体中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细胞色素c能促进C-9酶前体转化为活化的C-9酶,活化的C-9酶能激活C-3酶,C-9酶和C-3酶的活化能促进细胞凋亡。
【详解】A、由图可知,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增大线粒体膜通透性,有利于细胞色素c释放到细胞溶胶中,A正确;
B、衰老细胞释放的细胞色素c较多,C-9酶更容易被活化,B错误;
C、细胞凋亡包括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以及吞噬一些病原体,因此细胞凋亡有利于机体抵御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C正确;
D、由图可知,激活癌细胞的C-9酶或C-3酶可以促使癌细胞凋亡,故激活癌细胞的C-9酶或C-3酶有可能是治疗癌症的思路,D正确。
故选B。
14. 沙漠蝗虫常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荒漠地区,飞行能力强大,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聚集成庞大的群体。为治理蝗灾,科学家研究了沙漠蝗虫的产卵量与环境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蝗虫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特点
B. 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产卵数量的变化体现了沙漠蝗虫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结构
C. 沙漠蝗虫数量较多聚集时,检测发现蝗虫体内大量产生化学物质5-羟色胺并释放到环境中,体现了内分泌调节
D. 当湿度高时,沙漠蝗虫的产卵量反而减少,可能是蝗虫天敌数量增多,通过捕食可抑制沙漠蝗虫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空间特征、遗传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分析图可知,在相对湿度为70%时产卵数量最大,高于或低于70%产卵数量都会下降。
【详解】A、图中表示蝗虫产卵数量随相对湿度的变化(先增加后降低最后为0),没有体现出周期性变化特点,A错误;
B、分析图可知,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产卵数量先增加后降低,反映的是蝗虫种群特征中的种群密度的变化,B错误;
C、蝗虫体内大量产生化学物质5-羟色胺并释放到环境中,该分泌物不进入血液而是由导管流出到外环境中,不属于内分泌调节,C错误;
D、当湿度高时,蛙、鸟等天敌多,捕食可抑制沙漠蝗的种群数量,另外真菌、丝虫等寄生生物大量繁殖抑制沙漠蝗的种群数量,因此沙漠蝗虫的产卵数量随着湿度增大而减少,D正确。
故选D。
15. 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正改变着你我的生活方式,截止2022年4月5日我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32亿8358.6万剂次,从而有效降低因新冠引起的重症病例及死亡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是因为该病毒可以在体外增殖
B. 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C. 在体液中,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并直接将其降解
D. 注射新冠疫苗加强针的目的是为了让体内的记忆B淋巴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2、新型冠状病毒结构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呈球形,也称之为冠状。另外,在内部是它的基因组,是一条RNA链,在外面有一层包膜,包膜表面有棘突。该病毒的传染性很强,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A错误;
B、新冠病毒有抗原特性,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正确;
C、在体液中,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C错误;
D、注射新冠疫苗加强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机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增强免疫力,D错误。
故选B。
16. 胃壁细胞内的囊泡膜上镶嵌有H+载体,当某种信号物质与胃壁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囊泡膜上的H+载体转移到细胞膜上,且由无活性状态变为有活性状态,持续向胃内运输H+,使得胃内pH小于胃壁细胞的pH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的产生和运输过程,会导致胃内的pH有所上升
B. H+载体向胃内运输的过程不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
C. 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D. H+载体由囊泡膜转移到细胞膜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在某种信号物质与胃壁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囊泡膜上H+载体转移到细胞膜上,且由无活性状态转变为有活性状态,向胃内分泌H+”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胃内为酸性环境,H+载体向胃内分泌H+的过程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
【详解】A、因为囊泡膜上H+载体持续向胃内运输H+,导致胃内H+浓度变高,所以胃内的pH有所下降,A错误;
B、根据题干可知,最终胃内的pH值小于胃壁细胞的pH值,则H+载体向胃内运输H+的过程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故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在某种信号物质与胃壁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囊泡膜上H+载体转移到细胞膜上,向胃内分泌H+,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
D、H+载体由囊泡膜向细胞膜的转移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17. 现有甲、乙两种二倍体纯种植物,甲植物的光合产量高于乙植物,但乙植物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相关性状均由核基因控制)。现要利用甲、乙两种植物培育出高产、耐盐的植株。下列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不可行的是( )
A.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目的植株
B. 两种植物杂交获得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目的植株
C. 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乙种植株以获得满足要求的目的植株
