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语文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一)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一),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一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一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一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陶瓷文化一直被视为体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和精神风采的重要方面。现代陶艺所追求的精神性和审美性,在中国亦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陶瓷文化始终追求一种超越单纯物用、兼重审美价值的精神品格。例如,青瓷推崇颇具人文性的“玉”的品质,以如玉胜玉、无饰为饰为至高境界,既提升了传统陶瓷的美学追求,又为内在地促进现代陶艺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正是在对精神内涵的追求中,陶艺跟随整个手工艺生产“艺术化”的趋势,迅速走向纯艺术创作领域。
②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从以形式美为准则,到融入哲学理念,一步步拓展,出现许多分支流派,如实验陶艺、观念陶艺、学院陶艺等。创作者极富才情的艺术创造,赋予陶艺新的艺术生命和审美取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现代陶艺不免受到西方现代陶艺创作理念的影响,如强调个性和现代审美表达,改变了传统陶瓷的形态、釉色、烧制规则,但并没有照搬西方,而是一直注重突显自身的文化品格。随着陶艺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陶艺家对陶艺的民族艺术特质逐渐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创作观念上呈现两种趋势:
③一是重新认识传统“器物”精神。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通过器物形态语言表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保持对“道”的坚守,也保证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所以,陶艺不必刻意突破“器”的制约。
④二是对传统陶瓷工艺的再探索。技与道、实用与审美、传统与现代,都是辩证的统一体,正如一件有着审美性的陶艺作品,并不会因为具有了实用性而损伤其艺术价值。现代陶艺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深度发掘陶瓷工艺的潜能,如发掘“火”的美学创造潜能,即充分发挥烧造工艺的创造性;更大程度地把握和利用“泥”的特质,让泥的流动性、柔软性、松弛性、温和性、敦厚性等,更具审美特质。
⑤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陶艺进入了转型期——不仅是新老艺术家的交替,也包括艺术观念、审美取向和创作思想的转变。如今,陶艺与绘画、雕塑、装置等艺术形态相互融合,全方位地介入当代艺术创造。一大批勇于探索的陶艺家和跨界艺术家,以娴熟的技艺、开放的心胸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赋予陶艺新的生命力,奠定多元发展格局。
⑥一方面,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展览十分活跃,为陶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许多陶艺家在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展览活动中得到启迪,借鉴新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进行陶艺创新,在国际舞台赢得赞誉。一些创作者甚至在变形、开裂、气泡、淌釉、失透或蒸染等一系列与烧造相关的形态缺陷中,发现和发展富有审美价值的陶艺语言,丰富造型、加强表现力。尽管有一些创作并不十分成熟,却也展现了陶艺活跃和多元的发展态势,显示出创作者对陶艺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认识上的深化。
⑦另一方面,陶艺越来越受到各界艺术家青睐,各地的画家、书法家、雕塑家等来到景德镇陶溪川——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创意园区,进行艺术创作。他们以活跃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将其他艺术门类的美感融入陶瓷艺术创作之中,拓展了陶艺表现空间,进一步推动了现代陶艺的融合创新,为其注入新的美学意蕴。
(摘编自吕品昌《陶艺: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终追求超越单纯物用、重审美价值精神品格的中国陶瓷文化能体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和精神风采。
B.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没有照搬西方,而是一直注重突显自身的文化品格,强调个性和现代审美的表达。
C.通过器物表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保证了中国精神的传承,陶艺不必刻意突破“器”的制约。
D.陶艺追求技与道、实用与审美、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不会因具实用性而损伤陶艺作品艺术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举实验陶艺、观念陶艺的例子,目的是论证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以形式美为准则,融入哲学理念,出现很多分支流派。
B.文章分别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角度,阐述了随陶艺理论深入,陶艺家对陶艺的民族艺术特质逐渐形成的两种创作观念。
C.文章阐述现代陶艺对“火”美学创造潜能的挖掘,更大程度对“泥”特质的利用,均体现了陶艺家对传统陶艺的再探索。
D.文章后半部分采用了“总—分”的结构,介绍了陶艺全方位介入当代艺术创造,陶艺家和跨界艺术家对陶艺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瓷推崇“玉”的品质,把如玉胜玉、无饰为饰作为最高境界,为内在地促进现代陶艺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
B.陶艺进入转型期,新老艺术家的交替,艺术观念、审美取向的转变,赋予了陶艺新的生命力,奠定多元发展格局。
