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书word(新高考)
课时作业13 古代诗歌鉴赏(一)-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书word(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课时作业13 古代诗歌鉴赏(一)-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书word(新高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月二十三夜小儿方读书而油尽口占此诗示之
陆 游
彻骨贫来累始轻,孤村月上正三更。
汝缘油尽眠差早,我亦尊空醉不成。
南陌金羁①良自苦,北邙②麟冢半无名。
书生事业期千载,得丧从来未易评。
【注】 ①金羁:指马,此处代指征战沙场的良将。②北邙:即邙山,历代王侯公卿多葬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彻骨贫”照应诗题的“油尽”二字,说明生活赤贫,写出诗人的穷困处境。
B.“三更”点明夜深未眠,与“孤村”共同营造孤寂的氛围,奠定全诗感伤的基调。
C.因“油尽”睡得略早些,表明儿子平时读书用功,也暗含诗人对他的肯定和鼓励。
D.暗夜中,儿子不能继续读书,为父不能饮酒尽兴,此境况引发了后面的劝诫之语。
答案:B 解析:B项,奠定“感伤的基调”错。本诗是为了告诫孩子努力学习,表现了一位父亲的期待憧憬与谆谆告诫,感情基调并非“感伤”。
(2)从尾联可看出诗人给了儿子怎样的告诫?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要追求能够流传久远的学问。读书人应当期望自己的学问传承千载,而不应以功名利禄为期盼。②要客观看待功名得失。得失很难评判,武将征伐劳苦一生,王公贵族多半碌碌无名,杀伐武功、权位富贵皆不及内在文化、精神能传承千载,影响深远。
解析:从标题可知诗歌因小儿夜里读书至油尽而写,时已“三更”。诗人联系自身无奈困居“孤村”,功名难就,告诫儿子“书生”应以读书追求学问来“期千载”;联想良将“良自苦”、王侯公卿“半无名”,告诫儿子“得丧”很难评判。读懂尾联,弄清其与前面诗句的联系,并用自己的话组织答案即可。
2.(2021·广东珠海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南园·其六
[唐]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读 书
[宋]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前两句描述寂寥的书斋生活,寻章摘句,苦吟不休,至晓月当帘,还没有歇息。
B.辛诗前两句叙写闲来仔细研读古人著作,古书所认定的是非得失,让自己不再迷茫。
C.“玉弓”一词,明喻晓月,暗点兵象,为“辽海”二句伏线,可见诗人文心之细。
D.“摩腹”,摸揉着肚子,形象夸张地写出了古人古书让诗人无法忍受、不能认同的情形。
答案:D 解析:D项,“形象夸张地写出了古人古书让诗人无法忍受、不能认同的情形”错误。此处运用反语,诗人不是不认同古人古书,而是不认同社会现实中的是非得失。
(2)李诗“哭”,辛诗“笑”,实则皆为诗人自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诗)边境连年战乱,正需志士驰骋疆场;诗人哭抱负远大的志士只能在书斋中老去,嘲笑自己读书无用,怀才见弃。
(辛诗)诗歌表面上笑古人古书,其实是诗人嘲笑现实不辨是非,含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3.(2021·河南开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和中斋①韵(过吉②作)
文天祥
功业飘零五丈原③,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注】 ①中斋:即邓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北上。②吉:指吉州,文天祥的故乡。③五丈原:地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诸葛亮辅佐蜀汉时,功业未成,死于五丈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被俘北上,路过家乡,感慨万千,表达对旧友的怀念和伤悼,抒发难言的隐痛。
B.局势艰危,难有依傍,“傍谁辕”以反问坐实语意,问中交织着作者的深忧和无奈。
C.诗人被俘北上,悲泪难禁,和明妃相似;但心向南方,和啼血长鸣的望帝相仿。
D.诗歌多处使用联想,触笔成文,旁及古今而流畅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答案:A 解析:A项,“表达对旧友的怀念和伤悼”有误,根据注释,邓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北上,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他的难友的作品。
(2)诗歌中的“英雄恨”包含哪些内容?“兰作行舟柳作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英雄恨”是诗人的功业未成之恨,被俘北上的屈辱之恨,亲人离散之恨,国破家亡之恨。(意思对即可)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气节如兰的坚贞,身陷樊篱的无奈。
4.(2020·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石鼻城【注】
苏 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 石鼻城:宝鸡东北方向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曾经作为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呈现一派太平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颔联书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描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答案:B 解析:B项,“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错误。颔联意为石鼻城对初来乍到的北客而言,是首先体验到的险要之处,可对南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诗句中的“新险”“残山”是不同地方的人的感受,并非突出石鼻城地势的险峻。
(2)宋诗多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请结合诗句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的差异,表明角度不同使得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从诗中来看,这首诗的意思是现在天下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城对北方人来说,是险要之处;可对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由首联“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可以看出,这是借石鼻城的古今变迁来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由颔联北客感受“新险”,而蜀人却是“从此送残山”,可以看出角度不同会使体验不同;颈联和尾联中从“暗月朦胧”到“修竹”“水潺潺”,从“愁”到不愁,展现出逆境到顺境的转变。
5.(2021·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