D. 将乙种植株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受精卵中,可培育出目的植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1、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详解】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的杂种植株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特性,所以可以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目的植株,A错误;
B、甲乙为不同物种,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一般不能杂交,即使杂交形成的后代是不可育的,所以不能利用两种植物杂交获得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目的植株,B正确;
C、人工诱变可以诱导乙种植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满足要求的目的植株,C错误;
D、基因工程技术也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的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所以将乙种植株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受精卵中,可培育出目的植株,D错误。
故选B。
18.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会产生大量的羊毛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难以分解的角蛋白。为此,某科研单位从土壤中分离出具有较强羊毛角蛋白降解能力的菌株NJU-05、NJU-07、NJU-10三种,并对其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探究,结果如图1、图2所示(CK为对照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菌种的分离用固体培养基,菌种的扩大培养用液体培养基
B. 分离纯化时应挑取较大的菌落,并进行再次分离纯化,获得单菌落
C. 从长期堆积羊毛废弃物外采集土壤样品后,进行富集培养,以增加羊毛角蛋白降解菌的数量
D. 应选择菌种NJU-10作为降解角蛋白的菌种可获得较好的降解效果,其降解的最适条件为35℃、pH=9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由图1分析可知,随着温度的增加,角蛋白降解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菌株NJU-05的降解率拐点出现在40℃。
2、由图2分析可知,随着pH值得增加,角蛋白降解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菌株NJU-05的降解率最高,且降解率得拐点在pH值为9时出现。据此推测菌株NJU-05作为降解角蛋白的菌种可获得较好的降解效果,且该菌株降解得最适条件是温度为40℃、pH值为9.0。
【详解】A、菌种分离采用固体培养基,已获得单菌落,菌种的扩大培养用液体培养基,增加菌种的数量,A正确;
B、分离纯化时应挑取较大的菌落,较大的菌落,说明其分解羊毛角蛋白能力强,并进行再次分离纯化,获得单菌落,B正确;
C、长期堆积羊毛废弃物中富含羊毛角蛋白降解菌,所以采集土壤样品应该从该地采样,并进行富集培养,以增加羊毛角蛋白降解菌数量 ,C正确;
D、随着pH值得增加,角蛋白降解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菌株NJU-05的降解率最高,且降解率得拐点在pH值为9时出现。据此推测菌株NJU-05作为降解角蛋白的菌种可获得较好的降解效果,且该菌株降解得最适条件是温度为40℃、pH值为9.0,D错误。
故选D。
19. 已知M基因在动物A的肝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出M蛋白。现设计实验,将外源DNA片段F插入M基因的特定位置,再通过核移植、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获得M基因失活的转基因克隆动物A,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成纤维细胞进行营养限制性培养的目的是促进细胞增殖
B. 可以制备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来确定克隆动物A中M基因是否失活
C. 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得的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
D. 在进行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1.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核移植得到的动物称克隆动物,克隆动物的核基因完全来自供体动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受体细胞。核移植包括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细胞核移植,其中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因为体细胞的全能性低于胚胎细胞。
2.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ES细胞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即可以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
【详解】A、对成纤维细胞进行营养限制性培养的目的是减弱代谢活动,以利于细胞核的一系列变化和细胞融合后基因表达的分子开关的启动,A错误;
B、可制备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来确定克隆动物A中M基因是否失活,具体做法应该是取动物A和克隆动物A的肝组织细胞,分别提取蛋白质进行抗原-抗体杂交,B正确;
C、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得的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具有发育的全能性,C正确;
D、在进行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可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D正确。
故选A。
20. 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双螺旋结构”和“种群数量增长模型”都利用了物理模型构建法
B. 在“模拟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每个大信封需装入4种不同的卡片
C. 验证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时,不宜选用过氧化氢做底物是因为温度升高过氧化氢分解加快
D. 用黑藻嫩叶片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叶绿体实验可见具两层膜结构的叶绿体随着胞质环流运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提出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详解】A、“DNA双螺旋结构”利用了物理模型构建法,而“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利用了数学模型构建法,A错误;