C.一些创作者在变形、开裂、气泡、淌釉、失透等一系列与烧造相关的形态缺陷中丰富陶艺,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
D.各界艺术家将其他艺术门类的美感融入陶瓷艺术创作中,既拓展了陶艺表现空间,也推动了现代陶艺的融合创新。
【答案】1.A 2.B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而是一直注重突显自身的文化品格,强调个性和现代审美的表达”错误,根据“中国现代陶艺不免受到西方现代陶艺创作理念的影响,如强调个性和现代审美表达”可知,“强调个性和现代审美表达”是受西方的影响。
C.“通过器物表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保证了中国精神的传承”错误,根据“通过器物形态语言表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保持对‘道’的坚守,也保证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可知,这样做保证的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而不是“保证了中国精神的传承”,选项内容扩大了范围。
D.“不会因具实用性而损伤陶艺作品艺术价值”曲解文意,根据“技与道、实用与审美、传统与现代,都是辩证的统一体,正如一件有着审美性的陶艺作品,并不会因为具有了实用性而损伤其艺术价值”可知,“不会因具实用性而损伤陶艺作品艺术价值”说的是“陶艺作品”,不是“陶艺”。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感性认识”错,是无中生有,本文是理性探究陶艺理论,没有从“感性认识”角度阐述;“逐渐形成的两种创作观念”,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在创作观念上呈现两种趋势”。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陶艺进入转型期,新老艺术家的交替,艺术观念、审美取向的转变”错,“赋予了陶艺新的生命力,奠定多元发展格局”的是“一大批勇于探索的陶艺家和跨界艺术家”,而不是“陶艺进入转型期,新老艺术家的交替,艺术观念、审美取向的转变”,选项内容张冠李戴。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如今越来越普及了,每到年节,非遗老字号食品、非遗手工制品、非遗民俗活动等就会集中开展线上线下的展示和展销活动。“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就拿春节来说,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就有200多个,诸如舞龙、舞狮、灯会、庙会、年画、剪纸、社火……不胜枚举。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所营造出的节日氛围是其他事物难以替代的。
许多非遗项目诞生于农耕时代,是农业文明特有的产物。随着中国加速进入现代化社会,曾经伴随着中国人祖祖辈辈日常生活的事物也难免渐渐消失。比如,过去中国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扇子,在文人墨客的手中,扇子发展成一种文化。但有了空调,扇子的必要性就下降了,许多制作扇子的手工技艺后继乏人。现代纺织工业发展起来后,传统的土布织造技艺就面临失传的危险。现在造房子普遍使用钢筋水泥,而传统的夯土建筑就很少见到了。
非遗的价值不仅仅在物质本身,更在于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因此,是不能轻易丢弃的。非遗尽管来自于过去,但仍然可以融入现代生活。许多非遗技艺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比如,夯土建筑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取材方便、造价低廉,虽然现在很少见到新建的夯土建筑,但通过现代技术的加持,夯土的硬度和承载力可以达到极高的标准,用现代夯土技术建造的房屋不但美观而且节能。一些建筑师正在推广现代夯土建筑。现代纺织技术造出来的布匹尽管很舒适,但依然替代不了土布的质感。一些时尚人士偏爱传统手工织造的土布,侗族亮布、扎染、蜡染等颇为流行。在网店里,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非遗产品一直很畅销。
新时代,人民更加渴望美好的生活,而非遗正是创造美、欣赏美,正是切合时代需要的。现在所应做的就是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非遗中所蕴含的美。比如传统图案、传统设计中所蕴含的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的元素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有的非遗项目,如苏绣和世界知名品牌合作开发手表,融古典与现代于方寸之间,令人惊艳。非遗,只有融入生活,才不会被生活遗忘,才能让人们记住文化的乡愁。
(摘编自《将非遗融入生活,记住文化的乡愁》,《人民日报》2021年2月18日)
材料二:
兴起于明宣德年间的掐丝珐琅,被缩小成手机壳上的时尚纹样;苗族姑娘的刺绣,绣在了年轻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昆曲、侗族大歌之妙音响彻南北……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通过互联网走到民众身边。
快手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每3秒就诞生1条与非遣文化相关的视频。2018年,有252万用户发布非遗内容,超过六成的生产者是90后。非遗文化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不但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螺蛳粉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李子柒制作螺蛳粉的视频背后,找材料、做测评往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李子柒分享考察和制作过程时说,她去柳州吃了不下20家螺蛳粉,也和当地的非遗老手艺人交流。有网友说,李子柒的视频“蕴藏着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让我们离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越来越近”。
黄草是生长在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的一种植物,利用黄草编织的技艺被称为徐行草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徐行小学,师生共同学习徐行草编,尽情发挥想象进行设计创作,编织出精致的摆件缀有花纹图案的拎包、杯垫拖鞋等。让非遗从纸上名录中活起来,融入日常生活,从而打开年轻人对非遗的想象空间。学生们的草编作品中还沉淀着静心、耐心、恒心的品质,以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年轻人为其增加了无限可能。
