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陶渊明-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陶渊明(解析版).docx
    • 练习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陶渊明(学生版).docx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陶渊明(解析版)第1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陶渊明(解析版)第2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陶渊明(解析版)第3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陶渊明(学生版)第1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陶渊明(学生版)第2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陶渊明(学生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陶渊明-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陶渊明-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陶渊明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陶渊明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陶渊明(解析版第一部分:高考真题(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9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参考答案】1.A(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解析】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2006·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7分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①将:岂 ②纪:经营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参考答案】1.DE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解析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以“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对作者来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除登高赋诗之乐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忙时闲聚之乐。 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9分饮酒(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捆绑,束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草”指众多的草和树。诗歌的一、二两句写经过风霜,青松不凋,而众多的草和树都枯萎、零落了。B.“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C.诗歌前六句,集中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诗人用“众草”反衬“青松”,以“连林”反衬“独树”,塑造了青松不畏严寒、卓然独立高大形象。D.本诗全写青松,诗人借青松表达了自己坚贞高洁的人格,托物言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2.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志趣?(6分参考答案】1.D(D项,“本诗全写青松”分析不正确。本诗后四句写了诗人酒壶挂枝、自由自在的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不愿被尘世束缚的感慨。故此题答案为D项。)2.①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本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都是在写青松。一、二两句写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写青松平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写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五、六句写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这四句突出了青松青松岁寒后凋、卓尔不群的特点,诗人以青松自比,托青松言志,表达的是自己坚贞超俗的品性。第二部分是诗歌的后四句,写诗人的活动。七、八句写诗人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表现出一种悠然自我的境界;九、十句写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不愿被尘世俗务束缚的思想。考生依据这些信息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 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句意。③漉:过滤。④近局:近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诗人回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世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D.“欢”宇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2本诗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分)参考答案】1B(B项,“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理解不当。“崎岖历榛曲”,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致道路的荒凉和艰难,透露出时代特定背景的影象。诗人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故选B。2.①直抒胸臆。“怅恨独策还”,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②借景抒情。颔联写“山涧”清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③借事抒情。“新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此类题目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表现手法的分类,然后明确诗歌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最后解释使用这种手法的作用。