B、在“模拟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每个大信封需装入2种不同的卡片,分别代表等位基因,从两个信封中取出的卡片组合起来代表的是配子的种类,B错误;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由于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宜选用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进行实验,C正确;
D、用黑藻嫩叶片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叶绿体实验可见叶绿体随着胞质环流运动,但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叶绿体的两层膜结构,D错误。
故选C。
21. 图1表示遗传信息流的中心法则图解,图2为某种转运R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用3H标记的尿嘧啶研究④和⑤过程
B. HIV的遗传物质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
C. 该转运RNA分子所携带氨基酸的密码子为AUG
D. 图1的6个生理过程均有碱基互补配对,且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1是中心法则图解,其中①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逆转录过程;⑤表示RNA的复制过程;⑥表示翻译过程。
图2是tRNA,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作用是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A、④表示逆转录过程,⑤表示RNA的复制过程,两个过程都需要四种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可用3H标记的尿嘧啶研究两过程,A正确;
B、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可通过逆转录酶的催化逆转录形成DNA,即HIV的遗传物质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B正确;
C、图2是tRNA,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从3′到5′,因此转运RNA上的反密码子是CAU,对应mRNA上的密码子为GUA,C错误;
D、图1中的①-⑥过程中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但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①中存在T-A的配对,②③④⑤⑥中存在U-A的配对,D正确。
故选C。
22. 应激反应是机体在受到各种应激原(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下图是机体应激反应中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糖皮质激素的靶器官有肝脏、下丘脑、垂体等
B. 通过惊吓刺激能反映出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C. 据图分析可知,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与糖皮质激素的不同
D. 人体调节血糖过程中,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都有协同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应激反应的过程为:应激原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引起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下丘脑还可以通过垂体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蛋白质分解转化成血糖,促进肝脏对脂肪的分解,同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A、据图可知,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肝脏对脂肪的分解(肝脏)、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故糖皮质激素能发挥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脏、下丘脑、垂体,A正确;
B、通过惊吓刺激不能反映出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由于未设置不受惊吓但注射糖皮质激素的实验组,不能排除肾上腺素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影响,也不能排除惊吓刺激能否直接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B错误;
C、据图可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过程,而肾上腺素的分泌直接受神经调节,其分泌不存在分级调节过程,两者的分泌调节方式不同,C正确;
D、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据图可知升高血糖的还有肾上腺素(促进糖原的分解)、糖皮质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转化成血糖),它们之间对于血糖的调节属于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B。
23. 如图为果蝇(2n=8)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数或染色体数或染色体组数相对值含量X与细胞分裂时期的局部关系曲线图,不考虑变异。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则a=8
B. AB段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是进行了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 若CD段未发生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现象,则图示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
D. 若X表示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且该曲线是表示有丝分裂的变化,则a=2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则该阶段染色体含量减半,应是有丝分裂末期,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的相同,a=8,A正确;
B、AB段发生核DNA数目的倍增(a→2a),此时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是进行了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CD段是染色体或者DNA减半,则CD可以是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若CD段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则该图示的细胞进行的可以是有丝分裂,也可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C错误;
