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热点题材详解与特训
专题11诗化小说之废名作品-2022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热点题材详解与特训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诗化小说之废名作品-2022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热点题材详解与特训,共22页。
诗化小说之废名作品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
送牛
废名①
今天小林要接到一匹牛儿,紫绛色的牛儿,头上扎一个彩红球。
照习惯,孩子初次临门,无论是至戚或好友,都要打发一点什么,最讲究的是牛儿,名曰“送牛”。即如我,曾经有过一匹,是我的外婆打发我的,后来就卖给那替我豢养的庄家。
刚好小林新从病愈,特地趁这日子送去贺喜他。
送牛的自然也是三哑②,他打扮得格外不同,一头蓬发,不知在哪里找得了一根红线,束将起来。牵牛更担一挑担子,这担子真别致,青篾圆箩盛着二十四个大桃子。然而三哑的主意却还在底下衬托着的稻草,他用了一下午的工夫从稻草堆上理出了这许多嫩黄草来,才想到去买桃子。他这样的心计,史家奶奶是明白的,见他赤着脚兜了桃子回来,说道:
“你也该洗脚了。”
他弯着腰,对奶奶的眼睛看,笑道:
“牛到哥儿家,两天要停留罢,吃什么呢?我办了许多草去。”
“是的。”
“挑草不好看,我挑一担桃子去。”
“是的,谢谢三哑叔。”
牛儿进城,不消说,引起个个观望。还没有走过桥,满河的杵声冷落了下去,只见得循着河岸,妇人家,姑娘们,有的在竹篙子撑着的遮阳之下,都已经抬起身子了。是笑呢,还是对了太阳——总之拿这时的河水来比她们的面容,是很合适的罢。
史家庄的长工,程小林的牛,知道的说,不知道的问。
三哑——他是怎样的欢喜,一面走,一面总是笑,扁担简直是他的翅膀,飞。但他并不回看人,眼睛时而落在箩筐,时而又偏到牛儿那边去。城门两丈高,平素他最是留意,讲给那不惯上街的人听,现在他挤进去了也不觉得。
走过了火神庙,昂头,正是那白白的门墙——
“三哑叔!”
“哈,哥儿。”
小林跳出来了,立刻放炮。他早已得了信,竿子上挂了一吊炮等着。三哑喝了酒才回去,预备一两日后又来牵牛,牵到王家湾去,因为他买的时候也就代为约定了一个豢养的人家。
小林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牛儿就拴在石榴树下。邻近的孩子们三三五五地走进来看,同小林要好的小林引到屋子里去,看桃子,二十四个大桃母亲用了三个盘子盛着摆在堂屋正中悬挂的寿星面前。
“寿星老头子手上有桃子,还要把我的桃子给他,让我们偷他一个罢。”
小林自己这么说,别个自然没有不乐意的。然而他的姐姐躲在背后瞄着他,他刚刚爬到几上,伸手,姐姐一声:
“吓,捉贼!”
小林回转身来笑了——
“我要偷寿星老头子手上的桃子。”
“那个桃子你偷,你只不要动他的这个。”姐姐笑。
“怎么是他的这个呢?是我的!”
“不管是你的是他的,你且偷那个桃子我看看。”
“画的怎么偷法呢?”
最小的一个孩子说。小林笑得跑来倒在姐姐怀里了。
“我们还是去看牛儿。”孩子们说。
牛儿站在那里,动也不动一动。他们用尽种种法子逗它。小林拿草伸到它的口边,它也不以为这是主人。有一个去拉它的尾巴,他是名叫铁牛的,用了那么大的力,牛突然抱着树碰跳碰跳了,吓得大家退后好几步,石榴的花叶也撒了一阵下来,撒到牛身上,好看极了。
然而大家气愤——
“真是个铁牛!”
铁牛一溜烟跑了。
到了天快黑了,牛儿兀的叫几声,只有小林一个人在院,他也随着叫声,起初是一惊,立刻喜得什么似的,仿佛这才放心。他午饭没有吃,虽然被母亲迫着在桌上坐了一会,一心守着看牛吃不吃草。
姐姐提了水到院子里来浇花,他说:
“我忘记了!三哑叔告诉我天黑的时候,把点水牛喝哩。”
姐姐笑道:
“你牵到河里去喝。”
“好,我把它牵到河里去喝。”
说着去解绳子,但母亲也已经走出来了——
“姐姐说得玩,你就当真的了,——舀一钵水来它喝。”
小林背着牛,就在牛的身旁,站住了。
“这时候城外人多极了,你牵到河里去喝,要是人家问你是哪个送你的牛,你怎么答应呢?”
