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2辑:乡土中国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

    第2辑:乡土中国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第1页
    第2辑:乡土中国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第2页
    第2辑:乡土中国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2辑:乡土中国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2辑:乡土中国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共14页。
    第2辑:乡土中国等3篇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
    D.《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的压抑。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答案】
    1.C
    2.C
    3.D
    4.①举例论证。以“缅甸有些地方通过杀人来完成成人礼”“旧小说中的杀人祭旗”等为例,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②对比论证。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5.①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②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曲解文意。“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错误。材料一第1段“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B.“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张冠李戴。材料一第4段“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D.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2段“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这是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之一。没有这个原因,并不一定没有这个结果。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由材料一第5段“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可见两者并不一致。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的能力。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属于“法”。不属于“礼”,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判断与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论证方法有哪些,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运用的论证方法,举出并举文章内容分析佐证。
    如本文第一自然段中“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证明“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的观点;
    第二自然段中“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第三段中“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这两部分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本题如答出道理论证,如引用《论语•学而》中的“富而好礼”,论证“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人服礼是主动的,也可以给分。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利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礼治”和“法治”两个角度分别加以分析,阐明题干中的内容哪一部分是属于“礼治”所规范的,哪一部分“法治”所要求的。同时必须指出,“礼治”和“法治”的效力的不同,特别是“礼治”所不能校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要用“法治”去规范治理。
    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一种约定俗成,人们自觉按照这种俗约去做,没有外界的强制和督促,这就体现了“礼治”的作用。而“天价彩礼”的出现,虽有其原因,已经严重背离的正常社会常规,甚至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当传统礼治不规范纠正这种行为时,《民法典》适时出现,有效地解决了高价彩礼问题。这就是法治。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
    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
    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
    “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
    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
    (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
    B.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
    C.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软”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
    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故而极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C.如果创作者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
    D.《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
    B.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
    C.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
    D.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
    4.材料一为什么主要运用例证法?请简要分析。

