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 第一讲 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 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
小说阅读专题
第一讲 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
【知识精讲】
新高考小说阅读,两道选择题分别考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拓宽了考查面,增加了考查量,我们因而有必要对“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鉴赏”这两类选择题分别进行解读分析。
[考向1] 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选择题
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两个层面相互作用。对所有“微观”的理解和领悟,构成了“宏观”理解和领悟的基础;反过来,对“宏观”的理解和领悟又印证着“微观”的理解和领悟。
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选择题,多数情况下是“微观”视角,是对一句话、一段话或一个细节、一个情节所表达意思的理解和领悟;少数情况下是“宏观”视角,是对小说整体意蕴的理解和领悟。
1.方法
综合比较辨析,注意选项误区——把选项的分析鉴赏与自己的解读进行综合比较辨析,选出表述最恰当的选项。
综合比较辨析时,重在两看:一看选项的表述是否有文本依据,二看选项的表述和自己的解读是否对应。
不恰当项的设题误区:①主旨理解不恰当处,或过于狭隘,或过于拔高;②人物形象分析有误处,或贬损,或夸大,或拔高;③内容理解不符合文本处,曲解文意,张冠李戴,表述不准确,原因分析牵强附会,结论想当然等。
2.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前提条件是读懂全文。通读小说,要从标题入手,抓住小说的基本要素,准确捕捉小说中刻画的人物、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小说的基本内容和主题等关键信息。
第二步:审读选项,找到区间。根据选项表述的内容,回归文本,锁定选项表述的内容对应的文本范围,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全文,准确解读这些情节片段的思想内容。
第三步:比对信息,筛选答案。在以上两步的基础上,将选项的表述与文本逐字逐句一一比对,甄别正误,发现表述错误之处,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考向2] 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选择题
小说的艺术特色,一定与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联系在一起。其与考查思想内容的区别在于侧重点,“思想内容”是考“写了什么”,艺术手法是考“怎么写的”。
1.方法
抓住概念表述与分析表述的适配性——说到手法或特色,一定少不了对概念的表述,而概念又是由对文本的分析而来,这二者之间就有一个适配性的问题,任何一点表述不对,适配性就会出现问题。
2.步骤
第一步: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对小说的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与分析。
第二步:对应选项,比对文本。将选项关于概念和文本分析的表述与文本逐字逐句一一比对。
第三步:甄别正误,准确判断。查找表述错误之处,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对点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特殊的手杖 夏艳平
柳楚白是拄着一根长竹竿出门的。
那根长竹竿,原是柳楚白家里的晾衣竿,有两米多长,竖起来,竿头都快顶到了天花板上。
柳楚白看着那根竿头开裂的长竹竿,咧着嘴笑了笑。
柳楚白生病快两个月没出门了。有人说他是怄病的,也有人说他是装病。不管怎么说,一个快两个月没出门的人,总得有点不一样吧。
柳楚白住在文化馆的院子里,一出院门,就是新华正街。新华正街是一条商业街,人来车往,很是热闹。按照柳楚白的预想,他拄着长竹竿出现在新华正街上,肯定会把一街人的目光都吸引过来。
柳楚白是搞民歌的,在文化馆呆了三十多年,就算没吃过猪肉,猪跑肯定是见过的,自然知道,道具对于表演的重要性。因此,出门前,他特地去到阳台上,找出那根废弃多年的长竹竿作为手杖。
柳楚白弓着腰,低着头,右手拄在长竹竿上,左手反搭在后腰处,走一步,哼一声,然后,把长竹竿往前移几寸。长竹竿落在地上的响声,与他嘴里的哼哼声,相互伴奏着。有了伴奏,柳楚白就有了舞台的感觉,走得越发的像一个病人。
柳楚白边走边观察着行人的反应。他发现,除了偶尔有行人经过他身边时侧一下目,再没有一个人对他有丝毫特别的关注,哪怕是放慢一下脚步的都没有,更不要说吸引满街人的目光了。
新华正街本来就不长,文化馆又处在街的中段,尽管走得很慢,但半个小时不到,柳楚白还是走到了街的南端。
街的南端是博物馆,博物馆的围墙外是西流河。相比新华正街,这里要冷清不少。柳楚白站在高高的围墙边,望着向西流去的一河浊水,回想着刚才走过正街时的情景,心中不由涌起一阵悲凉。
柳楚白不得不承认,他这次的预想,还有表演,跟上次申报副高职称一样,又失败了。
上次评职称时,柳楚白跟以往一样,并没有打算申报。可一个朋友撺掇说,你马上就要退休了,再不申报就没有机会了。柳楚白说,没有机会就没有机会,不就是一个月少拿几百块钱嘛。
这是钱的事?朋友朝柳楚白瞪了一眼。柳楚白说,除了钱还有什么事?
