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备战2022年高考二轮复习八大专项突破必刷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备战2022年高考二轮复习八大专项突破必刷题第1页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备战2022年高考二轮复习八大专项突破必刷题第2页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备战2022年高考二轮复习八大专项突破必刷题第3页
    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备战2022年高考二轮复习八大专项突破必刷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备战2022年高考二轮复习八大专项突破必刷题,共36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词,都展现出了鲜明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的塑造无疑带有生活的真实印记,但更多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是其人格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外化。两人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有诸多相通共鸣之处,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品性的陶塑,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
    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一心想振兴楚国,无奈的是,怀王并非知人善任之君,后来听信一些奸佞之臣的谗言,弃屈原而不用。到了顷襄王,则干脆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地位与名利的丧失,而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弥漫在《离骚》整个作品中。
    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之后便不在诗歌中放纵自我,这在他与朋友的往来书信中多有提及。而在当时多“绮罗香泽之态”与“闺门淫媟之语”的小词,恰好成了他寄寓情感、抒发自我的不二选择。苏词中也常常弥漫着失意的伤感、无助的寂寥,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对于这首词的主旨,众人说法不一,但总体来看,诗中应有政治寄托,只是这种孤寂之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空灵飞动。苏词中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也颇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处化解一切对立与冲突,将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轻烟随风而逝,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而不似屈原那样苦苦挣扎和自我煎熬。
    《离骚》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愤、不屈,乃至迷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说:“屈原的伟大恰恰就在于他始终以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所谓价值自居就是把某种超越个体的更高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感性生命,把无限寓于有限,在这种价值担当中,个体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所以屈原对楚王和奸臣充满了怨愤的情绪,这种怨愤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诗人与巫卜沟通,与神灵对话,几乎陷入了迷狂之境。
    苏轼满怀治世理想,入仕后却屡遭小人排挤,多次被贬。他词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时时流露出隐隐的怨愤之气。但与屈原不同的是,苏轼没有选择剑拔弩张式的抗争,而是于当下的生活中寻求生命本真的意义,个人的宠辱、政治的得失全都在烟霞雾霭、清风明月的审美境界中化解于无形。苏词中的“自我形象”更多的其实是洒脱旷达,是面对风雨来袭的坦然淡定,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借冒雨徐行,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旷达胸怀。有此胸怀,自然“觉从前皆非今是”“我今忘我兼忘世”,在物我两忘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作为豪放词的开拓者,苏词中的“自我形象”自然也有一些雄豪的气息在,“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一个“浑”字将悲愤之情化为磊落之气。苏轼之狂,更多的是一种意气风发。这种狂放不是纠结焦虑不知出路所在的迷狂,而是超越个人境遇的偃蹇困顿,跳出生活之外反观生活的淡定洒脱,这也正是宋王朝知识分子所热衷追求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摘编自李菲、韩伟《〈离骚〉与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的《离骚》与苏轼词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并非源自真实的生活,而是他们各自人生理想与美好追求的化身。
    B.与屈原相比,苏轼的词也常常弥漫着伤感与寂寥,但却能摆脱一切烦扰羁绊,从而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
    C.屈原之迷狂源自以“价值自居”,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苏轼之狂放则是一种意气风发,一种跳出生活外的淡定洒脱。
    D.苏轼与屈原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不同,宋人所推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直接影响了苏轼的性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又分别从两个方面比较二者塑造的“自我形象”的同与异。
    B.文章善用举例论证,如举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说明苏轼抒写孤寂之情含蓄灵动。
    C.文章引用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中的话,意在说明屈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
    D.《离骚》中的“自我形象”与苏词中“自我形象”同中有异,怨愤之中,前者不屈、迷狂,后者洒脱、旷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导致其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而这种巨大的心灵创伤也弥漫在《离骚》的整个作品之中。
    B.屈原把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当作自己的命运,苏轼将政治得失化解于无形,两相比较作者并未厚此薄彼。
    C.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后便多以小词寄寓情感、抒发自我,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苏词的内容,拓展了意境。
    D.面对相似的人生际遇,屈原大胆的批判、严厉的斥责,怨愤不屈;苏轼虽然没有放弃抗争,但却能够胸怀旷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对于儒家艺术思想、艺术理论的评价,过去人们一般会说这些思想、理论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说法貌似并没有阐释清楚儒家艺术思想、艺术理论在儒家学说当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其与儒家整体思想、学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认为,儒家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恰恰是儒家学说当中最核心的一个部分。
    儒家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是儒家思想中非常核心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儒家艺术理论的一个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这里讲的是志道、据德、依仁,最后要“游于艺”。就是说,儒家的人格养成和道德修为,不经过“游于艺”的阶段,是不完整的,甚至达不到它最高的境界。这里所谓的“艺”,包括今天被称之为音乐和书法的“乐”与“书”,这都是与艺术有关的。对于儒家而言,不管是“道”还是“德”,还是最核心的理念“仁”,都离不开“艺”来提升完善它的境界。
    儒家另外一个重要的艺术观念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使人兴起、感奋,自觉地进行修身,但立身的根本却在于礼,即“不学礼,无以立”。然而,仅仅掌握了君子所必备的礼的修养,对于一个“成人”来说,仍不完备,还需要经过最后一个阶段的陶冶,即通过对“乐”的学习掌握,将诗与礼乐融会贯通,才能说最后完成了一个人的培养过程。这既是儒家最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也是其核心的艺术思想。就是说,儒家的“礼”或“仁”,离开最后的“成于乐”,是不完整的,也不能最后完成通往仁学和礼学的道路。
    孔子关于艺术功用的系统论述,也是儒家艺术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关于乐要符合于礼,礼乐要为国家政事、伦理道德服务的思想,实际上便是孔子对于艺术功用的一个重要规定。除此之外,他还讨论了艺术所具有的其他功能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以说提出了一个相当系统的诗歌艺术的功能理论。
    与孔子礼乐观和艺术功能论相联系,孔子还大量涉及艺术的文与质、美与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对这一艺术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做了相当深入的思考。孔子的理想是上述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达到高度的统一状态。他论君子时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关于内容与形式应高度统一的理想在他对《韶》《武》的评价中充分表现出来:“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孔子已经看到了形式对于内容、美对于善的相对独立性,对于艺术理论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到儒家艺术思想、艺术理论的价值与意义上来,可以认为,儒家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包括上述的这些基本观念,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今天的艺术观念、艺术理论越来越强调艺术与人生的相互的沟通交流,也就是我们古代所倡导的艺术人生化、艺术生活化,同时也是人生艺术化或者是生活艺术化。这一点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甚至具有人类普遍适用的价值,也可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
    (摘编自李心峰《试论儒家艺术理论的普遍意义与永恒价值》)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去人们对于儒家艺术思想、艺术理论的认识是不精准的,表现之一是没有弄清楚其在儒家学说中的位置。
    B.儒家认为,“游于艺”是人格养成和道德修为的最高境界,缺少“游于艺”阶段的人格和道德是不完整的。
    C.孔子关于“诗”可以“兴”“观”“群”“怨”的表述,是中国古代对诗歌创作进行的系统的理论探索。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对于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深入思考。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指出过去人们对儒家艺术思想、艺术理论的地位、关系等认识不足,目的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观点。
    B.第二至五段,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思路基本是一致的,即提出观点、引用《论语》,进一步分析。
    C.第三段引用“不学礼,无以立”一句,是为了进一步印证儒家“立于礼”的艺术观是在强调人的立身之本在于礼。
    D.文章的总体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指出意义和价值,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凸显了现实意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对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的阐述,并不集中,而是零星的、分散的,这正符合《论语》语录体的特点。
    B.儒家认为,君子掌握了所必备的“礼”,学习掌握了“乐”后,再做到“仁”,将诗与礼乐融会贯通,才是一个完备的“成人”。
    C.孔子对《韶》和《武》的评价,既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善”与“美”的观点,也体现了他在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关系上的认识。
    D.儒家“游于艺”“成于乐”等思想倡导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和现代人越来越强调的艺术与人生相互沟通交流的观念是一致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黄宾虹曾提出“内美”理念,为中国画的特质辩护。他认为“逮清道咸金石学盛,籀篆分隶,椎拓碑碣精确,书画相通,又驾前人而上,真内美也”。这便指出了绘画应具备含蓄与质朴之感,也即创造一种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而非直接诉诸感官的浅表美。黄宾虹的“内美”从自然得来,同时又超越了一般性的自然形态,进入深刻的“自在”状态。可以说,黄宾虹的“内美”指向的是人格与艺术品格之美,更多地蕴藏于传统文人画所坚守的气韵与格调之中。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传统文人逐渐淡出文化舞台,一些画家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绘画。黄宾虹则坚持研习中国画传统画法,提出“内美”理念。“内美”一方面指向绘画本身,包括观念、技法等层面;另一方面,黄宾虹意在通过“内美”之说,建构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格,在对传统文人画之气韵与格调的吸收中,更为深入地去建构含蓄质朴而又深沉雄厚的民族文化性格,这对中国画的当下发展同样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黄宾虹的中国画作品充满着“自然之法”。如《青城坐雨图轴》,该画以描摹雨水淋湿墙头的瞬间为核心,通过集中运用泼墨、干皴加宿墨以及焦墨的技法,将云游青城山时遇到的自然景观真实地展现出来。该画虽着墨不多,且干且润,但在色与墨的深刻交融中,凸显了烟雨氤氲之感,真正做到了“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在这幅画中,雨水打湿之处墨色十分浓重,而尚未湿漉的山路、屋檐则用留白之法,颇显其融情山水、寄情自然的理念,也呼应了画作题识——“青城山中坐雨,林峦杳霭,得图而归”。《支硎山秋色图》同样运用了“自然之法”。明代画家陆治曾在隐居支硎山期间,因感悟支硎山的天然山石之美,留下了著名的《支硎山图》。黄宾虹则以恢宏厚重的笔法创作出《支硎山秋色图》,与陆治进行时空上的对话,特别是达到了精神层面的交流。与《青城坐雨图轴》相比,黄宾虹此画不再囿于烟雨朦胧之感的描绘,而将笔墨聚焦于秋色,意在呈现自然之秋,并通过自然景观的描摹抵达内心之秋,进一步诠释了其所倡导的“内美”理念。在《夜山图》中,黄宾虹将所见山水看作统一整体,将自然作为人之心灵的比照。此画集中体现出黄宾虹对自然万物的提炼与整合,特别是其对夜山这一对象的静心观照。其中既包含人生的经验,又传递着艺术的情境,给人以立足于自然之中的深邃感觉。
    可以看到,黄宾虹“内美”理念及其作品所蕴含的自然、闲适之感,正是传统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当前,作为审美主体的很多人往往表现出“被动”状态和功利心态,而没有审美阅读的主动性和审美主体的活泼感。
    审美趣味的培养是提升审美主动性与日常生命仪式感的重要路径。以黄宾虹泼墨自然、融情山水的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画,正可以为大众审美趣味的提升提供切入点。以黄宾虹为代表的中国画画家的创作重视个体情怀的抒发与气节的培育。如黄宾虹高度推崇以邹之麟、傅山、徐枋、龚贤等为代表的“启祯诸贤”,这些画家多生活在明末清初,在他们的山水画中鲜明地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志趣和性情。
    注重养成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是文人的一个传统,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人借以培养自己诗意生活的重要途径。这些文人在中国画中一方面追求文人个性的抒发,注重个人品格与意志的培育;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深刻影响,他们习惯在自然万物中去寻求破解人生困境、纾解人生焦虑的方法,习惯通过亲近自然的精神境界来摆脱世俗的羁绊。
    这种重视自然、亲近自然的习惯,对于当前缓解人们紧张生活带来的焦虑不无裨益。当然,笔者并非提倡一种完全脱离世俗、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而意在提醒大众在艺术的熏陶中,在古人超脱、冲淡、自然的文艺创作中获得心灵的净化。
    (摘编自杨旸《内美:从黄宾虹看中国画审美特质》)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宾虹认为绘画应具备含蓄与质朴的感觉,要创造的不是直接诉诸感官的浅表美,而是一种内在之美。
    B.黄宾虹的“内美”超越了包括观念、技法等层面的绘画本身,主要是指深入地建构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C.当前,对审美表现出“被动”状态和功利心态的那些人,提升自身审美趣味的途径就是欣赏黄宾虹的作品。
    D.中国文人习惯从自然万物中去寻求破解人生困境的方法,他们因此受到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深刻影响。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诠释了黄宾虹提出的“内美”理念,指出“内美”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肯定了其在当下具有的借鉴意义。
    B.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青城坐雨图轴》的例子,是为了论证黄宾虹的中国画作品充满着“自然之法”。
    C.文章将黄宾虹与“启祯诸贤”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国画画家的创作重视个体情怀的抒发与气节的培育的观点。
    D.文章结尾既肯定了中国文人重视自然、亲近自然的习惯,又表明并不是提倡完全脱离世俗的闲适生活,具有辩证思维。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宾虹的“内美”理念从自然得来,又具有超越性,而进入深刻的“自在”状态,指向的是人格与艺术品格之美。
    B.《青城坐雨图轴》重在描绘烟雨朦胧之感,而《支硎山秋色图》聚焦于秋色,通过自然景观的描摹抵达内心之秋。
    C.黄宾虹曾提出“内美”理念,为中国画的特质辩护。传统中国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黄宾虹作品所蕴含的自然、闲适之感。
    D.中国传统文人借中国画来抒发文人个性,培育个人品格与意志,培养自己的诗意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方式艺术化。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近来,三星堆遗址又“火”了!在这一轮考古挖掘中,新发现的6个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公众纷纷讨论三星堆遗址,认为其彰显了三星堆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力量。一个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其文明必定是持久、厚重、包容的,其自身主体性一定是鲜明、强烈、稳固的,三星堆遗址正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如上特质。
    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历史沃土培育的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从枝叶可以追溯到根脉。三星堆遗址便与古蜀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其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区)。自夏时期起,这个文化圈内开始渗入一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而至商时期,又大量接受了二里岗和殷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
    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以此论断反观三星堆遗址,其文明特征极为显著。从陶器上看,三星堆早期的陶盉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盉,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从青铜器上看,三星堆的铜尊、铜罍明显受到了殷商青铜礼器的影响,可知在与彼时中原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古蜀文明得到了较大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其三、四期出土的诸多带有强烈信仰色彩的特征性器物说明,三星堆古城曾是雄极一时的蜀地共主——鱼凫王朝的都城。这恰可与《蜀王本纪》中“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之记载相印证。古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神像、礼器和祭品,说明了古蜀文明的神权国家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通过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灿烂文明。
