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2 姓氏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2 姓氏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段目标,课时目标,关系构建,资源拓展,拓展阅读,了解姓氏来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一、学段目标
二、课时目标
1.学会“姓”“什”“么”等7个生字,并且能正确、工整地书写,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
2.正确地诵读《姓氏歌》,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
3.能够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4.能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和知道的姓氏。
5. 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材
分析
一、文本位置
《姓氏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的第二课。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编写的韵文,一问一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课文通过熟字加一加的方式,认识中国的姓氏,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认识更多的姓氏,提升识字的乐趣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学会用结构的方法、组词的方法、说笔画的方法等不同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姓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是12个,要求会写的字是7个。同时,认识三个偏旁。
2.学习内容:
识字与写字:认识 “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7个生字,
认识3个偏旁: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
难读的字:姓(xìng) 孙(sūn)
难写的字:国(笔顺要注意,复习全包围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的书写顺序);
姓(巩固女字旁的书写);方(笔顺要注意-点、横、横折钩、撇);
易错字:“方”“万”的笔顺。
阅读:《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改编的韵语识字,将识字与生活紧密结合。
三、关系构建:
1.识字、赏词的学习是基础,识字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本课是
学生自主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既发挥汉语拼音的识字功能,又在识字过程中巩固汉语拼音的学习,建立生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形声字构字特点的认识。通过观察、比较、逐步了解其特点,学习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归类识字、比较识字、看图识字、韵语识字等方法,逐步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感受识字的乐趣。
2.本课的内容韵律和谐,易于朗读,且蕴含着浓郁的文化韵味,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对后面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四、资源拓展
3个偏旁的字理及拓展识字。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点拓展语文主题丛书中的文章《姓氏问答歌》
《百家姓》《巴字族儿歌》。
学情
分析
一、已有知识经验识
1.识字写字方面:
在上半年的学习中,学生能认200个字左右,会写100个字左右。基本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照笔顺正确书写汉字。
2.阅读方面:
能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本脱离了“指读”;认识了常用的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冒号等);一直坚持每天30分钟的课外阅读,大部分的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读书,并初步学会了积累文中的好词,阅读总量达到1万字以上;学习、背诵优秀古诗30篇、《弟子规》前三篇。
3.口语交际方面:
学生能全部做到用普通话交流;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认真听别人讲话,理解讲话的内容;90%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4.写话:
在上学期,已对看图写话进行过一定的训练,在训练中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借助拼音把句子完整表述出来。
5.综合性学习方面:
学生能结合语文知识观察周围的事物,大部分学生能用口头或图文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
二、已有策略经验
1.识字写字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不少识字方法有利于本学期学生的自主识字。
2.阅读方面,学生能借助拼音来识字进而读出句子,也可根据图画进行简单阅读,有利于本册课本课文学习。
三、已有生活经验
1.口语交际方面,在生活中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乐于交流,偶尔还能运用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2.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乐于结合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积极参与社区、校园活动,用口头或图文表达见闻和想法。
3.识字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观察店铺招牌、路标等认识部分字有利于本学期生字学习。
四、存在困难与障碍:
1.大约50%的学生识字仍然停留在被动识字上,写字练习时存在机械写字问题,笔顺笔画易混淆,需要加强对孩子书写素养的训练。
2.在阅读上,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一定欠缺,在朗读时存在破词、拖音、唱读的现象,需要在朗读素养方面加强。
3.生活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差异导致了孩子的交际意识和交际习惯有差异,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突破措施:
1.注重课堂趣味化,借助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进行字形分析,创设认字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欲望。写字教学边指导边示范,加强书写训练。
2.借助拼音读书,借助图画猜读生字读书,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增加学习经验,增强阅读信心。组织阅读比赛活动,借助一米阅读等方式增加阅读兴趣。加强家校沟通,提倡亲子阅读。
3.重视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口语交际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学习
目标
1.了解什么是姓氏,能够区分单姓和复姓。
2.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
3.会写“姓、什、么”等7个字。
4.能够使用“加一加”“介绍偏旁”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姓氏及常见的姓氏。
学习
重难点
重点:
识记12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姓(xìng)”和“孙(sūn)”的读音。
2.写好“国、万、方”等字的笔顺。
突破措施:
1.设计丰富多彩的识字活动,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如摆动作,猜汉字,根据字形上台演示动作,其他同学猜汉字。
2.教师加强朗读指导,鼓励表扬,选出优秀小老师,发挥学生示范作用。
3.教学书写笔顺时可让学生先观看书写视频,然后同桌合作“你写我看,我写你看”互相纠正。
课前
准备
课件 词语卡片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和利用不同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的兴趣。
课时
评价任务
驱动性任务:
请你用最容易让别人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方法介绍你自己的姓氏和一个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的姓氏。