(摘编自《非遗走红网络,年轻人怎样爱上传统文化》,《中国青年报》2020年8月4日)
材料三:
广东的潮州文化历史悠久,以潮州话、潮州菜、潮州木雕、潮州民居等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留下了众多文物瑰宝,潮州成为粤东地区文物古迹最为密集的地方。近年来潮州探索“文化+旅游”模式,建设“世界潮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连年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据了解,潮州文化旅游产业收入近三年增幅达到30%以上,居广东省前列。2019年潮州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629万人次,增长31%,旅游收入398亿元,增长30%,荣获“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市”;2020年湘桥区被认定为第二批广东省全城旅游示范区。
此外,潮州还是著名茶乡,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获评“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称号。凤凰古茶树茶园获评广东省唯一“2019中国最美茶园”。潮州市茶叶种植面积23万亩,拥有国家级、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18个,超千亩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2019年,毛茶产值超过55亿元,茶农人均收入超过1.65万元。
(摘编自《探索“文化+旅游”新模式广东潮州让非遗“活”起来》,《南方都市报》2020年11月1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遗是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载体,近年来,非遗的兴起与普及使得许多宝贵的民间记忆和民间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B.作为农业文明的特有产物,非遗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曾经伴随着中国人祖祖辈辈日常生活的非遗事物也消失殆尽。
C.上海徐行小学的师生学习徐行草编,发挥想象编织出精致的摆件、缀有花纹图案的拎包、杯垫等,让非遗从纸上名录走入人们的生活。
D.潮州依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探索“文化+旅游”模式,不仅取得了很好的旅游经济效益,也促进了本地传统文化的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遗产品远远没有现代技术生产的产品结实舒适,与非遗产品相比,人们更重视非遗承载的文化乡愁和文化记忆。
B.许多非遗产品的手工技艺本已失传,由于一些时尚人士对传统手工织造、带有乡土气息的非遗产品的偏爱,非遗技艺重新被挖掘出来。
C.90后在制作非遗产品视频时,在找资料,和非遗老手艺人交流,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也融入了个体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
D.手机壳上的纹样、身上穿的T恤、背包上的刺绣等,传统审美元素成为现代年轻人的时尚追求,可见,年轻人比老一代人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6.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4.B 5.C
6.①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非遗所蕴含的价值。②借助网络媒介传播,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加无限可能。③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新模式,助力文化产业发展,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B.“非遗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说法错误,原文为“非遗尽管来自于过去,但仍然可以融入现代生活”,可知非遗并非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与非遗产品相比,人们更重视非遗承载的文化乡愁和文化记忆”有误,原文为“‘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在网店里,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非遗产品一直很畅销”,并没有说与非遗产品相比,人们更重视非遗承载的文化乡愁和文化记忆。
B.“许多非遗产品的手工技艺本已失传,由于一些时尚人士对传统手工织造、带有乡土气息的非遗产品的偏爱,非遗技艺重新被挖掘出来”有误,原文为“一些时尚人士偏爱传统手工织造的土布,侗族亮布、扎染、蜡染等颇为流行”,并没有说因为一些时尚人士的偏爱,非遗技艺重新被挖掘出来。
D.“可见,年轻人比老一代人更加热爱传统文化”有误。原文为“兴起于明宣德年间的掐丝珐琅,被缩小成手机壳上的时尚纹样;苗族姑娘的刺绣,绣在了年轻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昆曲、侗族大歌之妙音响彻南北……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通过互联网走到民众身边”“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年轻人为其增加了无限可能”,并没有说年轻人比老一代人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三段“非遗的价值不仅仅在物质本身,更在于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因此,是不能轻易丢弃的。非遗尽管来自于过去,但仍然可以融入现代生活。许多非遗技艺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可知可以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非遗所蕴含的价值。
由材料二第二段“非遗文化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不但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最后一段“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年轻人为其增加了无限可能”可知可以借助网络媒介传播,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加无限可能。