    三星堆文明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三星堆遗址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依据已发现的诸如金杖、青铜雕像、海贝等文物,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早在那时,古蜀国先人已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明有所接触。由此设想,三星堆文明虽处于所谓“华夏边缘”,但却与西北方向的“陆上丝绸之路”很早就有着固定交通路线,南面可通过滇、缅、印之间的古道直接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沿海各地,甚至可以穿越历来被视为“人类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与该地域文明发生交往。因此青铜时代的巴蜀与外部世界,绝不是一个彼此封闭的空间,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给三星堆文明提供了走向世界的强力支撑。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它关乎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探寻,对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理解,对中华文明世界贡献的把握,更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历史主体性、民族凝聚力的认知与塑造,意义可谓重大。80多年来,几代中国考古学人筚路蓝缕、接续探求,终于让三星堆遗址绽放出绚烂的文明光辉。我们相信,此次的考古发现,也仅是辉煌博大的中华文明遗存之冰山一角,今后的发掘研究前景更可期,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事业定当再上一层楼。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3月29日《三星堆文物为何再度引发高度关注》)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众关注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是因为三星堆具有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三星堆文明强化了中国人所具有的文化自信。
    B.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有力印证了中华文明的持久、厚重、包容,让世界终于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
    C.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一棵历史沃土培育的参天大树,而三星堆文明便属于这棵大树的根脉,它奠定了巴蜀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地位。
    D.受二里头文化和殷墟文化等的影响,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的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区)。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用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为了证明三星堆不仅仅是一个遗址,更是一种文明的展示。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由国内到国际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三星堆遗址对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C.作者在文中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相结合的方式,既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性,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深刻有力。
    D.文章末段在前文对三星堆遗址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考古工作更深层次上的意义,跳出了纯历史学术的圈子,富有深意。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蜀文明自夏时期起就和中原文明有了交流,受到中原文化的很大影响。这种不断的交流融汇促进了古蜀文明的发展。
    B.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谱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文明,有关蜀王杜宇和五丁开山等故事传说点缀着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
    C.中华文明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明,这可以从三星堆部分出土文物具有西方文明的特质这一现象得到证明。
    D.考古工作是一项持久性的文化事业,几代中国考古学人筚路蓝缕、接续探求,必会使三星堆遗址绽放出绚烂的文明光辉。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文字乃上古先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法效自然的产物,因此它是具体事物的抽象,然此抽象中又有所指物的具象成分,当这些文字聚集在一起时,两种意义便呈现,一是陈述性,二是抒情性,书法的概念即指后者。
    就书法章法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万物抽象后的指代者——文字,被搬到了纸面上,纸成了世界、成了国土,文字成了山川河流、芸芸众生、花草鱼虫,而书写者便是纸上江山的君王。君王需要完好地安顿好诸物从而统领一纸河山,如何做到?这就是古往今来圣贤们倾毕生之力孜孜以求的天地秩序。“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先哲所谓“道”的概念正是这种“秩序”如何达到井然状态的高度概括,即遵循“秩序”的规律,让万事万物互为依存,安然相处,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均衡。因此,书法章法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探讨“秩序”的生成原理,就是黑白阴阳的均衡,尽管不同书体、风貌所侧重的方面不同,然动静、轻重、黑白、大小、长短、奇正、远近、浓淡、疏密等概念都与之密切相关。书法艺术作为视觉感知上的经验判断,它的“均衡”法则与标准是模糊的,更多的是来自心理的暗示,而不是黑白的等同,有想象的成分和弦外之音充斥其间,对前人经验借鉴与文化精神领悟得多与深,决定各自的尺度评判。
    当前在探讨章法生成原理时,抛开章法生成诸多繁杂的理论指引,寻求直指本心的手段,意义尤为重大。
    尽管古人对章法问题的思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多是隐喻性的,然而通过其书论与作品,我们能感受到其对“形势”概念的强调与把控。古人所说的“形势”是由“形”与“势”组成,其中“形”是器,包含笔法和字法两个方面,相对静态,是毛笔在无损其功能的前提下,尽其所能地表达点画与结字的精准形态;“势”是道,包含笔势和体势两个方面,相对动态,强调笔画前后之间的过渡顺承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欹侧呼应。“形”与“势”二者之间互为表里,相互生发,“形”决定“势”,“势”制约“形”,蔡邕在《九势》中指出:“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可作“形”与“势”关系的注脚。
    “形”“势”之间是否和谐统一,是判断一幅作品包括章法在内好坏的标准。也就是说“形”虽为静态,然它“象”的属性,却蕴含了“势”的初始,一旦这些“形”与“形”在“势”的统帅之下发生联系,个体生命得以生机勃发,此为“得势”,“得势”之时,势如破竹,一切顺理成章;反之,情怠手阑,则势脉中落,便为“失势”。
    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古人对章法生成原理的思索,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尽管“意在笔先”的理念早已彰显了他们创作上的自觉,然而书写性的认知妨碍了其章法课题的深入思考,笔法、字法的意义大于通篇布局,而帮助他们完成章法建构的主旨是“理”、是“道”,是在文化精神驱使下贯通全篇,如果对此缺少领悟,便很难得其大要。
    时至当下,书法的实用性功能几近殆失,作为独立的门类跻身视觉艺术之列。对于章法问题,不再拘于传统文化精神以及实用性的约束,它的可能性包括其他艺术学科、视觉美学、形式构成原理的广泛借鉴以及传统优良程式的多维理解,让章法的探索前景变得更为辽阔,我们这个时代超越前人的可能在此,因为书法的独立性意义,因为传统观念外延的扩大乃至颠覆可能。
    (摘编自杨涛《寻求直指本心的手段》)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字具有所指事物的抽象和具象特征,当这些文字聚集在一起时就有了陈述性和抒情性的意义。
    B.书法的“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书法章法问题的探讨即“秩序”生成原理的探讨。
    C.通过阅读古人的书论与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章法的隐喻性思考和对“形势”概念的强调与把控。
    D.在书法章法中,“形”与“势”相互生发,“形”决定“势”,“势”制约“形”,从而构成动静关系。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文字的抒情性入笔,通过对“秩序”“道”等的论述,探讨了古人书法自成章法的问题。
    B.文章运用比喻论证,论述了书写者要遵从的书写规律和“均衡”法则,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文章从“形”“势”的不同表现和内在关系的角度论证作品包括章法好坏的标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D.文章先论证文字的表现和本质,然后论证书法作品的章法特点,最后讨论当下如何超越古人章法的问题。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书法重视从“形”的角度出发,重视笔法和字法,也要兼顾整幅作品的通篇布局,做到“形”与“势”的和谐统一。
    B.蔡邕的“凡落笔结字……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解读了“形”与“势”之间的关系。
    C.古人对书法章法原理的思索处于不自觉状态,这使他们对章法缺少领悟,很难得其大要。
    D.书法作为视觉艺术,当下其实用功能几乎消失殆尽,探讨书法章法可不拘泥于其实用性特征。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能力。探究自然,把握世界,追求“真”,是一种理性能力;研究社会,认识自己,崇尚“善”与“美”,也是一种理性能力。我们把前者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理性称为“科技理性”,将后者以社会人文为对象的理性称为“价值理性”。
    追本溯源,在人类早期古代朴素思维中,无论是古希腊的“善”还是东方儒学的“真善美”,都暗含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初始合一的样态。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有两个来源: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与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界正是受制于“逻各斯”而运行,所以“逻各斯”也指人们把握规律、信奉秩序的逻辑思维,肯定人类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阿那克萨哥拉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于心灵与思想,“努斯”能使人的灵魂超越束缚,追求无限自由。“逻各斯”对本质规律的探究与“努斯”对心灵自由的导引,构成了理性认识世界与追求超越的双重意义与功能。
    东方儒家文化在高扬价值理性的同时,也包括了科技理性。不可否认,儒学文化系统中的科技理性以价值理性为目的,但这并不代表对科技理性的排斥。比如,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与修心养性,正是通过“格物致知”实现的,可见“求知”是“求善”“求美”的途径。儒学文化秉持“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的信条,“德才皆具”诠释着德性与知性、价值与科学在儒学的统一。
    科技理性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等问题,探究自然规律这一“真”的领域,表达的是一种客观必然性,并通过主观能动性对其加以运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崇尚科技曾一度成为近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科学技术甚至几乎成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尤其在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下,更是开启了张扬科技理性的时代,处处彰显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价值理性主要回答的是世界“应当是什么”“怎样才更好”等问题,赋予世界以“善”与“美”,表达的是一种主观价值合理性。科技与价值是理性天平的两端,然而,近代以来,科技理性的过度凸显带来了价值理性的式微。
    科技对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巨大作用,但我们不能滑入科技决定论的泥潭。在缺少价值理性规导下,科技有可能成为盲目的力量,不顾自然生态,肆意征服、掠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过多占有自然领地与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容易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与意义世界的干瘪。卢梭对科技批判道,“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我们的科学和我们的艺术至臻于完善而越发腐败的”。海德格尔深刻反思现代科学技术对人存在意义的冲击,他质问道:“在技术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还能有家园?”
    价值理性能够赋予科技理性以价值引导和合理规划,以“人的尺度”去把握“物的尺度”,通过对人性与生活真谛的把握引领人类发展的意义方向。科技理性无法充盈人的意义世界与精神家园,这需要依靠价值理性文化的熏陶。托尔斯泰曾向科学领域寻找生活意义,遗憾的是,他发现生命只不过是微粒的暂时聚合,会随着微粒相互关系的消失而了结。所以,他得出结论:科学知识不仅不能给予生命意义,而且还会摧毁任何可能的意义。
    脱离科技理性支撑的价值理性犹如“空中楼阁”,会因地基不牢而坍塌。而缺少价值理性引领的科技理性犹如“没有罗盘的舵手”,因方向不清而迷失。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科技理性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可以窄化为科技化,并不意味着人文价值理性就没有现代价值。现代化建立在科技理性“动力工具”与价值理性“方向指南”的完整理性基础上,我们应以完整的理性文化把握实存的与应然的人类社会,从而以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互济共缔“真善美”的新时代。(摘编自牛绍娜《推动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方儒学中的科技理性是为实现其价值理性而服务,所以其在儒学系统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B.近现代社会曾一度崇尚科技,几乎视科学技术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而科技化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C.科技理性的凸显,弘扬科技理性的时代的到来,促使着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成为社会的主导。
    D.价值理性之所以能在充盈人的精神家园上发挥独特作用,是因为其崇尚“善”与“美”,表达的是主观价值的合理性。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遵循提出概念、引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思路,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B.文章深入分析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互济共缔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了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C.文章引用卢梭与海德格尔的话,强调了科技与艺术对人类精神及灵魂的腐蚀,提醒人们对科技发展保持警惕。
    D.古希腊文化及东方儒家文化中关于理性的表达,为后世提倡价值理性与科技理性统一提供了哲学基础。
    18.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采用“互联网+”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加密等技术,使我国核电行业迈向数字化新阶段。
    B.统筹好科技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科技创新更大支撑与引领作用。
    C.在2021河南春晚中“出圈”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运用5G+AR的特效,将舞台歌舞放进了博物馆虚拟场景,呈现了多样态的大唐文化。
    D.郑州市强调运用对接国际的话语体系和现代技术手段,挖掘大河村遗址的文化价值,全面讲好仰韶文化、黄河文化故事。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近百年的考古发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证明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达到的高度。
    通过物质考古发现,我们同时也认识了人类早期的精神文明。根据早期岩画的发现,我们知道人类很早就掌握了绘画的能力。仰韶文化的彩陶,红山文化的玉龙,三星堆文化的面具,它们的制作,无不蕴含着当时人的文化思想观念。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史同样源远流长。
    面对那些不会说话的冷冰冰的文物,我们难以窥见先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人类不仅需要物质考古,更需要精神考古。而这些,恰恰存在于人类早期书写(包括文字和图像符号)里。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历史遗存,是我们进行精神考古最宝贵的材料。
    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有悠久的书写传统。远在殷商甲骨文之前,中国就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虽然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殷商以前成体系的文字书写遗物,但先秦典籍中并不乏相关记载。
    《左传·召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颖达《正义》引孔安国《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足以说明中国早期的书写产生之早。《尚书·多士》记载周公对殷商遗民的训话:“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说明,在殷商时代,除了用于占卜的甲骨文和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之外,还有大量的典册类书写。
    人类何以发明书写?就是要通过一种以物质文明为载体的有效手段,将人类的历史、经验、智慧记载下来,用以回顾过去,指导未来。作为中国早期书写最重要的成果,有幸传承下来的就是“六经”。其中单纯记史的只有《春秋》,而且它的产生最晚。其实,即便是《春秋》,所记史事也极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史事记载孔子的评价。其余“五经”所记载的分别是先民们的诗、乐、舞,治国理政的经验,日常生活规范和国家制度,以及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与智慧,等等。要而言之,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虽然建立在物质文明史的基础之上,但它不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简单记录,而是人的精神成长过程,是中华文化知识谱系的建构。
    “书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其本义指的就是写字的行为,其后则引申为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怀、寄托的思想。我们今天则将“书写”当作一种以精神生产为目的的人类主体活动,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最终则落实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构。由此我们才有可能充分利用当代考古学和出土文献的丰富成果,弄清中华民族早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国早期“经典”何以产生,中华民族的古史何以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何以形成等重大问题。
    近百年来的考古学成果,已为我们探讨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精神考古和中国早期书写理应成为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书写研究要从人类何以要进行书写这一基本点入手,对现有的知识谱系进行新的阐释,探讨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所有与中华文化之发生有关的根本性问题,构建一部与社会文明史相呼应的中华精神文明史。
    (摘编自赵敏俐《从早期书写探求中华精神文明史》)