“三哑叔送的。”他斩截地说。
妈妈姐姐都笑。
石榴树做了一个大翅膀,牛儿掩护下去了,花花叶叶终于也隐隐于模糊之中——一定又都到小林的梦里去出现罢,正如一颗颗的星出现在天上。
(节选自长篇小说《桥》,有删改)
①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年11月9日出生于湖北黄梅。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②三哑:原为乞丐,被史家奶奶收留,遂为史家长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送牛”是乡间邻里的古老习俗,一般至亲或者好友之间平常来往多以牛相赠。
B.三哑叔本想为牛儿准备嫩草,但“挑草不好看”,所以买桃子,足见其好面子。
C.铁牛拉牛尾巴,大家都很气愤,就是因为孩子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转折吓懵了。
D.牛本是史家奶奶送的,但小林以孩子视角不能明了,他认为是送牛人三哑送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哑叔一出场,与平时打扮“格外不同”,用红线将“一头蓬发”束起来,可爱的形象呼之欲出。
B.作者擅长用简练的文字状物写情,如“扁担简直是他的翅膀,飞”,一个“飞”字写出轻快喜悦。
C.文章看似笔触平静,实则波澜起伏,主人公小林的心理随着牛儿的活动大起大落,引人入胜。
D.一场“送牛”活动,窥见人物活动的风俗背景,小说主题及审美追求在这风俗画中得以体现。
3.请简析“偷桃”一节中加点的“笑”字所体现的人物心理。
4.废名的小说具有明显的诗化特点,请结合文本情节及环境简要分析。
【答案】
1.D(A.“多以牛相赠”错误,“照习惯,孩子初次临门,无论是至戚或好友,都要打发一点什么,最讲究的是牛儿”,可见是孩子初次到来的最高赠品。B.“足见其好面子”错误,“挑草不好看,我挑一担桃子去”,此处表现三哑叔的细心周到。C.“就是因为孩子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转折吓懵了”错误,孩子们“气愤”,从后文“天快黑”小林听到牛儿叫才放心,可见“气愤”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担心铁牛拉牛尾巴惊吓了牛。)
2.C(C.“波澜起伏”“大起大落”不妥,小说中孩子的心理虽有起伏,但全文来看,情节是平缓的。故选C)
3.第一处小林“笑”,是偷逃被发现后,有点不好意思;第二处姐姐“笑”,是明了小林心思,幽默打趣的笑;第三处“笑”,是小林因最小的孩子不明所以、把玩笑当真的天真有趣而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能力。由原文“寿星老头子手上有桃子,还要把我的桃子给他,让我们偷他一个罢”可知,小林想要偷拿桃子。而这时小林的姐姐躲在背后瞄着他,见他刚刚爬到几上伸手时,姐姐就说了一声“吓,捉贼!”,这时小林回转身来笑了,这时小林的笑是因为偷桃被姐姐发现后,有些不好意思。当小林偷桃被姐姐发现后,小林说自己想要偷寿星老头子手上的桃子,这时姐姐笑着说“那个桃子你偷,你只不要动他的这个”,可知,姐姐的笑是明了小林的心思,幽默打趣小林。姐姐打趣小林,让小林去偷画上寿星老头子手上的桃子,这时最小的孩子说画的怎么偷法呢,说明这个最小的孩子把姐姐跟小林开玩笑的话当了真,所以这里面小林是因最小的孩子不明所以、把玩笑当真的天真有趣而笑。
4.①情节选择平凡的日常生活,节奏平缓,反映人与人之间真挚、简单的人情美;
②情节多从孩童视角叙写孩子们的生活,体现了天真浪漫的诗意;
③环境选择典型的乡土风物,有桥、城门、院子、石榴树、星星,呈现出安静而又富有生趣的田园牧歌情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把握能力。本文描写了小林刚刚病愈,史家奶奶派三哑去给小林送牛;三哑到了城里之后引起了人们的围观;将牛送给小林之后,小林将牛拴在院子里,临近的孩子们三三五五地走进来看,并且小林引要好的同伴到屋子里看桃子;牛站在院子里,小伙伴们用各种法子逗它,以及给牛喝水,姐姐问小林牛是谁送的等情节,可以说情节选择的是平凡的日常生活,节奏平缓,反映人与人之间真挚、简单的人情美。因为照习惯,孩子初次临门,无论是至戚或好友,都要打发一点什么,最讲究的是牛儿,名曰“送牛”。而本文是写小林接到牛以及和小伙伴们逗牛的情景,所以本文的情节多是从小林这个孩童的视角来写孩子们的生活,从而体现了天真浪漫的诗意。本文有很多处环境描写,如“还没有走过桥,满河的杵声冷落了下去”“城门两丈高,平素他最是留意,讲给那不惯上街的人听,现在他挤进去了也不觉得”“小林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牛儿就拴在石榴树下”“石榴树做了一个大翅膀,牛儿掩护下去了,花花叶叶终于也隐隐于模糊之中——一定又都到小林的梦里去出现罢,正如一颗颗的星出现在天上”,这里选取了桥、城门、院子、石榴树、星星这些典型的乡土风物,从而呈现出安静而又富有生趣的田园牧歌情调。
二.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
竹林的故事(节选)
废名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抄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
“到底!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月
(有删改)
1.这篇小说读起来非常接近散文,可以说是散文化了的小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姑娘八岁就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但文章并没有过多渲染人物命运的悲苦,而是在叙述母女二人的生活时流露着淡淡的诗意。
B.“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一扫“纸幡残片”的颓丧,是母女俩通过勤劳的双手逐步改善自己生活的写照。
C.“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忖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十分向往,只不过被“乖巧”抑制住了。
D.“乡户人家呵,要这样?”是妈妈对女儿每天打扫房间的心疼,女儿出门做客,妈妈硬拿出花来逼得女儿快哭了,也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作为一位旁观者,描述了三姑娘的一些日常生活片段,这些片段衔接自然,浑然无隙。
B.文章两次提到雀子:第一次以雀喻人,突出两人的外在形象特征;第二次将雀子拟人化,通过写两人听到雀子叫的感受突出内在心境。
C.文章写三姑娘拒看赛龙灯,和妈妈争吵,通过表面的不和谐体现了母女间的互相体贴,深化主题,同时展现民风民俗,吸引读者兴趣。
D.文章用词表现力强,“像一阵旋风”“冲到那街”“硬从盒子里拿出”“抓起一把掷在”等形象地反映出不同境况下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
4.三姑娘这个人物的内在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结构散文化,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②人物散文化,三姑娘的性格呈现出本真的原貌。③环境和情韵散文化,着力渲染氛围和意境,充满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我”作为一位旁观者,描述了三姑娘的一些日常生活片段,如三姑娘丧父、和母亲居住的日常、结婚等。片段与片段之间有留白,没有明显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结构散文化,呈现给读者的多是三姑娘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淡化了有关三姑娘的小说情节,少有悬念,找不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轴平淡朴讷、从容雅致的山水画卷,却又在淡雅之中寄寓了深深的哀愁。
