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 《古诗三首·石灰吟》 课堂实录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第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六年级下册(2018)石灰吟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六年级下册(2018)石灰吟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开门见山,直指所吟事物,初读诗句,了解所托之物,知人论世,体会所言之志,比较阅读,迁移咏物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开门见山,直指所吟事物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生:《石灰吟》。
    师: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明朝的于谦。
    师: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什么?
    生:石灰。
    二、初读诗句,了解所托之物
    (一)读出诗歌节奏
    师: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
    生自由读诗。
    生:(“粉骨碎身”略有犹豫)
    师:“粉骨碎身”这个词,由于古诗音律格式的缘故,和我们平时说的“粉身碎骨”略有不同。每位同学把这个词再读两遍。
    生:(读)
    师:你把最后一句把气息稳住,“在——人——间——”
    生:(会意,放慢了节奏)
    师:你看,像他那样放慢速度,就有读古诗的韵味了。
    生:(读)
    师:字字铿锵。
    师生合作读诗。
    (二)了解石灰其物
    师: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播放录音:石灰是以石灰石为原料,石灰石是在山区开采。首先将石灰石敲成40-50厘米大小,从石灰窑的底层铺起,一层石灰石一层煤直至窑顶,然后从底部点火焚烧,几天后窑底就可以出石灰了。此时的石灰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成分已发生了变化,而且浑身雪白,十分耀眼。接着把它放入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石灰石就变成了粉末状洁白干净的石灰。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结合刚才的介绍,你从哪些词能看出,于谦吟的的确是石灰?
    生:我从“出深山”和“烈火焚烧若等闲”看出他吟的事物是石灰。
    生:我从“千锤万凿”这个词看出,因为石灰开采后要经过很多次敲击。
    生:我从“清白”的“白”看出,因为石灰就是白色的。
    师:你们都能抓住石灰这种事物的特点。
    生:我从“粉骨碎身”看出,石灰原来是石灰石,后来经过了多次的焚烧,最后是粉末一样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明白了石灰的炼制过程。下面跟同桌一起说说诗句的大意。
    师:石灰石从深山中被开采,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把这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学读前两句——
    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就算要粉骨碎身变成石灰,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男同学读后两句——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初识托物言志
    师: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可是我却有一个疑问:按常理来说,石灰是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具有了人的思想、人的情感。
    (呈现课件:请你认真默读诗句,看看哪些词句,让你有这样的感觉?用“ ”画一画,体会体会。)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的“怕”,因为石灰本来就是一种事物,他是不会怕的,所以这里像是有了人的情感在里面。
    师:对,全不怕的不是物,是人。
    生:我从“要留清白在人间”看出来,因为只有人是有清白这种高尚的品质,石灰是没有的。
    师:你发现了“清白”这个词的另一重含义。板书:清白
    生:我觉得于谦把石灰写成了像人一样。“若等闲”的意思就是根本不在意这件事,而“全不怕”就代表石灰是不畏惧烈火焚烧。但石灰本身只是一个物体,则在于谦笔下,它就像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怕困难的人。
    师:你读出了这首诗中拟人化的表达方式,不简单。
    生:我从“粉骨碎身全不怕”这句诗想起了那些革命时期的战士,他们就是不管敌人怎么迫害,他们都会坚强不屈地继续战斗下去。而诗中这个石灰,也好像有了这种坚强的意志。
    师:你从石灰的特点联想到人的一种品质。
    生:我从“千锤万凿出深山”就体会到,于谦就是从很多很多人中被挑选出来,为国家服务。他这种为国家服务的人就要经受得起“烈火焚烧”,要认为这一切都很平常,不能有贪生怕死的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读懂了,在诗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表面上说的是石灰,却让我们看到了诗句背后有着清白做人的理想信念的诗人自己。这种写法就是古诗当中的“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石灰这种事物上呢?
    三、知人论世,体会所言之志
    (一)结合生平,读懂清白之志
    师: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于谦从小就决心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是他坚定的志向,读——
    生:(坚定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边看边想,哪个小故事令你最有感触,又令你想起《石灰吟》中的哪一句呢?把诗句写在故事旁边,并和同桌谈谈你的理解。
    (呈现课件:此处略去故事内容。
    (一)两袖清风
    (二)牢狱之灾
    (三)力挽狂澜
    (四)英雄本色
    学生拿出学习单,阅读于谦生平的小故事。)
    生:我对第二个小故事有感受,它对应着“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虽然于谦被陷害,但是他是清白的,而且老百姓都拥护于谦,所以他被放了。
    师:你对诗中“清白”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吗?(生点头)
    生:我对“粉骨碎身”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他是文官,但他披上铠甲去作战,最后让国家保住了,说明他有不怕死的精神。
    师:我感受到你对于谦的敬佩之情。我想会读诗的人就是像他这样,投入自己的情感。
    生:读了第一个故事,我就想到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即使面对强权,也坚持人生的信念,坚持他少年时立下的志向。
    师:我读到“英雄本色”这个故事时,也有这样的感觉。你能读好这两句吗?