由材料三第一段“近年来潮州探索‘文化+旅游’模式,建设‘世界潮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连年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可知可以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新模式,助力文化产业发展,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胡的事
孙犁
一天,天快黑了,老胡同着他那一部分开到这村里来。老胡的住处在一个铁匠家里。等铁匠家吃过晚饭,他去搬来一张桌子。桌子只有三条腿,他费了很大的事才把它支架起来。还有一个高脚凳。用白纸将桌面铺好,点上一个小灯碗,灯花很小,照在桌面上一个黄色的光圈;他就在这光圈里摊开一本书。老胡说自己是冀中区人,工作是写字,所以离不开桌子、凳子、灯和书本。
第二天老胡很早就起来了,他向山坡走去。现在正是秋收快完,小麦已经开始下种的时候,地全都掘好了,土是黑颜色,湿的。地,横的并排的,一垄垄伸到沙滩,像风琴上的键板。有许多枣树,枣叶还没落,却已经发黄,淡淡的,人工无论如何配不出那样的颜色。而在靠近村庄的楸树、香椿、梧桐、花椒、小叶杨的中间,一棵大叶白杨高高耸起。
到铁匠一家吃饭的时候,老胡才看见铁匠的女儿——叫梅的姑娘,十分可爱。小梅是父母的长女。父母每天打马掌铁,把烧饭、打水、割柴的事,全交给她做了。她整天放下东就西,从来看不见她停下休息。现时秋风起来,树叶子要落了。她每天到山沟里去,摘杏叶、槐叶、楸树叶,回来切碎了,渍在缸里做酸菜。她的走动很敏捷,近乎潇洒,脚步迈出去,不像平常走路,里面有过多的愉快、希望。
秋末,山风很大,刮了一整夜还没停下。第二天,一起身,小梅手里提看一个白布口袋,披上一件和她的身体绝不相称的破棉袄走出去了。老胡问她母亲,知道是要去拾风落枣子,就要帮她去拾。老胡披上他那件新发的黑布棉袄,奔到山坡上去。小梅走到山顶上了,那里风很劲,只好斜着身子走,头发竖了起来,又倒下去。老胡看见她的脸和嘴唇冻得发白,声音也有些颤。
爬过一个山,就到了一个山沟里面,小梅飞跑到枣树丛里去。一夜风,枣树的叶子全落了,并且踪影不见。小梅跳来跳去地捡拾地下的红枣。老胡也跟在后面拾。打枣时遗漏在树尖上的枣,经过了霜浸风干,就甜得出奇。小梅把这一片地里的捡完了,就又爬上一层山坡去,直到口袋满满的。
回到家里,老胡已经很疲倦,只和小梅的母亲夸了夸小梅能干,就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了。小梅把枣晒到房顶上去,又到菜园里拔萝卜了。然后装在篮子里提回来,坐在门槛上切去萝卜茎和叶,把那些肥大白嫩的萝卜堆在她的脚下,又摩去它们的毛根。她劳动着,不说一句话。
阴历十月底,这里飞了一场小雪。雪后,老胡五年不见面的妹妹,从冀中区过来,绕道来看哥哥。这天,老胡的脸,快乐得发着红光。铁匠的女人也慌忙来问,老胡向她们介绍。
“喂,房东,你看,这是咱的妹妹,今年才十七岁,可是十三岁上就参加军队了哩!”又对靠在墙角上的小梅说:“小梅,你看,我也有一个妹妹,和你同岁呀!”
妹妹也笑着说:“哥,你房东的小姑娘多俊啊!”
老胡坐在妹妹身边,问了相熟的同志们和家乡的情形,又问妹妹在这次反“扫荡”里的经过。
妹妹说,反“扫荡”开始的时候,麦子刚割了,高粱还只有一尺高。她同三个女同志在一块,其中小胡和大章,哥哥全认识。敌人合击武饶的那天,小胡被俘了去,牺牲了。她同大章向任河大地区突击,大章又被起先充好人给她们带路的汉奸捉住了。她一个人奔跑了半个多月,后来找到关系,过路西来。
妹妹要赶路,说得很乱很简单。最后说,她们不久就回冀中区去……
老胡送妹妹,送了差不多有八里路才回来。别人不知道老胡心里的愉快,他好像新得到一个妹妹,她已经不是一个孩子,是一个知道很多又做过许多事的妹妹了。
这天夜里,又起了风。风呼呼地响,山谷助着声威。从窗孔望出去,天空异常晴朗,星星在风里清寒可爱。感情像北来的风,从幽深的山谷贯穿到外面:几年不见的家乡的田园,今天跟着妹妹重新来到老胡的眼前了,它带着可爱的战斗的身段,像妹妹的勇敢一样。
这一晚,老胡想的很久,灯光爆炸跳跃。在老胡的心里,那个热爱劳动的小梅和热爱战斗的妹妹的形象,她们的颜色,是浓艳的花也不能比,月也不能比;无比的壮大,山也不能比,水也不能比了。
1942年11月20日夜记于山谷左边的小屋(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桌子只有三条腿,他费了很大的事才把它支架起来”,暗示铁匠家生活艰难,为小梅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B.小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如第二段景物描写,寥寥数笔就描绘了一幅秋景图;又如对小梅的刻画,没有细腻描写却形象鲜明。
C.小说塑造的人物小梅、老胡的妹妹各具神采,代表了不同群体中的女性形象,但总体来看,老胡的妹妹牺牲更多,形象更为高大。
D.小说的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又把简练和细腻、直率和含蓄、清淡和浓烈和谐统一了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8.茅盾曾评价孙犁的小说:“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9.小说通过诗情画意的描写极力讴歌了人性之美。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讴歌了哪些人性之美。(6分)
【答案】7.C
8.①小说没有完整、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好像不讲篇章结构;
②小说以“老胡”这一人物贯穿始终,以老胡的所见所想所感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严谨;
③小说写了小梅的劳动场景和老胡妹妹的战斗场景,选材集中,情节简单;
④小说始终围绕对主要人物的赞美来写,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下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勤劳、勇敢精神的赞美,主题集中。
9.①热爱劳动之美。小梅不停劳动,而且快乐,在她身上体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热爱劳动之美。
②亲情之美。妹妹的到来,让老胡无比高兴;妹妹的成长,让老胡无比愉快。老胡送别妹妹时,“送了差不多有八里路才回来”,兄妹情深体现了亲情之美。
③抵御侵略、敢于斗争之美。老胡的妹妹十三岁就参加了军队,在反“扫荡”斗争中历经艰险,但她并没有退却。在她身上体现了敢于斗争、永不屈服的人性之美。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老胡的妹妹牺牲更多,形象更为高大”错误。小说中,小梅代表了根据地的普通女性,老胡的妹妹代表了军队中的女性,作者笔下的她们是不同的女性形象的代表,没有高下之分。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分析小说的结构要从情节、线素、选材等方面考虑。从这篇小说的情节来看,小说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构成,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从这点来看,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