    1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伴随着物质文明发展,所以人类不仅需要物质考古,更需要精神考古。
    B.人类的早期书写是进行精神考古最宝贵的材料,可见进行人类精神考古的意义要远大于物质考古。
    C.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并未记录物质文明史,而是对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人类早期的文化的记忆。
    D.书写研究要从人类书写的原因入手,对相关内容进行阐释与探讨,最终构建相应的中华精神文明史。
    2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人类早期书写的论证立足于精神考古的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并非凌空架构。
    B.先秦典籍记载证明我国在殷商以前已有相对成熟的文字书写,可见中国早期书写历史悠久。
    C.文章通过《春秋》与其余“五经”记载的对比,论证早期书写是精神成长的过程及知识谱系的建构。
    D.文章落脚于书写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途径,对当—下给予指导,具有现实意义。
    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也有悠久的书写传统,那么他们就会像中华文明一样持续不间断。
    B.《左传》《尚书》等古籍,正是通过以物质文明为载体的有效手段,来记载人类的经验、智慧等。
    C.研究早期书写,有助于精神考古,追根溯源,探讨中华民族古史的建立及我国早期精神文明的形成。
    D.当下考古研究为精神考古提供了支撑,精神考古与书写研究应成为新世纪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主要形态,数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大众日益增长的数字文化消费需要,关乎国民的文化权益,与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密切相关,成为新时代重要的国家安全问题之一。数字化战略下,加强数字化治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可从以下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要坚持正确导向。数字文化产业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是通过生产、传播、销售向大众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其核心和本质属性是内容产业。因此,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必须回归内容生产的本质,要坚持正确导向、价值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23条规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该规定从国家安全角度明确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具体任务,这是数字文化产业坚持正确导向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准则。
    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由于科技进步、产业发展与制度建设之间存在显著的“时间差”,文化产业制度发展常常滞后于科技进步。我国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与滞后的文化管理制度形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亟须规制,政府对此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净网行动,对企业进行约谈等措施。如2020年,针对网络直播行业的突出问题,国家8部门集中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针对突出的网络音乐版权问题,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约谈了腾讯音乐、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百度太合音乐等的负责人。2020年,腾讯公司“全民K歌”APP、B站等被相关部门约谈和行政处罚。
    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要加强科技创新。文化产业是典型科技先导性产业,具有极强的科技引领作用。文化产业数字化大体沿着两条路径发展:一是完全基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架构形成的新型数字文化产业;二是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供给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包括实体形态和数字形态,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增值过程以线上加线下的混合模式进行。但无论哪一条路径,都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数字文化产业必须由科技创新提供其所需要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支持。有关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方面短板较为突出,虽然国家科技研发投入已占CDP的2.2%,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但原始创新、基础创新仅占比5%,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该比例多为15%—20%的差距较大。
    数字化是21世纪重大变革之一,围绕数字化展开的竞争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国际竞争。汹涌的数字化浪潮下,我们既要把握数字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又要保持客观理性,正视我们在内容创意、科技创新方面的明显短板,正确研判日趋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充分利用科技促进数字化发展,并使国家文化安全得到保障。
    (摘编自李林《数字文化产业与国家文化安全——基于国家数字化战略的思考》)