D、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则该阶段染色体含量减半,应该是有丝分裂末期,则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2a=4,a=2,D正确。
故选C。
24.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电压门控Na+通道和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依赖特定的膜电位,其中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还与时间有关,对膜电压的响应具有延迟性: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定刺激时,该部位膜电位出现变化到超过阈电位时,会引起相关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形成动作电位。随着相关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恢复到静息电位,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相关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静息电位的维持与电压门控K+通道无关
B. 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电压门控Na+开放导致的
C. 若刺激强度不断增强,电压门按Na+通道的开放程度会增加,进而使得动作电位峰值上升
D. d点不能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此时的膜电位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快速关闭,电压门控K+通道大量开放
【答案】A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所以静息电位的维持与电压门控K+通道有关,A错误;
B、动作电位是由足够强度的刺激引起膜电位的变化,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大量涌入细胞内而形成的,因此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电压门控Na+开放导致的,B正确;
C、动作电位的峰值与Na+浓度有关,若刺激强度不断增强,引起膜电位的变化,电压门按Na+通道的开放程度会增加,Na+内流增大,进而使得动作电位峰值上升,C正确;
D、d点不能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此时的膜电位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快速关闭,电压门控K+通道大量开放, K+外流,恢复为静息电位,D正确。
故选A。
25. 某些水稻品种(n=24)存在着彩色基因,其叶色、秘色等呈现黄色、紫色、白色等颜色,除能观赏外,产出的稻米还可以食用。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现有两纯合亲本彩色水稻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植株性状及数量为:绿叶紫穗221株、绿叶白穗80株、黄叶紫穗19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彩色水稻叶色和穗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F2中绿叶白穗个体间随机授粉,后代均为绿叶
C. 水稻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11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
D. F2中绿叶紫穗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其中能立生全显性配子的植株占6/15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紫穗:白穗=(221+19):80=3:1,由此可知控制水稻穗色的基因有1对(基因用C、c表示),遵循基因分离定律;绿叶(221+80):黄叶(19)=15:1,可知控制水稻叶色的基因有2对(用Aa、Bb表示),且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黄叶基因型为aabb。综上分析可推断出:控制水稻穗色的基因与控制水稻叶色的某一对基因连锁。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水稻的叶色为15:1,而穗色=5:1,由于F2分离比不符合(15:1)×(3:1)=45:3:15:1,故控制叶色和控制穗色的基因之间不能自由组合,A错误;
B、F2中绿叶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8种,白穗基因型为cc,令绿叶白穗个体间随机授粉,子代可能产生aabb的黄叶个体,B错误;
C、水稻为雌雄同株的植物,细胞中不含性染色体,C错误;
D、F2中绿叶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8种,穗色基因(相关基因设为C、c)C和 a 或b在一条染色体上,假设C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绿叶紫穗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5种,其中能产生全显性(ABC)配子的植株有AABbCc、AaBbCc两种,所占比例为6/15(假设C与a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分析思路与上述分析思路相同),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大国责任,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贡献。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次级生产者是______,用图中的数字可将碳中和量的关系构建成数学模型,即______。(用图中的字母或数字回答)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生物圈在物质上可以自给自足,原因是______。
(3)现在湿地公园已然成为各个城市重要的天然碳汇,常见湿地从中央到边缘主要为敞水带、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挺水植物带、中生植物带、乔木植物带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4)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海洋是重要抓手,但研究发现深海区的下层几乎没有初级生产量,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生产者 ②. B、C ③. ⑩=①+②+③+④
(2) ①.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②.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3)水平
(4)阳光不能照射到深海区的下层,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
【分析】1、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大气中的CO2。
2、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3、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0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小问1详解】
