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评课课件ppt
展开[课标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目标]1.结合提供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能够说出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城镇化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2.结合“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相关材料,总结他们的城镇化特点,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关注和思考家乡发展,树立人地协调观。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Su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 / 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下图 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 2016 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
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1987年,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近些年,陆家嘴房价均价飙到了每平米8万元左右,有些地段甚至每平米20万元。
思考:1、从材料和图中,你能看出哪些变化?2、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的表现有什么?
读图分析上海市的城市化特点?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城镇化的主要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30年来,下图中某市的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说出该市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
我国截至2017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亿9008万人,2017年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亿1347万人,那么,中国的城镇化率(城市化水平)是多少? 2017年,美国人口总数为3.24亿人,城市人口2.65亿,那么是否说明美国城市化水平比中国低?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58.52%美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82%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
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
“推力”“拉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的压力大
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5. 城市化的意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卓有成效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下图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 30 米。
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
植被越来越少,建筑用地越来越多,城镇占地面积越来越扩大。
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城镇空间扩张。
观察随着时间推移 ,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有什么变化?
对照上述几幅图,归纳总结指出三十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变化。
城市数量增加,等级变高,城市密度加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城市群是指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组成的城市群体,城市之间既有明确分工,更有密切联系,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世界大都市带的分布: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100806040200
读图分析:①城市化进程各阶段城市化水平、速度有何不同? ②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处于哪一阶段?你认为中国 处于哪一阶段? ③郊区城市化现象和逆城市化现象分别出现在哪一阶段?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 交通便利,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原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区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1、先看图例2、注意箭头指向
①大城市 :环境恶化; 地价上涨、贵;交通、住房、就业压力大;生活质量差等 ②乡村和小城镇:环境优美; 地价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城乡间交通运输的通达度提高)
注意: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结果: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出现“城市空洞化”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 B.中期加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多在7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主要特征:1、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2、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3、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4、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也得到普遍的重视
1、人口高度集中,出现城市群、城市带。
2、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
3、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较高。
4、城镇历史文化得到很好保护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1、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2、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现象;环境质量差。
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主要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造成人口过度增长,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成严重的“城市病”。
滞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巴西、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目前两国城市化特点有何不同?
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在起步时间、目前的发展速度、城镇化水平、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
读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图中四个虚线区域内国家,虚假城市化现象最严重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1978—2017 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 17.9% 上升到 58.5%,平均每年约增长 1.0 个百分点。
(2)我国城镇化的的特点
思考: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1.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发展速度增快2.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1.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2.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3.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3)我国城镇化的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4)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
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也有问题,如劳动力就业问题。
工业提供劳动力就业,为服务业提供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及其成因针对城市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另外,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
(一)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将郊区大气污染带到城区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干岛、湿岛、雨岛、混浊岛效应 由于城市下垫面的差异与排水系统发达、地面比较干燥,因而城市水汽蒸散量小于乡村。另一方面,城市中工业生产中排出的水汽又使空气湿度增加。但据估计,人为水汽量尚不足自然蒸散量的1/6。因而在绝对湿度的空间分布上,市区小于四郊,形成了所谓“干岛”,尤以夏季晴天白天时为甚。 夜间,地面迅速冷却,气温直减率减小,水汽向上的湍流输送量也随之减少;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市区气温较高,因而水汽凝结很小。所以在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反而高于四郊,形成了所谓“湿岛”。但与“干岛”相比,它是次要的。 城市的工业、交通、民用炉灶等排出的烟尘以及大气中光化学过程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使空气变得混浊,能见度下降,日照和太阳辐射强度降低,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混浊岛”。 我国学者曾利用历史气象资料、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卫星的晴天红外辐射资料,较全面地研究了上海都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指出五岛之中,以热岛、干岛和混浊岛出现的频率最大;湿岛仅出现在夏季晴夜无风的短暂时期内;雨岛集中出现在汛期大气经向环流较弱之时的下风向处。五岛之间有着紧密的相互制约。
夏季“到长沙,来看海”
随着城镇不断发展,城市道路逐渐硬化,导致下渗量逐渐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每逢暴雨,排水不畅,地面积水。可通过使用透水砖,建设“海绵城市”等措施解决。
市政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区水系十分紊乱。
易使城区在暴雨时排水不畅 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污染;富营养化变黑发臭
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市
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富营养化变黑发臭
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及垃圾,干扰、破坏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遭受破坏,环境恶化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高
(三)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
讨论:这是什么污染?有哪些污染源?有何危害?
城镇居民燃烧煤炭等排出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尾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使城镇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1952年12月5~8日伦敦烟雾事件:伦敦燃煤产生的烟雾不断积聚,尘粒浓度为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为平时的6倍,形成酸雾。10天中死亡人数比常年同期约多4000人,事件发生的一周内因支气管炎死亡人数比事件前一周增加9.3倍,其他呼吸道病者死亡率都成倍增长。
酸雨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及人体健康。
此漫画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其污染源是什么?会产生什么危害?
——“这条河不用救生圈,你想沉也沉不下去!”
城镇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镇地表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达标排放
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
“电子垃圾之都”贵屿镇共有3000多家家庭作坊式的电子拆解作坊
2010年练江径流携带入海的化学需氧量、油类、氨氮、磷酸盐、重金属和砷等主要污染物的总量约为9.4万吨。
痛痛病:又称骨痛病。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的铅、锌冶炼工厂排放含镉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农民利用污水灌溉水稻田,致使稻米含镉,居民食用含镉稻米和饮用含镉水而中毒。
水俣病: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水俣湾水体,使鱼类中毒,人食毒鱼致病,甚至死亡。
此漫画说明城市的什么环境问题?其来源是什么?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思考;这两幅图片反映了城市的哪一种污染?其污染源是什么?
请观察以下图片,说出其反映的城市问题。
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2、社会问题(“城市病”的表现)
三、(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 1 )环境污染: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光、放射性污染
( 2 )生态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水域面积减小,绿地面积减小等
(1)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
(2)失业人口增多(就业困难)、犯罪率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二)主要对策
(1)合理规划和控制城市规模,加强城市管理,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4)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有较完善设施的城镇,与大城市有便捷交通联系,为分散大城市的职能,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分析城市化对气温、蒸发、降水、地表径流、耕地面积产生哪些影响?
1.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形成“热岛效应”;
4.地下水补给减少,且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
5.城市化占用耕地,且污染耕地,使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下降。
3.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下渗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大,易形成城市内涝;
2.①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 ②城市由于工业、交通、生活排放大气污染物较多,空中固体杂质较多,凝结核增多,导致城市降水多于乡村;
地理湘教版 (2019)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优质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上海30年变化,新课导入,南京30年变化,苏州30年变化,衡阳的变化,新课探究,“S”型曲线,中心城区,这种现象叫再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前预习ppt课件,共53页。
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优质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优质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同步课件新湘教版必修第二册pptx、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设计新湘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时训练含答案及解析docx、导入视频国家新型城镇化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