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回归教材第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五讲《逍遥游》-2022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回归教材第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十五讲《逍遥游》-2022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回归教材第一轮复习,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道家知多少,《庄子》,文言句式,鲍鹏山小大之辩,小大之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姓名:庄周 尊称:庄子 出生年月:不详,约为公元前375年死亡日期:不详,约为公元前300年国籍:战国 宋 籍贯:蒙,今河南商丘东北职位: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代表作品:《庄子》内篇
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返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一.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三.道家的主张是什么?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
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 而道家看重的永远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
《庄子》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客中思家的哀鸣,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有大智慧的人,都会认识“道”的存在,信仰“道”的存在,却不像庄子那样热忱地爱慕它,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
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
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让我们的内心无所拘囿,让我们风发扬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让现实中种种的窘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领上,有这样一番逍遥游的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去追寻。
《庄子》一书,今存 篇,分为 ,是庄子所作, 和 ,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 ,想象 ,气势 。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也 [4]御六气之辩[5]而征一国者 [6]旬有五日而后反
[1]而后乃今培风 [2]犹有所待者也[3]而征一国者 [4]我决起而飞[5]枪榆枋而止 [6]行比一乡[7]奚以知其然也 [8]腹犹果然[9]抟扶摇[10]若夫乘天地之正
…… 抟:环旋着往上飞。
[1]汤之问棘也是已[2]其翼若垂天之云[3]之二虫又何知[4]举世而誉之[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化而为鸟[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3]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
斯已矣[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1]则风斯在下矣[2]不过数仞而下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上古有大椿者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代词;“这”、“此”]
[形容词,时间、次第在前]
南冥者,天池也。之二虫又何知!奚以知其然也。彼且奚适也。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判断句,“……者……也”。
宾语前置,“何知”即“知何”。
宾语前置,“奚以”即“以奚”。
宾语前置,“奚适”即“适奚”。
介宾后置,“于……上”后置。
“其……其……”表选择,意为“是……还是……”
“不亦……乎”表反问,意为“不是……吗?”
“奚以……为”表反问,意为“哪里用得着……呢?”
1.像,好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2.假如,如果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3.你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4.及,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他称,他,他的。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论衡·实知》6.表近指,这,这样,如此。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7.表选择,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8.与“夫”“至”等结合,组成“若夫”“至若”,用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语气。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1.形容词,独,独特。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2.副词,只。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诸葛亮传》
文言与文学 阅读与写作
思考:庄子说理有什么特点?
惠子相(xiàng)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 )②,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连实③不食,非醴(lǐ)泉④不饮。于是鸱(chī)⑤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hè)我邪?”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 注释:①惠子:即惠施。相梁:在魏国做国相。梁,指魏国。②鹓雏:凤凰一类的鸟。③连实:竹实。④醴泉:甘美如甜酒的泉水。⑤鸱:鹰。
精深之理 以生动之象出之
⑴安于现状、自以为是,不是逍遥,追求更远也不得逍遥,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①逍遥游的内涵是什么?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遵循自然、超越时空、无所依凭的绝对自由②文末谈了现实中的几种人,他们达到了作者所说的这种境界了吗,为什么?a\有限范围内,自视甚高,和蓬间小雀一样,目光短浅。或追逐于功名利禄,或困扰于世俗偏见(有功有名有己)b\宋荣子远胜第一种人,对世俗的荣辱毁誉从不在乎(无功无名),但他去嘲笑别人,觉得自己很清高。太过注重自己,贬低别人,犹有未树立起的道德。(有己)c\列子胜过宋荣子,列子是道家的人物,他化除了社会人文的需求,不拼命追求什么(无功无名);他将精神放在自然事物上,投入了大自然之中,做到了“无己”,但还要依赖于风。