从人物上来看,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这篇小说却将人物虚化,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三姑娘纯真朴实,含蓄内敛,不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三姑娘种菜、卖菜,打扫屋子,偶尔做客,时常因“过于乖巧”而同妈妈争吵几句;出嫁后不太回娘家,妈妈一边走一边抱怨她。三姑娘的性格特征被淡化了,小说在淡美的情景中,流泻出三姑娘的缕缕哀愁,呈现出三姑娘本真的原貌。
从环境、情韵上来看,这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竹林”,潺潺的流水,茂林的修竹,碧绿的菜地……作者以凝炼而韵味无穷的笔致,勾勒出宗法制农村中一派充满诗情画意、青春气息的田园牧歌图画,以及在此图画下所蕴藏的生活的悲苦。意境优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用笔浅淡,“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着力于氛围的渲染,构成一种自然明净、宁静哀愁的情调,充满了散文般的诗意。
2.D【解析】D.“也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三姑娘“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这是因为三姑娘知道家里贫穷,生活艰辛,所以她非常节俭、懂事;而母亲“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这是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打扮得漂亮,希望女儿能有新生活;而“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母亲才知道女儿确实不愿意,“才不作声”了。这是母亲爱女儿的表现,并不是“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3.B【解析】B.“第一次以雀喻人,突出两人的外在形象特征”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这里是突出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是突出两人内在的特征,不是“外在形象特征”。
4.①勤劳能干,质朴善良。②乖巧懂事,孝顺节俭。③恬静温柔,含蓄内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姑娘失去父亲后,“母女都是那样勤敏”,所以园子里的菜“绿得可爱”;“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在卖菜时,大家都抢着买她的菜,因为“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可见三姑娘的勤劳能干。我们和三姑娘开玩笑,要她多称一两青椒,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可见三姑娘的质朴善良。
三姑娘“过于乖巧”,有时会和妈妈发生善意的争吵。她不跟大家一起去看赛龙灯,妈妈让她不要这样守着自己,她会“娇恼”,“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但是自己偶尔出门做客,却“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不肯戴花。可见三姑娘乖巧懂事,孝顺节俭。
三姑娘不肯上街去看灯,但锣鼓喧天,“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也会“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地猜测,而她终究是没有去看灯,而是在家里陪着妈妈。当“我”说“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时,三姑娘羞涩地“跑了”;而“我”今年遇到三姑娘时,她和母亲“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母亲说她不回家,她也没有回应。可见,三姑娘恬静温柔,含蓄内敛。
三.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
桃园
废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叫阿毛,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种了这么多的桃子。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的那一座“照墙”,而照墙距“正堂”还有好几十步之遥。照墙外是杀场,自从离开十字街头以来,杀人在这上面。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但这时常惹得王老大发牢骚,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他的桃子吃。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上城墙看得见红日头,这是指西山的落日,这里正是西城。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
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
“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话这样说,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
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
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桃园里面有一口井。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爱得觉着自己是一个小姑娘,清早起来辫子也没有梳!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爸爸担着水桶林子里穿来穿去,不是把背弓了一弓就要挨到树叶子。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天狗真个把日头吃了怎么办呢?……
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天狗的日头,吃不掉的,到了这个时分格外的照彻她的天,这是说她的心儿。
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亮!
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她曾在一户人家院子看见一棵橘子树,那叶子真绿啊!
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她慢慢又一句:
“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
“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棺材!”
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
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
“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
她站在树下,抱着箩筐,看爸爸摘桃,林子外不像再有天,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是这个树吗?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桃花她不见得怎样的喜欢,风吹到井里去了她喜欢!她还丢了一块石头到井里去了哩,爸爸不晓得!(这就是说没有人晓得)……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王老大走到了门口,低下眼睛看他的阿毛。
阿毛这才看见爸爸脚上是穿草鞋,——爸爸走路不响。
这时月亮才真个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王老大坐下板凳脱草鞋,-一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阿毛,你手也是热的哩!”