    2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关乎国民文化权益、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B.国家法律相关规定是数字文化产业坚持正确导向的法律依据,能保障国家安全。
    C.我国政府为规制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对企业进行约谈。
    D.我国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短板,尤其是原始创新、基础创新,与其他国家差距较大。
    2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数字化战略”为背景,探讨如何加强数字化治理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为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三个应对措施。
    C.文章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让论述更真实,论证更可信。
    D.文章多处使用事实论据,其目的是强调发展数字化产业加强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2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必须回归内容生产的本质,所以其核心和本质属性是内容产业。
    B.科技进步常常快于文化产业制度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C.文化产业作为典型科技先导性产业,具有极强的科技引领作用,其数字化有两条路径。
    D.面对数字化浪潮,我们一方面要把握机遇,一方面又要客观理性,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7题。
    凤凰的图像,是中国艺术中最流行的图像之一。它的造型史,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白色陶罐颈部和肩部各戳印的凤凰图案,距今已有7400年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则晚了400年。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组相差400年的凤凰图像,都与太阳相伴。凤凰别称火鸟、朱雀,属火,就是火神的化身——凤凰崇拜与太阳崇拜相关,因此,远古凤凰的图像总与太阳相伴。
    与龙是华夏人图腾崇拜的形象不同,凤凰是东方夷人图腾崇拜的形象。以史载而言,少皞是第一个立凤凰为图腾的帝王。相传黄帝次子少皞被贬南方,成为东夷诸部落联盟首领,以凤凰为图腾,建立少皞国。“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其后,作为东方夷人的一支,商族人认为他们的先祖商契是由其母简狄吞食凤凰落下来的蛋而生,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玄鸟》)。玄鸟是商族人对凤凰的别称。屈原在《离骚》中有“凤皇既受诒兮”之说,而在《天问》中有“玄鸟致诒”,讲的都是简狄生商契的传说,是将“凤凰”和“玄鸟”通用的。
    凤凰与商契的关系,不止于为商族人确立了一个神话来源。据史传,舜帝封商契司徒,派他在其封地商丘,担任火正一职。火正是主持研究天象以利民生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天文台长。商契筑台观天象,发现了大火星运行的节气规律,据之制定历法(殷历)。大火星每年在东方黎明时出现的那一天,是我国“春分”节气;大火星在西方黄昏隐没的那一天,则是我国的“秋分”节气。商契“以火纪时”,商族人奉之为“火神”。大火星春去秋来,正如燕子春天秋去一样。凤凰就是被神化的知时而行、给世间带来春天消息的燕子。作为天文学家,商契是人间当之无愧的神燕——凤凰。应当说,在关于商契身世的传说中,凤凰不仅是天人交通的“火神”,它还代表着引导人类理性觉醒的光明之神。
    在汉文化中,凤凰更广泛的意义,是作为图腾崇拜的延伸,代表着祥瑞安宁气象,且代表着最高艺术境界。中华五帝之祖黄帝,战败蚩尤,统一华夏即位称帝之后,就想望凤凰到来。黄帝的仁德之风召来了凤凰。这神鸟自天而降,“五彩备举,鸣动八风,气应时雨”(《韩诗外传》)。这就是一个祥和盛世之景。《尚书·益稷》中有“《萧韶》九成,凤皇来仪”之说。它描述的是在大禹治水的庆功盛典上,夔龙主持音乐会,而音乐会的最后高潮则是凤皇莅临。凤皇不仅是这出音乐盛典的最后出场者,而且使之十全十美的最后完成者。“凤皇”是“凤凰”原本的记法。作为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凤凰就是司乐的神鸟。“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吕氏春秋·古乐篇》)古代中国的凤凰崇拜,与古希腊的阿波罗崇拜很相似——阿波罗是太阳神,也是音乐与诸多技艺之神。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凤凰,它脱胎于古埃及的太阳神鸟的传说。希腊神话中的凤凰俗称不死鸟,它如太阳昼出夜没一样,通过自焚和新生,循环进行着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游戏。中国的凤凰,似乎没有生死问题,只有来去状态——可以说凤凰是超生死的存在,准确地讲就是一种被神灵化的高洁灵妙的气象或风仪。
    (摘编自肖鹰的《汉凤凰的大美风仪》,《光明日报》)