③庄子层层铺垫,虽然境界越来越高,但都没有达到逍遥,那么什么人能达到逍遥呢?至人④至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你怎样理解?无功——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求外物无名——忘怀荣辱毁誉得失无己——超越自我形体,生死界限,参与天地自然运行,物我两忘⑵你愿意这样生活吗?⑶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放在社会的需求之中,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理想人格。有什么不好吗?庄子为什么提出逍遥学说?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游”)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对于庄子:①作者肯定了鹏高远的精神追求,但是如果没有大风,鹏想自由飞翔便不可得,那么,一面是欲飞的理想,另一面是无法飞走的悲哀,它的心情会怎样?矛盾苦闷。 ②这种状态便是庄子自己的状态。庄子生活年代:战国中后期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操吴戈兮披犀甲,……严杀尽兮弃原野。《国殇》庄子生活状况: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做过短暂的蒙地漆园吏;家境贫困。士之失仕尤农之失耕“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屡,槁项黄馘(xù )(颈项枯瘦,面色苍黄 )”《列御寇》“往贷粟于监河侯”《外物》庄子学识情况: “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A、《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楚威王闻庄周贤……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山木》庄子与魏王交谈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C、《庄子·天地》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
可见,庄子也是个平凡人,有感情、有需求、也有欲望,但他生不逢时,又傲视王侯富贵,有用世之心而无法用世,有救世理想而不能实现,目睹人间苦难又不能无动于衷,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是继续痛苦还是从痛苦中寻求慰藉呢?我们把他和屈原作一下比较:时代:同处战国中后期国别:庄出生在宋国,但后来宋为楚灭;屈是楚国人学派: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拯救精神。 庄—冷眼旁观、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结局:屈—几遭放逐,投汨罗而死 庄—安然活了83岁,思想光照后世
对于庄子:逍遥是面对人生痛苦指出的精神出路。 当进取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人们赞扬屈原,实际上是赞扬儒家的进取,但是进取的道路是艰苦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当人们在一条道路上走不通,如果没有其它的道路,那么会陷入绝境。就像屈原一样,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河边儿,楼顶)。 好在中国的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两条道路,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能找到心理上的安慰。建功立业的人可以以儒家思想鼓励自己,追求自主生活的人仍可以找到庄子,作为自己的精神依靠。在精神疲惫或失败的时候调节我们的心理。 所以儒道是两种人生意义,两种人生价值的不同体现。这恰恰正是中国哲学的智慧所在。
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欲望驱使,使罪案频发;压力过大,使心灵扭曲。如果能读懂庄子的逍遥,一方面可以鼓励我们洁身自好,另一方面可以调解我们的心理,使我们在人生旅途身遭厄运之时,能生活下去,并活的自在,活的坦然。从这个意义上说,逍遥也是一种拯救。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儒家的进取是主流,因为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以其圆融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怀为其每一个成员提供了精神上的家园。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 鲍鹏山
《逍遥游》一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开篇即给我们说“大”。接下来,大鹏,冥灵,大椿,彭祖,宋荣子,列子连绵出场,都是大人大物大境界,弄得我们滚滚红尘中的小人物目眩神迷,妒羡不已。
能是为了安慰我们,也可能是为了让渺小的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群体,与之相对,庄子也给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小”的人物:蜩与学鸠,狠命一跃才能飞上檀树和榆树树梢;斥鴳,攒足力量拼命一搏也不过飞上数仞之高。朝生暮死的菌,春生夏死的虫,还有,那些因为博取了富贵而自视甚高的人。
并且,有意思的是,这些“小”东西,无一不沾沾自喜,无一不自以为是地去嘲弄“大”。于是,庄子感叹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就是小大之辩啊!庄子不是在嘲笑“小”,而是在嘲笑用有限的“小”去判断无限的世界,嘲笑的不是“小之体”,而是“小之用”。
我们的错误,不是由于我们的无知,而是源于我们的已知;让我们迷失方向的,不是我们不知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让我们失败的,不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东西,而是那些被我们当成成功法宝坚执不放的东西。绊倒我们的,不是地面上“无”的东西,而是那些“有”的东西。
《·逍遥游》中讨论人只有无待于物,即不需要任何外部条件作为依托时,才能实现精神自由。无论是硕大无比的鲲鹏,还是时控于地的蜩和学鸠,其不能实现逍遥,在于它们都需要外部条件来满足自己。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看起来获得了现实中的成功,要比一般人逍遥,但在“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看来,他们也没有实现精神自由,就在于这种逍遥是“有待”的,也需要特定的外部条件。只有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彻底摆脱对功名依赖、甚至对自我的重视,人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上李邕 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催试官考较戏作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十讲《过秦论》-2022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回归教材第一轮复习,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文写作思路,秦始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九讲《游褒禅山记》-2022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回归教材第一轮复习,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特殊句式,名词作状语从旁边,形容词作动词照明,重点字词,以的用法,在在对于对于比向被,于的用法,判断句,由沿着,窈幽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二讲《鸿门宴》-2022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回归教材第一轮复习,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6而听细说,一词多义一,一词多义二,一词多义三,词类活用一,词类活用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