同时,小说以“老胡”为叙述角度,他不仅独立做事,还参与并见证了小梅的“工作”,其形象贯穿全篇,以老胡的所见所想所感为线素,结构严谨。
结合“她每天到山沟里去,摘杏叶、槐叶、楸树叶,回来切碎了,渍在缸里做酸菜”“爬过一个山,就到了一个山沟里面,小梅飞跑到枣树丛里去。一夜风,枣树的叶子全落了,并且踪影不见。小梅跳来跳去地捡拾地下的红枣。老胡也跟在后面拾。打枣时遗漏在树尖上的枣,经过了霜浸风干,就甜得出奇。小梅把这一片地里的捡完了,就又爬上一层山坡去,直到口袋满满的”可知,写了小梅的劳动场景;结合“妹妹说,反‘扫荡’开始的时候,麦子刚割了,高粱还只有一尺高。她同三个女同志在一块,其中小胡和大章,哥哥全认识。敌人合击武饶的那天,小胡被俘了去,牺牲了。她同大章向任河大地区突击,大章又被起先充好人给她们带路的汉奸捉住了。她一个人奔跑了半个多月,后来找到关系,过路西来”可知,写了妹妹的战斗场景。着重写了小梅的劳动场景和妹妹的战斗场景,选材集中,情节简单。
结合“爬过一个山,就到了一个山沟里面,小梅飞跑到枣树丛里去……小梅把这一片地里的捡完了,就又爬上一层山坡去,直到口袋满满的”“小梅把枣晒到房顶上去,又到菜园里拔萝卜了。然后装在篮子里提回来,坐在门槛上切去萝卜茎和叶,把那些肥大白嫩的萝卜堆在她的脚下,又摩去它们的毛根。她劳动着,不说一句话”可知,小梅整天不停的劳动,表现了她的勤劳。小说始终洋溢着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下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勤劳、勇敢精神的赞美,主题集中。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人性之美,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的品性之美。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梅、老胡的妹妹,次要人物是老胡。
热爱劳动之美。结合“她每天到山沟里去,摘杏叶、槐叶、楸树叶,回来切碎了,渍在缸里做酸菜。她的走动很敏捷,近乎潇洒,脚步迈出去,不像平常走路,里面有过多的愉快、希望”可知,小梅是根据地普通女性的代表,她一天忙到晚,没有停歇的时候,但她依然愉快,热爱劳动。
抵御侵略、敢于斗争之美。结合“妹妹说,反‘扫荡’开始的时候,麦子刚割了,高粱还只有一尺高。她同三个女同志在一块,其中小胡和大章,哥哥全认识。敌人合击武饶的那天,小胡被俘了去,牺牲了。她同大章向任河大地区突击,大章又被起先充好人给她们带路的汉奸捉住了。她一个人奔跑了半个多月,后来找到关系,过路西来”可知,老胡的妹妹是根据地参军女性的代表,在反侵略的斗争中,她不惧牺牲,英勇无畏,在她身上体现了敢于斗争、永不屈服的人性之美。
亲情之美。小说还写了老胡和妹妹的情感之深厚,结合“雪后,老胡五年不见面的妹妹,从冀中区过来,绕道来看哥哥。这天,老胡的脸,快乐得发着红光”可知,五年不见面的妹妹绕道来看哥哥,老胡非常高兴;结合“别人不知道老胡心里的愉快,他好像新得到一个妹妹,她已经不是一个孩子,是一个知道很多又做过许多事的妹妹了”可知,在老胡心里妹妹已经不是一个孩子了,而是一个知道很多又做过许多事的妹妹了,看到妹妹的成长,老胡心里非常愉快;结合“老胡送妹妹,送了差不多有八里路才回来”可知,妹妹离开,老胡“送了差不多有八里路才回来”,这是亲情之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汉武帝征和元年。上居建章宫,见一男子带剑入中龙华门,疑其异人,命收之。男子捐剑走,逐之弗获。上怒,斩门候。巫蛊始起。久之,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女巫往来宫中,教美人度厄,每屋辄埋木人祭祀之。因妒忌恚詈,更相告讦,以为祝诅上,无道。上怒,所杀后宫延及大臣,死者数百人。上心既以为疑,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欲击上,上惊寤,因是体不平。江充自以与太子及卫皇后有隙,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为使者,治巫蛊狱。充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太子宫,掘地纵横,太子、皇后无复施床处。充云:“于太子宫得木人尤多,又有帛书,所言不道;当奏闻。”太子惧,问少傅石德。德惧为师傅并诛,因谓太子曰:“前丞相父子、两公主及卫氏皆坐此,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请问皆不报;上存亡未可知,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邪?”太子曰:“吾人子,安得擅诛?不如归谢,幸得无罪。”太子将往之甘泉,而江充持太子甚急;太子计不知所出,遂从石德计。太子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卒。长安扰乱,言太子反。上曰:“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乃使使召太子。使者不敢进,归报云:“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上大怒。赐丞相玺书曰:“捕斩反者,自有赏罚。”太子驱凡数万众,逢丞相军,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庚寅,太子兵败,亡,藏匿泉鸠里。八月辛亥,吏围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距户自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巫蛊之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
B.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
C.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
D.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和,是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而年号也正是汉武帝首创的。
B.方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也指掌王城四方采地的狱讼。文中指后者。
C.幸,皇帝亲临为幸,也特指皇帝对女子宠爱,“希幸”指很少受到宠幸。
D.少傅,在文中指辅导太子之官,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称“东宫三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因见男子带剑进入宫中,怀疑他有所图谋,下令抓捕却未能抓获。武帝大怒,处死门候。巫蛊事件开始兴起。
B.江充奉命处理巫蛊案,在皇后和太子宫殿挖地,致其无地放床。最后江充说于太子处得木人、帛书,并要奏告皇上。
C.太子向少傅石德寻求摆脱困境之计,石德怕被牵连,建议太子先斩后奏,不要蹈秦扶苏覆辙,太子立刻采纳其建议。