    5.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请简要回答。
    【答案】
    1.C
    2.B
    3.A
    4.①材料一探讨的是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的原因,只有通过对具体剧作进行分析,才能对原因作出归纳。②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只有借助具体剧作,才能阐述得具体生动且易于读者理解。③用确凿、典型的实例来证明观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①要有精湛的技艺,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②要对戏剧进行打磨,作出微调使之适应时代审美语境。③要扎根文化沃土,让剧作反映出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体现时代精神。④要让剧作贴近新一代人的生活,使戏剧具有生活的温度,能引发人们共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A.“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有误,不是作品标识达到的高度,而是这些作品集中体现的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
    B.“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有误,依据原文“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偷换概念,这是两个不同的“程派”和“角儿对技艺的执着”。
    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有误,初衷不对,依据原文“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陈澄的向人大提出的建议,是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它,传承它,而非“挽救危亡的淮剧”。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有误,依据原文“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概念范围缩小,文本说的是“艺术”,却表述成“戏剧”。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经典老戏魅力永存不过时。B.“《白毛女》拍成电影后”不适合,不是戏剧,且侧重演员的生动表演。C.“现代评剧”不适合,文本更多表现经典老戏。D.未成品,不足以作为论据。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问“材料一为什么主要运用例证法”,先找出材料一使用了哪些例子,从中概括出其剧目都是经典老戏,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例子充分说明经典剧目不过时的真正原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等。例证法的表达效果,可从三点考虑,例证法做出推演,例证法使之含义丰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①材料一探讨的是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的原因,只有通过对具体剧作进行分析,才能对原因作出归纳。②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只有借助具体剧作,才能阐述得具体生动且易于读者理解。③用确凿、典型的实例来证明观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明确“依据上述材料”充分说明答案应从材料里概括。另外,问题核心是“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强调“戏剧人”怎么做。阅读文本从材料中,筛选出信息,可得出①要有精湛的技艺,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②要对戏剧进行打磨,作出微调使之适应时代审美语境。③要扎根文化沃土,让剧作反映出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体现时代精神。④要让剧作贴近新一代人的生活,使戏剧具有生活的温度,能引发人们共鸣。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我国学者创建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是在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目前,文学伦理学批评逐步走向成熟,在建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取得了进展,并拥有大量的批评实践成果,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
    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创立者,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表示,文学的功能是教诲,文学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提供伦理教诲,即文学通过一系列道德事例和榜样达到劝谕、褒奖和惩戒的教诲目的,从而帮助人完成弃恶从善的伦理选择过程。
    该领域数位专家学者普遍表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提出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危机的回应。根据国内学者考察,当时的中国文学批评出现了三种令人忧思的倾向:一是文学批评的“失语症”;二是文学批评远离文学;三是文学批评的道德缺位,即文学批评缺乏社会道德责任感。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英表示,聂珍钊从2004年起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以及文学批评的社会责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界在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下掀起了“理论热”,各种“主义”粉墨登场,泛文化、泛政治倾向的批评思潮席卷批评界,文学批评理论一度成为不关注文学文本、无视文学伦理价值的众声喧哗。王松林告诉记者,正是在国外批评理论话语过度膨胀的背景下,国内学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开始构建以伦理选择为核心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话语体系,并从“脑文本”概念出发重构了文学的文本理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朱振武表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提出显示出中国学者的文化自觉、学术自觉和批评自觉,目前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
    聂珍钊表示,要真正赢得国际学界的尊重和认可,既要立足于解决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问题,又要为解决世界文学研究中的普遍问题提供启示。中国学术界要真正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发挥影响和获得自己的地位,必须不断进行学术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开拓和创断,紧密联系中国现实和坚持“中国特色”。当然也不能缺少世界眼光。
    (摘编自李永杰《扩大文学伦理学批评影响力》)
    材料二:
    近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特别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绝大部分都是来自西方。20世纪的西方文论,基本上都是由批评方法而构成的,一种批评理论接着一种批评理论,一种批评方法接着一种批评方法,连续不断地发展,直到今天也还是如此,形成了一个为许多学者所谓的“文论世纪”。自近代开始的“西学东渐”,中国的文学研究者,包括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基本都是采用西方的批评方法。这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曹顺庆教授所说的:“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得了‘失语症’。所谓‘失语症',就是说中国的文学研究者和批评者,不会讲自己的话,不会以自己的话语来表达思想,一讲就是讲西方的,唯西方马首是瞻,一旦离开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就不会写文章、不会讲话,甚至是不能从事文学批评和研究了。”
    我们之所以要讨论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是因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以及颇引人关注的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都是由中国本土学者自己提出来的,是具有一定的原创性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这两种批评方法是有针对性的,就是针对 20 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的“失语症”。虽然中国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化转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文心雕龙》里面所发表的理论观点与批评方法比较抽象,不像西方文学理论具有一整套的术语,概念非常清楚,逻辑性很强,每一个术语和概念都有自己明确的所指,而且能够解决许多重要的问题。当然,《文心雕龙》是一部很了不起的文论巨著,我们现在的学者,想要写出那么一部理论巨著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部大书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像《文心雕龙》这样的中国古代文论著作,的确是没有实现现代转化,我们的文学研究者很难运用《文心雕龙》里面的那一套东西,来解释与解决当代中国文学与中国作家所提出来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古代文论要运用到当代文学批评中来,一个多世纪以来是远远没有取得成功的,从根本上来说也许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无论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研究古代文论的学者还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学者,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没有能够让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得到复活,产生一种比较重大的实际效用。
    (摘编自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层深结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出现“失语症”、远离文学、缺乏社会道德责任感等危机,鉴于此,我国学者提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