阿毛心里晓得爸爸摸她的脑壳,又捏一捏手,枕着眼睛真在哭。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
半个月亮,却也对着大地倾盆而注,王老大的三间草房,今年盖了新黄稻草,比桃叶还要洗得清冷。
其实,就王老大说,世上只有三间草房,他同他的阿毛睡在里面,他也着实难过,那是因为阿毛睡不着了。
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尼姑就走进了她的桃园!
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歇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叫阿毛叫小姑娘。尼姑的脸上尽是汗哩。阿毛开言道:
“师父,你吃桃子吗?”
“小姑娘,你把桃子我吃吗?阿弥陀佛!”
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阿毛只可惜自己上不了树到树上去摘!
现在这个尼姑走进了她的桃园,她的茂盛的桃园。
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是病。
“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突然一张,上面是屋顶。如果不是夜里,夜里睡在床上,阿毛要害怕她说了一句什么叫爸爸这样!
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现在那里有桃子卖呢?”
听声音话是没有说完。慢慢却是“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睡不着的是王老大。
窗孔里射进来月光。
1927年9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事上选用了儿童视角,通过儿童纯真的眼睛展示了热闹而孤单、绚烂而萧索、茂盛而冷寂的桃园,给人以鲜明的真实感。
B.小说中尼姑走进桃园,对着生病的阿毛笑,叫阿毛小姑娘的场景描写,温暖纯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增添了作品的亮色。
C.王老大一生含辛茹苦,他爱女儿却没有照顾好女儿,爱家庭却没有留住妻子,他的人生际遇,让人咀嚼体会到生活的苦涩和伤感。
D.桃园在作品中不仅是故事的发生地,它还是和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的处所。桃园的兴衰也演绎着王老大和阿毛一家生命的故事。
2.小说对女孩阿毛这一形象的刻画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并有着丰富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废名曾指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废名小说具有诗化特征,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案】
1.B(B.“小说中尼姑走进桃园,对着生病的阿毛笑,叫阿毛小姑娘的场景描写”错。尼姑与阿毛的交流是阿毛的回忆,不是当下的场景,那时的阿毛也不在病中)
2.①阿毛纯真的心灵世界与她生病的身体形成对比,寓意她向往的美好事物却面临生命走向衰亡的现实;②阿毛想栽橘子树的愿望和“橘子连根拔掉了”形成对比,寓意阿毛对家庭幸福的向往和失去母亲家庭不幸的忧伤;③阿毛伏在桌上睡觉与在床上睡不着形成对比,寓意青春少女生命的自然形态为现实所困扰的窘境;④阿毛生活在满是桃树的桃园,却没有桃子吃,二者形成对比,寓意表面充满美和爱的现实世界,实则蕴含生活的大悲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1)“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叫阿毛,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分析,阿毛纯真的心灵世界与她生病的身体形成对比,寓意她向往的美好事物却面临生命走向衰亡的现实。
(2)“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她曾在一户人家院子看见一棵橘子树,那叶子真绿啊!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她慢慢又一句:‘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和“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分析,阿毛是在一个人家的院子旁看到的橘子树,阿毛隐约觉得橘子树有家庭的温馨;橘子树的叶子很绿,对于生病的她来说,代表着旺盛的生命,想种橘子树是阿毛对完整而温馨的家庭和美好生活的渴望。文中阿毛想栽橘子树的愿望和“橘子连根拔掉了”形成对比,寓意阿毛对家庭幸福的向往和失去母亲家庭不幸的忧伤。
(3)“阿毛伏在桌上睡哩”“世上只有三间草房,他同他的阿毛睡在里面,他也着实难过,那是因为阿毛睡不着了”分析,阿毛伏在桌上睡觉与在床上睡不着形成对比,寓意青春少女生命的自然形态为现实所困扰的窘境。
(4)“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叫阿毛,……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种了这么多的桃子”“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桃子好吃。’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现在那里有桃子卖呢’”分析,阿毛生活在满是桃树的桃园,却没有桃子吃,二者形成对比,“桃子”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阿毛对桃子的喜爱代表着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丽的桃园寓意表面充满美和爱的现实世界,实则蕴含生活的大悲苦。
3.①意境的诗化。优美的意象,如夜里的月光,营造了凄美、冷寂的意境;春天绚烂的桃花等静美景象,营造了纯静、优美的意境;②情节的诗化。小说的情节安排遵循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轨迹,跳跃的情节结构凸显了诗化特征;③人物形象的诗化。小说主要人物阿毛童真未泯,她爱树,爱花,爱鲜艳的色彩,更爱人,质朴纯美。④语言的诗化。文中语言含蓄蕴藉,阿毛的瘦与太阳的颜色、橘子与病色、张眼与落幕,富于跳跃性与暗示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1)意境的诗化。