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即图中的A;次级生产者,是指只能利用现成有机物进行第二次有机质生产的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次级生产者是B和C; ①②③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④是化石燃料的燃烧,②②③④能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CO2回到环境中去,⑩是光合作用,是将大气中的CO2合成含碳有机物引入到生物群落中,碳中和即进入生物群落的碳和释放到大气中的碳相等,因此碳中和时⑩=①+②+③+④。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系统所体现的各种功效或作用,主要表现在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統,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使得生物圈在物质上可以自给自足。
【小问3详解】
湿地从中央到边缘是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变化,生长的植物不同,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小问4详解】
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阳光不能照射到深海区的下层,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几乎没有初级生产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27. 回答下列有关植物代谢的问题:
(一)甜瓜是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图1为甜瓜叶绿体内光合作用的过程,温室种植甜瓜需要补光以增加产量。图2表示三种不同补光条件下甜瓜光合速率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过程Ⅱ的名称是______。物质D是______。
(2)据图2分析,红光更有利于提高甜瓜的产量,其原因是该措施能直接促进光合作用______阶段的效果更加显著。
(3)新疆甜瓜特别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二)为研究叶绿体的完整性与光反应的关系,研究人员用物理、化学方法制备了4种结构完整性不同的叶绿体,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实验,用Fecy或DCIP替代NADP为电子受体,以相对放氧量表示光反应速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叶绿体类型
相对值
实验项目
叶绿体A:双层膜结构完整
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类囊体略有损伤
叶绿体C:双层膜瓦解,类囊体松散但未断裂
叶绿体D:所有膜结构解体破裂成颗粒或片段
实验一:以Fecy为电子受体时的放氧量
100
167.0
425.1
281.3
实验二:以DCIP为电子受体时的放氧量
100
106.7
47.1
109.6
据此分析:
(4)叶绿体A和叶绿体B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体的双层膜对以______(填“Fecy”或“DCIP”)为电子受体的光反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得出该结论的推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中,光反应最快的是叶绿体C,表明在无双层膜阻碍、类囊体又松散的情况下,更有利于______,从而提高光反应的速率。
【答案】(1) ①. 卡尔文循环(碳反应阶段) ②. ATP和NADPH
(2)光反应 (3) ①. 日照充足 ②. 昼夜温差大
(4) ①. Fecy ②. 与叶绿体 A相比,叶绿体B 双层膜局部受损,以Fecy为电子受体的放氧量变化比以DCIP 为电子受体的大 (5)电子传递
【解析】
【分析】分析图1: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其中A为H2O,B为光反应中水光解产生的O2,G为叶绿体吸收的CO2,E为C3,F为C5。分析图2:自变量为时间和补光种类,因变量为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净光合速率)。
【小问1详解】
过程Ⅱ是指CO2被还原成有机物的过程,称为卡尔文循环,也可称为碳反应;物质D可用于碳反应,为ATP和NADPH。
【小问2详解】
图2分析,红光补光CO2的吸收速率更大,则更有利于提高甜瓜的产量,红光补光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合色素对红光吸收最多。
【小问3详解】
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好,有效积温超过4000℃,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蒸发量超过3000毫米,极有利于甜瓜的生长发育和糖分积累。
【小问4详解】
根据表格,比较双层膜受损(叶绿体 B)与双层膜完整(叶绿体 A)时的放氧量差值可知,以Fecy 为电子受体比以DCIP为电子受体的差值更大,由此推测叶绿体双层膜对以 Fecy 为电子受体的光反应的阻碍作用更明显。
【小问5详解】
类囊体是光反应的场所,该实验中,光反应速率最高的是叶绿体C,表明在无双层膜阻碍、类囊体又松散的条件下,更有利于电子传递,因此光反应速率提高。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28. 实蝇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危害多种水果和蔬菜,常使果实未熟先黄脱落,被世界各国列为水果的“头号杀手”。现有实蝇的三个品系:红腹彩背品系、红腹黑背品系及黑腹黑背品系。研究人员通过培养和杂交实验已经证实:上述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以下杂交实验:
①P红腹彩背♀×红腹黑背♂→F1:红腹彩背♀:红腹黑背♀:红腹彩背♂:红腹黑背♂=1:1:1:1;
②P红腹彩背♂×红腹黑背♀→F1:红腹彩背♀:红腹黑背♀:红腹彩背♂:红腹黑背♂=1:1:1:1;
③P红腹黑背×红腹黑背→F1:红腹彩背:红腹黑背=1:2
(用D、d表示背色基因,A、a表示腹色基因。)
(1)由以上实验可知:控制背色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种类及显隐性关系是______。③中F1的d基因频率是______,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该杂交实验中背色性状的遗传______。
(2)为确定红腹和黑腹的显隐性关系和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研究人员可以选择红腹黑背品系和黑腹黑背品系进行______,观察子代相关性状与性别的关系。
(3)现确定与腹色相关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腹对黑腹为显性。若同时考虑背色和腹色两对相对性状,则实蝇共有______种基因型。上述杂交实验①中红腹黑背父本的基因型为______,让其与黑腹黑背雌性个体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若让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则F2中出现红腹黑背的概率为______。
【答案】(1) ①. 常染色体,黑背为显性 ②. 5/6 ③.