D.巫蛊之祸牵连甚广,后妃、公主及大臣多牵连其中,而太子兵败逃亡,藏匿于泉鸠里,最终落得个被围自杀的结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江充自以与太子及卫皇后有隙,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言上疾祟在巫蛊。
(2)太子将往之甘泉,而江充持太子甚急;太子计不知所出,遂从石德计。
【答案】10.D 11.B 12.C
13.(1)江充自认为与太子及卫氏有怨隙,看到皇上年纪大了,害怕皇帝死后被太子所杀,因此实施奸计,说皇上的病是巫蛊作祟。
(2)太子准备到甘泉宫去,可江充紧紧挟制太子;太子无计可施,于是听从了石德的计策。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巫师与使者挖地获得证据,不知是巫师放进去的呢,还是真的有,自己没法辩明。可以假托诏命用符节拘捕江充等人囚禁于牢狱,彻底审究他们的奸诈。
“征验”是“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指后者”错误,本文中的“方士”根据语境应指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太子立刻采纳其建议”不符合原文。太子开始是不赞成石德的提议的,后来因江充对其挟制,令其无法去往甘泉宫,无奈之下采纳了石德的建议。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隙”,怨隙;“晏驾”,指称帝王死;“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被动句。
(2)“之”,到……去;“持”,挟持;“遂”,于是。
参考译文:
汉武帝征和元年。皇上住在建章宫,看到一个男子带着剑进入中龙华门,怀疑他是有异谋的人,下令把他抓起来。男子扔下剑就逃,追逐他却没捕获。皇上发怒,把门候杀了。巫蛊事件开始兴起。过了些时日,方士及众神巫很多在京师里聚集,大多都是以邪道来迷惑众人。女巫在皇宫里来去,教美人逃脱厄运之法,就在每个屋子里掩埋木头人并祭祀它。因为妒忌怨骂,美人们互相揭发攻击,认为对方诅咒皇上,大逆不道。皇上发怒,所杀害的后宫嫔妃和被连及的大臣,死掉的共几百人。皇上心里既已为此产生了疑惧,有一次白天睡觉,就梦见几千个木头人拿着木杖想击打自己,皇上吓醒过来,身体便不舒服。江充自认为与太子及卫氏有怨隙,看到皇上年纪大了,害怕皇帝死后被太子所杀,因此实施奸计,说皇上的病是巫蛊作祟。于是皇上叫江充当使者,处理巫蛊这个案子。江充先整治后宫里极少有机会陪侍皇帝的夫人,按顺序搜到了皇后与太子的宫室,在地上挖得纵横交错,太子和皇后连放床的地方都没有了。江充说:“在太子宫室里挖到木头人特别多,还有在帛上写的文字,所写的话大逆不道;应当奏告皇上。”太子恐惧,询问少傅石德。石德害怕当师傅的一起被杀,因而对太子说:“先前丞相父子、两位公主以及卫氏都以此获罪,如今巫师与使者挖地获得证据,不知是巫师放进去的呢,还是真的有,自己没法辩明。可以假托诏命用符节拘捕江充等人囚禁于牢狱,彻底审究他们的奸诈。而且皇上生病住在甘泉宫,皇后以及太子的官属的请示都不答复;皇上生死不得而知,而奸臣这样横行,太子难道不考虑秦朝扶苏的事件吗?”太子说:“我是儿子,怎么能擅自诛杀大臣?不如返归谢罪,希望能够不获罪。”太子准备到甘泉宫去,可江充紧紧挟制太子;太子无计可施,于是听从了石德的计策。太子拿出武库的兵器,调发长乐宫的卫兵。长安城里骚乱,说太子造反。皇上说:“太子一定心里害怕,又愤恨江充等人,所以有这种变故。”于是派使者征召太子。使者不敢进入长安,回来报告说:“太子造反已成定局,他想杀我,我逃回来了。”皇上大怒。赐给丞相盖有玉玺的诏书说:“捕杀反叛者,自有奖赏或惩罚。”太子驱使大约几万人,遭遇丞相军队,交战五日,死了几万人。庚寅,太子军队战败,太子逃跑,躲藏在泉鸠里。八月辛亥,官吏包围捕捉太子。太子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就进内室关上门上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①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②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③
【注】①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他长期遭贬,备受打击。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③汉刘向作《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正午时分池上亭周围的恬静凉爽,为“独吟”创设了一个幽雅的环境。
B.颔联以“静”“闲”两字写形,借助“蜂教诲”“鹤仪形”写神,耐人寻味。
C.颈联“法酒调神气”与“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饮酒意趣不同,后者显得落寞。
D.尾联说当今为几杖作铭,又有什么意思,暗含讽刺,隐隐透露出内心的不平。
15.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C
15.①坚强不屈,积极乐观。面对挫折不屈服,师蜂自励,显勤奋勇敢;以杖自励,有政治抱负;
②志趣高雅,品格高尚。以鹤自比,情怀高洁;调酒抚琴,志趣高雅;机心已息,胸怀坦荡。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意趣不同,后者显得落寞”错误,本诗“调神气”指调节精神,与“长精神”是一致的,诗人刘禹锡最可贵的品格就是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形象的能力。
诗中主要通过环境衬托、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借助“蜂”“鹤”“酒”“琴”等典型意象,来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的。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首联两句写出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闲想鹤仪形”从“想”字着笔,“鹤仪形”是君子的仪形。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形象高洁。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人饮酒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这与“暂凭杯酒长精神”一致。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仍从“静”、“闲”两字着笔,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而感情的伏流并不平静。接受“蜂教诲”,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苦闷。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尾联作达观之语,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机”是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给几、杖作铭文,有自警或劝诫之意。诗人虽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但依然不忘进德修身。虽对朝廷不满,依然以杖自勉,心存社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演艺精湛且不流世俗、宁折不弯,他的名字“信芳”让人联想起《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的妙句。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两句,将梁柱上密集的钉头与粮仓里的粟粒相对比,极写了秦王朝的建筑繁盛与生活奢华。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两句,紧承“衔远山,吞长江”之景,从空间角度描绘水波的壮阔,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