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淡化情节,注重意境的渲染。文中多次借月光这一优美的意象渲染凄清的意境。如,“天上的半个月亮了。天狗的日头,吃不掉的,到了这个时分格外的照彻她的天”“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亮”“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分析,写深秋的黄昏阿毛独自望着天上的半个月亮,她想到曾看到的橘树长在“一个人家的院子”的场景,这就从侧面写出了她对一个完整而温馨的家庭的渴望,此时的月光渲染了清冷、寂静的凄美意境;还有,“当那春天,桃花遍树”中借助春天绚烂的桃花等美景,营造了纯静、优美的意境。
(2)情节的诗化。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桃园》里的人物只有两个:桃园主人王老大和他十三岁的生着病的女儿阿毛。时间是简单的一段:深秋某月,从十二日的黄昏至夜晚。十二日,黄昏的时候阿毛坐在门槛上,后来伏在床上,后来上床睡觉,和王老大谈话。阿毛所有的动作除了说话之外,就是种种回忆、感觉。总之,这篇小说的情节性很弱,通篇的重点都不在于讲故事,而是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觉、情状为中心叙述情节,这种跳跃的情节结构凸显了诗化特征。
(3)人物形象的诗化。
小说的人物是一个一十三岁叫阿毛的女孩儿,“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爱得觉着自己是一个小姑娘,清早起来辫子也没有梳!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阿毛只可惜自己上不了树到树上去摘”分析,小说主要人物阿毛童真未泯,她爱树,爱花,爱鲜艳的色彩,更爱人,是一个质朴、纯美的女孩,这样一个诗化的女孩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诗意。
(4)语言的诗化。
“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分析,文中写阿毛的瘦与太阳的颜色、橘子与病色、张眼与落幕,这些含蓄蕴藉语言,富于跳跃性与暗示的意味。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芭茅巷
废名
连小林一起共是八个学生,有一个比小林大的名叫老四,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小林同老四已经读到《左传》了,还要作文,还要听讲《纲鉴》,其余的或读“国文”,或法四书,只有王毛儿是读三字经。
一天,先生被一个老头子邀出去了,这个老头子他们真是欢迎,一进门各人都关在心里笑。先生刚跨出门槛,他们的面孔不知不觉地碰在一块,然而还不敢笑出声,老四探起头来向窗外一望,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你搓我,我搓你。趁先生还没有回来,小林提议到“家家坟”摘笆做喇叭。
家家坟在南城脚下,由祠堂去,走城上,上东城下南城出去,不过一里。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辩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坟头立一大石碑,便题着那三个大字。两旁许许多多的小字,是建坟者留名。
坟地是一个圆形,周围环植芭茅,芭茅与城墙之间,可以通过一乘车子的一条小径,石头铺的——这一直接到县境内唯一的驿道,我记得我从外方回乡的时候,坐在车上,远远望城墙,虽然总是日幕,太阳就要落下了,心头的欢喜,什么清早也比不上。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这一群孩子走进芭茅巷,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不过没有说出口,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为他们的说话,笑,以及跑跳的声音,仿佛有谁替他们限定着,留在巷子里尽有余音,正同头上的一道青天一样,深深的牵引人的心灵。芭茅也真绿,城墙上长的苔,丛丛的不知名的紫红花,也都在那里哑着不动——我写了这么多的字,他们是一瞬间的事,立在那石碑底下蹲着找名字了。
他们每逢到了家家坟,首先是找名字。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姓程的碰巧有好几个,所以小林格外得意,家家坟里他家有好几个了。
喽啰们字也未见得都认识,甚者还没有人解释他听,“家家坟”是什么一个意义也同“前街”“后街”一样,这么听惯了的也就这么说。至于这么蹲在它面前,是见了他们的两位领袖那么蹲,好玩。
老四同小林恰得其反,非常的颓唐,找遍了也找不出与他同姓的!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是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
“啊,看哪个的喇叭做得响!”许许多多的脑壳当中,老四突然抽出他的来,挤得一两个竟跌坐下去了。暂时间又好像没有孩子在这里,各人都不言不语的低头卷自己的喇叭了。
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一面卷,一面用嘴来蘸,不时又偷着眼睛看地下的草,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仔细一看,这地方是多么圆,而且相信它是深的哩。越看越深,同平素看姐姐眼睛里的瞳人一样,他简直以为这是一口塘了,——草本是那么平平的,密密的,可以做成深渊的水面,两边一转,芭茅森森的立住,好像许多宝剑,青青的天,就在尖头。仰起头来,又有更高的遮不住的城垛。
“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我烧我妈妈香,跑到我妈妈坟头上玩,爸爸喝我下来。”毛儿的话,出乎小林的意外,他是跪在那里望小林,猫一般的缩成了一团,小林望他,他笑,笑得更叫人可怜他,太阳照着墨污了的脸发汗。
“你妈妈在哪里呢?”
“在好远。”
“你记得你妈奶吗?”