    2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凤凰的造型,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而且这种造型图像与太阳相伴,可见在远古时代,凤凰崇拜就与太阳崇拜相关。
    B.“凤凰”原本的记法叫“凤皇”,相传黄帝称帝后,凤凰自天而降,于是黄帝让夔龙主持庆典,并由凤凰作为最后的出场者。
    C.凤凰作为图腾崇拜,在汉文化中意义更广泛,代表着祥瑞安宁气象,且代表着最高艺术境界,因为它是司乐的神鸟。
    D.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形象,影响了古埃及太阳神鸟的传说,希腊神话中凤凰的自焚和新生,表现出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特性。
    26.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从凤凰图像的特征入篇,再写凤凰崇拜的历史传说渊源,再论凤凰的文化象征意蕴,最后拓展至外国神话中的凤凰形象,论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选文大量引用、列举古代中外的传说典籍中的资料,如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证明观点的同时,又使文章内容更丰赠,文意更典雅。
    C.选文第四段中,列举《尚书·益稷》中描述的在大禹治水的庆功盛典上凤凰来仪将音乐会推向高潮的事例,证明了凤凰是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的分论点。
    D.选文最后一段,将古代中国的凤凰崇拜,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进行类比,点明各民族文化传统中都有主管音乐与技艺之神的现象。
    2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玄鸟》中对“简狄吞食凤凰蛋而生商”记述,与屈原在《天问》中写的关于商契的传说是一致的。
    B.据史传,商契筑台观天象,发现了大火星运行的节气规律,由此制定历法,以昭示气候变化规律,引导人们顺时而作。
    C.大火星每年在东方黎明出现和在西方黄昏隐没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我国每年的春分日和秋分日都是固定的。
    D.凤凰在中国古代是司乐的神鸟,是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吕氏春秋·古乐篇》有“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之说。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0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据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画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一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其“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2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始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2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30.下列选项中,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打破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能有助于美术史家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B.徽宗以古画易熙作,改变了《早春图》这类作品的创作状态,使其从“原物”变成了“实物”。
    C.“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存在于很多作品中,尤其存在于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
    D.正确认识“实物”与“原物”的区别,认识“历史物质性”,能更全面地认识、探究艺术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1-33题。
    弘扬学术精神打造学术精品
    一个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贡献的大小,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民族为人类社会奉献了多少学术精品。打造学术精品,让世界认识“学术中国”,是新时代我国学者的使命。推进学术研究、打造学术精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学者要弘扬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精神。学术研究说到底就是探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真理。对真理的探究是一种理性活动,具有理性特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必须善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思考和分析,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且能进一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成理性认识。缺乏理性精神的人,是难以认识和把握真理的,自然也就难以打造学术精品、取得学术成就。
    学术精神还应当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术研究所探究的真理,具有一种无上的崇高性和神圣性。真理之所以具有崇高性和神圣性,是因为真理关乎人类社会的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研究是在为人类社会谋福祉,学术精神是一种造福于人类的精神、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不同,其所拥有的世界和人生也不同。诚然,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也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动力,也可能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但一个人若想在学术研究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取得重大学术成就,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努力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走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回顾学术发展史,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大作为、大成就的人,往往都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马克思何以在衣食不足的生活困境中,能够坚持完成《资本论》的写作?这显然与他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人类献身的人生信念分不开。17岁的马克思在高中毕业论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也是马克思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中仍能写出恢弘巨著的强大动力。再看爱因斯坦,他之所以能够在学术研究中取得辉煌成就,登上科学之巅,固然与他的智商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有造福人类的博大胸怀,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的这句话生动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如果一个学者汲汲于名利,心里只装着自己,恐怕就难以为社会奉献学术精品。
    学术研究是为了追求真理,这就要求学者勇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直至认识和掌握真理。因此,学术精神也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精神。一个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是难以一下子认识和掌握真理的,其间难免要经历一些曲折甚至走一些弯路。因此,从事学术研究最忌自以为是,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绝对化,哪怕是自己觉得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也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推敲、反复修订,使其经受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向上攀登,才能打造学术精品。一个学者如果处处自以为是,不忍自己否定自己,不愿自己超越自己,断然拿不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摘编自段德智《弘扬学术精神才能打造学术精品》)

