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9分)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一群群江河守护人,在长江岸边____濒危鱼类,在陡壁夹峙的黄河边____水情汛情,在淮河流域____水清岸绿……鸟翔鱼跃、清水奔涌的生态图景,江河安澜、百姓安居的和谐景象,逐渐在神州大地____。A. 繁育 监测 守护 铺展B. 繁衍 检测 守护 开展C. 繁衍 监测 守候 开展D. 繁育 检测 守候 铺展【答案】A【详解】繁育:繁殖培育。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根据第一空后面的“濒危鱼类”可知,应用“繁育”。监测:监视检测。检测:检查测试。根据第二空后面的“水情汛情”可知,应用“监测”。守护:看守保护。守候:守护并等候。根据第三空后面的“生态图景”和“和谐景象”可知,应用“守护”。铺展:铺开并向四外伸展。开展:使从小向大发展;使展开。根据第四空前面的“生态图景”和“和谐景象”可知,可知应用“铺展”。故选A。2.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传统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管理提升全渠道经营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B. 通过今年北京冬奥会这堂“大思政课”,年轻学子读懂了青春向上、开放包容的中国。C. 柳州螺蛳粉、火宫殿臭豆腐、桂林米粉等制作技艺,喜获上榜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D. 在网络直播营销、社交软件营销中,部分商品存在虚假宣传和产品质量缺陷等问题。【答案】C【详解】C.成分多余,可去掉“喜获”。故选C。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 经典著作要精读。精读,就是“熟读玩味”,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B.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C. 中国影视艺术要讲好中国故事,这既符合影视艺术的规律;也是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D. 党员干部都要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以热血赴青春、以生命赴使命,不断迎接新挑战。【答案】C【详解】C.根据句中“既……也……”这组关联词,可知本句为表并列关系的复句,中间应用逗号分隔,可将“这既符合影视艺术的规律”后的分号改为逗号;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二十四节气从未过时①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国人几乎都会背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看到古人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虽然我们现在有了很多关于气候关于农业的科学知识,但二十四节气从未过时。它不仅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同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②“二十四节气”无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国是世界少数几个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③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与农家思想有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影响。农家成为其中重要流派之一,并在诸子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当时的老庄哲学影响深远,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庄子崇尚自然,这些思想都影响到后来的农家学派。代表农家的《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排土》《审时》等四篇所体现的农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老庄思想的直接体现。④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催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农抑商思想,为二十四节气产生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农业在秦汉时期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的主体,种植成为重中之重,养殖、经商等行业不被鼓励,秦律中耕牛得到特别保护,随意宰杀耕牛是要判死刑的。没有重农的思想传统,二十四节气也不可能深入中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⑤今天,二十四节气仍与农业息息相关,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比如山西南部是冬小麦的主产区,有节气谚语曰:“麦长四季春为主,十年九春早”“立春天还寒,麦田浇灌莫停歇”“小满芝麻芒种谷”……⑥当代中国农业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河流水质下降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的农耕智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这些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要认真考虑的。⑦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节气的内涵,草木鱼虫、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这也许是二十四节气永远不会过时的原因吧。4. 阅读第①段,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B.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古代人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C. 