【答案】 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已、苟、钉、磷磷、庾、汤汤、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担任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指令长的是“航天英雄”翟志刚。翟志刚性格外向,___________,与他熟悉的科研人员都说,但凡有他出现的场合都充满笑声。
他又不失沉稳。执行神七任务时,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翟志刚完成太空出舱首次行走,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达成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当时,___________打开舱门的翟志刚准备出舱时,轨道舱却响起刺耳的火灾报警声。要知道,飞船火灾是全世界航天员在太空最怕发生的事故。尽管事后分析表明,轨道舱火灾警报只是__________,( )。
执行神舟十三号任务的翟志刚,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已有近24年航天生涯的他,知晓每一次出征太空的机会都_________。与所有航天员一样,支撑翟志刚的就是“热爱”两个字,“我就是为飞行而生,而飞行也带给我荣耀和自豪,让我能一步一个脚印做好眼前的事。”翟志刚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妙语连珠 举步维艰 杯弓蛇影 不可多得
B.幽默风趣 费尽周折 虚惊一场 不可多得
C.妙语连珠 费尽周折 杯弓蛇影 难能可贵
D.幽默风趣 举步维艰 虚惊一场 难能可贵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这种巨大风险面前的临时调整,体现了航天员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B.但这种巨大风险面前的临时调整,使航天员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得以体现。
C.但如果没有这种巨大风险面前的临时调整,就很难体现航天员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D.这种巨大风险面前的临时调整,更体现了航天员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太空出舱首次行走,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
B.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翟志刚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
C.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
D.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翟志刚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达成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
【答案】17.B 18.A 19.C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妙语连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幽默风趣:用来形容人,意思就是“既有幽默感,又很有情趣”。语境形容性格,应填“幽默风趣”。
举步维艰:形容已陷入十分艰难的处境。费尽周折:指事情复杂,办起来非常困难。语境形容打开舱门复杂,应填“费尽周折”。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也可用来比喻虚幻的实际不存在的东西。虚惊一场:指事后才知道是不必要的惊慌。语境是说火灾警报只是一场虚惊,应填“虚惊一场”。
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难能可贵:意思是做到了难做之事,十分可贵 。语境指机会难得,应填“不可多得”。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前文有“只是”,此处应用转折连词衔接,排除D;
“这种巨大风险”承前指代“轨道舱火灾警报”,与上文联系紧密,应作句子主语,放在前面,排除C;
“体现了……”更突出强调航天员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排除B。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有三处语病:
“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翟志刚……”中途易辙,“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应该作句子的状语,此处缺介词,改为“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
“首次”语序不当,“太空出舱行走”内在联系紧密,“首次”修饰“太空出舱行走”,放在其前;
“达成……握手”动宾不搭配,改为“实现……握手”。
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1)玻璃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其外表晶莹光滑,人们很容易将玻璃视作晶体大家族的一员,但其实玻璃并非晶体。玻璃属于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种,它由多种无机矿物组成,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但由于玻璃晶莹、形态规则,①_____________。