朋友说,你看看,跟你同时进文化馆的,搞创作辅导的也好,搞美术辅导的也好,搞摄影的也好,早就评上副高了,就你还是一个中级。
朋友说的不假。由于受名额限制,每次职称申报,总免不了一场明争暗斗。柳楚白不喜欢与人争斗,他只喜欢他的民歌,所以,到现在还是一个中级职称。
朋友说,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该为民歌想想呀。除非你承认,民歌比其他的艺术门类低一个档次。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怎么会比其他的艺术门类低一个档次呢?朋友的话,让柳楚白记起读中学时,一些同学因为不喜欢数学老师,而讨厌上数学课的事。
可不能因为我,让人看轻了民歌呀。柳楚白放下手头的工作,认真地准备起申报材料来。
柳楚白是当地的“民歌王”。这些年来,他搜集整理的民歌有一百多首,创作的新民歌有五十多首,很多被广为传唱,有的还在省里市里获过奖。
拥有这些“硬件”,柳楚白仍不敢马虎,专门花几天时间,对“软件”作了精心的准备,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一应俱全。他要确保申报成功。可评审结果出来,他没有评上。
得知消息,柳楚白像被人抽了筋,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快两个月了,他以为自己调整了过来,没想到,一想起这事儿,仍腿脚发软,幸好有长竹竿的支撑,他才没有倒下去。
柳楚白双手握着长竹竿,想找个地方坐一下,又不敢迈步。恰巧这时,从博物馆走出来一个小伙子。
这不是柳老师吗?真的是柳老师!您怎么站在这里?小伙子快步上前,扶住了柳楚白。
我是柳老师的铁粉,最喜欢听柳老师的民歌了。没想到今天在这里碰上了柳老师,真是有幸。没待柳楚白回话,小伙子又滔滔地说了起来。
听小伙子说喜欢他的民歌,柳楚白的腰慢慢地直了起来。他问小伙子,最喜欢他哪首歌。小伙子说,您的歌我都喜欢,比如《山歌本是古人留》《我把山歌当媒婆》,还有好多。要说最喜欢的,还是《西川方言歌》。
柳楚白点了一下头,表示认可。
小伙子受到了鼓舞,继续说道,这首歌太有意思了,您写出了我们西川人的乡愁。现在,可以说每个西川人都能哼会唱,特别是一些在外的西川人,已将这首歌当成了思乡曲。我想问一下柳老师,怎么想到要写这首歌?
柳楚白来了精神,把写这首歌的灵感来源、初衷,还有打磨过程,一一跟小伙子说了。为了交流方便,柳楚白把长竹竿靠在了博物馆的围墙上。
两人说得很投机,要不是有人几次打电话催促小伙子,他们不知要说到什么时候。
分别时,小伙子执意要送柳楚白一程。可走了几步,小伙子又折返到刚才交谈的地方,拿回那根长竹竿递给柳楚白。
柳楚白摆摆手说,谢谢你,我再不需要这根破手杖了。说罢,大步朝文化馆走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7期)
1.下列对小说节选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柳楚白拄着长竹竿极力表演,也没有引起新华正街上人们的注意,写出了民众内心的冷漠。
B.小说叙述柳楚白未能评到副高级职称的事实,主要目的是讽刺职称评审制度的不公平。
C.柳楚白申报副高职称失败而深受打击,并且他认为自己的失败降低了民歌的艺术档次。
D.《西川方言歌》广为流传,暗示出主人公柳楚白在民歌创作与整理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1.D【A“民众内心的冷漠”错,B“讽刺职称评审制度的不公平”错,C“认为自己的失败降低了民歌的艺术档次”错。】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弓”“低”“拄”“搭”“移”等动词,辅之以“哼哼”的拟声词,形象地写出了柳楚白故意在街上“表演”,想引起周围人们关注的心理。
B.小说开头写柳楚白拄着长竹竿出门,结尾写他丢掉长竹竿走向文化馆,前后照应,既凸显了人物心理的变化,也使得小说形成了环形结构。