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D. 二十四节气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5. 阅读②-④段,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B.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C. 天人合一的农家思想。D. 深入人心的重农传统。6. 阅读⑤-⑦段,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永不过时?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代的农业生产依然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规律。B. 严格遵守节气能解决农业现代化中的生态问题。C. 体现了中国人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永恒追求。D. 能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答案】4. D 5. B 6. B【4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结合第①段“它不仅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同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可知,“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但不是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故选D。【5题详解】考查信息的提取和辨析。A.结合第②段“‘二十四节气’无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可知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主要受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的影响;B.结合第③段中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影响。农家成为其中重要流派之一,并在诸子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知,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使得农家成为其中重要流派之一,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农家思想”是二十四节气的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C.结合第③段中的“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与农家思想有关”及“农家成为其中重要流派之一,并在诸子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知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主要受天人合一的农家思想的影响;D.结合第④段中的“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催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农抑商思想,为二十四节气产生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可知“重农抑商思想”也影响了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故选B。【6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结合第⑥段中的“当代中国农业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河流水质下降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的农耕智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可知农业现代化中的生态问题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B选项说法过于片面;故选B。三、古诗阅读(3分)7.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的“独坐”流露出诗人晚年隐居的孤寂惆怅。B. 第二句以“弹琴”“长啸”声村托出月夜幽林静谧。C. 最后以“相照”呼应“独坐”,写出明月相伴的情意。D. 全诗表达了诗人淡泊自处、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答案】A【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这首诗写隐者(作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独坐幽篁里”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并不是表现“诗人晚年隐居的孤寂惆怅”。故选A。四、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建文三年七月,平安①自真定率兵攻北平,营于平村,离城五十里,扰其耕牧。世子②督众固守。上③闻北平被围,召刘江问策。江慷慨请行,遂与上约曰:“臣至北平,以炮响为号,一次炮响,则决围;二次则进城。若不闻第三次炮响,则臣战死矣。臣若得入城守城者闻救至勇气自倍,宜令军士人带十炮,俟三次炮响后,为殿者放炮常不绝声,则远近皆谓大军继至,平安必骇散矣。”江遂进兵,与安战,悉如其策,大败之。【注释】①平安:明朝名将。在平定燕王朱棣的叛乱中屡败燕军,两次险些刺死朱棣。②世子:燕王朱棣的儿子。③上:燕王朱棣。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建文四年成功夺权,成为明成祖,故在文中称之为“上”。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营于平村 营:营地B. 世子督众固守 固:坚决C. 江慷慨请行 慷慨:正气激昂的样子D. 为殿者放炮常不绝声 绝:停止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若得入城守城者闻救至勇气自倍A. 臣若得/入城守城者闻救/至勇气自倍B. 臣若得/入城守城者闻救至/勇气自倍C. 臣若得入城/守城者闻救/至勇气自倍D. 