    3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民族为人类社会奉献学术精品的多少取决于该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
    B.学术研究要善于思考分析以形成理性认识,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C.冯友兰先生认为,想要取得重大学术成就,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D.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学者切不可自以为是,要勇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3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阐述了学术精神内涵和弘扬学术精神应“如何做”。
    B.文章首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学者打造学术精品,重在弘扬学术精神。
    C.主体部分每段的段首都有一个独立的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对总论点进行论证。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了举例、引用名言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探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真理的学术研究是一种理性活动,它具有理性特质。
    B.学术研究是在为人类社会谋福祉,它服务人民,因此具有无上崇高性和神圣性。
    C.马克思年轻时树立的为人类献身的人生信念,成为他在困境中创作的强大动力。
    D.如果学者自以为是,不能勇于否定、超越自我,那么必然打造不出学术精品。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36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选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有删改)

    3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看出,鲁迅认为《史记》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其实不是真正的史书。
    B.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为我们留下那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C.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历史事件,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D.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
    3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中心观点“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B.文章首段将西方人与中国人理解世界时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强调了我们思维的特别。
    C.文章列举苏轼策论典故和鲁迅评价《史记》的例子,论述了中国人用诗意理解世界的独特性。
    D.对于大家熟悉的胡适观点,文章把重点放在清代来予以反驳,论证了中国文学史也是诗的历史。
    3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符合人物形象特征的诗歌。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到了清代,受文字狱的影响,一批晚清诗人将诗歌写得含蓄,多用文学典故。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39题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发达和媒介渠道的拓宽,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粉丝群体、粉丝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粉丝群体活动既有蓬勃向上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无序失序乃至无视社会规范等现象。粉丝的盲目追捧,源自光环效应的巨大影响,将偶像“孤立的优点”扩大成了“全面的优点”,难免导致选择性失察、无条件崇拜,粉丝文化似乎走向畸形。
    7月31日,北京警方通报,某加拿大华裔明星因涉嫌强奸被刑拘。通报一出,该明星的粉丝圈“炸了锅”,甚至扬言创建组织进行所谓“集体营救”活动。近年来,娱乐圈出现极端饭圈文化。极端现象让追星变了味,价值观失了准,公序良俗和社会伦理也被拋到了脑后,有些已经涉嫌违法。殊不知,真正喜欢自己偶像的粉丝,不是无原则地跟着一起错,而是要用自己独立的人格欣赏和保护另一个独立的人格——对了就一起鼓与呼,错了就坦诚地批评与纠正。
    粉丝文化不能杂草丛生,需要社会力量帮助除一除草,施一施肥。一方面,粉丝要拒绝畸形的饭圈文化,要理智追星,更要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星”。比如正在奥运赛场上的健儿,青年们可以成为他们的粉丝,去“追一追”他们那股拼劲,“追一追”他们那份爱国情。另一方面,明星作为公众人物,要带着粉丝向着“正能量”的方向行走,有的明星鼓励粉丝多读书、读好书,使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习惯;有的明星带动粉丝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被年轻群体熟知和传播等等。互联网是个“扩音器”,公众人物在网上的三言两语,就可能会掀起蝴蝶效应般的巨大影响。一个长期占据粉丝注意力的偶像,可以挡住一个人的开阔视野使其失去自我,也可以为其打开一扇大门去认识世界,关键要看他有无道德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
    互联网是个信息的“集散地”,既做“引流”,也做“分流”,让粉丝文化“向阳”生长,既要在法律层面上划出红线,用文明导向、理性价值涵养粉丝心态;也要让“明星”成为正能量的代言人,如此,两者都能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顶流”才是“正流”。
    (选自李群《让粉丝文化“向阳”生长》,2021年8月《光明日报》)