苏 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 ①天中节:即端午节。苏轼一生坎坷,数次被贬谪,最后客死异乡,其经历与屈原有一些相似之处。②新亭对泣: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达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运用了动静结合、铺叙、夸张和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选取庆祝端午节的几个场面,描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指屈原已远离了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两鬓白如霜。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C.词的下片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屈原被流放在外时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名士的心情非常相似。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词的上片没有运用“象征”的手法。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达词人对屈原的景仰、凭吊之情。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等几个场面渲染端午节的盛况,抒发词人对屈原的景仰、凭吊之情。②表达词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痛苦哀怨之情。屈原“异客垂涕”“泪竭陵阳”,词人以屈原自比,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虚写屈原,实写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③表达词人对当时北宋统治者昏庸、小人得志的悲愤之情。词的下片“感叹怀王昏聩”,直接抨击楚怀王昏庸,不明事理,借古讽今,暗讽时政,词人的爱恨情仇寓于其中。
6.(2021·山东济宁二轮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南宋词人,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对愁态轻描淡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矛盾心理。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语意,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暗含词人的软弱”错误,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只是寄托了作者的田园之思。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斜日”与“西风”暗含年华流逝之意。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词人愤然发问:谁是中州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词人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做个高洁的隐士。④漂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漂泊不定,由此发出“吾生如寄”的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词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情感的鉴赏能力。“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和“吾生如寄”,一起写出了年华流逝,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词人之所以醉酒,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写出了词人的愁绪。“离愁万斛”,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写出了词人的满腔愁绪。“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词人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表达了漂泊不定的感叹。“尚想三径菊花丛”寄托了词人的田园之思、归隐之心。“谁是中州豪杰”,写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承接上文归隐之意,写出了仍旧不能归隐,表现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7.(2021·江西南昌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江南弄
李 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注】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
【注】 吴歈:吴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叠红嵯峨”一句以“”比喻云霞,“叠”“红”“嵯峨”三个词从数量、色彩和形状方面对“”做了描绘。
B.三、四句写水上的微风、岸边的云霭等仿佛从竹林中“生”出,既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又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
C.“鲈鱼千头”化用晋朝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也想弃官归隐的念头。
D.全诗以时间为序,描绘了江边的诸多景物,暗示气温下降、光线变弱的过程,表现了大自然昼夜转换之际的奇妙景观。
答案:C 解析:C项,诗中没有表现出诗人“想弃官归隐的念头”。
(2)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景结情和比喻。最后两句写诗人趁着酒兴不禁唱起了吴越的歌曲,吟唱未终,像玉一样皎洁的月亮已从江面上升起。“帖寒玉”喻初升之月映在江面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两句上承五、六两句,写诗人在青山绿水之间,酒醉兴浓,不禁唱起歌来。吟唱未终,不觉圆月已从江面升起,此情此景,物我俱化而难分彼此了。“江上团团帖寒玉”一句描写得极为精确,“团团”指月轮的形状,“寒”指圆月给人的感觉,“玉”喻圆月的质地与颜色,着一“帖”字,形容月亮的倒影如同明玉粘附、镶嵌在江面上。综上可知,最后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课时作业15 名篇名句默写-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书word(新高考),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课时作业14 古代诗歌鉴赏(二)-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书word(新高考),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课时作业21 语言文字运用-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书word(新高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