臣若得入城/守城者闻救至/勇气自倍10.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平被围,形势很紧迫,燕王召见刘江询问对策。B. 刘江约定以炮声为号,第一声炮响表示突破包围。C. 刘江要求士兵每人带十枚炮弹在三声炮响后燃放。D. 刘江要求大部队在炮弹放完后相继进城攻击敌军。11. 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江遂进兵,与安战,悉如其策,大败之。【答案】8. A 9. D 10. D 11. 刘江于是进兵,和平安决战,全部像他策划的一样,大败平安。【8题详解】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句意:大军在平村安营扎寨。营:安营扎寨。故选A。【9题详解】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如果我能入城,守城的将士知道援兵到了,必定勇气倍增。“臣若得入城”意思是:如果我能入城。句子意思已完整,“守城者”是另一句的主语,故应在“入城”后断开。“入城守城者闻救至”的意思是:这样远近的部队都认为援军大军已到。句子意思完整,故应在其后断开。“勇气自倍”的意思是必定勇气倍增。据此可知句子正确的断句为:臣若得入城/守城者闻救至/勇气自倍故选D。【10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结合“宜令军士人带十炮,俟三次炮响后,为殿者放炮常不绝声,则远近皆谓大军继至”可知刘江命令军士每人携带十枚炮弹,等第三次炮响后,让殿后的部队连续发炮,让这样远近的部队都认为援军大军已到,并不是在炮弹放完后相继进城攻击敌军;故选D。【11题详解】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遂:于是。悉:全、都。如:按照。策:计策、计划。之:代词,代指平安。【点睛】参考译文:建文三年七月,平安从真定出发带兵攻打北平,大军在平村安营扎寨,平村离京城只有五十里,平安的部众经常影响百姓种地放牧。世子让众人坚守。皇上听说北平被围,召唤刘江询问对策。刘江请求带兵打援,于是跟皇上约定道:“我到北平之后,以炮声为信号,响一声表示我已经破围,响第二声表示我已入城,如果没有听到第三声炮响,那就是我已经战死。如果我能入城,守城的将士知道援兵到了,必定勇气倍增,这时命令军士每人携带十枚炮弹,等第三次炮响后,让殿后的部队连续发炮,这样远近的部队都认为援军大军已到,平安肯定会溃败的。”刘江于是出兵,和平安决战,一切按照他的计划进行,果然大败平安。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阅读《骆驼祥子》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选段一: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账儿。……在车厂子里,他(祥子)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作。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老头子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样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12. 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厂的原因有哪些?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祥子与刘家关系不一般,迟早是车厂的主人,车夫们不敢得罪他。B. 祥子很勤快,在车厂从不闲着,主动找事做,刘四爷对此很满意。C. 祥子为人老实,用心听虎妞说话,从不争辩,所以虎妞很喜欢他。选段二:祥子的心要跳出来,一直飞到空中去,与白鸽们一同去盘旋!什么都有了:事情,工钱,小福子,在几句话里美满的解决了一切,想也没想到呀!看这个天,多么晴爽干燥,正像北方人那样爽直痛快。人遇到喜事,连天气也好了,他似乎没见过这样可爱的冬晴。为更实际的表示自己的快乐,他买了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一口下去,满嘴都是冰凌!扎牙根的凉,从口中慢慢凉到胸部,使他全身一颤。几口把它吃完,舌头有些麻木,心中舒服。他扯开大步,去找小福子。心中已看见了那个杂院,那间小屋,与他心爱的人;只差着一对翅膀把他一下送到那里。只要见了她,以前的一切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13. 选段划线句中的“喜事”指的是哪几件事?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曹先生再次让祥子给他拉包月B. 祥子提前拿到了一个月的工钱C. 祥子和小福子能一起住进曹宅【答案】12. A 13. 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A.祥子与刘家没有关系,也不可能成为车厂主人,所以“祥子与刘家关系不一般,迟早是车厂的主人”的表述不正确;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B.结合选文“什么都有了:事情,工钱,小福子,在几句话里美满的解决了一切,想也没想到呀”,联系上文曹先生与祥子的对话“我看你就还上我这儿来好啦,我的车卖给了左先生,你要来的话,得赁一辆来;好不好”“太太不久就要生小孩,高妈一个人也太忙点。她呢,白吃我的饭,我可就也不给她工钱,你看怎样”,可知道“喜事”指的是曹先生再次让祥子给他拉包月,祥子和小福子能一起住进曹宅。这里根本没有提到提前拿到了一个月的工钱;故选B。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带着妖魔去灵山①在《西游记》里,唐僧有点儿讨人嫌。唐僧时常哭哭啼啼,什么本事都没有,还老是冤枉孙悟空。孙悟空打死的明明是妖精,他却不知好歹,不是念紧箍咒,就是与孙悟空断绝师徒关系。没有哪个小孩读《西游记》时会喜欢唐僧。我小时候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非要让唐僧带队取经。没有他的话,孙悟空早就取来真经了。②后来,我岁数大了,想法就发生了变化。唐僧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一样,在软弱无能的外表下,蕴藏着一种只有成年人才能理解的力量。③唐僧没有任何神通。但是在《西游记》里,神通很常见,善良却极其稀缺。他看见人被捆在树上想救,看见孩子被关在笼子里会难过得哭,看见老人腿伤了知道应该把马让给他骑。虽然是非常朴实的行为,但只有唐僧会这么做。在通往灵山的路上,到处都有神通广大的奇人异士,却很难找到真正的义人。如果少了唐僧,那《西游記》描绘的就是一个毫无希望的恐怖世界。既然去灵山是为了教世,那么除了唐僧,还有谁配带队呢?④我们觉得唐僧好坏不辨,人妖不分,让孙悟空受了很多委屈。比如“三打白骨精”的时候,明明孙悟空打的是妖精,唐僧非要说那是人,把孙悟空撵回了花果山。