(2)正反交 (3) ①. 10 ②. DdXAY ③. 黑背红腹(雌):彩背红腹(雌):黑背黑腹(雄):彩背黑腹(雄)=2:1:2:1 ④. 1/4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D、d和A、a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实验③,可以推出黑背为显性性状,根据①②可以看出,背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与性别无关。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由以上实验可知:控制背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且黑背为显性。由③结果可以推出,亲本两个黑背都为杂合子,而子代的彩背:黑背=1:2,可能是由于显性纯合致死造成,故子代的基因型为Dd:dd=1:2,所以中F1的d基因频率5/6,用遗传图解可表示为:
【小问2详解】
为确定红腹和黑腹的显隐性关系和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研究人员可以选择红腹黑背品系和黑腹黑背品系进行正反交,观察子代相关性状与性别的关系。
【小问3详解】
确定与腹色相关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腹对黑腹为显性。则关于实蝇腹色会有XAXA,XAXa,XaXa,XAY,XaY5种基因型,背色则有Dd、dd2种基因型,若同时考虑背色和腹色两对相对性状,则实蝇共有2×5=10种基因型。上述杂交实验①中红腹黑背父本的基因型为DdXAY,让其与黑腹黑背雌性(Dd XaXa)个体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背:彩背=2:1,红腹(雌):黑腹(雄)=1:1,两对性状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故综合结果为黑背红腹(雌):彩背红腹(雌):黑背黑腹(雄):彩背黑腹(雄)=2:1:2:1;若让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1可产生的雌配子为DXA:DXa:dXA:dXa=1:1:2:2,雄配子为DY:DXa:dY:dXa=1:1:2:2,通过用棋盘法,可找出其中DD_ _个体致死(4/36),故F2中出现红腹黑背(DdXA_)的概率为8/(36-4)=1/4。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通过分析题中所给实验的杂交结果推测基因所在染色体及显隐关系,并分析计算后代可能的基因型及比例,需要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计算能力。
29. 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有文章称单位面积手机表面的细菌比马桶按钮上的多。某校甲、乙两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如图所示实验展示调查结果。
(1)实验使用的培养基,含有营养物质和______。制备培养基时,应将pH调至______。图中继续实验中可能包含的实验操作有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观察菌落的特征可知,手机屏幕和马桶按钮上都存在多种微生物。两研究性学习小组实验操作均正确且完全一致,但结果截然不同。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实验中,两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按图示操作取样固定实验员欲测定某手机屏幕的细菌数量,将10mL细菌悬液进行梯度稀释,分别取0.1mL稀释倍数为102的样品液接种到三个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菌落数分别为38、40、42,则该手机屏幕的细菌数为______个/cm2。
(二)回答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问题:
I.研究人员将某细菌的抗虫基因C转入棉花细胞内,成功获得了抗虫转基因棉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提取某细菌总RNA,经逆转录形成互补的DNA(cDNA),再利用PCR技术选择性扩增C基因的cDNA,PCR过程中DNA先后经历高温变性→复性→延伸过程,故反应体系中需加入______酶。
(5)常用农杆菌与经______后的外植体共培养一段时间完成转化,需先将C基因的cDNA插入到T质粒的T-DNA上并导入农杆菌,有利于______。若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反向插入,______(填“能”或“不能”)根据带标记的目的基因单链作探针的核酸分子杂交结果判断。
II.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技术)是一种对靶向基因进行特定DNA修饰的技术,其原理是由一个向导RNA(sgRNA)分子引导Cas9蛋白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如图)。请据图回答:
