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__能力训练含解析
展开专题十二 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
必备知识
【自测自查】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6分)
复活的土地
艾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作品开篇语出惊人,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B.“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向荣的春景,表达对民族觉醒的乐观态度。
C.“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奋起抗争。
D.“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整首诗的语言是素净的、庄重的,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
B.“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大地即将复活,照应标题。
C.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
D.“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使情感得到释放,增强了抒情效果。
3.如何理解“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的含意?(4分)
4.法国散文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称为“内心骚动的影像”和“神圣的灵感”,艾青也说“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有人说艾青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本诗以“复活的土地”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1.答案 D
2.答案 A
3.答案 ①水深火热的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勉励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②“悲哀的诗人”就是指作者自己,作者让希望在自己久久负伤的心里苏醒,也就是暗示光明即将到来;③诗人也是民众的一分子,诗人所体现的情感,就是民族的情感,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借勉励自己来勉励广大人民。
4.答案 ①“土地”贯穿全诗,从眼前所见的大地想到播种者、诗人和战斗者,使诗歌浑然一体;②“复活的”指看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诗人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联想到了苦难终将过去,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③多年郁积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内心的期待,使诗人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④“复活的土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人预言全面抗日战争即将来临,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充满信心;⑤“复活的土地”中的“地”与整首诗的韵脚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师用书专用]
【自测自查】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6分)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
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1.答案 D 辛笛的这首抒情短诗,是一篇意象清新明丽,情调委婉柔和,意蕴深沉玄虚,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现代诗风的佳作。本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理解诗句含意时不能断章取义,要结合上下诗句来分析。“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写刈禾女作为原野的主人,感到自己和原野上的麦浪已融为一体。刈禾女此时的内心是激动的、狂喜的,而且难以抑制,而不是抒发“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因此,D项错误。
2.答案 B 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没有运用动静结合与时空结合的手法。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体现出时间的延伸。
3.答案 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我”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现代诗句丰富含意的能力,“空而常满”,明显体现了哲学上矛盾的对立统一,具有思辨色彩。作答突破点是要抓住“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也是”一词来分析,“也是”在这里有“两者相同”的意思,考生要思考“我的心”跟什么相同(相似),往上追溯可知,“我的心”跟诗歌开头的“水瓶”“井”是相似的,理解至此,便不难作答了。
4.答案 ①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④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关键是要理解题干中“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的意思,即“代人抒情”“第一人称抒情”。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中非常常见,李白就写过不少闺怨诗,如《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以征夫之妻的口吻,抒发了对丈夫的绵绵思念之情。故作答时,主要结合第一人称写作的各种好处来分析即可,如增加真实性,易于展现心理变化等。
关键能力
【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16分)
走向北方
邹荻帆
穿过了滴绿的树林
与淡墨水的远山,
赭石色的大路上,
我们以沉重的脚步
走向北方。
北方是广阔的,
那些线条模糊的地
我们走近了,
更想望着
那更远的
萦在白云下
爬上青苔的古城,
以及插上瓦松的黑色的屋脊。……
每天,
我们跋涉在
灼热与尘封的大路上。
沙子与汗水填在耳根,
贴在背上的
是湿答答的汗衣,
沙子钻破了草履呵,
一天天
我们底脚掌磨得更粗粝了,
我们将以粗粝的脚趾
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底每一条路上,
吻合着祖先们底足迹。
晚间,
我们投落在
墙壁霉湿的屋子里,
围着跳跃的烛光,
用生水吞着那走了味的麦饼,
草席上我们脱下沾着泥土的鞋,
“记忆”数着大路上的脚印:
哦,那停住了呼吸的农场上底风车,
那悬在木门上的锈绿的铜锁,
它们底主人走了,
只留着黄犬叫着寂寞。……
烛火跳跃着,
灼热的心也随着烛光跳跃着呀!
祖国呵,
我们为着争求您底自由与光明,
灼热的心无时不是在追逐着遥远的风沙,
而不辞万里的行程啦。
烛火以微弱的光
剪破了黑暗,
我们微弱的力量
将也能如一星燎原的火
而递燃着四万万五千万支灯芯焰吗?
烛火跳跃着,
我们以红色的笔
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
在明天啊,
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
1938年7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开篇是对行军状况的描写,从前两节诗可以看出,在诗人眼里北方大地的景色是萧条荒凉的。
B.“我们跋涉在/灼热与尘封的大路上”写前进时“我们”遇到的艰难险阻,表现了“我们”对走向北方的态度之坚决。
C.诗歌三、四两节写行军的过程,写白天时侧重描写细节,写夜晚时则侧重描写村中景象。
D.“我们以红色的笔/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用笔的颜色与勾写的内容暗示“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那停住了呼吸的农场上底风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营造了寂寥落寞、毫无生气的氛围。
B.诗歌抒情多用象征,如烛火象征光明,星火燎原象征全民抗战。
C.“在明天啊,/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直抒胸臆,余韵悠长,表达了走向抗战最前线的决心。
D.整首诗的上半段是冷色调,下半段转向了暖色调,暗合了抗战必胜的光明前景。
3.“我们将以粗粝的脚趾/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底每一条路上,/吻合着祖先们底足迹”中的“吻合”如何理解?(4分)
4.诗歌用“走向北方”作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1.答案 A
2.答案 C
3.答案 “吻合”,即完全符合,指“我们”要走遍祖先们开辟的每一寸土地,“我们”不会放弃每一寸土地;表达了诗人对保卫祖国河山的信心和决心。
4.答案 ①统领全诗。全诗紧紧围绕“走向北方”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展开。②“北方”指代抗战前线,“走向北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斗志。③用四字短语作标题,短促有力,有利于抒发情感。
[教师用书专用]
【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16分)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到康桥去“寻梦”,那“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以及“一船星辉”正是诗人康桥之梦诗意的再现。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康桥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化动为静,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极佳的审美效果。
D.这首诗每节四句,每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
2.下面是对有关词语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3分) ( )
A.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第三节中“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忱欢迎的态度。
C.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
D.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
3.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4.这首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分析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1.答案 C 应为“化静为动”。
2.答案 D “短暂虚幻”从诗中看不出来。
3.答案 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诗人在结尾连用两个“悄悄的”,意在表明内心的情愫只属于自己,从而营造一种落寞的意境。
4.答案 这两节都表达了诗人与康桥告别时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首节是“轻轻”,末节改成了“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效果的能力,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作答本题时,可首先对比两节诗的内容,分别找出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的异同。要注意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一现代文阅读Ⅱ散文含“双文本阅读”新题型__能力训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一现代文阅读Ⅱ散文含“双文本阅读”新题型__能力训练含解析,共3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六作文__能力训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六作文__能力训练含解析,共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现代文阅读Ⅱ小说含“双文本阅读”新题型__能力训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现代文阅读Ⅱ小说含“双文本阅读”新题型__能力训练含解析,共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