    生:(坚定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听出了志向的坚定。
    生:从第一个故事,我就想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不受任何人的贿赂,只愿像石灰一样,把清白留在人间,他有高尚的品质。
    师:你能把诗中石灰的特点和小故事联系起来,读懂这首诗。
    生:我是从第四个故事那里体会到,于谦原先是文官,完全不懂打仗的。但是他会换上武将的铠甲去为国拼杀,他很勇敢,这就是“粉骨碎身全不怕”。
    生:我补充,他是“第一次换上武将的铠甲”,这一刻他很有勇气。
    师:他有着视死如归的决心,请你读读。
    生:(铿锵有力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多么打动我们啊。
    生:我在第三个故事看出于谦的“烈火焚烧若等闲”,其实这种官员的压迫就等于是“烈火焚烧”,但是他丝毫不畏惧。
    (二)入境诵读,激荡清白之音
    (音乐起,课件演示字幕:
    北京保住了。
    十年后,于谦为奸人所害,以“谋逆罪”判死。抄家时,于谦“家无余资”。抄家者震惊了,他们收敛了一贯的张狂,恭敬退去。
    于谦“两袖清风”的高尚人格,再次明白无疑地昭示于世人面前。)
    师: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刑场上,于谦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慷慨吟道——
    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场学生自发轻轻跟读)
    师: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
    齐:(动情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
    生:(慷慨激昂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掌声)
    于谦走了,他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
    齐: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
    生:(轻轻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那声音,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
    生:(无声地读)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袅袅余音,一直在每个人的心中久久萦绕,久久回响。
    (生静默,眼含热泪。)
    (三)小结关联,感受笔法之妙
    师:于谦的一生,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的一样,清清白白。而石灰这种事物清白的特点,也藉由《石灰吟》这首托物言志的诗,因为于谦的高尚品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辉一笔。
    四、比较阅读,迁移咏物之法
    (一)比较同类诗歌
    师:《墨梅》《竹石》在文学史上,还有一些像《石灰吟》那样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在学习单上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一读。
    生: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竹子的坚定。“坚劲”,就是诗人不管是什么样的境遇,都无法动摇他的信念。
    师:你抓住关键词来读这首诗,读出了竹子的特点,读出了诗人坚定的信念。
    师:这三首诗中还有许多奥秘。同桌一起比较着读一读,看看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这三首都是托物言志的古诗,表达诗人的情感。
    师:你敏锐地捕捉住这个共同的写作手法。
    生:《墨梅》这首诗写得比较优美,《石灰吟》和《竹石》写得比较激荡,但是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和高尚品格。
    师:我很欣赏你的回答。首先,你看出每一位诗人有不同的风格;第二,你还看出三首诗表现的都是志向和品格。
    生:这三首诗,各自举了一个例子。墨梅是“不要人夸好颜色”,石灰是“办粉骨碎身全不怕”,竹子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每首诗的事物都是独特的例子。
    师:诗人在选择事物来写的时候,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样与众不同的地方。你是三位诗人的知音啊!
    生:我觉得这三首诗所写的,都是来自不起眼的事物,尤其是石灰。但就像人,有各自不同的品格和追求。
    师: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而于谦所选的事物石灰却很卑微。你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独具慧眼。
    师:我们用不同形式再读三首诗吧。你有什么建议?
    生:我建议龙欣来读第一首。
    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掌声)
    师:刚才的同学很有慧眼。第二首呢,你建议怎么读?
    生:我建议全体起立来读。
    齐: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请认为自己有进步的同学来读。
    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铭记“清白”之句
    师:三首诗都是托物言志,但所托之物、所言之志又有所不同。《石灰吟》是于谦少年立志的诺言,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这首诗。如果要把这首诗,锁定成一句诗,你会留下哪一句?
    生:我觉得要保留“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如果要把这句诗,锁定成一个词,你会留下哪一个词?
    生:(齐答)清白。
    师: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背下来,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
    齐:(情感充沛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掌声)

    相关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教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七段,再深刻体味,导入,朗读课文,整体感悟,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迁移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共7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4 海燕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4 海燕教案,共7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