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管仲(选自《史记》,新高考)-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专题宝鉴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1 管仲(选自《史记》,新高考)-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专题宝鉴,共4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数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1.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B.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C.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D.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答案】B【解析】“少姬”是“怒”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D。“伐楚”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责”的宾语是“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排除AD项。“修”的宾语是“召公之政”,排除AC项。译文: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经商,也指商人。我国古时四民制度,把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商人地位较为低下。B.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候、功臣的领地或食邑,卿、大夫世代以封邑为食禄,拥有食税权。C.大夫,先秦诸侯国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D.六亲,泛指亲戚,历代说法不一。此外,党、里、闾也都含亲族意。【答案】D【解析】“里、闾也都含亲族意”错。党有亲族含义,里、闾无亲族义。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当为“街坊、乡里”;“闾”为“乡里、邻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对管仲很好。B.管仲曾经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C.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使管仲成为了自己的下属,给管仲施展抱负的机会,得到天下人的称赞。D.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着重写他同鲍叔牙的友谊,虽是轶事,写来却娓娓动人,于细微处见精神。【答案】C【解析】“使管仲成为了自己的下属”错,并非鲍叔牙让管仲做自己的下属,而是鲍叔牙做了管仲的下属。 原文: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4分)【答案】我曾经三次为官三次被君主贬斥(或免职),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是没有遇上好时机。【解析】三仕:三次为官,“三”也可翻译为“多次”。三见逐:三次被君主贬斥(或免职),“见…于”表被动,被动句。不肖:没有才能。遭时:遇上好时机。 (2)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答案】因此,政令(政论)符合下层百姓的想法,就比较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废除掉。【解析】卑:卑下,符合下情,符合下层百姓的想法。所欲:所字结构,想要得到的。因而:趁机就。去:舍弃,废除。5.世人常常以“管鲍之交”来评论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请结合本文,谈谈这种交情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答案】①鲍叔牙知管仲贤能,有才干,对他的贪便宜没有什么怨言,以贤能为贵。②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视鲍叔牙为知己,懂得鲍叔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③管仲有知恩必报之情,在鲍叔牙的推荐下,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原文: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可以看出鲍叔牙知管仲贤能,有才干,对他的贪便宜没有什么怨言。原文:管仲的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说明管仲懂得鲍叔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原文: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说明管仲有报恩之情,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参考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8 晁错(选自《史记》,新高考)-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专题宝鉴,共4页。
这是一份专题01 汉高祖刘邦(1)(选自《史记》,旧高考)-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专题宝鉴,共4页。
这是一份专题01 李斯(1)(选自《史记》,新高考)-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专题宝鉴,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