(6)从CRISPR/Cas9系统作用示意图看,能够行使特异性识别DNA序列并切割特定位点功能的分子是______。一般来说,在使用基因编辑工具对不同DNA进行编辑时,应使用Cas9和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向导RNA进行基因的相关编辑。
(7)CCR5基因是人体的正常基因,其编码的细胞膜通道蛋白CCR5是HIV入侵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科研人员依据______的部分序列设计sgRNA序列,导入骨髓造血干细胞中,构建sgRNA-Cas9复合体,以实现对CCR5基因的定向切割,变异的CCR5蛋白无法装配到细胞膜上,即可有效阻止HIV侵染新分化生成的______从而有效减缓病症。
【答案】(1) ①. 凝固剂(琼脂) ②. 中性或微碱性 ③. 稀释 ④. 涂布 ⑤. 接种 (2)取样部位不同
(3) ①.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②. 1.6×104
(4)(逆转录酶)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
(5) ①. 消毒 ②. 吸引农杆菌对受体细胞进行侵染 ③. 不能
(6) ①. 向导RNA(sgRNA)分子和Cas9蛋白 ②. 不同
(7) ①. CCR5基因 ②. T淋巴细胞
【解析】
【分析】1、、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分、无机盐等,此外还需加入凝固剂如琼脂等;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图中继续试验的步骤包括稀释、涂布、接种等。
【小问2详解】
两小组的实验操作均正确且完全一致,但结果截然不同,可能是因为手机的取样和马桶的取样部位不相同。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培养基中的菌落均匀分布,所用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应统计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故手机屏幕的细菌数为(38+40+42)÷3÷0.1×102×10÷(5×5)=1.6×104个/cm2。
【小问4详解】
提取某细菌总RNA,经逆转录形成互补的DNA,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PCR过程中需要达到90℃以上的高温,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小问5详解】
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故常用农杆菌与经消毒后的外植体共培养一段时间完成转化;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C基因导入受体细胞,需先将C基因插入到质粒的T-DNA中,原因是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T-DNA能进入受体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DNA上,吸引农杆菌对受体细胞进行侵染,需要将农杆菌与经过消毒后的外植体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完成转化;目的基因只要插入,即可与探针产生杂交带,故若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反向插入,不能根据带标记的目的基因单链作探针的核酸分子杂交结果判断。
【小问6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由一个向导RNA(sgRNA)分子引导Cas9蛋白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再结合图解可知能够行使特异性识别DNA序列并切割特定位点功能的分子是向导RNA(sgRNA)分子和Cas9蛋白,其类似于基因工程中限制酶;一般来说,在使用 CRISPR/Cas9系统对不同目标DNA进行编辑时,由于向导RNA能识别并结合特定的DNA序列,所以应使用Cas9蛋白和不同向导RNA进行基因编辑。
【小问7详解】
CCR5基因是人体的正常基因,其编码的细胞膜通道蛋白CCR5是HIV入侵T淋巴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由于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因此,可依据CCR5基因的部分序列设计sgRNA序列,导入骨髓造血干细胞中,构建sgRNA-Cas9复合体,以实现对CCR5基因的定向切割,变异的CCR5蛋白无法装配到细胞膜上,即可有效阻止HIV侵染新分化生成的T淋巴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接种、基因工程等知识,解答此题需要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相关知识,能明确基因工程的流程,能挖掘题干信息,然后分析题干情境准确作答。