毛儿没有答出来,一惊,接着哈哈大笑——老四的喇叭首先响了。
他们从家家坟转头,先生还没有回。有几个说回家去吃饭,老四不准,“人家烟囱里不看见出烟哩。”先生临走嘱咐过他,“吃饭的时候,我如果没有回,可以放学。”
大家气喘喘的坐在门槛上乘凉。小林披着短褂,两个膀子露了出来,顺口一句:“快战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老四暗地里又失悔,这一句好文章被小林用了去了,本于《古文观止》上的《黄州快哉亭记》,曾经一路读过的。
(节选自《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来描写孩子们的喜悦,并照应上文“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
B.文章善用细节描写,“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写出了孩子们走进芭茅巷的微妙心理。
C.文章写毛儿笑着说“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意在表现毛儿并不理解坟头为什么坐不得,甚至也不懂得妈的坟头意味着什么。
D.文章引用“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是借小林之口形容孩子们的乘凉感受,同时也表现出小林的博闻强识与远大志向。
2.《桥》被认为是中国诗化小说的代表,以本文为例,以下不属于其诗化特征的一项是( )
A.文字简约意象繁密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B.生动的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C.人物内心被彼此竞争所包蕴的文学张力。
D.叙事断裂情节突转所产生的跳跃性。
3.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双重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4.小说交代了家家坟的悲惨来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1.D(D项,“同时也表现出小林的博闻强识与远大志向”于文无据,过度解读小林的人物形象)
2.C(C项,“人物内心彼此竞争所包蕴的文学张力”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一般方法,不属于诗化特征。作者将诗的语言、诗的形式、诗的意蕴融入小说,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诗化小说,从而拓宽了小说文体的领域,为现代小说模式的创新注入了新的血液)
3.①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②第三人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③双重叙述视角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
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文章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如“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又如“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
文章同时还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双重叙述视角自然切换,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既可以透视人物的心理活动,又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到真实亲切,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4.①环境上,坟地的阴冷与蓬勃的自然环境形成反差;②情节上,为下文孩子找名字做铺垫;③人物上,反衬出孩子们的单纯不谙世事;④主旨上,引起对于死与生的感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选文第③段叙述了家家坟的来历,“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辨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这段悲惨的经历,增加了坟地阴森恐怖,与现实中的家家坟蓬勃的自然环境形成反差,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情节发展上,这一来历,为下文孩子们到家家坟找名字做了铺垫。比如“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孩子们并不知晓家家坟这一悲惨的来历,如“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他们若无其事地在坟地玩耍,反衬出孩子们的单纯不谙世事。在主旨表达上,从孩子们对坟地的态度与坟地的悲惨来历的对比之中,引起读者对死与生的感悟,从而深化了主题。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病人
废名
下课之后,我回到宿舍,见了他的铺位搬得精光,知道他拒绝我的送车了。
我同他在这间屋子里住了将近一年,讲话却在一个月以前,他从医院归来,我才向他开始。他说,医生说虽然吐血,并非痨病。然而他渐渐黄瘦下去了。