唐僧确实冤枉了孙悟空,但我们知道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作为读者开启了“上帝视角”。如果我们站在唐僧的角度看,一家老小被活生生地打死在眼前,他不该愤怒吗?当然,我们会说,唐僧既然知道孙悟空有火眼金晴,就应该信任孙悟空。④但是,孙悟空真的值得完全信任吗?红孩儿变化成受难孩童,唐僧让孙悟空背他。孙悟空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行此险峻山场,空身也难走,却教老孙驮人。这厮莫说他是妖怪,就是好人,他没了父母,不知将他驮与何人,倒不如掼杀他罢。”看,就是好人,也不如掼杀了。这才是真实的孙悟空。⑤唐僧知道孙悟空的能力,但也了解他的杀戮本能,所以每次孙悟空诛杀人形妖怪之后,他总在信与不信中摇摆。最终,他往往选择不信。当然,我们会觉得这非常让人恼火。你不相信孙悟空,那让妖怪吃了你吧!但对唐僧来说,“妖怪可能吃掉我”和“我可能杀害无辜”二者的权重关系,和我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⑥假如唐僧对孙悟空抱有无限的信任,又会怎么样呢?那样的话,某天孙悟空明知对方是好人,但“不如掼杀他罢”,唐僧也会毫不怀疑,任由他去杀戮。火眼金晴就会成为孙悟空的杀人执照。事实上,如果没有了唐僧的高强度约束,取经队伍会变得血腥和嗜杀。在他们路过宝象国的时候,百花羞公主和黄袍怪生下两个孩子。猪八戒和沙僧把这两个孩子从洞里抢来,带到宝象国,“往那白玉阶前捽下,可怜都捽做个肉饼相似,鲜血迸流,骨骸粉碎”。自猪八戒和沙僧加入取经队伍以来,这是他们最残暴的一个举动。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唐僧缺席了。他当时被黄袍怪变成老虎,关进了笼子。如果唐僧在场,猪八戒和沙僧还会这么做吗?这两个孩子还会死吗?一定不会的。孙悟空象征着心魔,猪八戒象征着欲望,沙僧象征着无明。如果没有唐僧作为善的统摄,他们都会变成魔鬼。⑦也有人说,唐僧很迂腐。但在黑暗的世界,善良从来都显得很迂腐。书上说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那么在前九世里,他又是谁呢?沙僧在流沙河吃过九个取经人,把他们的骷髅穿成了项珠。也许那九个取经人就是唐僧的前九世,也许不是,因为书中没有明说。可如果是的话,唐僧这个人物形象就有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在妖怪横行的世上,活了九次,死了九次,然后活到第十次还是相信善良。这确实是迂腐,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根本做不到的迂腐。我也相信,如果没有后来的奇遇,他可能还是会死,然后活第十一次、第十二次,但他会每一次都保持善良之心,一次次走向灵山,一次次死在路上。因为倘若他有一丝妥协与动摇,那么在长安和灵山之间,会多出一片魔境,魔境里会安顿下四个妖魔。14. 第①段说“唐僧有点儿讨人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15. 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除了唐僧,还有谁配带队呢”?16. 第⑤段说“但对唐僧来说,‘妖怪可能吃掉我和我可能杀害无辜’二者的权重关系,和我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请用直白的语言说说唐僧的想法是什么。17. 读第⑦段,“普通人根本做不到的迂腐”指的是唐僧怎样的行为?请简要概括。【答案】14. 因为他没有降妖除魔本事(没有神通),还不知好歹冤枉孙悟空。 15. 因为去灵山取经的目的是救世,而取经人中只有唐僧拥有救世的善良之心,且唐僧对徒弟的约束也避免了滥杀无辜。 16. 唐僧宁愿被妖怪吃掉也不愿意滥杀无辜。 17. (1)始终相信善良:(2)始终保持善良之心。【14题详解】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第①段中的“在《西游记》里,唐僧有点儿讨人嫌。唐僧时常哭哭啼啼,什么本事都没有,还老是冤枉孙悟空”可概括出“唐僧有点儿讨人嫌”的原因是什么本事都没有,还老是冤枉孙悟空。【15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结合第③段中的“唐僧没有任何神通。但是在《西游记》里,神通很常见,善良却极其稀缺。他看见人被捆在树上想救,看见孩子被关在笼子里会难过得哭,看见老人腿伤了知道应该把马让给他骑。虽然是非常朴实的行为,但只有唐僧会这么做。在通往灵山的路上,到处都有神通广大的奇人异士,却很难找到真正的义人”可知唐僧是一个十分善良、朴实的人;再结合第③段中的“既然去灵山是为了教世”可知,去灵山是为了教世。而救世需要有善良之心才能做到,据此可概括出原因之一是:去灵山取经的目的是救世,而唐僧拥有救世的善良之心。结合第⑥段“孙悟空象征着心魔,猪八戒象征着欲望,沙僧象征着无明。如果没有唐僧作为善的统摄,他们都会变成魔鬼”可知唐僧用善良来统摄这三个徒弟,使他们不会变成滥杀无辜的魔鬼,这是唐僧对徒弟们起到的约束作用。据此分析除了唐僧,没有谁配带队。【16题详解】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第③段“他看见人被捆在树上想救,看见孩子被关在笼子里会难过得哭,看见老人腿伤了知道应该把马让给他骑。虽然是非常朴实的行为,但只有唐僧会这么做”可知唐僧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总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有时候愿意牺牲自己来帮助他人。结合第⑤段“你不相信孙悟空,那让妖怪吃了你吧”及“但对唐僧来说,‘妖怪可能吃掉我’和‘我可能杀害无辜’二者的权重关系,和我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后一个句子用了一个转折关系的词语,而且结合我们普通人的想法,在可能被要怪杀掉和可能杀害无辜之间,我们的想法普遍是选择杀害无辜,唐僧与我们的想法不一样,由此可知唐僧的想法是唐僧宁愿被妖怪吃掉也不愿意滥杀无辜。【17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第⑦段“也有人说,唐僧很迂腐。但在黑暗的世界,善良从来都显得很迂腐”可知这里说的“迂腐”指的是唐僧的善良。结合第⑦段中的“在妖怪横行的世上,活了九次,死了九次,然后活到第十次还是相信善良。这确实是迂腐,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根本做不到的迂腐。我也相信,如果没有后来的奇遇,他可能还是会死,然后活第十一次、第十二次,但他会每一次都保持善良之心,一次次走向灵山,一次次死在路上”可概括出唐僧的“迂腐”指的是唐僧活到第十次还是相信善良,每一次都保持善良之心。六、语言运用(6分)18. 根据要求完成后面小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需要学会居家学习。除了上网课,体育锻炼也很重要。