C.“朋友”和“小伙子”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形象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使柳楚白失去了自我,后者让柳楚白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价值。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的视角,对主人公柳楚白的行为和内心世界进行了多角度观照,进而塑造出一位民间文化艺术传承者的形象。
2.C【“前者使柳楚白失去了自我”错,申报副高职称失败让柳楚白对人生感到迷茫。】
3.小说写柳楚白穿过新华正街时,为什么要穿插他申报副高职称的事情?(4分)
3.①柳楚白申报副高职称失败,是导致他“生病快两个月没出门”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穿过新华正街想要引起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②柳楚白申报职称失败,后想要引起人们关注但没有成功,这两种“失败”交织在一起,加重了主人公此时的挫败感。③穿插柳楚白申报副高职称失败,为后文写他重新认清人生价值作了铺垫。(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4.小说题目为“特殊的手杖”,你认为其“特殊”之处在哪里?(6分)
4.①质料上的特殊。文中柳楚白使用的“手杖”,并非真的手杖,而是用来晾衣服的竹竿,只是被主人公临时拿来当作手杖。②意义上的特殊。“手杖”用来支撑人的身体,而小说中的“手杖”不仅支撑了主人公的“病体”,同时他还想支撑自己的尊严和精神。当柳楚白认清人生价值之后,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不再需要“手杖”的支撑了。③作用上的特殊。从小说艺术手法的角度讲,“手杖”是小说的线索,贯穿了柳楚白从迷茫到觉醒的整个过程。(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2届高三四校联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奇人与奇石 谈歌
于瑞军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但在观赏石这一个行当里,他却极不普通。
2008年国庆长假,于瑞军去内蒙阿左旗看望几个哥们儿。吃饱喝足后,准备打道回府前,他决定去阿左旗的古玩街逛逛——阿左旗是个出产奇石的地方。
游逛了几家店铺,都没什么惹眼的物件,他信步踱进了一家“徐家古玩店”。小店不大,只见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正束身站在柜台里,埋头写毛笔字,见于瑞军进来,点头道:“欢迎光临。”说罢又埋头写字。于瑞军四下里打量,目光黏在了东墙货架上的一块石头,心下悄然一动,走近细看,果然是一块奇石,外形酷似红烧肉,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馆藏珍品“东坡肉”极为神似。
于瑞军的心开始咚咚急跳。他稳了稳神儿,走上前去,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与老板搭讪:“这块石头有点意思呢,卖多少钱呢?”
徐老板抬头看了看于瑞军,浅浅一笑:“对不起,这块石头不卖。”
“为什么不卖呢……”
徐老板拱拱手:“这块‘东坡肉’是我多年的收藏。今天早上,我心血来潮,拿出来把玩了一下,就顺手摆在货架上了。”
“既是放在货架上了,那您不妨说个价钱。”
“八十万。”
于瑞军呆住:“能不能让让价钱呢?”他问得很无力。八十万,即使让出一半,他也买不起。
徐老板摆手笑道:“不好再让啊,它就值这么个价钱。”
于瑞军绝望地“哦”了一声,又呆呆地打量了一下那块石头,告辞离去。
坐在最后一班长途汽车上,他回头望去,阿左旗越来越远,那块“东坡肉”也越来越远了……
一个月后,于瑞军借用一个休息日,又来到阿左旗。上次回来后,他茶饭不香,那块“东坡肉”,总在他眼前晃动。他此次再来,别无它念,只是想请求徐老板,给这块石头拍个照,留个念想。但徐老板一口回绝,没有八十万,啥都不行。
回家后,他心里总怏怏不乐,日甚一日。
自古知夫莫若妻。妻子忧郁地说道:“你若总是苦思苦想,你就买下来吧。”
于瑞军仰天叹道:“哪里有钱呢?”