朋友们当作问好很郑重地问他:“这不是玩的!”他好像优游不过,答着:“不要紧。”然而他的眼睛张大而发亮,每每于朋友走开之后,抬头觑着挂在墙上的镜子。我微笑而低声地告他“今天好得多”,他的答语却是“未见得”,便是正在那里收拾药瓶或写家信,也即刻停止,掉转身来,现出“这可当真?”的神气。
当着同住的朋友,他总是说着不久就归家的话。公用的痰盂,在去年初进来,我们彼此连名姓都不知道的时候,便已决议:放在适中地方,不得距离谁更近或更远;现在当然谁也不便推翻,他却暗地嘱咐听差,稍为偏近他那一方。每逢清早听差拿出去泼倒,在他似乎索性自己做了主爽快,然而他又没有这样宣言,有事喊叫的时候,较别位先生和气而吞缩一点罢了。
没有自己顶要好的朋友住在里面作介绍,想插足于宿舍,颇不是一件容易事。他还只是说着“回去”,同住的一位便当着我们申明,“我已有一个朋友填缺”,随即把那朋友带进来同我们结识,——首先当然要结识他。他同结识一切朋友一样,满脸陪笑;眼睛呢,衬着苍黄的面色,更大而亮。轮到结识我的时候,我说,“你权且不必忙,他是病人。行止不能像我们斩截,而且他的家很远,还得觅伴。”这朋友此时也连声称是,随后间几天进来一趟,我很窘,他——病人,仍然总是陪笑。
他决定走的日期了,伴却没有觅着。动身前一晚,候补人这才很安心地走进来打量怎样布置。忽然正在高声嚷着英文读本的声音停住了,走出一位平素最热心于赶机会的英雄,好像不如此不足以表明懊丧与满足的真情,提议明天到市场去买点心,合欢聚会。被迎者极力称谢不敢;他,被送者,没有听见发言。其时我倒在床上,然而我的脑里己经绘出他的图形来了。
果真如他向我所说,记着家里母亲呢,还是另有不得不回去的原因?在我颇是一个疑问。那天早晨,我帮着他收拾东西,他再三催我上课。他很讲究整洁;吃药罢,也要用精致的杯碟;药瓶排在书架上,很像是医院里陈列的卖品。我却最是疏简;看他把衣服分作寒暑,很平展地垒在箱里,完全没有我动手的必要,所以名义上是帮助,其实是搅扰;然而他好像很乐意我的搅扰。检到皮袍,他忽然住手了,很踌躇似的用了仅能听见的声音:“没有晒。”“既然预备回去,为什么不晒?”我突然很粗重的这样说,把刚才小心侍候的私心,统统忘却了。随又笑道,“不妨,留着将来放在我的箱里。”从书央中偶然翻出一张相片的时候,我又很卤莽的喊起来了:“好胖!”他也摔开衣服,仔细看了一看:
“送你罢,还是去年的。”
我极力劝他不要多带行李。他并不明言反对,只是低着头把预备带走的柳条箱同网篮装得满满。我气愤而且埋怨,“你不知道!你是病人!”马上又责备自己的唐突了。他好像也有点奇怪:“以前连话也不多讲的人……”从休息的时候偶然用询问的眼光向我一瞥,可以认识得出来。最后我告诉他,下午有两点钟功课,待我回来,一路到车站。他很冷淡的说着“不必”;我只当是照例的推辞,吃过午饭,同别的朋友一路上课堂。
为什么拒绝我呢?难道不愿吃他们的点心,拒绝我因而好拒绝他们吗?我不知道他们买与不买,买回了,也还有被款待的人在;只是我,见了这搬得精光的铺位,同剩下的几个空药瓶,禁不住怅惘。
一九二三年七月十八日
——(选自《废名集》,有删改)
材料二:
废名在六七岁时患过一场大病,当时称作——西医的称谓是淋巴结核或淋巴结炎,这场病痛不仅在他的脖子上留下了累累的疤痕,声音也因此变得喑哑低沉,更重要的是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病痛记忆:“六七岁时大病一次,便没有上学了,留下一个阴影,或者因为从此病了,或者因为这章书难读,空气很是黑暗。这一病有一年余时间,病好了,尚不能好好地走路,几乎近于残废,两腿不能直立。”
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病”“病人”“病痛”“养病死”一类跟患病有关的词汇大量出现。在《少年阮仁的失踪》《病人》《半年》《阿妹》《去乡》《桃园》中,乃至《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时期,他一直在不失时机地强调这段童年记忆,使这些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传性色彩。可见这一患病经历对废名的挥之不去的深远影响。相对于精神上的苦痛而言,肉体上的病痛算不了什么。关键是肉体的病痛使一个曾经健康的、独立的人变成了弱者,连像洗衣服、提箱子这样的日常琐事也成了难事,以至于无奈而流泪。病痛使患病者变得敏感而自卑,同学的关心、建议、帮助、说笑被理解为嫌弃与嘲笑,挑夫们正常的讨价还价也使“我”感觉被轻视、欺侮……总之,一切正常的与人的交往都变得非常沉重、压抑。
——(节选自石明园《“病人角色”与废名小说创作个人化倾向的形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同他在这屋里住了将近一年,由于“我”的孤独与封闭,在一个月以前“我”才和他讲话。
B.他对前来填缺的同学总是陪笑,始终没说一句话,既表现他的性格和气柔弱,也表现他的自卑。
C.将来宿舍填缺的同学,隔几天就来宿舍一趟,“我”对新同学不顾病人感受的自私行为很生气。
D.临行前一天,平素最热心于赶机会的同学提议买点心举行聚会欢迎新同学,他对此感到很懊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了他搬得精光的铺位,结尾再次聚焦搬得精光的铺位,这种情境式设置,富有视觉冲击,渲染了一种空荡荡的失落的心境。
B.这篇小说带有自传性色彩,作者早年经历过病痛折磨,所以文中的“我”对病友有种本能的同情与关注,处处从“我”的视角去感知病友。
C.离开那天早晨,“我”帮他收东西,他的讲究精致与“我”的粗疏鲁莽不断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我”搅扰的无奈。
D.小说的结尾主要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推测他拒绝送行的原因,只有“我”面对精光的床铺与空药瓶能理解他的落寞与悲伤,含蓄蕴藉。
3.“我”在叙述与病人最后一个月的交往时,特别留意捕捉他的细微神态,小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材料二说,病人因为敏感自卑,同学的关心、建议、帮助、说笑被理解为嫌弃与嘲笑,一切正常的与人的交往都变得非常沉重压抑。试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情节,简析病人在与同学正常交往中的敏感和自卑的表现。