为此,学校开展了以“居家健身,科学锻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中学生,你会如何利用家里的现有条件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请你写出三种可行的做法并简述这样做的理由。【答案】示例:做课间操,做仰卧起坐,做俯卧撑、左右两点跑等。理由:室内运动虽然不能像在户外一样尽情跑跳,但只要科学合理地进行,不仅同样能起到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还能为我们的“宅”生活增添趣味,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详解】本题考查活动设计。首先要理解题目中包含的意思:“居家体育锻炼”是大主题,“利用家庭现有条件做好体育锻炼”这个条件限制,这是拟写答案前必须关注到的。其次关注“三种可行的做法”。明确了题意和要求,就不难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了,如:原地小步跑,高抬腿,跳跃单腿站,靠墙静蹲,标准蹲起、开合跳、波比跳等。理由:我们可以利用室内或院子里有限的空间,通过跳绳、高抬腿、转呼啦圈、做俯卧撑等室内运动来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消耗一定的热量,有效地控制体重或减肥;还能让大脑得到休息,劳逸结合,一举两得。只要将锻炼进行下去,就会拥有强健的身体。七、写作(55分)19. 按要求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无处不在。比,有时很有必要,但有时毫无意义;比,可以催人奋进,但也可能徒增烦恼。比什么才能促进我们的成长呢?请以“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答案】例文比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人也不会拥有一模一样的双手。同一事情总会存在着对立的观点。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问题的见解自然各有表述。正如诗人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用不着和别人比较。活出自己的色彩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其实这样的感叹,中国各朝各代的文人骚客都有,他们不屑与呼风唤雨的大官重臣比权量力,他们坚持自己处世原则,图的是心安理得。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比肩”于官场,隐居山水之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写出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子。若不是洁身自好、坚守自我,怎么会有如此宁静淡泊之心境?古往今来,不与别人攀比,只问内心,单纯追求自我价值的名人数不胜数,最终也都获得了各自事业的成功。不比,是一种人生途径。也有人说:“我们要常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发挥自己的长处,改善自己的缺点。”《论语》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充分证明了在比较中我们能反思、进步。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就是一位酷爱“比”的女强人。她自小在学校里成绩拔尖,几乎都是第一,哪怕是由于生病导致她下降到第二,她也会鞭策自己在下一次考试中获取第一。乔布斯的苹果也是从残酷的比较中不断创新的。不比较,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正如冰心所言:“你在角落里孤芳自赏,你的世界便小了。”比,也是一种人生途径。比或不比,在你的一念之间。一念执着,决定你以后的高度。比或不比,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或许一个是秋天般娴静恬适,怡然自得;或许一个如夏天般炽热浓烈,酣畅淋漓。在学习或事业方面我们应当比!一般的时候,和自己比进步;好的时候,与强者比能力。在生活方面我们应当不比!你是你生活的主宰者,每份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活是多元的,你可保持自我、活出本色。人生节奏需要自己把握:可以轻慢如高山流水,浅吟低唱;可以急促如大河奔流,热情奔放。节奏在你,选择在你;比或不比,全看自己。【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写作。1.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比”,最后以“比”为题写作。在字典里,“比”的义项较多,材料中的“比”应当侧重于“比赛”“比较”“对比”等,材料中罗列了不同内容的“比”,可能是徒增烦恼的攀比,亦或是催人奋进的自我超越。学生可叙述自己的经历,可发表议论。2.立意:对“比”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很多时候,进步与发展就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如果人人都不去比,不在竞争中前进,那么也许我们还停留在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阶段。从“比”的对象上看,可以写在前进的道路上和优胜者比,也可以写在失意时跟后面的人比,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心态的平衡,进退有度;从“比”的内容上看,可以写在工作、学习等方面和他人比较,而不要写在物质财富方面进行攀比;从“比”的时间上看,年轻的时候和年老时候又不大相同。当然,如果总是以他人为参照物,就面临丧失自我的危险,所以一个人还要学会和自己比较。但是“比”不要陷入误区,不要过于注重结果,否则就会产生功利主义倾向,人生的很多事情过程比结果重要,体验比名次重要,否则容易在这过程中丢失自己。写作时,选取一个角度立意,表达积极健康的主题,体现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选材:材料在文体上没有限定,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如写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足,论证思路要清晰。如写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选择题,课外阅读,基础知识综合,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