    B.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其主要的功能是教诲,即通过一系列道德事例和榜样达到劝谕、褒奖和惩戒的教诲目的。
    C.《文心雕龙》是一部很了不起的文论巨著,但里面所发表的理论观点与批评方法比较抽象,也许不可能成功运用到当代文学批评中来。
    D.目前,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文学伦理学批评逐步走向成熟,这与中国学者的文化自觉、学术自觉和批评自觉密不可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国外批评理论话语过度膨胀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学研究者和批评者曾唯西方马首是瞻,不会讲自己的话,不会以自己的话语表达思想。
    B.以伦理选择为核心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话语体系,强调文学批评理论要关注文学文本,重视文学伦理价值,担负起文学批评的社会责任。
    C.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要扩大其影响力,就必须完全摒弃西方文学理论,紧密联系中国现实和坚持“中国特色”,不断开拓和创新。
    D.《文心雕龙》所发表的理论观占与批评方法不像西方文学理论概念清楚,逻辑性强,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难以得到复活的因素之一。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话语,没有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有办法说话,活生生一个学术“哑巴”。
    B.我们仍然有文学,有文学理论,有一套文学理论话语规则;但从民族情感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文学和文学理论似乎失去了传统和历史,我们成了文化上的断裂人。
    C.鲁迅的《呐喊》在现实主义基本精神与手法之外,汲取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方法,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本品格。
    D.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文学理论体系中是零碎性的,变成了一些材料和论据,变成了附庸,丧失了完整性。古代型的文学理论被“零散化”和“知识化”。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在对待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B
    2.C
    3.A
    4.①引用论证。引用曹顺庆教授的观点指出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得了“失语症”。②举例论证。举《文心雕龙》的事例,论证中国古代文论很难运用到当代文学批评中来。③对比论证。将《文心雕龙》里面所发表的理论观点与批评方法与西方文学理论做比较。
    5.①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我国学者创建的具有一定原创性与自主性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②都指出文学伦理批评方法是针对20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的“失语症”、文学理论危机提出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文学伦理学……主要的功能是教诲,即……目的”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2段信息“文学的功能是教诲,文学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提供伦理教诲,即文学通过一系列道德事例和榜样达到劝谕、褒奖和惩戒的教诲目的”来看,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选项中主要功能不属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而是文学的。故选B。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C.“就必须完全摒弃西方文学理论”说法绝对,材料中并没有这种意思,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国学术界要真正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发挥影响和获得自己的地位,必须不断进行学术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开拓和创断,紧密联系中国现实和坚持“中国特色”。当然也不能缺少世界眼光”来看,西方文学理论也要借鉴,但不能全盘西化,中西方应该相辅相成。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
    B.强调“但从民族情感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文学和文学理论似乎失去了传统和历史,我们成了文化上的断裂人”,与材料一信息无关,材料一主要讲的是文学伦理学的特点成就、问题及解决方法。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C.讲的是鲁迅借鉴了中国古代前辈所创立的方法,成就了自己的风格,而材料一讲的是中国如何借鉴学习西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D.分析古代型的文学理论被“零散化”和“知识化”与文中所见的问题无关联,所以不能作为材料一观点的支撑。
    只有A项突出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问题之一——“失语症”。故选A。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题主要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论述类文本分析论证方法时要掌握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通常有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对比论证法等。
    结合第一段:这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曹顺庆教授所说的:“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得了‘失语症’。”可见使用了引用论证法。指出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得了“失语症”,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结合第一段:“自近代开始的“西学东渐”,中国的文学研究者,包括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基本都是采用西方的批评方法。”可见使用了例证法,说明中国文学理论存在的问题,西化严重。
    结合第二段:“《文心雕龙》里面所发表的理论观点与批评方法比较抽象,不像西方文学理论具有一整套的术语,概念非常清楚,逻辑性很强,每一个术语和概念都有自己明确的所指,而且能够解决许多重要的问题。”可见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一正一反突出《文心雕龙》里面所发表的理论观点与批评方法与西方文学理论做比较存在的问题,过于抽象年不清楚,逻辑性不够,不成体系。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理解文章主要观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两则材料在对待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态度上的相同点,分别概括出两则材料的观点,再找出共同点即可。
    ①材料一第一段说“文学伦理学批评是我国学者创建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是在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目前,文学伦理学批评逐步走向成熟,在建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取得了进展,并拥有大量的批评实践成果,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材料二的第二段说“我们之所以要讨论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是因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以及颇引人关注的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都是由中国本土学者自己提出来的,是具有一定的原创性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可见两个材料的相同点为:都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我国学者创建的具有一定原创性与自主性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
    材料一第三段说“该领域数位专家学者普遍表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提出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危机的回应。根据国内学者考察,当时的中国文学批评出现了三种令人忧思的倾向:一是文学批评的‘失语症’”,材料二第一段说“所谓‘失语症',就是说中国的文学研究者和批评者,不会讲自己的话,不会以自己的话语来表达思想,一讲就是讲西方的,唯西方马首是瞻,一旦离开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就不会写文章、不会讲话,甚至是不能从事文学批评和研究了”,第二段说“虽然中国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化转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无论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研究古代文论的学者还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学者,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没有能够让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得到复活,产生”,可见两个材料都指出文学伦理批评方法是针对20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的“失语症”、文学理论危机提出的。


    相关试卷

    第4辑:散文透视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4辑:散文透视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共15页。

    第7辑:数字人文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7辑:数字人文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辑:中国故事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3辑:中国故事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共14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