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题三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题三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第1页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题三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第2页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题三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题三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题三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点练,仿真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 美 人
    寄公度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僧人的名字。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僧人的住所。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正宫】鹦鹉曲
    农夫渴雨
    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这首元曲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仿真练
    6.(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别出心裁以秋风的口吻采用拟人手法落笔,回忆去年与诗人分别,而此刻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B.颔联写秋风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容颜已衰老,由此生发出时光流逝的感叹。
    C.尾联“为君”照应开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D.尾联中的“扶病上高台”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毫无二致。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注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沙平风软”两句,写清风柔波中的大小孤山随小舟在江上起伏的情态。
    C.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D.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建 业①
    丁 开
    谁遣凄凉满眼中?花渺渺又秋风。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②,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①建业:今江苏南京,古有“金陵”“建康”等称呼。该诗大约写于南宋灭亡后。②语出《史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以问句发端,语气强烈却问而不答,对句用冷清画面坐实“凄凉”二字。
    B.本诗颔联将建业今昔对比,从“江山大”到“社稷空”,表达了对亡国巨变的无限慨叹。
    C.本诗中“中”“风”“空”“匆”“翁”押韵,朗朗上口,富有节律,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D.本诗写得苍凉而悲壮,展现了诗人在南宋王朝灭亡后壮心不已、复兴旧朝的远大抱负。
    (2)有人评论本诗尾联“总束全篇,归结今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1)~(2)题。
    横 波 亭
    为青口帅赋①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凄凉之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却写豪迈之情。
    D.这首诗长于用典,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2)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
    1.参考答案 “独”是“孤独”之意,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的情态,透露出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解析 考查某字的表达效果,答题时一般先解释字义,然后把字放在句中解释句意,最后答运用此字收到了什么效果。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并答出来。
    2.参考答案 一个“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绿”原是表颜色的形容词,在此用作动词,既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又见出春风的到来,表现出春风带来的生机。
    3.参考答案 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②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③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解析 末句的“钟声连翠微”是写景,诗人巧妙运用“钟声”这种“动”来衬静;“翠微”又从色彩的角度传达出诗人对美的感受。
    4.答案示例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2)“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解析 具体作答时可先选择“望”或者“空”中的一个,然后再做分析。从“望”“空”在该句中的位置看,这两个词属于谓语动词,应从引出的内容、表达的意境、体现的情感等角度分析。
    5.参考答案 ①语言平易。以口语入曲,比如“渴煞”“恨”等词语,都是口头语言。②用词质朴。曲子表现了农夫盼雨的急切心情,字字句句都由农夫眼中看到、口中说出。
    解析 这首曲子,写稻子开花时节农夫盼雨的急切心情,字字句句,都由农夫眼中看到、口中说出,所以语言特色是口语化、平易、质朴。
    6.(1)D 解析 D项,“情感毫无二致”错误,此诗“扶病上高台”表达的是对秋的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而《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的是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2)参考答案 ①骏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马和雕的形象与诗人翘首四望的形象相合,写马和雕是为了写人;③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品格。
    解析 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看万里青云。一“动”一“开”,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同时“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下文的抒怀蓄势,这是比兴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永不服老的豪迈情怀。
    7.(1)C 解析 C项,诗歌最后两句是侧面描写,也是戏谑的手法,写出了舟中人对大小孤山景色的喜爱之情。
    (2)参考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充满了人的情趣。
    解析 赏析这两句诗,首先要把握其手法,然后分析其描写的美妙。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江之中的两座山峰。“峨峨”“烟鬟”和梳妆都是用来描写女子的,这里用来写山,充满赞美之情。
    8.(1)D 解析 “展现了诗人在南宋王朝灭亡后壮心不已、复兴旧朝的远大抱负”错误。诗人写时局“乾坤颠倒”,而有“孤舟”在,说明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余生。本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对自己心志的坚守。
    (2)参考答案 ①尾联中的“乾坤颠倒”将前三联中建业的“凄凉”“龙蹲虎踞”“马去牛来”“千人诺诺”“百岁匆匆”等内容都涵盖在内,收束了全篇,极富概括力。②时局“乾坤颠倒”,而有“孤舟”在,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残生,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以及对自己心志的坚守。
    解析 本题中,“总束全篇”主要从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归结今情”则需要落实到“今情”的具体内涵上。尾联中“乾坤颠倒”将前三联中建业的“凄凉”“龙蹲虎踞”“马去牛来”“千人诺诺”“百岁匆匆”等内容都涵盖在内,收束了全篇,总括性强,极富概括力。而“孤舟在”表明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余生,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以及坚守高洁志向的决心。
    9.(1)A 解析 B项,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错误,此处不是“英雄无觅”,结合注释可知。C项,应为“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D项,“长于用典”应为“融情于景”。
    (2)答案示例 ①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首联和颔联诗人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②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的豪迈之情。
    解析 “豪放迈往”即“豪放、超凡脱俗”,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具体诗句入手,抓住诗中的意象,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如“插”“压”“万里”“千年”等词,体悟其“豪放迈往之气”。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30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30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鉴赏诗歌语言(描写类)练习: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鉴赏诗歌语言(描写类)练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写景艺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鉴赏诗歌语言类练习: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鉴赏诗歌语言类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