(2)玻璃按主要成分通常分为氧化物玻璃和非氧化物玻璃两大类。氧化物玻璃品种较多,常见的有铝硅酸盐玻璃、硼硅酸玻璃。铝硅酸盐玻璃,以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为主要成分,软化变形所需的温度高,用于制作放电灯泡、高温玻璃温度计、化学燃烧管等。硼硅酸盐玻璃,以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硼为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用以制造烹饪器具、实验室仪器、金属焊封玻璃等。非氧化物玻璃品种和数量很少,②_____________。硫系玻璃的阴离子多为硫、硒、碲等,可阻截短波长光线而通过黄、红光,以及近、远红外光,是制作红外透镜的主要材料。卤化物玻璃主要成分是氟化铍或氯化锌玻璃形成物,它折射率低,色散低,多用作光学玻璃。
(3)“玻璃——奇迹的缔造者”,③_____________。从实验室的试管、烧杯、烧瓶,到化工厂的管道、塔柱设备;从揭开星空之谜的天文望远镜,到识破微生物行踪的显微镜;从耐热玻璃到防弹、玻璃幕墙防辐射玻璃:从玻璃纤维到光导纤维,都离不开玻璃。可以说,离开了玻璃,科学前进的步伐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分别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内容。(5分)
【答案】20.①很多人误将其当成晶体 ②常见的有硫化玻璃和卤化物玻璃 ③现代科学的进步和玻璃密切相关
21.①因为玻璃是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所以它不属于晶体;②因为成分不同,所以玻璃有不同的分类和用途;③因为玻璃有广泛的用途,所以它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因果复句,前句是说玻璃具有晶体的特点,后句是人们的误解,应填:很多人误将其当成晶体。
第二空,语境说的是非氧化物玻璃品种的种类,下文有“硫化玻璃”“卤化物玻璃”两种,据此应填:常见的有硫化玻璃和卤化物玻璃。
第三空,语境是一个总括句,结合“离开了玻璃,科学前进的步伐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可知,应概括玻璃与现代科学的关系,据此应填:现代科学的进步和玻璃密切相关。
21.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第一段,第一句从人们对玻璃认识的误区说起,得出结论“玻璃并非晶体”;再分析原因,指出“玻璃属于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种”。用因果复句概括为:因为玻璃是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所以它不属于晶体。
第二段,第一句是总括句,“玻璃按主要成分通常分为氧化物玻璃和非氧化物玻璃两大类”主要介绍玻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种类;后面是具体介绍。用因果复句概括为:因为成分不同,所以玻璃有不同的分类和用途。
第三段,先总括现代科学的进步和玻璃密切相关,再介绍玻璃的广泛用途,最后总结。用因果复句概括为:因为玻璃有广泛的用途,所以它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弹指一挥,距今已是44年。44年很长,足以让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成长为家庭和社会的栋梁;44年也很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仅仅是一闪而过的瞬间。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我们亲历了中国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目睹了中国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感受到了世人对中国挺直腰杆的惊叹。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记录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话是引入,说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四年来的伟大历程。材料第二句话则是对这44年来的感叹。这历史沧桑巨变的44年,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微不足道的一瞬,对于我们这些渺小的人类来说,却是半生的时光。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材料第三句话,则引出了写作话题——我们对改革开放的见证。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
作为10后的青少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只能在历史中寻找,而我们亲眼见证到了中国的崛起,无论是经济的腾飞,还是科技的进步,或是人民生活的富足,寻根究底,都来源于四十四年前的“改革开放”,写作时可以今昔对比,突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可以重点记录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这一大背景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历程,也可以是我们所看见的改革开放44年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和辉煌奇迹。
【参考立意】
(1)有改革开放,才有中国崛起。
(2)改革开放四十年。
(3)改革观念,开放思想,与世界接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三),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三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三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三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全国卷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一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一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一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三)(全国卷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三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三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三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