妻子轻轻叹息一声:“咱们有两套房子呢,卖一套吧。”于瑞军惊奇地打量着妻子,妻子本是个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
冬天过去,大地回春,于瑞军第三次去了阿左旗,带着卖掉房子的四十万和他收藏的两块鸡血石。
徐老板却不在。那块石头也不在店里,看店的是徐老板的儿子——小徐老板。于瑞军便问那块石头。小徐老板嘿嘿讥笑道:“我爸呀,天天把那块石头看得跟宝贝似的,锁着。那石头看着像是块肉,可它毕竟不是肉啊。怎么能值那么多钱呢?我看不懂呢。你等我老爸回来吧。”
于瑞军等了几天,徐老板仍没有回来。因为还要上班,于瑞军不好再等,正无奈欲走,有人叫住他,是徐老板。徐老板笑道:“不急走,我带你到我家看看。”
徐老板家住在郊外,一个很古旧的宅子。院中三棵苹果树,高高低低,错落得别致。
进了屋子,徐老板的家人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吃着饭,又说开了那块石头。
于瑞军把那两块鸡血石掏了出来:“这两块石头跟了我多年,如果徐老板能,让让价钱,这两块石头,再加上四十万块钱,我想换先生那块石头!”
徐老板目光盯着于瑞军:“于先生呀,我看得出,您是真喜欢这块石头。”
于瑞军苦笑:“徐老板呀,我为此跑了三趟了,也赶得上刘玄德了。”
徐老板点头说:“您说得不错,这样吧——这块石头,我就送给您吧。”
于瑞军听得一愣:“您是说……您可以让让价了?”
徐老板摇头,说:“您没有听明白,我是说,我白送您了。”
于瑞军大吃一惊:“这怎么行呢?于某断然不做这样的事情。”
徐老板想了想,叹道:“于先生,这块石头,我就送您了。咱们交往了这些日子,我看得出,您是一个诚实君子。”徐老板顿了顿,又叹道:“其实这里边,已经没有钱的事儿了。您和这块石头有缘。宝剑赠英雄,玉脂馈美人。这点古训我还是懂的。您见过我儿子了,您一定看得出,他不好这个行当。我能想得出,一旦我不在了,他肯定拿这东西随便就换了钱花了。那时,真不知道这块石头落到什么人手里,我到了地下也不会心安。所以,我决定把这块石头送给您了。这样吧,两块鸡血石,我收下了;这块‘东坡肉’,就随您去吧。你我之间,互不欠了。”
于瑞军彻底懵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登时口吃了:“徐老板……这……”
徐老板仰天叹道:“六十年前,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落难到我家门前,当时我才七岁,给了他一顿吃食,他把这块石头送给了我。六十年了,我一直想找一个与它有缘的人。其实,我摆在店里,就是想找一个与它有缘的人,后来遇见您,您与它的缘分胜过我呀。快带着它走吧,我怕一会儿后悔。”
徐老板说罢,便起身:“您还得回去上班呢。我送你。”
二人走出院子。
四野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轮明月。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老板本来无意出售“东坡肉”这块奇石,他故意提出高价难为于瑞军,目的是为了看于瑞军是否对奇石真心诚意。
B.于瑞军的妻子本是精打细算的人,却愿为奇石卖掉房子,可见她对丈夫爱石的理解与支持,体现出她的爱夫之心。
C.徐老板埋头写毛笔字,住在古旧的宅子里,收下两块鸡血石等细节均体现了他富有雅趣、不流于俗的特点。
D.奇石由六十年前的前辈赠送给徐老板,又在六十年后被转赠给素不相识的于瑞军,体现了奇人与奇石的缘分。
5.C【徐老板收下两块鸡血石是为了让于瑞军心安理得地接受赠石,这是一种礼尚往来,体现了徐老板对他人的尊重与友善。】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于瑞军普通又不普通作为开头,引出下文“奇人与奇石”的故事,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三次到访时,于瑞军的表情从”苦笑”、“一愣”到“一惊”的变化,反映了他从无奈、出乎意料到惊喜的心理转变。
C.小徐老板虽为次要人物却很重要,不仅和爱石懂石的于瑞军形成对照,而且使徐老板送石的情节更合情合理。
D.小说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于瑞军获赠“东坡肉”的过程,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也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6.B【于瑞军“大吃一惊”中蕴含的心理不是惊喜,而是震惊和意外。】
7.小说结尾处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7.①从结构上看,以无人四野、水流花开、长空明月等景物描写作结,含蓄蕴藉,余韵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的联想)。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于瑞军终于得到奇石后的复杂心情,也突出了徐老板超然洒脱的人物形象。③从主旨上看,这段景物描写重在写意,构筑了一个幽静开阔的艺术世界,寄托了于瑞军与徐老板两位奇人因石结缘,互为知音的惺惺相惜之情。(每点2分,任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和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8.小说标题是“奇人与奇石”,请结合文本分析“奇”在哪里?(6分)
8.①奇石:这块石头形似东坡肉,天然珍奇。②奇人:奇在买家于瑞军的爱石成痴。他为了奇石三次拜访古玩店,甚至不惜卖掉了房子,充分表现了他对奇石的喜爱。③奇人:奇在卖家徐老板的任情洒脱。他不重钱财,最终将价值不菲的奇石赠送给于瑞军,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气超然。④奇遇:奇在于瑞军一次无心的闲逛却遭遇奇人奇事,卖掉房子后又得到徐老板赠送的经历,也奇在徐老板六十年前因帮助他人而获得奇石的传奇。(每点2分,要点1分,分析1分。任答出三点即可。其中“奇遇”能答出徐老板和于瑞军得到奇石经历的任意一点即可得分。如能答出妻子因爱夫而卖掉房子的行为“奇”可酌情给分。)
揭阳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测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山地回忆 孙 犁
那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莱篮漫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得放光。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不愿意讲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是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
我已然摸准了她的脾气,只是笑了笑,就走进屋里。屋里蒸气腾腾,等了一会,我才看见炕上有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头发雪白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
大伯说:“我们妞儿刚才还笑话你哩!”