30. 研究表明燕窝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压和提高代谢机能多方面功效,其主要功效成分是唾液酸。某小组通过实验测定了毛燕窝和毛燕窝酶解产物低聚肽中唾液酸的量,结果如下表。
毛燕窝及燕窝低聚肽中唾液酸含量分析结果
样品
检测次数
唾液酸含量(%)
唾液酸含量平均值(%)
毛燕窝
1
11.57
11.6
2
11.62
3
11.61
燕窝低聚肽
1
14.29
14.3
2
14.32
3
14.29
欲研究燕窝和燕窝低聚肽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细胞)增殖效果和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方面的作用,以佐证增强免疫力的效果。请你利用以下材料和用具,完成实验步骤,并按要求呈现实验结果。
材料和用具:健康小鼠若干、燕窝、燕窝低聚肽、生理盐水等。(注:T细胞从小鼠脾脏中研磨后分离提取;NK细胞活性需通过淋巴瘤YAC细胞来实现,具体检测方法不作要求,若采用分组请用符号A、B……等表示。)
(1)唾液酸是燕窝糖蛋白中的糖基,唾液酸与蛋白质结合需要在细胞中的______中完成,试验中检测3次含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思路:
①选取15只生长状况相似的健康小鼠,分为A、B、C三组,其中C组为对照组,每组5只小鼠。
②________________。
③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喂养14天后,分别取______,研磨后提取T细胞和NK细胞。
④分别测定各组样品中的______和NK细胞对淋巴瘤YAC细胞活性,取平均值。
⑤统计分析实验所得数据。
(3)实验结果:在抑制NK细胞活性方面,实验组抑制效果强于对照组,而实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请设计一个坐标系,并以柱形图的形式表示相应的结果______。
(4)分析与讨论
小鼠脾脏细胞中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是在______器官中发育成熟的,实验结果表明提高______免疫力的效果更佳。
【答案】(1) ①. 内质网 ②. 防止实验偶然性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2) ①. A组、B组和C组分别喂养等量且适量的燕窝溶液、燕窝低聚肽溶液和生理盐水(A组、B组处理顺序可调换) ②. 小鼠脾脏 ③.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数量
(3)
燕窝及燕窝低聚肽对T细胞增殖和NK细胞活性影响结果图
(4) ①. 胸腺 ②. 燕窝低聚肽
【解析】
【分析】本实验研究的是燕窝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实验变量是燕窝和燕窝低聚肽,观测指标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和 NK 细胞活性。
【小问1详解】
唾液酸是燕窝糖蛋白中的糖基,唾液酸与蛋白质结合属于蛋白质的加工,需要在细胞中的内质网中完成;为了防止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实验中检测3次含量。
【小问2详解】
欲研究燕窝和燕窝低聚肽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细胞)增殖效果和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方面的作用,实验分为 A、B、C三组,其中C 组为对照组,A组、B组和C组分别喂养等量且适量的燕窝溶液、燕窝低聚肽溶液和生理盐水;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因此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喂养 14 天后,分别取小鼠脾脏,研磨后提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NK 细胞;测定各组样品中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数量,可以研究燕窝和燕窝低聚肽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细胞)增殖效果。
【小问3详解】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双纵坐标图形,左侧纵坐标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数量相对值,右侧纵坐标为 NK 细胞活性相对值,柱形图如下。
【小问4详解】
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结合表格数据可知,燕窝低聚肽组的唾液酸含量平均值较高,因此燕窝低聚肽提高免疫力的效果更佳。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与採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2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试题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