子任务1:了解什么是姓氏,随文识字“姓”。(对应目标1、2、3)
子任务2:自主诵读,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对应目标2)
子任务3:趣味诵读,学习识记姓氏的方法。(对应目标2、4)
子任务4:拓展延伸,学生利用识字方法识记姓氏。(对应目标4)
子任务5:延伸阅读,了解更多姓氏,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识记姓氏。(对应目标4)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
学教活动(含评价任务)
预设与补救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目标1)
学教活动:
1.播放《百家姓》音频文件,学生进行跟读。
2.谁知道刚才听到的是什么?(百家姓)教师自我介绍自己的姓氏。然后提问:谁能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姓氏?学习了这一课,你会介绍得更好。
3.揭示课题,并板书。
4.随文识字:“姓”。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好后鼻音。
(2)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在练习本中练写四个。
评价任务:
1.学生跟读音频两遍。
2.学生讨论交流,并齐读课题。
学生坐端正书空生字,并在本子中练写,注意学生的执笔和坐姿。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正确读准“姓”的后鼻音,书写时执笔正确,坐姿端正,正确、工整书写“”姓”字。
教师提醒写字注意点:“姓”的女字旁,横要写得短,注意避让,右边的“生”横画要稍微短些,第一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学生在写的时候可能有些学生做不到以上几点,教师可表扬几个典型,然后让学生再写一个,同桌互相评价,并指正。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目标1、2)
学教活动:
活动一:
1.自读儿歌,把文中的生字圈出来,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假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读,齐读。
活动二:
1.同桌合作,自由朗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儿歌有几个小节,从中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2.还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
活动三:
1.指名朗读。
2.自己读懂了什么,交流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评价任务:
1.学生能够很快的圈出生字,并拼读。
2.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同桌互读等形式检测生字认读情况及课文朗读情况。
3.学生讨论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评价标准:
学生能够不借助拼音熟练认读生字,并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能够就课文内容发表个人看法并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1.预设:
儿歌中的小节,学生平时训练比较少,可能分不清。
补救措施:
教师指导或者同桌互查指导。
3.预设:
讨论交流读懂或不懂的地方,学生可能说的不到位。
补救措施:
教师及时巡视点拨,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开展游戏,趣味诵读。
(目标1)
学教活动:
1.读1—4行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边拍手边读《姓氏歌》第一小节)
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
木+子组成“李”。“李”组词
他姓什么?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
弓+长组成“张”,认识“弓字旁”。“张”组词
(2)师生配合读
(3)同桌问答读、男女生问答读。
2.读5—6行
(1)圈出这两行儿歌中的姓氏,读一读,出现了几个姓氏?
(2)读好句子,读准字音,注意:胡、吴的声母不同;许、徐的声调不同。
(3)运用加一加的方法介绍,师生问答: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4)出示“徐”字,师生问答:什么徐?双人徐。说一说,介绍“徐”姓的方法与其他三个姓氏有什么不同?(“徐”是通过“说偏旁”的方法来介绍的。)
(5)拓展练习:运用“说偏旁”方法介绍下面的姓氏:何(单人何) 刘(立刀刘) 黄(草头黄)
(6)用上“加一加”和“介绍偏旁”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
3.学习后五行
(1)听老师读此小节,边听边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句子,注意停顿。
(3)按顺序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课文。
4.认读词卡: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诸葛 东方 上官 欧阳
认识“走字旁”、“金字旁”,并组词。
5.讲解复姓。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单姓
诸葛 东方 上官 欧阳——复姓
历史上或者故事书中有很多著名人物都姓复姓,你能举几个例子吗?说一说:司马光,姓司马。诸葛亮,姓什么?诸葛亮,姓诸葛。
公孙、欧阳、西门、东方……等等。
(1)读课文。
(2)扎气球游戏巩固识字。
评价任务:
1.学生能够很快的圈出生字,并拼读。
2.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同桌互读等形式检测生字认读情况及课文朗读情况。
3.学生讨论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评价标准: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正确停顿,知道什么是复姓,能列举常见的复姓。
反馈指导:
指导正音:韵文中“吴、胡” “徐、许”读音相近,在有 些地区读音容易混淆,读文时可借助拼音帮助读准音。
“姓”为后鼻音,“氏”“赵”“周”为翘舌音,“孙”是平舌音,要重点正音。
四、拓展延伸。
学教活动:
1.知识拓展: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姓氏文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要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
2.班里的同学有哪些姓,并向大家介绍介绍。
总结:同学们,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评价任务:
学生自由发言介绍自己的姓氏。
评价标准:学生能恰当用本节课所学的识记方法介绍自己的姓氏。
指导学生利用识字方法识记姓氏。
五、拓展阅读,了解姓氏来源。(目标3)
学教活动:
语文主题学习第9篇《姓氏问答歌》。
1.借助拼音自主读文,读完后在小组内同学对读。
2.照样子和同学一起编儿歌。
3.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一查自己姓氏的来源。
评价任务:学生同桌互读。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创编三句以上姓氏儿歌,能够借助互联网或大人的帮助了解自己的姓氏起源并介绍给同伴。
预设:
仿照编写儿歌,对于一年级学生有难度。
解决措施:
教师进行点拨或者已填空的形式进行儿歌创编。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
时间
背诵本课课文。
基础性作业
目标2
5
拓展阅读《百家姓》。
拓展性作业
目标3
5
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生活中带有弓、走、钅的字。
综合性作业
目标1
5
板书
设计
2.姓氏歌
李 木子李 张 弓长张 加一加
双人 徐 介绍偏旁
单姓:李 张 吴 徐
复姓:诸葛 东方
教学
反思
优点:
1.遵循教材的识字要点,多元识字,使用“圈一圈、认一认、拼一拼”、“组词”的方法识记生字。生字的书写指导,教会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
2.明确介绍姓氏的方法很多,本文使用了两种方法:分解部件和说偏旁的方法。又增加了组词法介绍姓氏。既总结了全文,又承接了课后习题。
不足之处:
我想办法抓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但是,感觉做的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下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轻松地学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姓氏歌第一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年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