诗歌首句“怅恨独策还”,属直抒胸臆,写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独”“怅恨”体现作者的孤独惆怅之情;颔联中,“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是借景抒情,写“山涧”清浅流露出诗人坦然自适的心态;三四联中,运用借事抒情的手法,作者运用“新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自己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墟曲”写出了经过战乱,到处都是废墟,诗人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B.诗歌写出诗人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桑麻的长势,显示诗人与乡邻关系友好的淳朴之情。C.开辟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感到霜霰将至,生怕自己的辛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是一种单纯的喜惧。D.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日常片段,让读者在其中领略乡村的生活的特点。2.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怎样的乡村生活?并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1.A(A项“墟曲”是乡野,“曲”是隐辟的地方,不能理解成“废墟”)2.写出了宁静的乡村生活。“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写出居住偏僻,没有俗事打扰宁静的乡村生活。“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写出虚掩柴门,幽静的居室,内心的安静,身心俱静。(4分)诗人借乡居安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抱贫收志的高洁之心。(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归园田居其四陶渊明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注】①丘垄,坟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诗人长时间在山泽间尽情游玩,和“久在樊笼里”的感受不同。B.次句写作者重回“故渊”、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C.第六句的“依依”与“依依墟里烟”中的“依依”都是依稀、隐约的意思。D.“借问”两句是写作者好奇地问采薪人,这里原来住的都是怎样的人。2.这首诗的“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参考答案】1.A(A项曲解文意,错在“首句写诗人长时间在山泽间尽情游玩”和“久在樊笼里”的感受不同这些地方。首先“久去山泽游”的“去”是离开的意思,也就是离开山川河流这些自然风物很久了,这恰巧呼应的就是“久在樊笼里”。所以本项,不是长时间在山泽间尽情游玩,而是早就离开了,与“久在樊笼里”的感受如出一辙。2这两句的意思是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这两句诗,描绘“井灶”“桑竹”等意象颓废荒芜、干枯破败的特点,说明自己离开这些地方已经很久了,已经荒芜、残颓,令人伤感嗟叹了。见此情形,寄托了诗人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后悔以及重归田园收拾整顿这些荒芜、衰朽景象的心愿。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参考答案】1.A(A项“欲扬先抑”错。诗人是说夸父产生的一个宏伟的志愿,竟然要同太阳赛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胜惊叹的情感,有力地肯定了夸父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2.①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②第一、二句赞其志,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③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④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饮酒(其十七)陶渊明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①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乌尽废良弓②。注】①萧艾:杂草。②鸟尽废良弓: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点明幽兰的环境和品性:生长在前院,饱含着芳香,等待着清风。B.三四句暗含对比,写在清风吹拂下,含香的幽兰与萧艾等杂草区别明显。C.五六句写作者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却失意,感到出仕顺其自然或许能走通。D.最后“鸟尽弓藏”的典故政治寓意深刻,也表明作者“觉悟当念还”的缘由。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1.C(C项“五六句写作者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却失意感到出仕顺其自然或许能走通”理解错误。原诗中说的是,不停的向前行走会失去旧路(隐居之路),顺应自然之道,前面的道路或许才能通。2.①表达出自己对高洁情操的坚守②表达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③表达出希望过顺应自然的隐逸生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饮酒(其七)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其英。泛②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注】①裛:通“浥”,沾湿。②泛:浮。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忘忧物”即酒,诗人将菊花泡在酒中制成菊花酒来品尝,想要借此忘却尘世的忧愁。B.“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写诗人有美酒却只能独饮,表达浓烈且难以排遣的孤独。C.“趋”“鸣”都是动态的,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使周围环境显得更加宁静清幽。D.这首五言诗的语言平淡质朴,融抒情、写景于一体,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真挚的情感。2.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B(B项“浓烈且难以排道的孤独”错,独饮素来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风”“自二字洗去孤寂冷落之感,“自”字表明酒似乎也颇解人意,为诗人手中的酒杯殷勤地倾注。)2.对宁静优美的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秋菊有佳色写出秋菊粲然独放的做霜之色,“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写出日落之时,群动止息,归鸟啼鸣的景象,营造宁静清幽的意境,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一二联中“掇其英”“还此忘优物”写作者采菊泡酒,借酒忘忧,“远我道世情”表明作者厌弃世俗,情怀更加高远,表达了对出世的厌倦与对归隐的向往。