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一课一练(有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2180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一课一练(有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2180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一课一练(有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2180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一课一练(有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一课一练(有答案),共10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一课一练(有答案)班级 姓名 成绩 【基础再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融化(rónɡ róu) 燕子(yān yàn) 鸳(yuān yān)鸯(yānɡ iānɡ )相宜(yí yì) 家庭(tín tínɡ) 至于(zì zhì) 清楚(cǔ chǔ) 二、看拼音写汉字。 xiǎo xī fàn zhōu ɡū fān duàn kāi yàn zi yuān yānɡ huì chónɡ lú yá 三、给下列生字(或偏旁)加上不同的部首组成新的字,并组词。 廷:( )-( ) ( )-( ) 末:( )-( ) ( )-( ) 䍃:( )-( ) ( )-( ) 四、辨字组词。 楚( ) 饮( ) 遥( ) 未( ) 盘( ) 蛋( ) 吹( ) 摇( ) 末( ) 盆( ) 五、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选填序号) 1.碧水东流至此回( ) A.到这里回旋 B.回到这里来 2.山色空蒙雨亦奇( ) A.云雾迷茫的样子 B.空的,没有东西 3.水光潋滟晴方好( ) A.非常美丽 B.波光闪动的样子 4.山色空蒙雨亦奇( ) A.奇怪 B.奇妙 六、连线题。
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独去闲 孤舟蓑笠翁 秋水共长天一色 众鸟高飞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 独钓寒江雪 七、查字典填空。 (1)“厌”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螺”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八、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3)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4)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九、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被长江水拦腰劈开的,碧水向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诗中“断”“开”“流”“回”以及后两句的“出”“来”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C.这两句诗只赞美了长江水的巨大生命力。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十、读古诗,填一填。 (1)《望天门山》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诗中描绘的景物有________,本诗共四句,前两句侧重于写天门山的________(①山川之势 ②行船感受),后两句侧重于写天门山的________。(①山川之势 ②行船感受)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诗人对________的景色进行了赞美。本诗共四句,请默写后两句:________。 (3)《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在诗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美景。本诗共四句,请默写后两句:________ 【阅读天地】十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洞庭 【唐】刘禹锡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________,________。 (2)“和”在诗中的意思是( ) A.平和,和缓 B.和谐,和睦 (3)“青螺”在诗中指的是( ) A.一种田螺 B.君山 (4)诗人描写的是洞庭湖上________(时间)的美丽景色。 (5)诗人是站在________(填“远”或“近”)处来欣赏洞庭湖夜景的,从“________”这个词可以看出来。 十二、课外阅读。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②半江红。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
[注释]①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②瑟瑟:碧绿色。③可怜:可爱。④真珠:即珍珠。 1.诗中点明日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表现颜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形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________比作________,将________比作________。 3.判断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道残阳铺水中”写的是傍晚时分,阳光柔和地铺在江面上。( ) (2)”可怜九月初三夜”写的是诗人不喜欢九月初三,那一天他过得十分悲惨可怜。( ) 【迁移拓展】十三、本课三首古诗描绘了祖国山水壮丽的景色,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山水的诗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rónɡ yàn yuān yānɡ yí tínɡ zhì chǔ二、小溪 泛舟 孤帆 断开 燕子 鸳鸯 惠崇 芦芽三、挺 挺立 庭 庭院;抹 抹掉 沫 泡沫 ;摇 摇动 遥 遥远四、清楚 鸡蛋 饮水 吹风 遥远 摇动 未来 末尾 盘子 脸盆 五、1.A.2. A.3. B.4. B. 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七、(1)厂;4;Y;yàn;厌烦(2)虫;11;L;luó;海螺
分析:此题不仅考察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同时对汉语拼音、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组词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考察。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八、(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九、1.C 2.C十、(1)唐;李白;碧水、青山、孤帆;① ② (2)宋;苏轼;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唐;刘禹锡;比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十一、10.【答案】 (1)湖光秋月两相和;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B (3)B (4)秋夜 (5)远;遥望 【解析】(1)考查对古诗、名句背诵积累。注重对名家名作名句的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如:湖、遥、庭、翠 、银、螺。(2)结合句意可知,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结合句意可知,“青螺”在诗中指的是君山。(4)由“湖光秋月两相和”可知,诗人描写的是洞庭湖上秋夜(时间)的美丽景色。(5)由“遥望洞庭山水翠”可知,诗人是站在远处来欣赏洞庭湖夜景的,从“遥望”这个词可以看出来。 故答案为:(1)湖光秋月两相和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2)B (3)B (4)秋夜 (5)远 遥望 【点评】(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3))此题主要考查结合诗句理解字词的能力。(4)、(5)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十二、1.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 露似真珠月似弓 2.露似真珠月似弓 露珠 珍珠 新月 弯弓 3.(1)√ (2)×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