    3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文化娱乐产业在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壮大起来,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粉丝群体、粉丝文化现象。
    B.粉丝将偶像“孤立的优点”扩大成了“全面的优点”,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盲目追捧,是粉丝受到了“光环效应”的影响。
    C.如果粉丝在追星过程中,他们的价值观失了准,将公序良俗、社会伦理和法律法规抛到脑后,那么他们的粉丝文化就容易走向畸形。
    D.互联网是个信息的“集散地”,我们对网络信息要有所辨别。
    38.下列对第二段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运用列举事实的论证手法,指出涉案明星已经涉嫌违法,但是还有不理智的粉丝在“炸锅”。
    B.作者在本段先是提出观点,再分析问题实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
    C.作者在论及“极端饭圈文化”现象时,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指出粉丝不能无原则地追星。
    D.作者在论述焦点现象的时候,很注重词语的运用,如“炸了锅”“集体营救”,形象地呈现了极端的饭圈文化。
    3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粉丝群体活动具有两面性,所以尽管粉丝们能够注意在追星过程中不出现选择性失察、无条件崇拜,也难以保证粉丝文化不走向畸形。
    B.饭圈文化出现在粉丝文化中,却是其中一种畸形的表现。
    C.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注意到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言行可能会产生“蝴蝶效应做一颗具有社会道德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正能量之“星”。
    D.只要注重对以青年为主体的粉丝进行法律约束,注重文明导向、理性价值的涵养粉丝文化就能“向阳”生长。




    【参考答案】
    答案(一)
    1. C
    A.“并非源自真实的生活,而是……”错,原文第一段信息是“这种‘自我形象’的塑造无疑带有生活的真实印记,但更多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是其人格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外化”,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应该是源自了真实生活,更多融入了“人生理想与美好追求”,选项“而是”表述也绝对。
    B.“但却能摆脱一切烦扰羁绊”错,第二段信息是“苏词中也常常弥漫着失意的伤感、无助的寂寥……只是这种孤寂之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空灵飞动。苏词中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也颇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处化解一切对立与冲突,将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轻烟随风而逝”,倒数第二段说“他(苏轼)词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时时流露出隐隐的怨愤之气”,可见选项表述绝对,不能说“摆脱一切”。
    D.“宋人所推崇的……的生活态度直接影响了苏轼的性格”错,结尾段信息是说“这种狂放不是纠结焦虑不知出路所在的迷狂,而是超越个人境遇的偃蹇困顿,跳出生活之外反观生活的淡定洒脱,这也正是宋王朝知识分子所热衷追求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见选项曲解文意,逻辑关系错,把追求说成原因——“直接影响”。
    2.C
    “就在于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错,第四段信息是“《离骚》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愤、不屈,乃至迷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说:‘屈原的伟大……就在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所谓价值自居……所以屈原对楚王和奸臣充满了怨愤的情绪,这种怨愤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诗人……几乎陷入了迷狂之境”,可见引用的目的在于说明屈原的怨愤所在,即“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
    3.A
    “‘自我意识’导致其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错,原文第二段信息是“屈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地位与名利的丧失,而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弥漫在《离骚》整个作品中”,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文中导致心灵创伤的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选项逻辑关系混乱,应该是自我意识导致“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然后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答案(二)
    4.A
    B项, “‘游于艺’是人格养成和道德修为的最高境界”错,“游于艺”是达到人格养成和道德修为最高境界的必经阶段。
    C项,“是中国古代对诗歌创作进行的系统的理论探索”错,曲解文意,原文是“提出了一个相当系统的诗歌艺术的功能理论”。D项,张冠李戴,作者引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对“文”与“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的认识。
    5.B
    第三段是先引用《论语》,再进一步阐述。
    6.B
    通过对“乐”的学习掌握是最后一个阶段的陶冶,而不是“学习掌握了“乐”后,再做到“仁”。

    答案(三)
    7.A
    B项,曲解文意,“超越了包括观念、技法等层面的绘画本身,主要是指深入地建构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格”错误,原文是“一方面指向绘画本身,包括观念、技法等层面;另一方面,黄宾虹意在通过'内美'之说,建构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C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以黄宾虹泼墨自然、融情山水的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画,正可以为大众审美趣味的提升提供切入点”。
    D项,因果倒置,“受到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深刻影响”是原因,不是结果。
    8.C
    分析不当,这里不是对比论证。
    9.C
    不合文意,“传统中国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黄宾虹作品所蕴含的自然、闲适之感”错误,原文是“黄宾虹'内美'理念及其作品所蕴含的自然、闲适之感,正是传统中国画的一大特色”

    答案(四)
    10.A
    B项,“让世界终于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表达这一意思。
    C项,“三星堆文明……奠定……地位”错误,原文第二段只是说“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从枝叶可以追溯到根脉。三星堆遗址便与古蜀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
    D项,“受二里头文化和殷墟文化等的影响,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的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错误,由原文第二段中的“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位置”可知,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的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并非因为“受二里头文化和殷墟文化等的影响”。
    11.B
    “逐层深入”错误。文章主体部分是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三个方面属并列关系。
    12.D
    “必会使三星堆遗址绽放出绚烂的文明光辉”混淆时态,由原文最后一段中“80多年来,几代中国考古学人筚路蓝缕、接续探求,终于让三星堆遗址绽放出绚烂的文明光辉”可知,三星堆遗址的文明光辉已经绽放出来了,而选项中的“必会使”变已然为未然。