白发老大娘瘪着嘴笑着说:“她不会说话,同志,不要和她一样呀!”
“她很会说话!”我说,“要紧的是她心眼儿好,她看见我光着脚,就心疼我们八路军!”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
我连忙说:“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
“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
大娘说:“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
“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可巧,战斗情况没有变动,部队也暂时不转移。每天早晨,我就到女孩子家里去洗脸。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裁好,第三天地已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她说:“你们那里是用麻用线?”
“用线。”我摸了摸袜底,“在我们那里,鞋底也没有这么厚!”
“这样坚实。”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
“能够。”我说。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那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磺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后来,我听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 年12 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叙写“凿冰洗脸”的情节,源自“我”亲历的回忆,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小说叙述“我”与女孩因为“卫生”的问题发生争论,表明革命队伍与百姓之间存在矛盾。
C.女孩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仍用所剩不多的布料给“我”做袜子,表现出她热情慷慨的一面。
D.最后一段插叙的内容,使小说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同时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9.C【A选项,“凿冰洗脸”的情节是事件的叙述,后文中并没有与之呼应的情节,“埋下伏笔”表述不正确。B选项,“……存在矛盾”表述不正确,“我”与女孩因卫生问题发生争论的情节,重在刻画女孩的人物形象,而争论本身正是革命队伍与老百姓之间关系密切的表现。D选项,“插叙”手法判断不正确,小说最后对女孩人生情况的介绍属于补叙,使小说情节完整。】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将一位性格直率而又为人热情、心地纯真的山地女孩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B.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从侧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
C.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也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D.小说通过回忆“我”与女孩及其家人的交往的往事,表现了他们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我们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实基础。
10.B【“……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五年……”这些描写,属于正面描写。】
11. 请结合全文,阐释“袜子”的丰富内涵。
11. ①小说中的“我”在寒冷的冬天都没有袜子穿,表现出了抗战时期生活物资严重不足的现实和斗争的残酷;②袜子是女孩及其家人克服困难,在自家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为“我”缝制的,是老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支持与信任,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③“我”穿着这双袜子南征北战,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袜子象征着追求光明和解放的信念。
12. 孙犁的小说“能在非常态的生活中发现朴素与美好”。请结合小说内容,对作者的这一创作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12. 小说是在战争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革命队伍与老百姓生活都处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描写一位普通山村女孩及其家人们无私帮助革命战士的故事。女孩爱斗嘴、活泼可爱又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热情;女孩一家人善良朴素,用仅有的布料为“我”缝制袜子。他们身上有着纯朴的美、善良的美、乐观向上的精神之美。而这些美好的东西,也为我们揭示出了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军民同心、乐观团结、艰苦奋斗。
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专题 第六讲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专题 第六讲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六讲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解析版doc、第六讲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专题 第一讲 揣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专题 第一讲 揣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一讲揣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解析版doc、第一讲揣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专题 第四讲 鉴赏小说的写作技巧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专题 第四讲 鉴赏小说的写作技巧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四讲鉴赏小说的写作技巧解析版doc、第四讲鉴赏小说的写作技巧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