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乞食陶渊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到陶渊明力耕自食的田园生活,不仅有怡然自适的美好,也有断炊乞粮的辛酸。B.“驱”字写饥饿如长鞭加身,迫使他出门求食以果腹。“行行”写诗人茫然求食。平实的字眼非常有表现力,将诗人乞食的窘态展现得淋漓尽致。C.善解人意的主人不必诗人多言,即慷慨赠粮,还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畅饮,一直到日暮时分。D.诗歌最后引用典故,诗人表明自己将来如有机会,一定会像韩信回报漂母那样,回报主人的赐饭之恩。2.结合诗歌,分析其中所表现的诗人形象。(6分)参考答案】1.D(D项诗歌最后几句的意思是感谢主人像漂母那样急人所难,慷慨赐饭,而惭愧自己没有韩信那样的才能无法回报,只有到阴间再报答主人了。2.诗歌表现了一位处境窘迫、质朴真诚、感恩图报的诗人形象。①处境窘迫:诗人因饥饿无粮而出门乞食,处境窘迫,行动踌躇,内心煎熬。②质朴真诚:虽是乞食,但是因为爱洒,有酒即“倾”杯,真是“质性自然”。③感恩图报: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而又直言自己无韩信之才,至性真情,自然流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拟古·辞家夙严驾陶渊明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注】无终:古县名,在今河北省蓟县。田子泰:即田畴,字子泰,东汉无终人。田畴隐居于 徐无山中,选择了一块地处险远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亲自耕种粮食用来供养父母。归附他的百姓有五千多家, 他就定法纪、办学校,使这地方安定太平。狂驰子:指为争名逐利而疯狂奔走的人。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说田子泰的事迹后,诗人连夜整治车马准备出行,可见诗人急于体验田子泰的流风余韵。 B.诗人到无终县去,既不是经商做买卖,也不是在那里从军,而是想效仿田子泰成就自己的理想。 C.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两类人生前和死后的情形加以对照,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情感。 D.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整装远访田子泰故乡来寄寓情怀,所传达的思想与《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2.这首诗后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简析。(6 分)参考答案】1.A(A项诗人连夜整治车马准备出行错误。指早上,而非连夜出行。2.诗词的后四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两类人生前和死后的情形加以对照,表达了对高尚节义之士深表敬仰,以及对世间不顾节义而趋炎附势、争名逐利之人的厌恶。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山海经十三首(其一)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①,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②,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注】①深辙:大车所轧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②周王传:指《穆天子传》,记录了有关周穆王的传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夏”紧跟着暮春的时序,此时草木繁盛,枝叶纷披,将陶庐笼在一片绿阴之中。B.“既”、“已”、“时”等字眼表明耕种既毕,收获尚早,诗人可以偷闲读书,别有兴味。C.“微雨”、“好风”是细雨和风,润衣不湿,吹面不寒,增加了酌春酒摘田蔬的兴致。D.这一首诗在写法上纯以自然为宗,节奏舒缓适度,语言俚俗粗拙,口语化,亲切朴实。2.本诗末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感到读书之乐的原因。参考答案】1.DD项,“语言俚俗粗拙,口语化,亲切朴实”说法错误。本诗语言风格是含蓄雅致的,其中间用比兴、用典等手法,厚积薄发,深衷浅貌,文情融合臻于绝妙。所以语言风格上不属于“俚俗粗拙,口语化,亲切朴实”的特点。)2.①读书环境美妙。坐在夏日绿荫中的庐室里,听小鸟欢唱。②有时间读书。耕种已毕,正值农闲,且和世人很少来往。③读书有物质基础。耕务完成,家中还有春酒和新鲜菜蔬。④读书时景色优美。有微雨和好风可赏。⑤读书的方式轻松愉悦。因求知怡情而“泛览”“流观”。⑥读书的效果好。诗人顷刻之间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①陶渊明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②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③,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④,所保讵⑤乃浅?【注】①此诗是诗人归隐之前参加春耕后的作品。怀古田舍即田舍怀古。②屡空:食用常缺。③植杖翁:荷蓧丈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④通识:通明的见识,指儒家仕而不隐的思想。⑤讵:难道。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当年未能践行躬耕南亩的愿望,流露出了诗人的遗憾和惋惜之情。B.三四两句写由于家中食用常缺,因此春天下地耕种就不能自免,这是说躬耕之必要。C.五六两句写早晨整理农耕的牛车和农具,启程时生出缅怀之情;“缅”字照应了标题。D.七至十句既描绘出鸟儿欢鸣春风和畅情景,也写出“寒”“荒”所映衬出的忧虑之情。2.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D(D项,错在“忧虑之情”,应为“表达诗人对南亩之荒偏的喜爱之情”。2.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不隐”与“隐”(“仕”与“不仕”)的矛盾心理。诗人看到这优美而人迹罕至的环境,缅怀并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选择,心里产生了归隐的念头;但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面前,这种归隐的念头使诗人感到愧疚。可诗人又觉得所保持的喜爱自然情怀不是浅陋的,这又流露出其对归隐的向往。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和郭主簿(其二)陶渊明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⑤竟良月⑥。【注】此诗大致作于诗人正式归隐之前。②和泽:雨水和顺。③游氛:漂游的云气。④检素:检点素志。⑤厌厌:同“恹恹”。⑥良月:指十月。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秋景,首句却写春雨之多,遍及整个春季,把多雨的春和肃爽的秋作对比B.诗歌用“素”“凝”“肃”三字把秋天的色彩、温度、肃清表现得淋漓尽致。C.“陵岑”以下四句,远近结合,声色结合,描绘了一幅灿烂奇绝的秋景图。D.这首诗在景物的写实中兼用比喻象征手法,寄寓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2诗人“念幽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概述。(6分参考答案】1.C(C“声色结合”错,没有用此手法。)