    答案(五)
    13.A
    B项,“书法的,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偷换概念,原文是“,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C项,“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章法的隐喻性思考”错误,原文是“古人对章法问题的思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多是隐喻性的”。
    D项,“从而”强加因果。
    14.B
    以偏概全,没有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均衡”法则。
    15.C
    “古人对书法章法原理的思索处于不自觉状态”错误,原文是“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气“这使他们对章法缺少领悟,很难得其大要”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影响古人对书法章法探讨的是“书写性的认知”,今人“如果对此缺少领悟,便很难得其大要”。

    答案(六)
    16.D
    A.“其在儒学系统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无中生有;且选项前半句说“科技理性是为实现其价值理性而服务”,更侧重强调价值理性的重要性,但结论是科技理性在儒学系统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因果关系不当。
    B.“科技化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理解错误。
    C.因果倒置,原文说“尤其在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下,更是开启了张扬科技理性的时代”
    17.C
    “强调了科技与艺术对人类精神及灵魂的腐蚀”表述不当,二人的话都是对在人类发展过程(科学与艺术发展过程)中价值理性缺失的反思,并不是说科学与艺术腐蚀了精神、灵魂。
    18.A
    A项的表述侧重于“华龙一号”的技术呈现,属于科技理性的范畴,并未体现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答案(七)
    19.D
    A.强加因果,“人类不仅需要物质考古,更需要精神考古”的原因是便于“窥见先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B.“可见进行人类精神考古的意义要远大于物质考古”于文无据,物质考古是精神考古的基础,在新世纪,精神考古应成为重要的方向,不代表其意义远大于物质考古。
    C.“并未记录物质文明史”表述绝对,原文说“不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简单记录”,古代典籍中有对历史记录的部分,但大多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
    20.C
    文章并未将《春秋》与其余“五经”的记载进行对比,只是阐释“六经”记载的基本情况。
    21.A
    推断不当,悠久的书写传统是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代表是唯一原因。

    答案(八)
    22.B
    B项,“能保障国家安全”错,夸大了国家法律相关规定对于国家安全的作用。
    23.D
    D项,“文章多处使用事实论据,其目的是强调发展数字化产业加强科技创新的必要性”错,第四段是这个目的,第三段使用事实论据的目的是强调发展数字化产业要加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24.D
    A项,因果倒置,因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和本质属性是内容产业,因而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必须回归内容生产的本质。
    B项,过于绝对,“文化产业与文化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错,原文是“我国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与滞后的文化管理制度形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C项,以偏概全,“其数字化有两条路径”错,原文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大体沿着两条路径发展”。

    答案(十)
    25.A
    B.“于是黄帝让夔龙主持庆典,并由凤凰作为最后的出场者”错误,“黄帝”与“夔龙”分别来自两个典籍记录的故事,二者不相关。
    C.“因为它是司乐的神鸟”错误,由原文“在汉文化中,凤凰更广泛的意义,是作为图腾崇拜的延伸,代表着祥瑞安宁气象,且代表着最高艺术境界”和“作为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凤凰就是司乐的神鸟”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此处是强加了因果。
    D.“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形象,影响了古埃及太阳神鸟的传说”错误,由原文“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凤凰,它脱胎于古埃及的太阳神鸟的传说”可知,是“古埃及的太阳神鸟的传说”影响了“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形象”,文意理解反了。故选A。
    26.D
    “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进行类比”错误,由文章最后一段“古代中国的凤凰崇拜,与古希腊的阿波罗崇拜很相似——阿波罗是太阳神,也是音乐与诸多技艺之神”可知,应是与“古希腊的阿波罗太阳神”类比,二者都是主管音乐与技艺的神。故选D。
    27.C
    “因此我国每年的春分日和秋分日都是固定的”错误,每年的春分日与秋分日不一定固定,如2019年的春分日是3月21日,2020年的春分日则是3月20日;2019年的秋分日是9月23日,2020年的春分日则是9月22日。

    答案(十一)
    28.B
    A项,“真实性值得怀疑”错误。艺术品有实物和原物之分,原文第一段说“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是指“原物”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别。
    C项,“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始状态已不可考”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并没有提到“画作的原始状态已不可考”。
    D项,“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也就是说经历各种转化和变化的艺术品有了另一种生命,但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始状态“更有价值”。
    29.D
    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作者并没有认为“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且艺术品本来的环境、组合等是无法还原的,因为其在流传、收藏和陈列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即另一种有生命价值的东西。
    30.D
    结合原文第四段“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可知,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是“全面地认识、探究艺术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A项强调的是“打破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对于美术史家的创作影响,B项是举例说明“原物”变成“实物”的具体体现,C项强调的是“‘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存在于很多作品中”。

    答案(十二)
    31.D
    A项,主客倒置,原文“一个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应该取决于“这个民族为人类社会奉献了多少学术精品”,而且缺少原文中的限定“很大程度上”。
    B项曲解文意,“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目的,而是过程,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C项,选项所陈述观点并非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冯先生的观点是“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不同,其所拥有的世界和人生也不同”,选项的表述是作者的观点。
    32.C
    第四段段首句不是文章的一个独立的分论点,第四段内容是对第三段分论点的举例论证。
    33.B
    偷换概念,原文“学术研究所探究的真理,具有一种无上的崇高性和神圣性。真理之所以具有崇高性和神圣性,是因为真理关乎人类社会的福祉。”可知,是“学术研究的真理”具有崇高性和神圣性,关乎人类社会的福祉。

    答案(十三)
    34.B
    A项,偷换概念,“鲁迅认为《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鲁迅强调的是《史记》不仅是史书,而且还是“散文”“诗”。
    C项,曲解文意,“编造一些历史事件”说法有误,原文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而不是“编造一些历史事件”。
    D项,无中生有,“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于文无据。故选B。
    35.D
    D项,曲解文意,把坑能行说成确定性。原文“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原句中只是说“可能”熟悉胡适先生的观点,而不是“对于大家熟悉的胡适观点”。
    36.B
    原文说“《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诗意只是其原因之一,而选项中的表述因果关系表述绝对。

    答案(十四)
    37.A
    错在原因唯一,且“伴随”应表示同时发生,不完全是因果关系
    38.B
    先提出问题,并非观点
    39.C
    A因果倒置,结果应是难以保证不出现“粉丝群体活动具有两面性”中的“无序失序乃至无视社会规范等现象。”
    B以偏概全。第一段有“娱乐圈出现极端饭圈文化”,第三段有“粉丝要拒绝畸形的饭圈文化”,说明饭圈文化本身没有对错正畸之分。
    D“只要……就……”绝对)

    相关试卷

    秘籍01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

    这是一份秘籍01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文件包含秘籍01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docx、秘籍01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语文全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全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全国通用)

    北京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突破:论述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北京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突破: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