【答案】
1.B
A.“由于‘我’的孤独与封闭,在一个月以前‘我’才和他讲话”理解有误,原文为“我同他在这间屋子里住了将近一年,讲话却在一个月以前,他从医院归来,我才向他开始”,是“我”主动与他交谈的,从全文看,小说主要表现他的孤独与封闭,原因分析无中生有。
C.“‘我’对新同学不顾病人感受的自私行为很生气”分析不当,原文为“这朋友此时也连声称是,随后间几天进来一趟,我很窘,他——病人,仍然总是陪笑”,可知“我”感觉“很窘”,并非“对新同学不顾病人感受的自私行为很生气”。
D.“平素最热心于赶机会的同学提议买点心举行聚会欢迎新同学,他对此感到很懊丧”分析有误,原文为“走出一位平素最热心于赶机会的英雄,好像不如此不足以表明懊丧与满足的真情,提议明天到市场去买点心,合欢聚会。被迎者极力称谢不敢;他,被送者,没有听见发言”,可知那位同学举行聚会,既是欢迎新同学,也是送别他,由“好像不如此不足以表明懊丧与满足的真情”可知是那位同学对他离开表现懊丧,而不是“他对此感到很懊丧”。
2.C(C.“突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我’搅扰的无奈”说法错误,对比的目的,只是为了表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敏感自卑,并没有表现对“我”搅扰的无奈。原文“所以名义上是帮助,其实是搅扰;然而他好像很乐意我的搅扰”,原文说的是好像很乐意“我”的搅扰)
3.①病人的神态多是由“我”捕捉而得,突出“我”对病人的关心;
②通过病人的神态揭示了病人内心敏感、纤弱、自卑的原因;
③病人的神态沉默,透露伤感,渲染了小说略显沉重压抑的氛围;
④能够引发人们关注病者状态,对其表达关心和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然而他的眼睛张大而发亮,每每于朋友走开之后,抬头觑着挂在墙上的镜子”,“便是正在那里收拾药瓶或写家信,也即刻停止,掉转身来,现出‘这可当真?’的神气”,病人的神态多是由“我”捕捉而得,突出“我”对病人的关心;“然而他的眼睛张大而发亮,每每于朋友走开之后,抬头觑着挂在墙上的镜子”,虽然表面不关心自己的病情,可是照镜子的动作表明他其实很在意,“他同结识一切朋友一样,满脸陪笑;眼睛呢,衬着苍黄的面色,更大而亮”“这朋友此时也连声称是,随后间几天进来一趟,我很窘,他——病人,仍然总是陪笑”,他对前来填缺的同学总是陪笑,始终没说一句话,既表现他的性格和气柔弱,也表现他的自卑,通过病人的神态揭示了病人内心敏感、纤弱、自卑的原因;“被迎者极力称谢不敢;他,被送者,没有听见发言”,病人的神态沉默,透露伤感,渲染了小说略显沉重压抑的氛围;“他说,医生说虽然吐血,并非痨病。然而他渐渐黄瘦下去了”“他却暗地嘱咐听差,稍为偏近他那一方。每逢清早听差拿出去泼倒,在他似乎索性自己做了主爽快,然而他又没有这样宣言,有事喊叫的时候,较别位先生和气而吞缩一点罢了”“这朋友此时也连声称是,随后间几天进来一趟,我很窘,他——病人,仍然总是陪笑”,作者这样写,把病人的敏感、自卑、无助等展示出来,能够引发人们关注病者状态,对其表达关心和同情。
4.①朋友们提醒他重视病情,他好像优游不过,但朋友们走开后,他就偷偷照镜子,说明他只是表面上装着不在意,而内心敏感;
②他暗中嘱咐听差将公用的痰盂靠近他放,表明他在舍友面前的自爱自尊与自卑;
③对候补他床位的学生总是陪笑,体现他内心伤感却装着无所谓;
④“我”帮他收东西,他催我去上课,并拒绝“我”为他送行,表现他虽对我心有依恋但又怕更触发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朋友们当作问好很郑重的问他:‘这不是玩的!’他好像优游不过,答着:‘不要紧。’然而他的眼睛张大而发亮,每每于朋友走开之后,抬头觑着挂在墙上的镜子”,朋友们提醒他重视病情,他好像优游不过,但朋友们走开后,他就偷偷照镜子,说明他只是表面上装着不在意,而内心敏感;“他却暗地嘱咐听差,稍为偏近他那一方。每逢清早听差拿出去泼倒,在他似乎索性自己做了主爽快,然而他又没有这样宣言,有事喊叫的时候,较别位先生和气而吞缩一点罢了”他暗中嘱咐听差将公用的痰盂靠近他放,表明他在舍友面前的自爱自尊与自卑;“他同结识一切朋友一样,满脸陪笑;眼睛呢,衬着苍黄的面色,更大而亮”“这朋友此时也连声称是,随后间几天进来一趟,我很窘,他——病人,仍然总是陪笑”,对候补他床位的学生总是陪笑,体现他内心伤感却装着无所谓;
“我气愤而且埋怨,‘你不知道!你是病人!’马上又责备自己的唐突了。他好像也有点奇怪:‘以前连话也不多讲的人……’从休息的时候偶然用询问的眼光向我一瞥,可以认识得出来。最后我告诉他,下午有两点钟功课,待我回来,一路到车站。他很冷淡的说着“不必”;我只当是照例的推辞,吃过午饭,同别的朋友一路上课堂”,“我”帮他收东西,他催我去上课,并拒绝“我”为他送行,表现他虽对我心有依恋但又怕更触发伤感,抑或怕给比人添麻烦,可见敏感而自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4诗化小说的理论阅读与训练-2022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热点题材详解与特训,共14页。
这是一份专题09诗化小说之孙犁作品-2022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热点题材详解与特训,共22页。
这是一份专题08诗化小说之沈从文-2022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热点题材详解与特训,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文中我读到了 “生之孤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