2.①诗人看到清凉素雅的秋景和奇绝的逸峰,由此想到幽隐山林的人。②诗人举杯面对贞秀的松菊,就会想到那些与松菊颇相类似的孤傲守节的古代高人隐士。③诗人赞美企慕“幽人”傲然特立的节操,也是对自身内在品格的自喻。④诗人借向往“幽人”隐逸,表现壮志未酬的悲愤不平之情。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答庞参军陶渊明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二联中的“赏我趣”与第一联中的“相知”照应,表明陶渊明、庞参军二人志趣相投。B.“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一联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同,指不与俗人交往。C.前四联为本诗的第一部分:第一联以议论总起,第二三四联承上写诗人与庞参军 的交往。D.“幽居士”即“隐士”,据此可推知“无复东西缘”可以理解为“奔走求仕与自己无缘”。E.本诗体现了陶渊明诗作的典型风格:语言朴实无华、委婉含蓄,追求情、景、理的统一。2.本诗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BE(B.“指不与俗人交往”错,是写与庞参军交谈内容的脱俗;E.“语言……委婉含蓄”错,本诗回忆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直接表达自己隐而不仕的决心。2.①通过对与庞参军交往的回忆,表达出与朋友深厚的情谊;②立志归隐,不愿出仕的心愿;③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的祝福与未来相会的期盼。解析】分析本诗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从“相知何必旧……闲饮自欢然”看,诗人回忆了与庞参军的交往,“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闲饮自欢然”,写出两人志趣相投,表达出二人友谊深厚;从“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看,写出了诗人立志归隐的决心;从“物新人惟旧……来会在何年?”看,器物求新,而朋友间当以旧谊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惧相隔万里,也终究无法改变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现实,不复能时时谈笑宴饮。只能希望你在远方自己保重身体,以后相会,还不知在何年何夕呢?表达出对于有人分别的不舍和对友人的祝福,对再次相会的盼望之情。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拟古·日幕天无云陶渊明日幕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面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B.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构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C.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最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篇的抒情蓄势。D.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酒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的美丽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E.这首诗具有隐喻的意味,结尾处佳人发出的对世间美好事物难以恒常的感喟,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显见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仍然难忘世事,内心并不旷达超脱。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BEB“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的说法不恰当,全诗的情感有先乐后哀的明显转变。E由这句诗便推导出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内心并不旷达超脱”的说法过于武断,认识到生命无常与内心旷达超脱与否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诗人的心情会因时因地因境而变化)2.①运用叠词和衬托手法写景,用“皎皎”状月并以云相托,用“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生动传神地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叠词和衬托,答出一种即可)②运用比喻手法,以月和花之美来比佳人正值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享受着生命和生活的美好。③以乐衬哀,眼前如花似月的一切越美好,越能反衬出下面诗句“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所表达的抒情主人公的惶恐、失意和焦虑。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陶渊明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2.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A、EA项“以声写静”分析不当;E项“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不恰当,与陶渊明此时的内心境界不吻合)2.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3分)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勘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3分)(意思相近即可)  

    相关试卷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李清照-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李清照-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清照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清照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李白-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李白-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白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白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黄庭坚-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黄庭坚-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黄庭坚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黄庭坚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